郭廣軍 蔣曉明
[摘要]構建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是教育、科技、人才強國建設的基礎工程。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是綜合實力強、教育隊伍強、辦學質量高、人民滿意度高、社會認可度高、經濟社會貢獻度高的教育體系,具有人民性、教育性、職業性、技術性、系統性、協調性、適應性等主要特征。建設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宏觀上要著力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以下簡稱“三融”)系統改革和推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以下簡稱“三教”)協同創新,中觀上要著力創新產教融合體制機制和推進現場工程師培養改革,微觀上要著力提升職業院校關鍵辦學能力、提高職教本科教育質量和推進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
[關鍵詞]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發展邏輯;主要特征;實踐路徑
[作者簡介]郭廣軍(1971- ),男,湖南雙峰人,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在讀博士;蔣曉明(1962- ),男,江蘇泰興人,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原黨委書記,教授。(湖南 長沙? 410004)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2020年度一般課題“高等教育產教融合質量協同治理體系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BJA200105)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3)19-0030-07
黨的二十大報告從國家整體長遠戰略上將教育、科技、人才確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賦能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教育具有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構建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是教育、科技、人才強國建設的基礎工程,是建成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關鍵所在。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必須加快建設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必須加快推進職教現代化。近年來,現代職教體系建設在“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目標導向下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依然存在通而不暢、合而不融、融而不深等比較突出的問題,其內涵建設和綜合改革成效與有力支撐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使命新任務新要求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加快推動綜合實力強、教師隊伍強、辦學質量高、人民滿意度高、社會認可度高、經濟社會貢獻度高的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建設,著力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創新型、發展型技術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的發展邏輯
(一)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的內在邏輯
從教育邏輯看,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需要加快高質量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建設,以作為教育強國的核心體系支撐,進而增強職教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實現職教自信自立自強。從經濟邏輯看,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需要服務支撐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以作為經濟強國的核心體系支撐,進而壯大國家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提升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鞏固和加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經濟基礎。從科技邏輯看,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需要服務高質量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以作為科技強國的核心體系支撐,進而增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從人才邏輯看,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需要服務高質量人才工作體系建設,以作為人才強國的核心體系支撐,進而增強國家戰略人才核心競爭力。從創新邏輯看,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需要服務高質量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以作為創新強國的核心體系支撐,進而增強自主原始創新關鍵能力。從文化邏輯看,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需要服務高質量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以作為文化強國的核心體系支撐,進而增強文化自信自強。
(二)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的機理框架
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產業、科技、人才聯系更為直接為更緊密的教育類型,因此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高水平科技創新體系、高質量人才資源體系在本質上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具體來看,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是高水平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基礎,高水平科技創新發展離不開高質量現代職教的推動;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核心骨干體系,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主要經由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培育而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高水平科技創新體系助力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建設、改革、發展、創新;人才是第一資源,高質量人才資源體系是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和高水平科技創新體系進一步革新的關鍵智力資源,沒有高質量人才資源體系,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和高水平科技創新體系就很難發展。所以,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高水平科技創新體系、高質量人才資源體系實質上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相互支撐、相互作用,共同促進、共同發展的一個統一體。只有將三者視為一個有機整體,統籌部署、融合發展、協調推動,才能更好地賦能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更好地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與實現。
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發展的內在邏輯看,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是支撐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創新體系、高水平現代化產業體系、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高質量文化體系、高質量人才體系建設的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工程,為其提供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撐,是國家科技創新的主要策源地,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核心引擎。同時,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必須扎根在現代化的高質量科技體系、產業體系、經濟體系和文化體系中,以形成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共生共長的高質量教育科技人才發展新生態。
二、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的主要特征
教育作為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追求,是服務支撐經濟社會、科技產業發展所需人才與智力需求的基礎性工程,其內涵與外延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構建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要更加突出職業教育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融合統一,更加突出職業教育“兩個服務”的內在統一。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不僅要體現職業教育的基本特征,同時更要彰顯高質量職業教育的時代特征。
(一)基本特征
1.人民性。人民性是指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要更加突出人民滿意和促進公平。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職教理念,不斷滿足人民對高質量職業教育的新期待,使人民群眾享受更多的職業教育獲得感。當前,要突出解決好職業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促進職普協調發展,實現類型等質等值,給予學生多樣化發展空間,促進畢業生就業創業,辦人民滿意、社會認可、可持續發展的職業教育;要堅持育訓并舉,促進學校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協調發展,為構建覆蓋職前、職中、職后的終身教育體系服務,推進職業教育數字化,為全社會個性化、終身化學習助力,不斷擴大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共享面,提升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
2.教育性。教育性是指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要更加突出立德樹人和五育并舉。要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德技并修、以德為先,加強思政教育,深化課程思政,著力培養學生的專業精神、職業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勞動精神、科學精神、創新精神;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加強通識教育和素質教育,體現能力為重、知行合一,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3.職業性。職業性是指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要更加突出產教融合和人崗適配。要始終堅持優化職業教育類型特色,以教促產、以產助教,深化產教融合,提升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提高專業體系與產業體系匹配度、課程體系與職業崗位需求適配度,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和職業適應能力,不斷提升學生的職業崗位勝任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4.技術性。技術性是指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要更加突出科教融匯和核心技能。要始終堅持守正創新,深化科教融匯,不斷增強應用技術教育、工程技術教育,有效加強專創融合教育、通專融合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創新、實施方案創新、工藝流程創新、產品研發創新等核心技術技能,分別提升中職、高職??坪吐殬I本科學生解決一般、比較復雜和復雜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特別是要培養具有突出技術應用創新能力、善于解決科技創新中的復雜工程技術問題的大批現場工程師、大國工匠、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筑牢技能型、技術型、創新型、復合型、發展型勞動者大軍的根基。
(二)時代特征
1.系統性。系統性是指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要更加突出體系完備和兩個高端。要始終堅持系統觀念,不斷健全從中職、高職到職教本科、職教研究生的縱向貫通的完備職教系統。新時代新征程要依靠人才紅利支撐高質量發展,當前統籌結構質量、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是構建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的關鍵所在。開展職業本科教育可以有效增加學生發展的多樣性選擇,有效吸引部分優質生源進入職教體系學習,奠定高素質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基石,有利于改變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刻板印象,改善職業教育的整體外部環境,大幅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吸引力,從而更好地服務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人才需求。
2.協調性。協調性是指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要更加突出職普融通和終身學習。要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的方法論,深化職普融通,構建一個職普橫向融通,普教體系與職教體系學籍互通、學分互認,促進職普協調發展、優勢互補,促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調發展,促進職業教育數字化,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現代職教體系,服務個性化教育發展需要,解決職業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進一步促進職教公平,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服務貢獻力和影響力。
3.適應性。適應性是指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要更加突出產教匹配和可持續發展。要始終堅持需求導向的方法論,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結構性短缺問題,完善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區域發展的協調機制,提升產教匹配度。要解決畢業生“用得上”的問題,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主動適應能力;要解決畢業生“用得好”的問題,提升其核心競爭力、技術創新力;要解決畢業生“發展好”的問題,提升其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構建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的實踐路徑
(一)宏觀層面:深化“三融”系統改革,推進“三教”協同創新
構建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在職教內部關系上要著力處理好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之間融通發展、協同創新的問題,在職教外部關系上要著力處理好職教學科專業與產業、行業、企業、社會之間相適應、相匹配的問題,著力改善職業院校與政產學研之間的融合發展問題。
1.著力深化“三融”系統改革。第一,突出職普融通,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要深化職普融通,在中職、高職???、職業本科等各層次入口方面形成具有職教特色的招生考試制度,在出口方面暢通拓展成長成才通道,與普通高教體系形成立交橋。要堅持兩個服務要求,切實打造“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確保學生在接受基礎教育進入高中階段教育乃至再升入高等教育的各階段,有多次機會可以自主選擇進入職教系統或者普教系統。對于普通教育而言,在基礎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各階段,分別有機融入職業啟蒙教育、中等職技教育、高等職技教育;對于職業教育而言,中職階段在突出職業技能培養的同時要加強文化基礎教育,高職專科階段在促進就業的同時要加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職業本科階段在突出高端技術技能教育的同時應當加強應用技術、工程技術教育。第二,突出產教融合,辦適合產業需求的教育。要深化產教融合、育訓并舉,將職教深度融入地方區域產業體系,服務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提升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多元協同培育質量。要著力打造基于產業園區的區域性產教共同體,面向重點領域、重點行業,依托龍頭企業,校企共建產教融合共同體,重點建設突出協同育人和協同創新的新型產業學院,以及突出保障教師企業實踐、學生企業崗位實習、企業員工培養培訓的企業實踐中心。通過完善產教融合法律法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調動行業、企業、學校、研究機構、其他社會組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升產教融合有效性。第三,突出科教融匯,辦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教育。要深化科教融匯,讓職業教育深度參與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技術改造、工藝改進、產品升級等環節,提升技術技能多元協同創新能力。職業院校要堅持科研興校、人才強校、質量立校、制度治校,堅持以研促教、研教相長、科教融匯,提升教師的科研意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通過高水平科研促進高水平教學,打造高水平教師隊伍,推動高水平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為構建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2.著力推進“三教”協同創新。第一,突出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打造成為面向人人、全納包容、開放靈活,服務“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全民終身學習體系建設,支撐學習型社會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教育體系,建立完善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第二,突出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在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協同創新中,要著力促進職普融通,拓寬學生成長成才通道。普通本科高校要擴大對口招生和專升本招生計劃,給予學生更多層次、多樣化的選擇機會。第三,突出推進職業教育終身化。在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協同創新中,要著力促進職業院校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并舉,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成人繼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擴大職業院校中繼續教育學院的自學考試、成人學歷教育招生規模,并不斷豐富類型、創新機制,支持職業院校試點舉辦社區學院、企業職工學院、老年大學等,或參與其相關工作。
(二)中觀層面:創新產教融合體制機制,推進現場工程師培養
探索構建科學、協調、健全的產教融合辦學體制機制是保證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建設目標落實落細落地的關鍵環節,積極開展現場工程師培養試點是鞏固落實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建設的重要途徑和抓手。
1.著力打造市域產教聯合體。探索市域產教聯合體是各地有效深化產教融合,創新產教融合辦學體制機制,夯實多元主體合作辦學內涵,加快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增強服務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支撐力、貢獻力的新賽道新動能。第一,突出提升服務產業經濟發展能力。市域產教聯合體要立足產業園區實體經濟主戰場,服務區域核心主導產業、重點支柱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等轉型升級發展需求,著力拓展深化多元協同育人和協同創新功能,提升學生就業質量和創新創業能力,推動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增強服務區域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人才與技術支撐能力,不斷提高貢獻度。第二,突出創新產教聯合體運行機制。要健全“政園行企校研”共建共管、多元聯動、協同治理的治理決策制度,有效整合資金、技術、人才、政策等要素,著力加強市域產教聯合體章程、運營管理制度、績效考核制度、運營質量保障制度建設,探索形成組織健全、產權明晰、制度完備、機制完善、運行高效的實體化的市域產教聯合體。第三,突出深化產教聯合體內涵建設。健全專業設置協調機制,促進學校專業布局與區域產業結構緊密對接、協調發展。提升人才供需信息平臺服務質量,聯合體成員單位共同開展聯合招生、聯合培養和學徒制培養。共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和產業學院,共同制定學科專業發展規劃和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教材,共同建設教學資源,共同組建專業教學團隊,共同實施教育教學、教學管理、考核評價,全面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第四,突出創新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機制。聯合體成員單位要共同打造共性技術服務平臺,共同實施前沿科技研究、技術應用創新、產品升級研發、成果轉移轉化,增強服務聯合體企業發展的關鍵能力。
2.著力打造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是各行業、企業及相關高校職校、科研機構緊密合作,實現協同育人、協同創新、協同發展、協同招生、協同就業的創新共同體、育人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要增強“四鏈融合”,實現延鏈補鏈強鏈發展。第一,突出增強服務行業產業發展的能力。面向工業4.0戰略需求,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等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打造面向產業鏈跨區域的相關龍頭企業、高校職校、科研機構等多元參與的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整體增強服務行業產業發展能力。第二,突出深化產教融合共同體的課程、標準和資源建設。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成員單位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實習實訓標準,共同開展專業核心課程、教材、資源,共同開發實踐能力訓練項目,共同研制開發、推廣應用相關專業教學裝備設施。第三,突出深化產教融合共同體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成員單位根據產業技術發展對專業技術技能人才類型、層次、結構需求,共同開展聯合招生、委托培養、訂單培養和學徒制培養,共同開展企業員工職前、職中、職后的技術技能培訓,不斷提升產教融合共同體人才培養培訓水平,優化技術技能人才供給結構,增強供給能力,提升供給質量。第四,突出提升產教融合共同體科技創新服務水平。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成員單位要共同打造企業工程技術創新中心、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共同搭建創新創業中心、眾創空間,提升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創新能力,服務支撐企業產品技術改造、工藝流程革新、產品迭代升級和生產效能提升。
3.著力打造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產教融合實踐中心要著力強化其基本條件建設,服務支撐學科專業建設發展,有效提升服務學生企業實習實訓、教師企業實踐鍛煉、企業員工技術技能培訓的整體水平。第一,突出提升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綜合效能。緊跟行業產業發展、學科專業建設、專業人才培養、技術技能培訓等前沿新需求、新標準,著力提升產教融合實踐中心在專業實踐教學、真實生產實訓、社會職業培訓、企業員工培訓、技術研發服務、產品中試、工藝改進等方面的一體化綜合效能水平。第二,突出創新產教融合實踐中心建設機制。通過政府主導、多渠道籌措資金方式建設公共實踐中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金融支持方式推動企業園區建設企業實踐中心。以“校中廠”“廠中?!钡姆绞叫F蠊步▽嵺`中心,健全教師企業實踐、學生企業實習、企業職工培訓、協同創新發展的平臺機制。
4.著力探索現場工程師培養試點。探索現場工程師培養是構建高質量職教體系的內在要求,是實現現代職業教育內涵式創新發展的新使命新任務,是深化產教融合辦學機制創新的重要途徑、載體和內容,要合理定位,聚焦重點,突破難點,完善機制,形成模式。第一,突出厘清現場工程師培養服務定位。要緊密對接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高端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要求,協調匹配教育供給與人才需求,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中國特色學徒制實踐改革,校企聯合深入實施學徒培養和員工培訓,健全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有效融合、協同發展新機制,形成賦能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新生態。第二,突出明確現場工程師培養目標任務。要面向重點領域數字化、智能化職業場景下人才緊缺技術崗位,發布生產企業崗位需求,有效對接匹配職業教育資源,按照“精操作、懂工藝、會管理、善協作、能創新”的能力要求,探索構建中國特色學徒制現場工程師培養標準、培養體系,加快建設一批現場工程師學院,創新現場工程師培養模式,培養造就能解決比較復雜工程能力的復合型、創新型、發展型現場工程師。第三,突出現場工程師培養改革重點。校企聯合實施學徒培養實踐,加快推進招生考試評價改革,著力打造雙師雙能結構化、專業化教學創新團隊,助力提升企業師傅和學校教師的數字技能。
(三)微觀層面:著力提升關鍵辦學能力,推進高水平教師隊伍能力建設
關鍵辦學能力是職業院校辦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是高質量現代職教體系內涵建設的重點所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德技雙馨、雙師雙能的高素質創新型教育隊伍。
1.著力提升職業院校關鍵辦學能力。高質量是現代職教體系的生命線,職業院校關鍵辦學能力對構建高質量職教體系具有決定性意義。全面提升職業院校關鍵辦學能力,強化專業課程建設水平是關鍵,增強“三教”改革成效是核心,深化產教融合是必由之路。第一,突出提升核心內涵建設能力。職業院校要突出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整合能力,充分發揮優秀教師、企業大師、知名專家的引領、示范和帶動作用, 突出提升專業課程教材資源建設能力水平,將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有效融入專業核心課程、優質教材、優質資源和實踐項目,提升學生專業理論和實踐能力。要創新管理工作方法,明晰內涵建設方向和重點,形成一批可借鑒、可推廣的特色發展模式,完善內部治理機制,著力提升職教理念、制度、方法、內涵、模式、治理現代化水平。第二,突出提升職教專業建設能力。職業院校要全面提升各專業的核心課程、核心教材、核心實踐項目和核心師資隊伍建設水平,與職教數字化改革和職教智慧教育平臺、教學資源庫、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虛擬仿真實訓基地等建設有機融合,有效擴大職教優質資源共建共享服務面。第三,突出提升技術創新服務能力。要堅持育訓并舉,著力打造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全面提升服務中小微企業轉型升級,助力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實現產品試制等的能力。要廣泛開展面向新業態、新職業、新崗位的技術技能培訓,提升企業師傅和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能力。
2.著力提升職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能力。穩步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是高質量職教體系建設的突破點,是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深度融入地方產業發展、增強高質量職教體系示范引領支撐作用、提升社會行業企業認可度和服務對象滿意度的戰略舉措。第一,突出增強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能力。要按照職業本科教育的兩個1號文件關于職業本科教育學校和專業設置標準的要求,突出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努力創造基本辦學條件,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主動服務兩個高端需求,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本科教育辦學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增強職業本科教育發展能力。第二,突出科學定位保證職教本科水平質量。要著力完善職業本科教育培養體系、師資體系和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等,面向中高端產業、產業中高端和企業中高端崗位人才需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層次高素質創新型、復合型、發展型技術技能人才。要建立健全職教本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全面創新職教本科產教融合辦學治理體制、人才培養機制、教師隊伍建設機制、科研與社會服務機制以及教學質量保證機制。
3.著力加強“雙師雙能”教師隊伍建設。教師是職業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石,教師隊伍建設是建設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的重點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努力培養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師,不斷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緊迫任務”。第一,突出強化師資培養。要積極創辦各級教師培養培訓基地,著力創建各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著力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要發揮行業企業聯動培養作用,貫通行業企業參與教師實踐能力培育機制,提供多元平臺、靈活制度,鼓勵教師開展企業實踐、深入企業一線崗位等。第二,突出完善師資管理。要著力提升職教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和職業地位,樹立宣傳職教名師,挖掘名師典型事跡,擴大社會影響力。要進一步擴大落實院校辦學自主權,建立健全兼職教師聘任制度,設立產業導師特聘崗位,提升企業工程技術人才、技能大師、能工巧匠參與實踐教育教學的比重,優化“雙師雙能”教師隊伍結構。第三,突出提升師資素質。要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標準,著力提升師德師風師能和職業素養水平,建成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專兼結合、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雙師雙能”教師隊伍,為全面提高技術技能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提供高水平師資保證。
[參考文獻]
[1]李晨陽,王兆昱.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相輔相成[N].中國科學報,2023-03-10(4).
[2]周堅,楊勇平.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 為高質量發展貢獻高校力量[J].中國高等教育,2023(1):4-7.
[3]懷進鵬.加快建設教育強國[N].人民日報,2022-12-21(9).
[4]李明,夏智倫,朱孔軍,等.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全面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筆談之二)[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3):5-12.
[5]吳巖.中國式現代化與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22(11):21-29.
[6]王新波,王敬杰,張浩,等.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 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學習研究之五[J].教育研究,2022,43(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