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懿
湖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5109
鋼琴二重奏(Piano Duet)是室內樂重奏形式的一種,是指四手聯彈與雙鋼琴。在《新哈佛音樂辭典》中定義為:“鋼琴二重奏指兩位鋼琴演奏者同在一件或兩件樂器上演奏的形式。其中同在一架鋼琴上演奏的形式稱為鋼琴四手聯彈(Piano Four Hands),在兩架鋼琴上演奏的形式稱為雙鋼琴(Two Piano)[1]”。由演奏者雙方施展各種演奏技巧共同展現作品的音樂特征與精神內涵。
鋼琴四手聯彈的歷史源流可追溯至16 世紀,最早出現的四手聯彈作品《供兩架維吉那琴或管風琴四手聯彈詩曲》是由英國作曲家希爾頓所創作。1765 年5 月13 日,在倫敦布勞爾街的希科斯福大音樂室,由9 歲的莫扎特和他的姐姐瑪麗婭· 安娜用雙鍵盤羽管鍵琴演奏了莫扎特創作的第一首四手聯彈作品《C 大調四手聯彈奏鳴曲K.19》。據說,此作品是專門為此場合和演出所創作的作品[2]。隨著鋼琴的生成與制作工藝迅速發展,其豐富的音樂表現力和音色變化、豐滿的音響效果及不斷拓展的音域,極大滿足了四手聯彈演奏者的愿望,從而為18 世紀末廣泛興起的四手聯彈提供了重要前提條件。而四手聯彈具備樂隊般音響效果的音樂表現力,讓很多作曲家對其音樂創作產生濃厚的興趣,使得四手聯彈的作品紛呈迭出。
不僅如此,四手聯彈這一體裁有利于改編其他音樂作品的演奏形式。因此,為廣大音樂愛好者及專業人士對音樂新作的了解與創作提供了諸多的便利,從而讓四手聯彈的改編曲在18 世紀末到19 世紀風靡一時。四手聯彈這一演奏形式不僅豐富了和聲織體形式,還提升了音樂表現力,讓演奏者享受音樂帶來的樂趣,故而中產階級對音樂有著極大的熱情,他們十分渴望能參與音樂活動并接受藝術教育。據1800 年德國《音樂通報》雜志記載,雖然當時是鋼琴發明的早期,然而學習鋼琴的人非常多僅維也納就有鋼琴教師三百多人,可見鋼琴學習的受歡迎程度[3]。而法國、英國的一些大城市里,尤其在巴黎和倫敦,許多規模宏大的音樂生活設施如歌劇院、音樂廳平地而起,音樂出版社也迅速增長[4]。由此可見,音樂專業人士與中產階級共同推動著四手聯彈的發展。
然而,19 世紀下半葉留聲機的出現打破了四手聯彈黃金時代這一局面。隨著20 世紀大眾傳媒的崛起,人們的音樂活動方式變得多元化,而作為家庭音樂娛樂方式的四手聯彈逐步被音樂會和錄音所取代。不僅如此,在音樂創作上出現了不同音樂流派,許多作曲家為尋求更多的音樂創作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對音樂創作技法進行革新。加上歷經了兩次世界大戰,世界環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無法再為四手聯彈的創作提供繁榮的環境和浪漫氛圍。故而,四手聯彈的黃金時代逐漸結束。
1.鋼琴四手聯彈原創作品
18 世紀后半葉至19 世紀是鋼琴四手聯彈的繁榮時期,在西方音樂史上幾乎所有重要的作曲家對這類音樂作品創作均有所涉及,他們給后人留下了許多精彩紛呈的優秀音樂作品。例如,被改編成管弦樂作品的舒伯特《軍隊進行曲》、拉威爾《鵝媽媽》組曲及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這些作品最初是為鋼琴四手聯彈而創作的,且音樂表現力并不遜色于管弦樂版。
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貝多芬僅創作了七部鋼琴四手聯彈音樂作品,但每一部皆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作品皆為幽默歡快的風格。浪漫時期的作曲家舒伯特一生共創作了70 多部四手聯彈音樂作品,數量僅次于本人創作的藝術歌曲,堪稱最多產的四手聯彈作曲家。不僅如此,他所創作的四手聯彈音樂作品體裁豐富多樣,包含了序曲、進行曲、變奏曲、幻想曲、波羅乃茲等等。
從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李斯特《節日波羅乃茲》(R.297)、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Op.46,Op.72)、格里格《挪威舞曲》(Op.35)這些作品中,可以反映出人們當時對民族風格舞曲這一體裁的偏愛。不僅如此,一些法國作曲家也創作了具有童年充滿詩意性的作品。例如,拉威爾的《鵝媽媽》、比才的《兒童游戲》(Op.22)、福雷的《洋娃娃組曲》(Op.56),這些優秀的作品亦可作為教學曲目。
2.鋼琴四手聯彈改編作品
四手聯彈最大的優勢在于能在音色、力度等方面提高音樂的表現力,讓音樂的織體形式、和聲效果變得更加豐滿,從而獲得令人震撼的音樂效果,實現了通過鋼琴達到樂隊般音響效果的愿望。在18 至19 世紀的歐洲音樂會逐漸增多,但對大多數普通的音樂愛好者而言,聆聽現場演出的管弦樂或歌劇實屬奢侈,故而當時許多作曲家在出版自己的作品時,會一同附帶出版四手聯彈改編曲,這讓那些無法觀看現場演出的觀眾獲得了解作品的機會。從古典主義時期到浪漫主義時期的作曲家,他們創作的交響曲或室內樂均有四手聯彈改編版本。
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一生創作了三部舞劇音樂,其中《胡桃夾子》是根據法國作家大仲馬改編的德國童話,于1891—1892 年間所創作的。而《花之圓舞曲》是《胡桃夾子》中重要的一首圓舞曲,其鋼琴四手聯彈演奏版本是根據管弦樂版本改編而成。樂曲旋律優美抒情,音響效果宏大,故而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并演奏。
音樂是一門通過聲音來塑造形象、表達情感的聽覺藝術。通過旋律直接作用于人的聽覺器,在大腦中產生音樂形象,以此進行直覺形象思維和審美活動。無論演奏者還是聽眾都需要通過聽覺來欣賞音樂,以鑒別其藝術效果[5]。在四手聯彈演奏中,演奏者不僅需要聆聽自己演奏的聲部,還需聆聽對方演奏的聲部,在準確表達樂思的同時還需把握整體的音響效果。相較于獨奏的自我性,四手聯彈更注重合作性。只有雙方相互熟悉,相互配合,才能讓音樂的整體音響效果達到最佳。
不僅如此,重奏的坐姿與手位、讀譜與翻譜亦不同于獨奏。從空間上來說,鋼琴四手聯彈有些局限性,沒有獨奏那般自由,由于多聲部交織在一塊,可能會出現共用一個手位的情況。這時需采用側坐的坐姿,在琴鍵上調整為一前一后的手勢或手臂從容交叉等方式,盡可能減少演奏中水平的碰撞。為了方便演奏者讀譜,四手聯彈采用的是平行排列的雙行大譜表,為了避免翻譜引起的肢體碰撞,通常讓第一演奏者的右手翻譜,但若遇到第一演奏者正在彈奏旋律織體無法翻譜的情況時,亦可讓第二演奏者進行翻譜,從而保證樂曲演奏的完整性。由此可見,兩位演奏者在演奏時,不僅通過敏銳的聽覺時刻關注樂曲的節奏、力度、音色等方面是否統一,還應及時協調手勢與翻譜,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呈現完美的作品。
在傳統鋼琴教學中,教學內容主要以基礎練習、練習曲、復調及獨奏樂曲為主,甚少有重奏的學習與訓練。傳統鋼琴教學是采用一對一授課模式,以灌輸式進行理論與彈奏技法講解,這樣的教學不僅枯燥,也讓學生缺乏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將四手聯彈引入鋼琴教學中,可以很好地擴充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主動性,為教學增添色彩。四手聯彈采用的是雙人合奏的演奏形式,既可以學生與學生之間合奏,亦可師生之間合奏,由此教學模式由單向灌輸轉為雙向互動,這樣有利于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性,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提升了學生學習鋼琴的效率。
從某種意義上講,演奏音樂作品就是要再現曲家的“內心活動”,這需要演奏者要有較強的音樂表現力,而音樂表現力是一種涉及面很廣的綜合能力[5]。在鋼琴四手聯彈作品中,橫向聲部的密織性與縱向聲部和聲的多變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演奏的難度。要求演奏者平衡好各聲部之間的關系及具備較強的和聲聽辨與分析能力。演奏者為“二度創作”者,不僅要注意譜面上標注的任何細節,同時也需合理融入自己對音樂的理解,時刻把握作品旋律的進行、節奏與和聲的變化、速度的緩急、音色的明暗,力度的強弱對比、情緒的起伏變化,以及演奏技法的綜合協調,實現聲部間的平衡統一,從而獲得和諧優美的音樂。
不僅如此,四手聯彈也考驗了兩位演奏者的臨場應變能力。雖在平時練習中盡量讓演奏達到完美的狀態,但在現場演奏時難免會出現失誤的情況。當遇到這種緊急的狀況時,兩位演奏者需相互配合,調整心理狀態,盡可能將失誤帶來的影響減至最低,力求作品演奏的完整性。
《花之圓舞曲》具有一定的演奏難度,其中包含節奏的變化,旋律聲部交替進行,音色的模仿與塑造,力度的疊加、速度的要求以及雙人有默契的配合,想要完美演奏作品并非易事。因此,教師通常會挑選相同的演奏技術水平與相似的音樂理解能力的學生作為演奏搭檔,這樣在平時練習中能及時交流樂曲的精神內涵和演奏技巧。同時,還需根據學生的優勢與劣勢安排聲部的演奏,從而揚長避短,能較為完美演繹音樂作品,達到更好的音樂效果。
首先,兩位演奏者應準確讀譜。固定指法并充分地練習作品,多聽管弦樂版的《花之圓舞曲》,感受作品所展現的音樂情感及表達的精神內涵,同時為后面音色的塑造提供一定的幫助。
其次,需要解決各自聲部中出現的技術難點。第一要解決的是節奏問題,以第3 ~4 小節為例,此為豎琴和弦分解,節奏為4+4+6,由兩人配合完成。因此,在最初練習時要注意音符的時值及節奏準確地轉換。第二需要解決的是音色塑造的問題。鋼琴四手聯彈版本既然是由管弦樂版改編而成,演奏時需用不同的觸鍵方式及力度的變化來模仿管弦樂器的音色,例如樂曲豎琴的干凈通透,中圓號的低沉飽滿,長笛的明亮短促,弦樂的柔美抒情,從而讓樂曲的音響效果更能貼近管弦樂版。
最后,演奏者不僅要掌握自己演奏的聲部,更要熟悉對方的聲部,這樣在之后的合奏練習中能更加默契,避免出現演奏時聲部錯位這樣低級的錯誤,同時也有利于在某一方演奏中出現失誤時另一方能及時補救,不至于造成樂曲被迫中斷等尷尬的場面。
1.起音合奏
在開始演奏前,兩位演奏者應將雙手放在琴鍵上,以點頭的方式提醒對方自己已做好準備,可以開始演奏。《花之圓舞曲》是以柱式和弦的方式兩位演奏者同時起音,第一演奏者應當以呼吸和抬手的方式引領第二演奏者同時觸鍵,開啟樂曲的演奏。這需要兩位演奏者花大量的時間培養足夠的默契,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便能知曉對方的意圖。第一演奏者需要有耐心,沉著冷靜,掌控全場,給第二演奏者留出充分的準備時間,切勿因心急而倉促開始。而第二演奏者也應當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聽第一演奏者的指揮,這樣二人齊心協力才能更好地演繹作品。
2.中間合奏
樂曲中間部分可能會出現轉調或者速度上的變化,故而在合奏時,雙方應將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聆聽對方的演奏,及時調整自己的節奏與速度,使樂曲能平穩過渡中間的變化。到了樂曲高潮部分,兩位演奏者在力度方面需要保持一致性和統一性,否則會讓音響效果大打折扣。
3.終止合奏
樂曲的終止與開始同樣重要,能否讓樂曲干凈地收尾,其技術要點在于手部動作的一致性以及處理好手與踩踏板之間的關系。第二演奏者可以通過眼睛的余光觀察第一演奏者手部動作的變化,保證動作的一致性。另外,在抬手的同時收踏板,避免出現余音延留,造成結尾的不完美。
鋼琴四手聯彈要求表演者不僅具有良好的個人演奏素質,更要具備與他人協作的能力,故而以其獨特的魅力在鋼琴藝術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筆者希望學生通過這樣合作性的演奏形式,借助重奏音樂中特有的多聲部音響、多角色行為,培養學生和諧、合作的專業素養,在合作的氛圍中提高技能技巧,享受音樂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