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爭 程成 劉瑞 (.常州大學城市建設學院; .常州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
高校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身上擔負著黨和人民的重托,心理健康對他們來說尤為重要。而且,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是以心理健康水平為基礎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因此,高校應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積極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助力和諧校園建設。
對于剛剛走進大學的大學生來說,他們首先面臨的就是由各種因素導致的人際交往問題,如何正確處理是一個難題?,F在大多數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到大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習慣,缺乏謙讓和包容的態度。大學里身邊的同學都來自全國各地,在地域文化、家庭教育、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容易在社交上出現問題。大學里學生和教師的關系也與其他學習階段不同。大學中更多的是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師生之間溝通交流少于中學時代,這就造成了學生的失落感。許多大學生進入大學以后,往往更容易因為某件小事和父母發生沖突。沖突涵蓋方面很廣,大到人生觀、價值觀,小到吃飯穿衣都會爆發矛盾。久而久之,這些沖突產生的影響會使部分學生處于自我封閉的狀態,無法正常與舍友、同學、異性、老師、父母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大學的學習與中學相比環境有很大的變化,離開了家長和老師的督促,部分學生不知道要怎樣學習,也不想為應對考試而學習,就開始放飛自我,縱情享受大學的自由課余生活,遲到、早退、曠課和逃課的狀況時有發生。這些學生缺少明確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和學習目標,容易產生無聊、得過且過、頹廢等一系列負面心理,由此引起的掛科、留級或者延期畢業又會造成情緒上的壓抑。大學課程具有內容多、進度快、難度大的特點,這就要求大學生要有自覺學習習慣和高效的學習能力,適應大學的學習節奏。有些同學早期在社團、學生會、班級事務等工作上花費較多的時間,沒有對專業課進行充足的學習,在考試時就容易出現緊張的情緒,最終導致成績不理想。還有些同學的學習方法不正確,無法跟上大學的學習節奏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更有個別學生偏科嚴重導致某些課程無法通過,代表性科目有英語、數學和計算機。所以,在每年的綜合測評中,這些學生與身邊優秀的同學相比,沒有取得好的名次,也沒有獲得獎學金、容易出現消極心理。
大學生在開始大學生活時會產生一系列的適應問題,適應問題的產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首先是環境上的變化,失去了家庭的及時照顧,有的同學因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生活上不能自理;有的同學開銷無計劃,時常出現“經濟危機”;有的同學喜歡有獨處的空間,無法適應宿舍的集體生活;有的同學無法適應學校的水土和飲食方面的差異,以及氣候、語言環境與作息時間的變化。接著是學習方式上的變化,由于大學與中學在培養要求上存在十分明顯的差異,如果依舊循環往復于三點一線的學習,將無法適應大學新的學習方式,面對豐富多彩、目不暇接的校園文化和活動也會無所適從。此外,有的同學因為沒有考入自己理想的學?;驅I,對所在的學校、所學的專業不接納、不認同,會產生比較嚴重的抵觸心理;有的同學對大學生活的想象過分理想化,當發現現實生活與想象有很大的差距時,容易產生失落感等。然而他們又沒有能力脫離這種生活方式。這些問題容易誘發苦悶、抑郁的心理。當他們在面對失敗和挫折時更容易出現情緒失控的情況。
在大學談戀愛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但是部分學生不能正確地處理戀愛與自身發展的問題,一旦遭受戀愛挫折,無法接受失戀的事實,容易變得消沉、自暴自棄,甚至有的學生會走向極端,發生犯罪等行為。有的學生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失戀會讓他們對自己的人際吸引力產生懷疑,也會在親友、同學和異性面前感到自卑,不夠自信,對自己的評價也出現偏差。尤其投入了全部情感,被分手的一方容易產生絕望的心理。他們往往很難走出失戀的陰影,會將自己與外界隔離,保護自己的自尊,進而對戀愛產生恐懼,不再戀愛。有的學生可能會失去理智,把自己的痛苦全部歸因于對方,因此產生報復心理,這種強烈的情緒若不能及時排解將導致心理推移,造成嚴重的后果。許多大學生把大量的時間花在談戀愛上,認為愛情高于一切,是神圣的,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一旦失戀,就會把負面情緒無限地放大,終日沉浸在痛苦中,性格出現反常,變得冷漠、自私,嚴重的甚至患上精神分裂癥。
隨著高校招生規模持續擴大,大學生數量急劇增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的數量也隨之增加。這類學生一般家庭收入較低,學校生活較為拮據,經濟的負擔會給他們帶來心理的不適,當面臨嚴峻的社會、家庭、學校壓力時,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家庭困難學生在生活和學習方式上與其他同學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尤其在社交活動、愛好、觀念方面更為明顯,這會讓他們產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大學期間產生的心理不平衡會讓某些大學生產生嫉妒心理,甚至仇富。自己不如別人和一無是處的想法,促使他們變得敏感多疑,有可能別人無意的一句話或者一個動作就會傷害他們的自尊。這些原因使得他們抗拒別人接近,逐漸疏遠他人,走向自我封閉。與其他學生相比,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相對更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在虛榮心的作祟下通過各種方式來掩飾自己家境的貧困,而這些方式可能會使他們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比如盜取他人錢財來購買奢侈品或超出經濟能力請室友同學吃飯等。
近年來,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快速發展,電腦幾乎成了標配。網絡在給教育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成為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一個動因。其中,網絡成癮問題涉及最廣,具體表現為毫無節制地上網,沉迷網絡虛幻世界無法自拔,包括網絡色情、網絡戀情、網絡游戲、網絡賺錢等,網絡成癮容易導致大學生思維能力下降,社交能力減弱,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由于網絡中存在大量現實生活中接觸不到的新鮮事物,大學生又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巨大的吸引力使得他們容易沉迷于網絡世界。網絡還提供了一個可以宣泄和傾訴情感的平臺,讓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存在感的部分大學生找到了存在感和歸屬感,這種網絡交流滿足了他們對尊重的需要。網絡世界可以屏蔽姓名、年齡、性別、外貌等信息,發言、評論不需要有任何心理負擔,滿足了他們對安全感的需要。當出現煩心或事與愿違的事情時,部分學生就會借助網絡來麻痹自己,逃避現實。長期如此,對網絡產生越來越多地依賴,最后網絡成癮。
隨著每年畢業生人數的急劇增加,大學生就業形勢出現供大于求的現象,社會崗位與大學畢業生數量失衡。面對社會激烈的競爭環境,找到理想的工作特別不容易,這讓即將畢業還沒有找到工作的大學生容易造成焦慮、恐慌、急躁、盲從、消極等心理問題。有些大學生對于自己的專業前景期望很高,盲目自信,找工作時發現現實與理想差距過大,出現心理失衡。部分大學生缺乏應有的自信,低估自己的能力,在應聘時緊張,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實力,進一步加重挫敗感。有的大學生缺乏主見,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往往舉棋不定,喜歡“隨大流”,無法在升學和就業之間做出選擇,缺乏對未來清晰的規劃和充足的準備,面臨畢業季產生較大的精神壓力和心理壓力。受社會功利的影響,部分大學生怕吃虧受累不愿意去應聘艱苦和基礎性的工作,想找一份短期來錢快、容易出名的工作。還有的存在求安穩的心理,把目標聚集在那些相對穩定的職業,認為只要進去便可以“躺平”。
盡管國家多次下發關于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文件,但高校對于心理健康教育實質的理解還存在許多盲點,缺乏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明確目標和具體內容的認識。[1]雖然絕大多數高校都設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部門和心理咨詢室,但是這些機構的設置有的是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僅在開學時對新生做一次心理普測,用于構建心理檔案,且對測試結果大而化之,未對有問題的測試者采取進一步的措施。還有些高校只對有心理疾病的學生開展心理咨詢工作,忽視了大部分同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對已有的資源進行合理的運用。因為高校在思想層面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不夠,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有可無,沒有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學校發展的整體規劃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少充足的經費、正規的編制和寬闊的場地等情況,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不能及時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
師資隊伍是學校順利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直接影響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和水平。[2]根據教育部規定,高等院校要設立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機構,按照師生比不低于1 ∶4000 配備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這已經遠遠低于國際標準要求的1 ∶500,但還是有高校不能達到要求。而且目前很多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體大多數都是兼職教師,包括思想政治老師、教育學老師、輔導員老師和其他學科老師等。心理健康教育對教師專業素質的要求十分嚴格,雖然他們也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由于不具備心理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所以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兼職老師由于專業性不足,無法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進行靈活教學,心理健康課程偏重于形式和書本化,教育內容缺乏深度,難以引起學生興趣,不利于大學生心理知識的學習和心理素質的提升。在心理咨詢過程中,由于兼職老師沒有經過系統的心理咨詢和治療培訓,不了解其中的技巧和原則,無法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的心理問題,導致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失去信心。
國內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事業起步較晚,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團隊,大都采取照搬國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缺乏創新性和實踐性,存在形式化嚴重的問題。大多數高校在開設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課程時,混亂的情況時有出現。部分高校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選修課,致使學生對這一門課不重視,認為學習這門課是浪費時間;還有的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安排在大學階段的后期,認為只有專業課需要持續學習,殊不知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心理健康教育課是集理論知識教學、個體咨詢、團體心理輔導等宣傳教育活動等為一體而開設的素質教育課程。不同于專業課程的是,他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還要幫助學生疏導心理困惑。由于大多數心理健康老師還是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表現為過多地向學生傳授心理學原理和心理學理論,學生無法融會貫通從而達不到好的學習效果。課程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單一、脫離實際,無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能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要常態化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其滲透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獨立且完整的教育體系。目前,大多數高校僅開展針對性、階段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呈現“斷點式”的趨勢,沒有進行持續性的跟進和反饋。心理健康教育缺少有效的管理機制,多數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都掛靠在學生處、團委、心理系等部門,相關心理教育工作者職責不明確,導致出現設備更新滯后,檔案不全面等問題發生;心理健康教育網絡不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只交給專業心理教育輔導人員,缺少與院系之間的信息交流和銜接,沒有形成教育合力,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此外,缺乏合理的教育評估機制,沒有規范的體系,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考核和評價方式也比較落后,無法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實踐活動的成效做出科學的評估,使工作難以有效地開展,不能及時地發現心理健康教育中所潛在的風險。
各高校要切實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的認識。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專門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針對當前學生存在的心理素質方面的問題,進一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實施素質教育的現實需要。高校開展心理育人工作中要始終堅持“以學生心理需要為工作出發點,以提升全體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為目標,以學生自助成長為指引”的根本理念。[3]各大高校應當意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將思政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對高校學生心育德育的培養,提升大學生的整體素質,為國家未來、民族發展培養出棟梁之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高校立德樹人中心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應切實貫徹“三全育人”理念,積極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圍。針對全校師生開展以“心理健康”為主題的活動,如心理健康知識競賽、心理故事征文、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講座等。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向廣大師生大力宣傳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師生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樹立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
加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建設是落實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首先,必須要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師資隊伍。引進更多具有實踐能力和理論基礎的心理學專業人才,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數量,且在招聘時優先考慮能幫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心理教育教師。其次,積極構建國家級、省級、校級三級心理健康教育培訓體系,針對不同類型的心理教育工作,設計不同的培訓方案,促進心理健康工作者的業務能力和水平的提升。[4]再者,高校輔導員、班主任、黨團干部等專兼人員要保證每人持證上崗,通過定期地組織心理健康案例討論研究,增強他們的評估、理解和干預能力,以便更快地適應新形勢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要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優秀的心理素質。面對來訪積極為其進行心理健康指導和服務,與學生平等友好相處,為學生樹立榜樣,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幫助大學生端正觀念,培育健康人格。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參與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引導大學生形成自我調適和自我學習的意識。高校應以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為核心,立足教育方針,推進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開設內容廣泛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程,使學生有序地學習心理健康相關的理論知識。通過心理健康課堂講授和專題講座,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高校心理教師應轉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心理健康教學模式,一方面深入挖掘心理健康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同時發揮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育人的作用。課程的講授以學生的興趣和心理需要為切入點,結合大學生的實際生活,根據不同階段學生心理特點進行因材施教,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教育能力。另一方面,通過案例教學、體驗活動、行為訓練、角色扮演、啟發教育等形式,充分調動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保證課程的教學質量。除此之外,還可以創辦心理健康社團,通過社團組織開展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相關的活動,將課程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同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若想確保其在高校中有序開展,需要合理規劃,進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逐步建立學校、院系、班級、宿舍一體化的防控體系,完善大學生心理問題預警機制,做好預防、發現、干預、監測工作,及時疏導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加強心理問題學生后續跟蹤反饋機制,保障心理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同時,學校、家庭和社會做好聯動工作,共同推進心理教育的發展,形成多層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監護網絡。依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進行總結和科學評價,制定科學的心理健康評估機制,不斷地優化和改善,探索出適合本校發展的一條特色心理健康教育道路。高校要積極開設心理健康輔導中心與咨詢機構,通過各種舉措增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針對性,提供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高校應利用網絡新媒體新技術的優勢,建設線上心理教育服務平臺,加強宣傳教育,弘揚正能量,增強心理健康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