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瑤
(黑龍江大學)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偉大斗爭過程中所產生的先進文化,是革命精神的體現和歷史發展的積淀,是中國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但對于紅色文化的理解和認識,不能只局限在“革命戰爭時期”。紅色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先進性、科學性、民族性。先進性決定了紅色文化能夠與時代接軌,適應不同的發展時期;科學性決定了紅色文化具有自我革新、與時俱進的創新能力;民族性決定了紅色文化根源于中國人民,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傳承,因此要用宏觀的視角和發展的態度去看待紅色文化,讓紅色文化融入實踐教學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問題,“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始終是教育的根本問題,這是所有學科門類在教學中首先要明確的根本問題,特別是針對中外文化交流密切的鋼琴教育,在教學上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紅色基因,以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為目標,去進行對外交流與學習。
“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說明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藝術在反映現實生活現狀的同時還能夠起到引領作用,具有較強的意識形態色彩和政治思想內涵。由于紅色文化具有與時俱進,自我完善的創新性,所以它融入高校鋼琴教學中不僅能起到引領高校學生思想狀態良性發展的作用,還因為紅色文化具有的歷史意義,從而為高校鋼琴教學中紅色鋼琴曲的研究提供真實可靠的歷史依據。
1915年趙元任先生發表創作的鋼琴獨奏作品《和平進行曲》問世,打開了中國鋼琴曲的大門,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中國鋼琴曲從萌芽到發展,從最初模仿西方鋼琴作品創作的手法逐漸開始向貼近中華民族情懷、風土人情的方向進行創作,進而不斷發展出中國鋼琴曲創作體系和特點。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百廢待興,各行各業人都充滿了昂揚向上的熱情,鋼琴藝術創作者也不例外,這一階段不僅成就了許多鋼琴家、作曲家,同時產生了許多內容豐富新穎、題材廣泛、曲式結構更為規整精致的鋼琴作品,改革開放至今,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大大改善,社會環境的巨大改變給鋼琴作品創作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創作天地,鋼琴也逐漸更為本土化,鋼琴作品創作與演奏技法也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獨立的鋼琴體系。趙曉生教授曾多次在巡講、采訪中表示,要讓“鋼琴這件西洋樂器變為徹頭徹尾的中國樂器”。在趙曉生教授鋼琴作品創作與教學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對于鋼琴本土化所作出的貢獻,他在創作中不僅將中國特有的周易六十四卦邏輯系統應用于作品中,還同時在作曲和演奏中強調“擬聲”的模仿感,從鋼琴琴聲中聽到琵琶、古箏、編鐘、二胡、鑼、鼓、簫等中國樂器的聲音,從這個本屬于西方樂器的聲音中在聽覺感受上給予聽眾對于“鄉音”的熟悉感,同時也讓世界了解到中國鋼琴曲的獨特之處。
縱觀中國鋼琴發展史,可以看到濃重的紅色政權色彩。紅色題材鋼琴作品可謂是鋼琴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融入民間小調的還是“擬聲”中國樂器的鋼琴作品,大多數都是在特定時期下紅色文化的衍生產物,如王建中根據陜甘同名民歌改編的《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描繪的就是中央紅軍到達陜北扭轉局面的畫面;儲望華改編的獨奏鋼琴曲《翻身的日子》在編曲創作中模仿了鑼、鼓、笛的音色,描繪了農民土地改革后歡天喜地慶祝的場景;張朝創作的鋼琴獨奏曲《中國之夢》是新時期紅色題材鋼琴作品的代表,作品描繪的是中國的發展史,結合“中國夢”的時代主題展現當代的紅色精神,也在作品創作之中運用的擬聲的手法展現中國古代樂器古琴、編鐘的音色。綜上所述,紅色文化對高校鋼琴教學具有重要意義,紅色文化為鋼琴作品演奏和創作提供歷史依據,我們應以紅色文化歷史為鑒,從而對紅色文化進行傳承和發展。
“蓮發藕生,必定有根。”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之魂,是經過無數實踐考驗的先進文化。如今已不再是浴血奮戰的革命戰爭時期,但面對復雜的國際化環境和外來文化的沖擊,紅色文化所蘊含的革命精神、艱苦奮斗精神、愛國主義精神等豐富的內涵依然發揮強大的作用,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自身的先進性和優秀品質,引領高校學生以科學的態度應對挑戰。
中國鋼琴文化從20世紀80年代掀起的鋼琴潮開始,鋼琴藝術更加大眾化,中國鋼琴作品的地位在中國鋼琴家的對外演出交流中逐漸提高,但和德奧、俄國、法國、英國、意大利這些鋼琴歷史悠久的西方鋼琴學派相比仍有很大,空間,因此在高校鋼琴教學中要遵循守正創新的策略,將中國鋼琴體系完善,走中國道路、講中國故事。當代鋼琴家郎朗曾在采訪中說:“作為音樂家,把本民族的音樂通過自己擅長的樂器彈給外國人聽,有一種使命感和自豪感,尤其當你看到外國人沉醉其中時,會驚嘆于中國音樂和文化的穿透力。”因此高等教育鋼琴專業教學對于鋼琴專業學生的培養不可以僅僅停留在技巧層面,應該具有遠見和大局觀,提高學生文化自信,同時在鋼琴教學中重視對音樂表現力和情感表達的培養,讓學生在紅色文化熏陶感染中獲得情感共鳴,以更好的狀態詮釋鋼琴作品。
在教學中教師是主導,教師教育水平和質量決定了高校課程水平的高低,教師的政治立場影響學生的政治態度,因此高校鋼琴教師在具有一定的專業能力的同時還要有堅定的文化自信,結合課程優勢和特點傳承紅色基因,將紅色文化在鋼琴教學實踐中體現。在專業教學中,應當擺脫鋼琴教學長久以來以西方教學體系為主且較為單一的教學方法,并在教學中規劃出符合國家主旋律的紅色教育方向,將紅色鋼琴曲的認識度提高,進一步將中國鋼琴教學體系發展和完善。在高校鋼琴教學融入紅色文化,可以針對不同的鋼琴類課程采取相應的授課途徑和方法。
首先,針對鋼琴主專業教學,應該提高中國鋼琴體系教學的地位。在中國鋼琴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類就是紅色題材鋼琴作品。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紅色題材鋼琴作品比比皆是,見證了國家、民族的發展史,時至今日紅色題材鋼琴作品仍然在傳承中發展,因此要對這一部分開展專題教學,讓鋼琴專業學生了解紅色歷史,展現紅色精神,用演奏講述中國故事。在這部分教學中面對的教學對象多是具有扎實基本功的高校鋼琴演奏專業學生群體,他們具有較高的“閱曲量”,同時對于中國鋼琴作品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演奏經驗,所以在教學中應當劃分重點,將音樂表現力作為教學重點,技巧練習作為必要條件。提高音樂表現力主要從三方面入手:技巧、共情、二度創作。在技巧教學中可以以作品為例進行具體分析教學,以紅色文化為背景選擇一些紅色鋼琴曲,如比較有代表性的《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經典的鋼琴協奏曲《黃河》、鋼琴組曲《紅色娘子軍》、江定仙的《變奏曲》等,針對中國鋼琴曲多采用橫向發展的旋律走向、裝飾音加花修飾、雙手交替琶音、模仿民族樂器等方面進行剖析、教學,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技巧練習并通過“共性找個性”了解更多中國鋼琴作品。習總書記曾在中國文聯十大中講到:“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任何一個時代的經典文藝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精神的寫照,都具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和特征。”想要共情先要了解,因此在共情能力培養上用紅色故事引入鋼琴教學,了解作品背景和社會風貌,與作曲家共情、與作品共情、與聽眾共情,將紅色鋼琴曲、紅色故事融入課堂中,進而讓演奏者對作品進行再現,這個過程就是二度創作。對于演奏者來說二度創作要重在實踐中體現,在保持作曲家創作意圖的限度下去將作品注入個人情感,這種情感的來源就是紅色精神的積淀,從而起到傳承紅色基因的作用。
其次,在鋼琴輔修教學中,紅色文化作為具有深厚民族底蘊的傳統文化,是鋼琴與其他音樂類專業互通的紐帶之一,借用此紐帶關系開展教學并讓紅色文化在課堂上延伸,從而將紅色文化融入鋼琴輔修教學。通過對紅色鋼琴曲的研究可以了解到,紅色鋼琴曲的創作和產生大部分來自紅色歌曲和民歌的改編,同時在鋼琴輔修課程中面對的學生群體主要是聲樂、作曲等實踐創作類專業學生,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引導“紐帶”聯系上的實踐教學,讓各專業與鋼琴相通,讓課堂上各專業互通,讓學生在主動帶入自身專業的基礎上進行鋼琴學習。例如,聲樂專業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演唱過的紅色歌曲進行彈唱并對該紅色歌曲的鋼琴改編曲進行獨奏,感受不同表演形式下鋼琴所處的角色形象,并簡單分析改編曲的奏法與唱法有何共性;作曲專業學生是創新轉化的推動者,要注重對此專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更要注重紅色基因的傳承,使之創作出有利于紅色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時代性作品。在授課過程中要主動帶領學生分析紅色鋼琴曲主題動機發展,結合紅色鋼琴曲所具有的民族性進行分析再創作,以紅色鋼琴曲動機為例進行模仿創作演奏,以課上所學的鋼琴知識和課上不同專業學生的交流溝通啟示獨立創作音樂片段,循序漸進地進行獨立紅色題材鋼琴作品創作,讓紅色文化在融入鋼琴輔修教學的同時以更加有活力的狀態產生新時代的紅色旋律,展現紅色文化與時俱進的獨特屬性。
最后,在鋼琴藝術鑒賞類公共課程中,此類課程中面對的學生群體比較廣泛,涉及的學生所學專業種類也比較多,在課上要增加中國鋼琴作品比重,讓一些非專業學生不局限在對鋼琴了解的固態思維中,從外國鋼琴作品、作曲家中跳脫出來,認識中國鋼琴體系的發展史,感受中國鋼琴曲的民族韻味。紅色鋼琴曲作為中國鋼琴曲中一大分支,在本次課程教學中具有標志性作用,在課程設置中融入紅色文化時要注重與學生互動,由淺至深地對紅色文化內涵進行剖析,以了解欣賞為主、藝術價值的傳遞并重的方式進行授課,以音樂給予人真情實感的獨特性質將學生帶入紅色鋼琴文化中,便學生在認識紅色鋼琴曲的過程之中回顧黨和國家的發展史,在鑒賞中實現自我,提高個人品德修養,培養高尚道德情操和不忘初心紅色精神。
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鋼琴教學,紅色文化以紅色鋼琴作品這種更加具象的形式展現在鋼琴教學中,這種更加具體、真切的展現是紅色文化深入高校學生思想的有效途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長遠目標,運用“開放”的教學思維,讓高校學生對紅色鋼琴作品乃至紅色文化產生興趣并且能夠主動去學習和了解。“開放式”主要體現為教學環境的開放、教學形式的開放以及課程考核方式的開放。在環境上,從固定教室、演奏廳中走出來,多與專業演奏者進行交流;在形式上,避免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對作品演奏情感的表達,嚴禁“無腦式”機械彈奏;在課程考核上,以各類比賽活動、藝術演出等具有一定互動性和等級性的演奏實踐作為考核標準,激發學生的演出實踐能力并讓學生感受在不同自然、社會環境下演奏同一紅色鋼琴作品的心理變化和情感波動。
紅色文化是長盛不衰經得起考驗的中華文化,在高校鋼琴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引領作用和價值導向作用。隨著信息網絡的快速發展,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和交流,給仍處在發展階段的中國鋼琴文化帶來更廣闊的展示舞臺的同時也帶來了較大的沖擊,因此在高校鋼琴教育中要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演繹中國故事、續寫中國贊歌的鋼琴表演藝術家,要在鋼琴教學中將優秀的紅色文化作為依托,在紅色文化中汲取養分,培養具有紅色基因、傳承紅色精神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