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蘋
(云南省德宏州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我們國家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在漫漫長河中散落諸多文化瑰寶。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國人智慧的象征。而今國家大力倡導弘揚傳統文化,那些傳承至今的藝術作品、手工藝品逐漸得到廣泛關注。大眾對于民間手工藝的研究通常只局限在產品研發,對其背后的文化價值、藝術內涵往往不夠了解。但其實這些手工技藝伴隨著世代人的傳承,既是民俗文化的象征,又蘊藏深厚的民族精神[1]。剪紙作為古老的民間手工藝之一,現今仍舊廣為流傳,其中頗具特色的便是傣族剪紙,少數民族人民用它來裝點生活,也將其用在祭祀和祈禱之中。在社會變遷中傣族剪紙藝術經歷變化與發展,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值得人們探索,挖掘剪紙承載的藝術文明與文化傳承,了解它對傣族人民心理的影響,才能更好地傳承這一藝術形式,不至于使其淹沒在社會變遷中,而是在今后的發展中更加綻放光彩,用包容和創新的態度使其更好地傳承下去,保護這一獨特藝術文化,彰顯非遺華彩。
傣族剪紙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回顧其歷史來源,可以追溯到祭祀活動之中,當時在佛教的影響下祭祀活動已經有了剪紙的圖文款式。云南地理位置特殊,與眾多國家相接,是一個文明多元的地域,傣族人民過著大雜居小聚居的生活,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傣族剪紙藝術逐漸完善。涉及的領域不斷延伸,傳統的祭祀、嫁娶,以及日常生活中都能看到剪紙裝飾的痕跡[2]。傣族剪紙藝術受小乘佛教影響,內容多為佛經故事、民間習俗等,與其他地區的剪紙相比較有著極強的邊疆風土人情,已經成為傣族人民原生態的藝術形式。在傣族人民的村落中,小到田舍大到寺廟,在亭臺上、墻角上、門窗上都能看到不同類型的剪紙,這項民間手工藝術在傣族人民的生活中被充分運用起來。
傣族剪紙藝術不僅僅是一項手工藝,更是傣族民間藝術文化的象征,它之所以能夠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就是因為帶有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能夠彰顯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總結而言,傣族剪紙藝術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宗教特點。在傣族剪紙中能夠看到濃厚的宗教特色,在傣族的佛寺中也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剪紙作品,這是信徒祈求健康奉送的心意。觀賞傣族剪紙作品時能夠發現,其所表達的內容十分豐富,手法細致,呈現濃濃宗教特色,極具藝術性。
其二,剪裁特點。傣族的剪紙在裁剪上有兩種方式,一為剪、二為鑿,裁剪原則是由里到外、由局部到整體。一般情況下使用的刻刀、剪刀很鋒利,能穿透六七層紙,所以對于初次練習的人而言。可以先畫出來再修剪。鑿子的力度也比較大,通常情況下手藝人也需要根據樣稿進行鑿刻。
其三,圖案特點。傣族剪紙的圖案十分豐富,內容多種多樣,并且這些圖案通常都有針對性的含義,通常與自然界中的動物植物有關,也有人物傳說圖案、佛教圖案等,傣族人喜愛孔雀、大象,在剪紙中常常能看到孔雀、大象等動物元素,也有一些菩提樹、蓮花等佛教圖案,還有與傣族建筑、生活密切相關的圖案。這些圖案是傣族人們虔誠的信仰、對美好生活的希冀。
其四,顏色特點。我國中原地區的剪紙所使用的顏色通常為紅色,很少見其他顏色,紅色有著吉祥的寓意。傣族剪紙的顏色卻十分豐富,不同的場景使用的顏色不同,寺廟的剪紙有白色的,喜慶節日則為紅色、綠色、藍色、黃色等,顏色豐富多樣。
經歷時代的發展與變化,現如今傣族剪紙藝術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技藝失傳的風險,這主要是因為現代年輕人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并不深入,在觀賞到美麗的剪紙作品以后,往往不會對其表達的內涵、傳遞的情感進行深入挖掘,其文化價值得不到探索,感興趣的人不多,剪裁的工藝傳承效果不佳。在時間的流逝與社會的變遷中傣族剪紙藝術的光芒漸漸黯淡,這是非遺傳承需重點考慮的問題。總結而言,在社會變遷中傣族剪紙藝術傳承與保護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我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法律頒布較晚,保護工作的展開也并不完善,這就導致民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比較淡。傣族剪紙藝術還處于發展階段,在市場當中還沒有形成產業化鏈條,所獲得的經濟效益比較低,大眾對于傣族剪紙保護的參與積極性不足。在短暫的欣賞之后,便不再有對文化的思考、對藝術的挖掘[3]。大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夠重視,認為這只是相關部門的工作,與自己的生活沒有關系,也沒有什么意義。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現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面臨了諸多困難,越來越多的非遺文化面臨消失。
在傣族剪紙藝術傳承與保護工作中存在最顯著的問題就是缺少相關經費,文化傳承與保護沒有資金的支持,使用的設備比較落后,很多活動的展開由于缺少經費而取消,這就導致剪紙藝術資源逐漸流失。綜觀當前傣族剪紙藝術的傳承人,他們普遍年齡較大,缺少年輕群體的加入,導致傳承主體缺失,這就使得剪紙藝術難以傳承下去。除此之外,傣族剪紙工藝復雜,需要手藝人有平和的心態,在時間的沉淀中慢慢提升工藝。一幅好的剪紙作品往往技藝復雜、耗時長,但是手藝人的收入卻比較低。這些非遺傳承人的努力得不到關注和回報,自己的生活都無法得到保障,僅僅憑借熱愛是難以維持生活的,更不用提創作了。在時代變遷中傣族剪紙要想更好地傳承下去,還需要有創新精神。當經費投入不足、傳承主體流失,創新便難以展開。
當前傣族剪紙藝術傳承與保護面臨的一個重要難題就是傳播渠道單一,人們接觸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途徑有限,通常都是在展示會或者博物館才能見到,在其中能夠感受豐富多樣,極具文化魅力的非遺物品。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大部分人很難接觸到,尤其是對于外地人而言,很難接觸到傣族剪紙藝術這種小眾的富含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傳播途徑的閉塞,讓人們在生活中看不到非遺的因素。這就直接增大了傣族剪紙藝術傳承與保護難度。傣族剪紙藝術歷經多年發展,是前人留給我們寶貴的藝術文化,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人沒有意識到傳承與保護的重要意義,這就直接導致傣族剪紙藝術傳承與保護工作不到位,使其逐漸消失在漫漫歷史長河中[4]。即使現有的保留下來的非遺文化,也面臨著缺少傳承人的情況。一些身懷技藝的傳承人沒有找到合適的人來繼承傣族剪紙藝術,隨著老傳承人的離世,這些技藝也慢慢消失了。傳承人的缺乏是當前傣族剪紙藝術傳承與保護面臨的重要的考驗。
傣族剪紙藝術有著極強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情結,其中那些寓意深遠的圖案深深扎根在傣族人民心中,相較于其他地區人們,當地人對于剪紙有著更濃厚的情感,也有更扎實的工藝。傣族剪紙藝術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也是傣族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在時代變遷中,這種濃厚的民族情感是推動藝術傳承與保護的重要力量。所以在此背景下,還應積極調動當地人民對傣族剪紙的創作熱情,使更多作品在新時代煥發生命力[5]。時代變遷會給這些非遺文化帶來挑戰,但這也是新的機遇。要想更好地在現代社會傳承下去,還需要永葆創新熱情,能夠將傣族人們的生活軌跡、情感變化融入進去,賦予傣族剪紙藝術新時代特色,這樣才能更貼合現代人的生活,才能將傣族剪紙藝術推到大眾面前。
在社會變遷中傣族剪紙藝術的傳承與保護面臨缺少領軍傳承人的問題,在時代的洪流之中,要想將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民族特色傳承保護下去,就需要重視傳承領軍人的培養,不讓這項工藝消失,有人傳承才有新的希望。而今,國家相關部門非常重視非遺文化的保護工作,所以在一些藝術館,會定期舉辦相關展覽和活動,這就為傣族剪紙藝術的傳承與保護創造了有利契機。可以從活動中挑選一些對傣族剪紙藝術感興趣的人,抑或是具備文化底蘊、有天分的人才,作為傳承人培養[6]。另外,現代教育中很多高校也重視其傳統文化教育,在此過程中加大了對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普及,讓學生們知道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學習某一項工藝,這對于培養傣族剪紙藝術傳承人也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除此之外,相關文化單位應承擔起推廣民族文化的任務,吸引更多人加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來,提高大眾對于傣族剪紙藝術的關注度,這樣也會有更多人進入文化藝術傳承大軍中,扛起傳承與保護的大旗。
傣族剪紙藝術有著豐富的題材和內容,這對于傳承工作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因為多元的內容能夠增強對大眾的吸引力。研究傣族剪紙藝術能夠發現濃濃的宗教元素,傣族人民信奉佛教,有著較高的宗教虔誠度,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行為規范、風俗習慣都和佛教有關,而在剪紙藝術中也能窺探一二。菩薩、菩提樹、荷花等元素都是傣族人民虔誠的信仰。傣族人認為世間萬物都有靈魂,紙能通靈,他們把美好愿望的實現寄于剪紙物象的表達,祈求神靈的恩賜。傣族剪紙藝術傳承延續至今,在傣族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例如傣族的潑水節、開門節、關門節這些重要節日也與宗教有關,傣族剪紙作為宗教文化的重要載體,表達著傣族人民對于神靈的敬仰,以及內心的夙愿[7]。因此應當充分重視傣族地區的宗教傳統節日,結合當今的時代特點,凸顯民族民間文化的藝術價值,有效保證實現傣族剪紙藝術的活態傳承。
傣族剪紙藝術的傳承與保護離不開宣傳工作,現如今大眾的非遺保護意識淡化與宣傳渠道單一有著緊密的關系。在新時期與新背景下,應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加大宣傳力度、拓寬宣傳渠道,讓更多人了解傣族剪紙藝術,才有利于傳承與保護工作的展開。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①展開自媒體傳播,現如今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人們利用手機、電腦便可以獲得更多信息,而今人人都能成為自媒體,在時代變遷中傣族剪紙藝術的傳播與保護也應結合時代特色,積極展開自媒體傳播。自媒體平臺的用戶量非常大,發布內容的主體更加豐富多元,內容更加百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主要由國家相關部門以及傳承人來主動傳播,他們有著權威性的優勢,但是從傳播內容來看,其表達形式較為單一,內容多以說教式為主,缺少趣味性,并且信息的時效性較低,傳播范圍自然受到限制,大眾的關注程度依然無法提高。鑒于此,傣族人民可以展開“自我傳播”,由傳承人發揮帶頭作用,利用抖音、微信、微博、快手等平臺建立自媒體賬號,自己更新與傣族剪紙相關的內容,這樣不僅能在當地傳播,更能在全國傳播,吸引大眾的關注,同時自媒體有著互動性好的優勢,傣族人民可以和觀眾展開互動交流,更能創造良好的藝術氛圍[8];②短視頻傳播,而今5G技術發展迅速,有效拓寬創新了傳播渠道和形式,更進一步提高了信息傳播速度。視頻制造發展迅速,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同時短視頻還帶動了電商、旅行等諸多行業的發展,這也為傣族剪紙藝術傳承與保護帶來新的契機,通過短視頻傳播,提升剪紙藝術的傳播效果。在短視頻APP抖音中,有針對非遺文化的專業支持,例如“抖音非遺合伙人計劃”在傳承人與普通大眾兩方面為非遺文化內容引流。在相關政策與技術的支持之下,很多短視頻平臺內呈現出優質的非遺內容。通過視頻的形式由專業的人展開專業的講解,能夠讓更多人了解傣族剪紙藝術內涵,對于傳承與保護工作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那些優秀的傳統文化面臨失傳的風險。傣族剪紙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傳承與保護問題受到越來越多關注。傣族剪紙藝術有著鮮明的宗教特點、剪裁特點、圖案特點與顏色特點,充分彰顯了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傣族剪紙藝術的傳承與保護工作中面臨著大眾的非遺保護意識淡化、經費投入不足、傳承主體流失、傳播渠道單一、傳播領軍人較少等問題。為了更好地傳承這一優秀文化,在時代變遷中還應該積極調動當地人民對傣族剪紙的創作熱情,加大力度培養傣族剪紙藝術傳承人,借助宗教信仰促進傣族剪紙藝術的傳承,利用信息技術拓寬傣族剪紙藝術宣傳渠道。通過這些舉措進一步解決文化保護工作難題,真正推動傣族剪紙藝術的發展,讓其在現代社會中仍能綻放光芒,吸引越來越多人,讓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國人,使其在漫漫歷史之路上,守護好我們的文化藝術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