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青
鄭州澍青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鄭州 450100
目前,為適應新時代新要求,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就業、心理、學業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壓力[1]。高職院校的學生是未來社會的工作人群之一,部分高職學生會因其自身的成長經歷產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而導致其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心理建設較為薄弱[2]。當高職院校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學習能力遭受打擊時,其心理上比較容易出現負面情況。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還缺乏自我價值認同的想法,會對他人產生排斥心理,進而造成心理健康問題,其自我處理解決心理健康問題效果較差[3]。所以,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大眾和相關研究學者的重視。目前,我國大部分的高職院校均已開設了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是由于機制落后、模式單一、內容匱乏等原因,造成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果較低。同時,心理健康教育宣傳范圍較小,且影響力度較低,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無法有效融入到高職院校的學生實際學業和生活中[4]。
高職院校的教學目的不僅在于提高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還應該注重提高大學生的個性化培養效果和心理素質訓練。“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可以轉變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5-6],通過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建設能力和心理自信心效果,降低其自卑心理,充分利用其創造力達到自身價值的最高點,提高個人素質,促進個性化全面有序發展。“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可以有效指導高職院校轉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提升高職院校的綜合競爭能力,為社會提供高素質技術型人才。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是指通過全員、全程、全方位的方式,將教育理念融入高職院校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全員育人”是指高職院校所有教職員工均需要參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程育人”是指學生在校期間,在學習和生活方面均需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全方位育人”是指在高職院校教學的各個學科、各個環節中均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元素。通過“全員育人”的方式,擴大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施教對象[7],能夠提早調節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有利于提升對學生的心理危機的干預效果,提高其身體和心理狀態。利用“全程育人”的時間線,延伸施教的時間和空間維度,在高職院校整個的在校期間內,使學生無時無刻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可以潛移默化地調整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狀態,提高其學業成果[8]。采用“全方位育人”的模式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發展提供系統性的思考。從高職院校的教師授課、課外宣傳、自主學習等方面,加深教學理念的影響效果。“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以“以人為本”為中心,在高職院校實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強化對其進行心理健康的宣傳意識。“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可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規劃,為高職院校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章程制定依據,有助于轉變授課理念,優化心理健康教育結構,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目前,部分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處于初級的發展狀態,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不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機制適配過程中,缺乏心理輔導、情感教育、人格培養等特色。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時候,僅僅是被動地接受一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9],從本質上并不能真正影響或改善學生的自卑、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焦慮、緊張、恐懼、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是每個高職院校基礎的工作之一,但在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安排上,很少有高職院校培養專門的人才隊伍,建立健全有序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優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10]。
在高職院校課程教學過程中,大部分的高職院校主要關注學生的專業課程授課情況,所以與其他學科相比,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課模式較為單一。部分高職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僅靠課堂講解和集體講座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造成教學模式過于單一,缺乏一定的有效性,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目的。同時,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學模式趨于傳統的灌輸式教育,學生屬于被動式接受情況,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僅僅停留在表象。
當前,高職院校在實際課程安排方面過度關注學生的主修專業課程,一切的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都是圍繞學生的學習程度進行安排,而忽略了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導致其內容較為匱乏,缺少解決學生的學習困難、學校恐懼癥、考試焦慮、厭學等心理問題的內容。
通過協同“全員育人”的教育理念,在高職院校的校內展板、宣傳板等公共展示場所粘貼心理健康教育板報,潛移默化地使學生主動關注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主動了解與之相關的內容。例如,在實際心理健康教育中,不能僅靠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解決學生的學習壓力和生活壓力,需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加強高職院校內部各個教學人員的溝通協作能力,以實現對高職學生的全面身心發展培養。通過組織科學、合理的心理健康活動,活躍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氛圍,宣傳引導等體系動員高職院校所有教職工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職院校教職工通過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談話的方式,舒緩學生的心理壓力,緩解緊張心理,為其安排定制化的心理建設內容,提升其自信心[11]。
高職院校的管理人員必須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習的重視程度和認知水平,根據現有的高職院校課程安排體系,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機制。通過動員高職院校全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組織機構建設,將高職院校的管理人員、教師、輔導員、學生干部等組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核心小組,并且高職院校管理人員與輔導員共同承擔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規劃工作,再結合學生干部的意見,優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善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優化和調整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和措施,確保高職院校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按照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流程進行[12]。以心理輔導為主,激發高職院校學生內在學習和生活動力,結合情感教育、人格培養等,維護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通過貫徹“全程育人”教育方式,在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例如,高職院校教師在講授專業課程的同時可以結合學生的個性化特點,融入心理健康理念,制定相應的課程教學方案,以適應當下的高素質、全方面、心理健康的人才培養需求。目前,需要針對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壓力、精神壓力、學業壓力等進行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制定。但是,當前的教育工作主要采用流于形式的方式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忽視了全過程的心理建設重要性,僅僅是當學生發生了心理問題,才開始關注和解決心理健康問題[13]。所以,應該轉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學生未產生心理健康問題時,就及時開解學生的心理困惑,降低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的概率,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理等,避免學生發生心理健康問題,充分協調心理健康教育全過程。
高職院校的管理人員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轉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課程授課的基礎上,加入實踐活動。例如,高職院校可以借助新媒體的方式,舉辦一年一度心理微電影大賽,學生通過課余時間拍攝與自身聯系緊密的心理微電影作品,在豐富實踐活動的同時引領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設。在每年的9 月1 日開學季,還可以通過舉辦心理健康教育宣講月的方式,使學生也充分接觸到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在高職院校內成立心理健康宣傳社團,通過心理情景劇的形式,結合當下的熱點事件,排練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關的小短劇,充分提升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良好的精神風貌,接受課業知識,以更好的精神狀態融入社會實踐。
通過落實“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可以實現高職院校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在教學的各個學科、各個環節中通過協同調節的范式,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在實際授課過程中,高職院校教師應該充分利用以人為本的心理健康教學思維方式,加強心理健康教學工作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針對性。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在學習中得到充分的個人能力的提升,進而可以提高其自信心,使其具有良好的性格品質。高職院校需要重視對學生的全面關懷,同時教師還需要關注學生的日常活動,避免將師生的聯系限制在教學里,拓展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從全方位的角度,為高職院校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
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能夠有效地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建設效果,提升其學習的主動性,降低生活中的自卑心理,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因此,從多角度的模式豐富心理健康教學內容,從本質上改善學生的厭學心理[14]。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應該以學生為中心,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了解學生的真實心理狀態,豐富心理健康教學內容,培養健康人格。高職院校教師須充分發掘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和教育實踐所蘊涵的資源,結合各個專業課程的特點,將心理健康元素科學地嵌入到日常的專業課程教學,從而實現各個學科與心理健康內容的協同效應,促進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職院校教學體系中的主要組成部分,通過結合“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協同“全員育人”,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機制、貫徹“全程育人”策略,轉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落實“全方位育人”措施,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從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生理能力和心理建設成果出發,使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論的基礎上,可以有效支撐社會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使高職院校的學生人格發展更加多元化,進而增強其心理適應能力,有利于推動高職院校學生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