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五愛小學 薛晨瀟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此任務要求下,需要各學科教師在課堂上有效開展德育。就小學音樂教學而言,既要注重學生音樂鑒賞能力和藝術素養的提升,也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將音樂的德育優勢發揮出來,完成音樂德育課堂的構建,助力學生良好發展?;诖?,本文結合教學實踐重點論述了構建小學音樂德育課堂的可行策略。
要想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與建設者,就需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需要各階段課程在展開教學改革時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導向。小學階段作為教育的基礎階段,能否良好地開展德育,將會直接影響學生價值觀和品行習慣的養成。而音樂課堂作為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立德樹人教育理念良好融入其中,積極構建德育課堂,則有助于提高小學德育成效,助力學生成長為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懂得感恩和熱愛祖國的優秀社會主義接班人。
小學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學生在此時期將初步形成價值觀念。做好此時期的德育,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這對其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均有著深遠影響。所以在立德樹人背景,小學各學科教師要高度重視德育工作的開展,積極探索與創新德育滲透方式,以增強小學德育成效,幫助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小學音樂在德育方面無疑有著天然優勢,一方面,音樂課程的內容設計留給教師的發揮空間較大。當前小學諸多課程都注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設計,如此一來,在課堂上進行德育內容的滲透,便會面臨一些阻礙,但音樂課程本身就具有較為靈活的教育教學方式,能夠提供給教師相對較多的發揮余地和空間,從而良好地滲透德育。另一方面,音樂課程的德育功能明顯。音樂所蘊含的情感因素能夠極強地感染學生,教師著手德育課堂的搭建,更容易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更直接地體會德育內容的形成,從而在完成預期音樂教學目標時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盡管我國較早便提出了立德樹人,但以往受升學率與家長期盼雙重壓力的影響,小學音樂并未像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受到重視,因此,許多音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往往只是單純地對學生進行音樂方面的教育,未注重融入德育內容。隨著“雙減”的落地,以及立德樹人理念深入人心,小學音樂已然成為小學不可或缺的學科,更多教師開始關注音樂的德育功能。實際上,德育與美育的關聯性極強,兩者能夠展開同步教育。許多國內外經典音樂作品內都蘊藏寶貴的德育資源,如創作者對理想、人生、美好生活等的期望和追求。故此,小學音樂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時刻秉承開放性原則,融入立德樹人理念和現代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模式,掙脫陳舊觀念的束縛,促使德育與美育完美融合。
隨著新課改的日漸深入,更多教師意識到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唯有如此,才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激發自身的認知系統,實現新知識的獲取和消化,同時以此為基礎完成自身知識結構的構建,有效整合知識。建構主義也明確強調,教師需要轉變課堂上的身份,扮演好組織者、聆聽者、引導者的角色,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自身的機會,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多樣性和主體性,使學生自主、自由地發展。所以,小學音樂德育課堂的構建需要在保證學生主體的基礎上,采用有效方式滲透德育,讓學生通過自我教育的方式更好地內化德育知識。
現行各版小學音樂教材中包含較多的革命歌曲,教師為學生介紹歌曲所處的時代背景,能夠使學生對革命歌曲形成深刻體會,同時回到當時的背景去分析和演唱歌曲,有助于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增強既能夠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也能夠為其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奠定堅實基礎。
例如,在教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培養學生愛國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升華學生的道德思想是本課重要的情感目標。為了順利達成這一目標,教師為學生介紹了作品創作背景,鼓勵學生就自身了解到的近代史內容進行交流和分享,然后帶領學生觀看近代史發展歷程,幫助其了解國歌誕生的時代背景。同時,通過講述革命戰士的故事,使學生對當前幸福生活的不易擁有深刻體會,更深刻地了解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歷程,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德育中家國情懷的培養是關鍵,小學音樂教師在音樂課堂上要有意識、有計劃地融入家國情懷相關內容,有助于學生民族情感的激發,使學生在學習音樂時更好地感受時代留下的寶貴民族精神,最大限度地發揮音樂作品的育人價值。
學生學習音樂最主要的方式便是歌唱。小學生通過歌唱能夠感受音樂的旋律和節奏,明晰自身的音準,對音的快慢、強弱、高低等擁有感性認知。將德育良好地融入歌唱,無疑是發揮音樂育人作用的有效舉措。在歌唱中育德,既有助于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良好激發,也能夠進一步拉近學生與音樂之間的距離,從而在學好音樂作品的同時,達到德育的目的。與此同時,在開展歌唱教學時,教師應有效激發學生的歌唱本能,使學生通過歌聲將內心的情感表達出來。學生的情感不僅是社會性的情感,也是自然性的情感,要想使學生的情感具有更多的品質與內核,教師就需要將德育相關內容滲透進歌唱中。
以“媽媽的歌”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本單元包含《大樹媽媽》《小烏鴉愛媽媽》等歌曲。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可以基于“愛媽媽”的主題,嘗試融入“母愛”此種兼具社會性與自然性的情感,帶領學生通過多種方式表達母愛,如“情景劇表演”“歌唱媽媽”“講述媽媽的故事”等。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將現實生活中母親關懷我們的多個瞬間生動地展示在學生眼前,通過此種方式讓學生深受感動,在歌唱時,很多學生的歌聲中都蘊含著感動、感激、感恩之情,傾情投入,甚至個別學生感動到落淚。其次,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情景劇表演,鼓勵學生生動再現自己與媽媽之間的親情故事,由于之前學生的心弦已然被歌聲撥動,所以在表演情景劇時,能夠惟妙惟肖地演繹表情和動作。借助表演情景劇和歌唱的方式,讓學生更充分地展現對媽媽的感激和尊敬之情,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德育,是可以深入學生靈魂的德育。
民族音樂能夠凸顯相應區域內的藝術風格與文化內涵,擁有濃厚的民俗氣質與獨特的地方特征,通過學習民族音樂能夠讓學生接觸到不同區域的文化藝術風格,同時許多民族音樂本身具有豐富的德育元素。對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有意識地挖掘課本內的地方特色與民族特點,使之成為開展音樂德育的寶貴資源。將民族音樂資源融入音樂教學,能夠實現小學音樂德育模式的創新,良好地發揮地方音樂素材的功效,激發學生的民族精神。
以《楊柳青》的教學為例,該曲目具有極強的地方文化特色,屬于十分經典的民族歌曲,抒發了勞動者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鑒賞這一曲目時,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再現了農戶田間勞作的畫面,畫面中樸實勤懇的農民一邊演唱、一邊勞作,似乎勞動并不會讓他們感到疲倦,只想到豐收后的喜悅。在信息技術的生動呈現下,學生既能見識到江南風韻的秀美,也能了解吳儂軟語的特點與揚州的民俗文化。其次,在解讀歌詞時,教師引入揚州的民間傳說與民俗文化,構建更具趣味性和生動性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認識民俗民風藝術,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通過學習民族音樂,能夠調動學生愛家鄉、回報家鄉、熱愛祖國的正向情緒,對其行動表現與價值取向產生深遠影響。而且此種無痕滲入的德育能夠避免因為德育理論知識空洞無物,導致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例如,《牧歌》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只是單純讓學生聆聽音樂,那么學生很難領略到蒙古的民族風情與草原風景。對此,教師先播放蒙古草原的一些風景圖片和短視頻,如“牧民”“羊群”“白云”“藍天”等草原關鍵要素,旨在視覺的強烈刺激下,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在此過程中,學生既能夠飽覽蒙古的獨有風光,也能夠油然而生強烈的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這無疑是一種無聲的德育。隨后,教師指導學生歌唱,呈現蒙古歌曲粗獷的風格,同時,教師為學生展示“馬頭琴”“擠奶員舞”“馴馬舞”“馬刀舞”“筷子舞”等相關器樂與舞蹈。通過綜合性的音樂欣賞活動,使學生領略、感受和體驗蒙古人民對生活、對家鄉、對草原發自內心的熱愛,以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歌頌,從而讓學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滋養,自覺弘揚多民族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教師帶領學生展開個性編創,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創作技能,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這也是小學生需要掌握的能力。音樂的誕生源自人們想要記錄生活的心理,因此小學生同樣能夠借助音樂記錄生活,將那些令自己難忘和感動的瞬間記錄下來,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促使其積極地擁抱生活,這對學生人格的完善,以及身心的健全和健康發展大有裨益。小學音樂教師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展開個性編創,既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創作技能,又能豐富學生的課余時間,使學生學會利用音樂記錄和享受生活,不良情緒得到及時排解和抒發。
例如,在教學《我的編創(豐收舞)》時,教師就借助個性編創的方式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情。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音樂感受勞動的快樂,學會尊重勞動者,通過合理想象農民勞動的動作編創舞蹈,培養學生良好的創造力。首先,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生活經驗的分享,并模仿一些種植動作,激發學生的生活熱情。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將桌子搬到教室兩邊,為學生提供更大的展示空間模仿相關動作。學生進行模仿時,教師要發揮激勵的作用,及時評價和表揚學生,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其次,結束模仿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分組編創歌曲旋律。在學生編創時,教師要扮演好指導者的角色,切忌過多介入,以取得更好的活動效果。最后,編創完成后,教師要求各組展示作品,并進行相互評價和教師評價。如此一來,豐富了音樂課堂活動形式,增強了學生對生活的熱情,啟發學生對生活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個性編創,如鼓勵學生在編創中融入自身擅長的舞蹈元素和樂器等,提供給學生充分展示個性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中收獲成就感,進而愛上音樂、愛上生活,這對學生的美育與德育而言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此任務要求下需要各學科教師在課堂上有效開展德育工作。而要想保證德育成效,有效落實立德樹人,就必須注重評價方式的改革與創新。就小學音樂而言,以往教學評價內容較為單一,教師在評價學生時更多關注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譬如對音樂作品的表現力、鑒賞力和音樂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等,但是針對音樂課堂上學生的行為表現、學習表現以及表現出的德育素質、情感態度等,則缺乏相應的評價標準與評價要求,由此可見小學音樂課堂德育考核指標不明確,如此一來無法最大程度發揮音樂課程的德育功能,直接影響良好德育教育成效的獲取。故此,小學音樂教師應清楚認識到,教學評價中有關德育素質方面的比重應進一步增加,完成明確評價標準與實施要求的制定,更多關注音樂課堂上學生表現出的藝術修養、文化情感、團隊精神、交際素質和行為素質等德育能力,采用教師評價、生生互評和學生自評等多元方式,將學生的德育素質潛能更大程度挖掘出來。譬如,在教學《彼得與狼》時,教師既要重視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情況,譬如團隊精神、集體意識、思維偏好、行為習慣和學習積極性、學習主動性等,也要注重學生的音樂感悟力與音樂鑒賞力,譬如是否能夠理解其中的哲理故事、正確認識音樂作品等。重視教學評價的改革、創新,才可使學生德育素質潛能得到良好激發,從而使立德樹人教學目標得到有效貫徹與落實。
小學音樂具有天然的德育優勢,小學音樂德育課堂的構建便是將音樂作為精神育德、藝術育人的重要媒介。小學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處理好音樂與德育的關系,采取多種可行的方式,在課堂上融入德育目標和德育內容,完成德育課堂的構建,從而實現學生音樂綜合素養的提升,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以及德育品質的形成,使學生成長為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