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昊
(阿壩師范學院)
現在,在我們的社會中,具有全面性的民族音樂人才是非常缺乏的,要利用民族音樂具有的悠久、博大精深的特點,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從而培養出更多的學貫中西的音樂人才。用當代的表達方式來弘揚和發揚民族音樂,必將給中國民族音樂以更為寬廣的生存空間。因此,必須進行民族音樂教育,對它進行現代化的改造和包裝,提高更多的年輕人對它的學習興趣,激勵他們去創造出一種全新的詮釋方法,將民族音樂推向更高的層次。
民族音樂教育是美育的一種。“美育”這一名詞最早出現在18世紀末的德國,由著名的作家兼哲學家弗利德里希·希勒在《美育書簡》中第一次提出,并逐漸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學說。“美育”有狹義與廣義之分:在狹義上,它是一種對美的認知、鑒賞與體悟的教育;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美育”是一種更高的的水平,也可以說是一種對“完美”的不斷追求。美育并不只是一種對人的審美能力的提高,它還是一種對個人情感、個人思維和個人品位的升華。
對于大學來說,美的發現與創造不應該是強制的,而是應該通過正確有效的引導。在教育事業中,音樂培養學生優秀道德品質。從本質上講,美育就是一種學習者自我學習、自我提升的過程,而提升的效果,都依賴于是否能被情緒所激發。音樂是高雅情操的主要媒體,一首歌曲可以激勵人心,甚至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在戰火紛飛的歲月里,音樂曾經是許多將士的精神寄托;在面對大災大難的時候,音樂還給了許多受苦受難的人以光明與希望。
從教育的視角來看,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音樂作品,向學生解釋民族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作者想要傳達的情緒,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達到打動學生心靈的目的,讓學生逐漸地擁有能夠感受到音樂作品中情感美的能力。除此之外,通過對作品作者的出身、生平和其他作品的探究,能夠充分地激發學生對美的情感的追尋,從而間接地提高學生辨別善惡美丑的能力。在老師的繪聲繪色的講解下,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認知都會得到充分的調動。以這一點為依據,教育者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模擬演唱,在演唱過程中加入自己對民族音樂作品的認識和感情,用作品的藝術形象和感染力去打動學生,讓他們能夠更深刻地了解并感受到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美。
在高校音樂教學中,音樂欣賞是一種藝術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音樂欣賞又可視為“再次創作”,即在欣賞過程中,用自己的思維和感受,挖掘出作品中的旋律美、節奏美、意境美和形式美。因此,在大學教育中,對大學生進行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教育,其實也是一種提升其藝術素養、培養其藝術情操的過程。這里,就以我國一首名為《高山流水》的古箏作品為例,教師在聆聽完這首古箏作品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對這首古箏作品進行解析,然后,通過這首古箏作品中鐘子期和伯牙兩個人在“高山流水”中尋覓到一位知己的動人故事,對這首古曲有一個更加深刻的理解。可見,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欣賞能力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情感、思維和想象力,這對學生的審美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
音樂的形式由三個要素組成:旋律、曲調和節奏。其中節奏是音樂的主體。每個民族都將自己的文化、歷史和對外界的種種響應,凝聚成了音樂的語言,并以一代代傳承的方式,保持了一個民族的生存。
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從孩提時代就開始重視律動意識的培育。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民族樂器,通過玩節拍游戲來提高學生的音樂感覺。對于學生來說,這樣的練習不但可以明顯地提高他們的音樂素質,而且還可以通過音樂的節奏美來使他們體會到音樂的魅力,從而提高他們學習音樂和培養音樂情操的興趣。在此,就拿音樂中最為常見的四分、八分和十六分音符作為例子,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身體語言來表達音樂節奏,讓他們能夠分辨出不同的節奏類型,也可以根據實際的教學條件,使用合適的民族打擊樂器來展示樂曲節奏,讓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大多數同學并不理解為什么要在學校中設置民族音樂課程,甚至把它當作一種消遣和休息。對學生不喜歡上傳統音樂課的原因展開分析,從而全面推動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體現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的教學,是很有必要的。興趣和動機是更好地學習傳統音樂的先決條件,有了這一基本條件,學生就會自覺地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傳統音樂的學習之中,并且會保持一種積極的心態,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抵抗疲憊,持續地獲取一種心理上的愉悅。然而,現在的學生對傳統音樂的學習興趣已經變得不高了,他們已經沒有了學習傳統音樂的內在動力。由于傳統的民族音樂比較高雅,在歌唱和欣賞方面都比較困難,因此許多的同學都對它產生了疏離感,許多同學都不太喜歡傳統的歌曲,覺得它們與當今的時代發展趨勢不符,不太好聽。另一些同學則認為,民樂在表達自己內心隱約的、渴求的情感方面,遠遠比不上流行樂。對許多學生而言,他們完全不了解民族音樂作為一種具有5000年悠久歷史的文化積淀的博大精深。
目前,高校在進行民族民樂教學時,不管是從教師的角度,還是從學生的角度,對教材的依賴性都很強,然而,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看,僅僅按照課本上的音樂知識教學,并不能展現出民族民俗音樂的魅力和價值。而且,即使是可以用文字記載的樂譜,也有許多已經失傳,而那些還保存著的民族民樂,在經過了無數次的改編之后,也逐漸地失去了原本的精髓和魅力。因此,民族民樂資料的缺乏,也造成了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難度和阻力比較多,遇到的問題也就越來越多。另外,在音樂教學課堂上,相關的音像資料很少,不能更好地展現音樂作品中所包含的民族和地域文化,造成學生不能接觸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間音樂作品,從而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提升。
現代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互聯網的支持,我們的民族民間音樂教育同樣離不開互聯網。透過網絡,能讓同學們認識到各地的民間音樂,加深同學們對當地民間音樂的認識與感受。另外,還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將實習經驗的教學錄像進行共享。在有一定基礎的學校,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瀏覽、討論和交流的平臺,這樣可以更好地進行教學,但是目前民族音樂教學錄像的數目還比較少,教學錄像的質量也還不夠高,民族音樂的教學指導導向的探索之路還很漫長。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民族音樂觀念,要積極地尋找我國民族文化的底蘊和內涵,將其融入教學當中,使得空洞的靈魂充滿音樂的力量。其次,從長遠角度制定相關的文化政策。政府的有關部門應該制定相關的文化政策,將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真正落實到實處。
對傳統的音樂教學進行改革,必須堅持“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夫子之道,當以詩為本,以禮為本,以樂為本。”所以,對傳統的音樂教學進行改革,必須牢牢把握“立德樹人”這一基本任務,緊貼時代的主題,讓人能夠分辨出善與惡,辨別出美與丑,從而產生一種對美的渴望,提升人的審美品位,并在此基礎上,培育出一種崇高的道德品質,形成一種團結與合作的精神,樹立起一種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對傳統的音樂教學進行變革,必須牢牢把握“素質教育”這一根本目的。傳統音樂教育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基本宗旨,即以提高人的整體素質為基本宗旨,并為其進行改革指明了方向。所以,在進行傳統音樂教學的改革時,要把素質教育作為主要的目的。在進行傳統音樂教學的過程中,一方面,要達到讓學生對傳統音樂學習的目的,讓學生對傳統音樂的理論、文化知識有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讓學生對傳統音樂的演奏技巧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從而讓學生音樂的綜合素養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是要實現社會發展的目的,要讓人們擁有一種積極的、樂觀的心態,讓人類的心靈得到凈化,讓人們的精神狀態得到改善,讓他們擁有一種健康的個性,讓他們擁有一種自由、和諧的個性。
對傳統的音樂教學進行變革,應以“創新教育”為主體,靈活地發揮其作用。傳統音樂是一門具有創造力的藝術,因此,對其進行教學,可以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創作意識,促進學生的創造力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在對傳統的音樂教學進行變革的同時,要不斷地對教學方法進行革新。教師是創新教育的引導者,因此,教師要具備創新的意識,要及時掌握傳統的音樂教育理論,不斷地對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育方式進行創新,讓學生在學習傳統音樂的過程中,發揮出更大的積極性。通過傳統樂曲進行創造性的培養,可以通過編排音樂劇、音樂創作比賽等方式,來提高人們的創新意識,提高他們的創新創作能力。
運用多媒體,收集各地區的民歌,讓大家欣賞,邊欣賞邊講解,加深印象,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歌曲,讓學生學會唱歌。在研讀時,還應不斷解釋不同地方山歌的顯著特征,并進行多次比較。如此,各地民歌的特色便可直接呈現在學生眼前,記憶將更為深刻。
民族音樂猶如浩瀚之海,在這一主題中有著豐富的內容,各地的民族音樂也有著各自的特色和特點。每個地方的民歌都有它自己的特點,必須親身去感受,才能了解它的真實含義。多搜集,多聽,多看,對地方民歌的特征有更多的認識,從而可以更加生動細致地描繪出地方民歌的特征。
用這種方式來持續提高學生對民歌的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實際操作和練習聯系起來,最終實現學習的目標。所以,筆者對這種教學模式展開了大膽的嘗試,讓學生在學習民族民間音樂的時候,不僅要對這個民族的音樂有一定的認識,會唱歌,而且要用自己的表演,把這個民族的民歌唱出來。在教學民族音樂的時候,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唱歌,在最后的階段,還要讓他們將所學的歌曲進行匯總,讓他們自由地結合起來,把自己喜歡的歌曲編成一個節目,然后再用唱歌和跳舞的方式進行表演。教師在彩排時給予指點,讓同學們能更好地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民歌的特性,并把它們搬上舞臺。通過排演,同學們能更好地感受到民歌的韻味,更好地理解民歌的特色。也只有這樣,他才能將這首歌,用最好的聲音,最好地詮釋出來。匯報表演既是對課題研究成果的一次總結,又是一次展示,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對民樂的考核方式進行了大膽的變革與嘗試,既是對同學們的一次考驗,更是對他們的一次鍛煉。在此過程中,既能展現出自己的才能,又能讓學生有機會展現教師的教學成就。
對中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民族感情的培養,并將其作為教學的一部分。在教科書中,民族音樂占據了很大的一部分,在課堂上,學生可以接觸到更多的民族音樂。例如,民間歌舞多元化、民族器樂經典性、曲藝及戲曲種類人文性,這些都有著明顯的音樂風格。舊的教材對于民族音樂的撰寫已經較為詳細了,但是理論性較強,師范院校要想更好地傳授民族音樂,那就要在教材中加入一些趣味性內容,比如西洋音樂與民族音樂的比較,西洋音樂極大地影響了我們的民族音樂,與我國的音樂文化相比較。不但在文化內涵上有很大的差別,而且在習俗上也有很大的差別,這就會使我國的音樂處于相對尷尬的地位。在教學中,我們應該讓我們的學生能夠用一種合理的眼光去看待和把握與之有關的文化,并用一種合理的心態去面對它。通過對民族音樂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民族的音樂文化,并通過與國外的音樂文化進行比較,提高對自己民族音樂的認識,并主動地贊美自己的民族音樂。再比如為讓學生在課堂上認識到民族音樂的內涵,應開設民族音樂欣賞課。教師可以播放音樂視頻來加深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印象,讓他們可以對民族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并愿意去探究、去理解,這樣才能讓音樂教學質量得到切實提升,最終實現對民族音樂進行有效弘揚的目標。
當前,我國大學的民族民樂教學狀況并不理想,這種狀況已經存在了很多年。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要積極地引進實踐體驗教學,從課堂教學、社團活動、民間資源、網絡平臺、評價機制、以及教師素質等多個角度來推進實施民族民間實踐體驗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