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涵茜
(河南輕工職業學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對傳承我國燦爛的文化具有深遠意義,在大力倡導文化自信理念的今天,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發展熱度逐漸提升,很多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也通過數字化技術走進人們的視野。數字化技術的成熟發展為我國的傳統文化傳播帶來了機遇,科學技術的綜合發展尤其是AR技術、VR技術、數字互動等技術的出現實現了已被破壞的文化重現,所以對數字化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具有深遠意義,以下進行相關分析。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其記錄了我國的歷史發展,并且凝聚了民族優良傳統與精神,是重要的文化資源?,F代科技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借助數字化技術實現了產業化資源開發,其中借助AR技術可以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更好地得到保護和傳承,文化也為新媒體的發展帶來寬廣的發展空間,全媒體互動平臺擴展了文化遺產傳播形式,促進了我國文化事業健康發展。比如AR數字化文化遺產就是虛擬事物與現實融合的體現,這一形式進一步挖掘了文化遺產內涵,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更加明顯的娛樂性、互動性、體驗感,通過傳感技術、計算機視覺技術,以可視化形式呈現聲音、文字、圖像、視頻,讓參觀者體驗感加強[1]。
近年來巴西國家博物館和巴黎圣母院發生了失火事件,大量文物損毀,成為人類文化遺產的重大損失,也給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敲響了警鐘,不可再生的傳統文化保護也需要完善保護機制,加強對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讓更多的人感悟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當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方面面臨的主要挑戰如下:
當前很多的非遺項目依靠圖片、文字、錄像等靜態方式保護,這種保護方式缺乏新穎性、吸引力和影響力,博物館和文化館應用動態化的保護手段偏少,難以滿足數字化時代下的群眾多元文化需求。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要依靠非遺傳承人,然而很多的非遺傳承人年齡偏大,較少接觸數字化技術,而年輕人覺得非遺文化形式陳舊、老套,不愿意接觸和深入了解非遺文化。對于青少年來說主要是通過學?;顒恿私庖恍┓俏镔|文化遺產知識,以上因素導致社會的關注度不高[2]。
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對傳統的非遺文化帶來巨大沖擊,其中虛擬現實、人機交互、直播營銷吸引了社會廣泛關注,一些和數字技術有關的產品成為賣點。此外,機械逐漸代替手工藝盡管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過也導致傳統的手工藝生產失傳,讓傳統非遺文化的生存空間逐漸狹窄。
對于非遺的傳承來說,可以理解為對文化的保護和延續,不單是進行內容的記錄、存儲和再現。不過當前非遺的保護過多地強調數字化、信息化,對了非遺傳承的本質重視不足,這種流于形式的保護也難以達到保護與傳承的要求。
盡管我國的非遺數字化工作起步較晚,不過在數字化技術發展與學術研究加強的背景下,使得虛擬現實、增強現實、3D技術逐漸成熟,比如虛擬紫禁城、敦煌莫高窟的純凈之地等,不過在融媒體的研究上還較少,當前主要應用的技術體現在以下方面:
在5G技術出現后融媒體發展加快,并且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合加強,成為新的發展趨勢,比如當前抖音短視頻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單位合作為人們呈現形式新穎、內容貼近生活的視頻,受到人們的廣泛好評。當前短視頻平臺在傳承非遺文化風貌方面實施了抖音非遺合伙人計劃、快手非遺帶頭人計劃。不過這些方式只能在短時間獲取關注度,還需要思考如何讓大眾長期關注,所以在融媒體技術支持下出現了非遺結合直播、非遺結合游戲開發等組合,滿足了不同平臺的差異化傳播需求。[3]
在數字化資源海量增長的背景下,主題圖技術作為一種信息組織方法,其融合了傳統的信息組織方法。知識組織方法、語義網技術,讓復雜的知識結構得以表達。不同于傳統索引技術,主題圖可以將知識結構化,并且關聯文件,一鍵檢索,可以實現快速定位,有研究人員分析了主題圖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組織中的應用,利用主題圖技術不僅讓操作更加便捷,還提升了非遺信息的普及成效。
ICT技術即工信息與通信技術,是一種計算機技術和放射學結合的成像技術,這一技術覆蓋了多數通信設備或應用軟件,可以準確、清晰展示物體內部結構、材質、組成和缺損狀況。在諸多的信息技術中ICT技術成為文物發掘、保護和研究常用技術,在國外文物保護工作中應用更加成熟,比如借助ICT技術評估分析動植物標本,通過三維成像,再以虛擬的方式還原動植物原貌,可以避免對文物自身帶來破壞。我國在非遺數字化保護方面還需要繼續加強ICT技術應用,今后的探索方向是虛擬博物館建設與維護[4]。
三維數字技術和AR技術的結合能夠更長久地保存現實中的文化遺產,比如百度制作了VR博物館,涵蓋自貢恐龍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中國園林博物館,成為現階段我國規模最大的線上博物館。AR技術的應用重現了我國燦爛的傳統文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AR技術推動了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實現了文化遺產的進一步研究以及文化遺產保護,比如再現北京阜成門就是以AR技術為主,將現實中的殘破環境融合處理,重新構建古跡文化遺產。此外,AR技術讓文化重現生機,結合3D技術能夠讓被破壞的文化遺產虛擬復原,比如洛陽天堂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就通過AR技術呈現盛世唐朝建筑景象,實現了文物保護和展示的結合,讓人們進一步了解茶道、民間音樂、民間故事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感受歷史文化氣息。整體來說,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借助AR技術和VR技術打造了獨特的文化空間,給觀眾帶來強烈的感官沖擊,有利于激發人們參與不可再生的傳統文化的傳承。
現階段旅游、動漫、音樂等產業受到青年群體的青睞,而交互性、娛樂性滿足了大量受眾心理需求,所以要結合大眾審美以及社會發展趨勢實現非遺數字化傳播,助力非遺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政府的支持和引導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實現的載體,政府要推動非遺項目數字化保護和傳承工作,由此降低非遺數字化建設成本,促進產業的整合發展。與此同時,地方政府需要在非物質化以及產業化方面提供政策支持,通過數字化平臺發揮非遺產品的產業價值,具體說來:其一,需要通過區域優勢以及互聯網資源整合非遺項目以及網絡企業,打造非遺數字化傳播平臺;其二,提升數字非遺項目的社會影響力,開展好宣傳工作,比如利用世界非遺日以及地方旅游推介會展示非遺數字項目的發展前景。再如政府可以建立文物展覽館或者展示基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資源進社區、進校園等活動,進而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影響力;其三,重視非遺人才的培養,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非遺傳承人是最寶貴的財富,需要集中對非遺傳承人和工作人員進行數字化技術的培養,進而提升傳承技藝效果,相關工作人員也能利用電子計算機設備、軟件整理數字影像資料[5]。
以往的博物館體驗主要為游客單向觀看,然后在講解人員解說下完成參觀,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搭建了數字化場景,讓游客獲得沉浸式體驗,由此感受文化內在價值,這也是博物館今后的發展趨勢。當前,美國諸多博物館都應用了沉浸式互動裝置,而我國故宮博物院、敦煌莫高窟、開封博物館也積極探索沉浸式體驗的應用,進一步滿足游客的參觀需求。
這是一種帶有教育性目的的游戲,并且保留一定娛樂性元素,其具有獨特的娛樂性和嚴肅性,借助游戲的形式傳播知識和文化,并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特征。嚴肅的游戲通過模擬真實事件,讓用戶在游戲過程中學習和訓練,并通過挖掘游戲娛樂元素之外的功能,其結合非遺文化達到教育和娛樂相結合的目的,同時也為數字非遺工作開展提供了新方向,有助于吸引青年群體對文化知識的關注。有學者把嚴肅類游戲劃分成多種類型,并且分析嚴肅類游戲在教育領域中的作用,不過當前我國關于嚴肅類游戲用于非遺傳播影響力的研究不多,并且游戲方法還未在非遺領域得到充分應用,而游戲是否適合在非遺文化傳播也需要進一步探索[6]。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數字化博物館建設提供了巨大支持,其中數字影像技術、增強現實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已經在數字化博物館中得到應用,不過當前很多博物館展示通過線下或者登錄網站的形式實現,比如博物館中的非遺虛擬體驗中心需要用戶針對性地進行查找,也未能深入結合群眾的日常生活,所以需要分析移動數字化博物館如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帶到人流更大的場合并形成移動展示空間,比如在用戶候車、候機的過程中通過平面設計、虛擬交互、數字影像等方式帶來互動體驗,讓不可再生的傳統文化真正走入人們生活,由此提升傳播效果[7]。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涵蓋了大量的傳統文化,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和現代工業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進入機械化、智能化時代,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卻淡出人們視野,但是依舊需要對其進行探索和研究,通過建立數字化數據中心能夠以數字信息的形式存儲非物質文化遺產,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重要的史料信息,尤其是借助數字視頻形式加以保護,有利于重現歷史場景,因此需要建立性能穩定、容量足夠的數字數據中心。此外,當前建立和完善非遺資源庫、非遺數字化博物館都成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途徑,通過這些立體化的傳播渠道做到可以了解相關信息足不出戶。
在今后數字化技術發展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度,進而實現非物質文化傳承和保護工作更高質量地開展,具體說來:其一,需要應用科學手段,提煉非物質文化當中的核心元素,然后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信息檢索方式;其二,加強數據庫開發和建設,構建數字化數據庫,并利用非遺數據庫以及非遺數據信息共享技術實現非遺項目的廣泛傳播。此外,需要明確非遺數據傳遞標準和數字資源標準,確保非遺數據信息完整,結合國外非遺數據信息錄入標準科學制定我國信息標準,由此完善非遺信息采集體系,保存非遺數據信息[8]。
綜上所述,保護好和傳承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實現數字化發展需要社會各界的努力,加強對融媒體技術、主題圖技術、ICT技術、AR技術和VR技術的應用,并且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開發嚴肅類游戲、建立移動數字化博物館、建立非遺數字數據中心、重視科學技術研發,助力非遺的數字化轉型和多渠道傳播。此外,需要解決數字化視角下非遺傳承與保護過程中的知識產權問題,進而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