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學 鐘麗萍
教學不僅是教授學生學科知識,也要讓學生學會運用知識,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促進其形成綜合思維。地理學科是初中階段不可或缺的一門學科,學習地理知識能夠讓學生具備全球觀念以及環境意識。由于地理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不僅是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重要存在,也是提高學生在生活中“地理技能”的重要途徑。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實施有效策略提高學生地理知識掌握能力、地理讀圖能力以及地理綜合思維,是教師需要關注的重點。
綜合思維指的是人們全面性、系統性以及動態化地認識事物的一種思維能力。而地理綜合思維則可以理解為對地理知識的分析、理解、掌握及運用的一種綜合性思維能力。在地理教學中,教師需要思考地理課堂教學如何突出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和區域性特點,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對此,需要對其進行重點分析,便于針對教學重點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開展針對性的地理教學,提高學生的地理讀圖能力,正確認識區域,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
在當今社會背景下,現代化信息技術已經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以及學習中。在教育教學方面,教學方法也應當隨著時代發展的腳步而進步,有效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豐富教學方法,提高地理教學的趣味性。在地理教學中借助現代化技術有利于刺激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可以避免單一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喪失主觀能動性,這需要教師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與積極性,讓學生在汲取知識的同時,獲得趣味性收獲,提高主動學習能力,促進地理綜合思維的形成。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是教學重點,但是不能忽略學生的綜合思維培養過程。若忽略了學生對地理事物形成過程中的理解與探索,學生則無法形成地理綜合思維,不僅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水平,也會降低學生對地理學科的熱情,最終影響學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提升。對此,地理教師要根據初中地理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進度、能力特點等進行綜合分析,合理安排教學進度,改變教學方式。
地理學科屬于一門綜合性及空間性較強的學科,這就需要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時擁有較高的空間思維能力,以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識。但是初中學生由于年齡、思考問題的能力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探索相對較難的地理知識的過程中,無法憑借自身的思維能力進行理解和掌握,久而久之,學生容易出現“擺爛”心理,影響地理知識學習能力的提升。針對此種情況,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并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根據地理教材內容合理設計教學方法,指明問題思考方向,讓學生跟隨教師的引導思考地理重難點知識,從而提升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同時要避免傳統教學中教師直接勾畫重難點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的方法。采取引導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問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重難點,充分鍛煉自己的思維,不僅可以提高地理知識掌握能力,而且有利于地理綜合思維的培養。教師在備課時,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將重難點知識作為引導教學的突破口,弱化學生對地理重難點知識的“難度認知”,引導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深入思考及探索,不斷地鍛煉學生的綜合思維,加強學生綜合思維的培養。
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和區域性的特點,在對初中生開展地理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還要培養學生對不同區域之間的識別能力和對比能力等。地理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對區域的認知及理解不僅是指對自然環境不同區域的認識及理解,也與區域之間的人流、物流等有著重要聯系。教師在教學地理知識的過程中,要根據地理教材內容開展教學,結合實際生活,加強區域地理教學,讓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運用區域綜合思維理解實際生活中的區域關系。另外,教師在開展區域地理教學之前,需要深入挖掘地理教材內容,并整理歸納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加強對學生區域綜合性思維的鍛煉。
地理學科的綜合性不僅體現在知識學習方面,也體現在地理知識應用方面。地理事物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影響及相互制約的結果,如一座城市的形成可能與地形、氣候、河流以及資源等方面的因素有關,在觀察地理事物時,需要以綜合性分析的眼光,分析各種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并以動態分析的眼光探究其變化歷程。同時,學習地理知識可以讓學生正確掌握分析地理問題的各種技能,學會讀圖,正確認識區域,從各種遙感圖片中正確分析地理事物的實時狀態,增加學生的生活技能。另外,學習地理知識能夠讓學生學會應用綜合及動態的眼光分析問題。
在地理教學中,需要將理論知識與圖片中的表達進行結合,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學習地理、掌握地理,并幫助學生養成讀圖習慣。興趣是學生提高學習積極性的關鍵,因此在開展地理教學時,教師需要激發學生的讀圖興趣,讓學生學習并掌握讀圖能力,養成讀圖習慣。教師開展地理教學活動時,需要讓學生明白地理源于生活,也歸根于生活,要能夠將生活知識與教材知識結合應用,便于更好地掌握地理學習能力。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趣味作業”,讓學生在假期利用網絡資源查找并收集不同地域的地圖,分析地貌環境特點、生活特點以及所在區域的地勢特點等,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地理讀圖興趣,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促使學生養成讀圖習慣,從而在后續的地理學習中能夠根據相應的地圖呈現信息,綜合理解地理知識。
通常情況下,開展地理讀圖教學大多采取二維平面圖片向學生展示相應的地圖,雖然學生也能夠從中獲取并學習到相關地理知識,但是在讀圖的過程中缺乏空間性思考,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現代社會背景下,教育教學也應當跟隨時代發展的腳步,合理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以“科技促進教學”的理念開展信息化教學。在開展地理讀圖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化技術開展信息化教學,讓地理課堂教學更生動有趣,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高讀圖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可以使用“電子白板”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對地圖進行大小縮放,用電子屏黑板開展教學,針對性地講解地圖局部,便于學生更清晰地觀察局部地圖顯示,快速找到教師指出的地圖內容。教師還可以通過相應的“建模軟件”,以三維的方式呈現地圖,例如在講解“多山的地形”這一地理知識時,軟件以三維形態呈現山地的地形及結構,讓學生更好地發散思維,從空間角度進行理解性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地理學習能力。
地理學科中的地圖不僅是地理知識學習的輔助工具,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地理應用技能。在實際生活中,地理讀圖能力可以用于辨別方向、區域以及觀察地形等。地理教師在完成讀圖、識圖教學后,需要采取適當的方式方法檢驗學生的讀圖能力,以判斷學生的學習效果,評估教學質量,有利于教師及時優化和完善教學方案。教師可以使用具有典型特點或代表性的地圖,檢驗學生的讀圖能力。例如,使用長江黃河流域地圖,開展“你指我認”活動,教師隨機指出地圖中的區域,讓學生回答區域相關知識,以檢驗學生的讀圖能力,提高學生地理應用技能。又如,使用“南水北調”規劃圖,隨意指出圖中的沿途省份城市,讓學生思考途經省份在“南水北調”工程中獲得的益處及存在的問題等。通過“實圖檢驗”,不僅便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而且可以掌握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發展情況,從而及時優化課堂教學,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離不開核心素養的培養,只有不斷地深入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對學科知識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地理學科而言,地理核心素養理論教學也有著重要作用及意義。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地理學科素養理論,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需要改變自身的教學方法,不斷加大對學生地理綜合思維的培養力度。
隨著新課改教育的落實及推進,教師在開展地理教學活動時,需要符合新課改教學理念,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深入學習及掌握地理核心素養理論,以便更好地開展地理教學。與此同時,教師需要加大對學生地理綜合思維的培養力度,讓學生能夠在生動有趣的教學中,提高對地理學科知識的學習興趣,逐漸形成地理核心素養與綜合思維。
地理區域特征以及區域差異屬于地理學科的重要內容,因此應該重視對學生的區域地理教學,根據教材知識,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引導學生從區域自然環境、人文特點等多個組成要素變化的過程中,對不同區域之間的差異及關聯性進行分析與思考,讓學生逐步理解地理變化過程,并探索地理變化規律以及人地關系等,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地理綜合思維。地理區域教學涉及的地理要素較多,雖然教師需要教授的內容繁多,但是給足了教師發揮的空間,教師可以結合教材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模式,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引導學生通過文字、符號、圖形等多種表達形式,梳理及思考地理區域要素之間的關系、變化過程以及構成等多方面的信息,在思考過程中逐漸形成綜合思維。
地理圖標是地理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也是輔助地理學習的重要工具。因此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要養成讀圖習慣與用圖習慣,學會閱讀、使用以及繪制地理圖表等,將相關的地理知識應用在圖上。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地理知識涉及的范圍相對廣泛,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以及地圖特點,幫助學生建立一個系統性的地理知識體系,讓學生學會抓住地理知識的重難點,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地圖,讓其分析地圖中表達的信息,并能夠描述某一個地理特征的變化。例如,在教學“中國的地理差異”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通過相應的地圖,讓學生觀察我國不同地域的氣溫、降水、地勢等分布情況,引導學生找出規律變化,更好地了解我國的地域差異。教師可以在學生觀察圖片的過程中,提示學生從多方面思考,綜合多方面的地理知識進行分析,最大限度地理解及掌握圖中表達的地理知識。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分析地圖中的規律變化,并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課堂總結,以鍛煉學生的識圖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促進地理學習水平的提升。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基本的原理及規律,地理同樣如此。地理原理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質與內在聯系,如地理特征、地理概念、地理存在規律以及地理形成等。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借助地理基本原理及規律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從地理本質特征角度展開學習,便于學生更好地認知、理解及掌握地理知識。同時,教師可以將地理知識與現實進行關聯教學,幫助學生提高地理綜合思維。例如,在講解“自然特征與農業”這一章節時,不同地區的氣候差異較大,自然特征也有著明顯不同,如東北平原地區長期處于濕冷的環境下,形成肥沃的黑土壤;而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降水量較少,容易導致灌溉水源不足,從而有了“南水北調”工程。通過分析不同區域的自然特征,讓學生充分了解地理的基本原理與地理形成規律,促進學生地理綜合思維的形成。
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地理知識的教學,也要注重對學生綜合思維的培養,開展合理化教學,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鍛煉學生的讀圖能力,促使學生深入理解及掌握地理知識,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