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會嶺
(曲阜師范大學)
昌樂田家老莊明樓建于明代萬歷年間,是磚石木結構的二層小樓,距今約400年。上有龍頭雕像,下有鐵皮包門,還有“老式貓眼”,當地人稱它為“明樓”。在民國年間遭到土匪洗劫、破壞,只剩下現在的模樣。市井街巷的文物古建筑隨著文明的交替與歲月的變遷,有些建筑不再如當初那般雄偉壯麗,文物古建筑的修繕工作迫在眉睫。黨和政府對古建筑的保護修繕工作重視程度不斷提升,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規,明確了保護與修繕的目的和意義。
田家老莊明樓建筑保存較為完整,這座建筑不僅是我國封建社會人們生活的歷史文化見證,也綜合體現了中國傳統思想的文化載體,更是勞動人民象征智慧的結晶。民居建筑以及它所承載的各種歷史信息,為研究我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明樓布局合理,嚴謹有序,出檐深度略微減少,柱梁升起、側腳、卷殺對比前代已不再采用,屋頂柔和的線條已經消失,呈現出拘束但沉穩嚴謹的建筑氣概,建筑形式精煉化,符號性增強。墻線錯落有致,用材規整,屋面飾件、木構、雕刻等方面均體現了的工藝水平,屋頂的東西兩側和屋脊上共有6只外形生動逼真的龍頭雕件,雕件下方都有一排形態奇特的神獸。明樓的建造,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與智慧,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明樓建筑完整地保存了真實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比較典型的明代北方住宅特征。前門是一個鑲嵌滿鉚釘的“鐵門”,實為一扇被鐵皮包裹著的木門。在門的中間部位有兩個相隔不遠的方形小孔,其功能相當于現代樓房門上的“貓眼”,用來觀察樓外情況。房內偏西側靠墻鑿有一井,其功能是用于飲水,亦可防備火災。明樓的遺存為研究中國明代傳統民居建筑在建筑規制、形態風格、工藝技術、材料等各個方面的發展變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明樓是民俗與建筑文化的現實標本,也是研究古代民居與生活史的重要資料。
明樓為明代建筑,其建筑風格是中國明代傳統民居建筑文化的重要體現,從房的后墻僅留一窗,門及門口包鐵,門的中部設有兩個方形小孔以及房內鑿有水井等情況分析,該樓的主要用途是用于保護家人性命及財產安全,可稱之為北方的碉樓。目前,這種樓房已很少見到,有特殊的文化內涵和廣泛的社會文化價值。
明樓為一明兩暗三開間形制,磚石木結構組成的方形二層式小樓,外墻全由紅青磚瓦砌制成,東西立面兩側的墻壁及上方墻面都上各裝飾有各一個頂部的呈圓弧狀的拱形窗戶,北側的上方墻壁上裝飾的各一個窗戶,屋檐上有許多精美的石雕作為點綴裝飾。坐北朝南,高約10米,面闊11米,進深5.5米。臺明建筑高僅1.77米,為以條斑石塊砌筑,基礎和之上兩層的二層樓房主體構件皆全為經外表磨光平整的青磚條壘砌。二樓屋頂的左右后墻上及東西兩山上均開有一大窗,前側墻亦各開有三窗。屋頂上的東西墻兩端山墻和左右四條山墻屋脊上分別共有四至六只外形均生動又傳神逼真的龍頭雕像,在每個龍頭雕像的下方則都各有一排其他動物造型生動的神獸。
單檐硬山頂,仰瓦灰梗屋面,正脊與垂脊上部用磚瓦陡板疊砌,上蓋瓦。屋頂上的東西廂房兩端和東西四條廂房屋脊上各共有五六只造型極為精美和傳神逼真的龍頭吻,垂脊上各設一垂獸。
建筑墻體下堿及墻身為淌白磚墻,五皮順磚,一皮丁磚做法。一層墻厚750毫米,二層墻厚610毫米。墻面用鎖墻石數塊;前后檐安裝上檐石、挑檐石,五層磚墀頭,墀頭戧檐磚雕分別為福壽康寧四字。后檐為封護檐。前后檐為磚檐,下為二層拔檐磚,上為二層磚椽檐,磚椽上施蓋板磚。山墻的山尖設有二層拔檐磚,上鋪博縫磚、蓋板磚。山尖部位鑲嵌深浮雕花卉圖案。
五架梁分別置于前后檐墻上,五架梁、三架梁不做卷殺。樓面為梁上架擱柵,上鋪木樓板,擱柵為整圓木,直徑25厘米,木樓板厚40毫米。臺基方整石砌筑,石券門窗洞。前檐西側設一垂帶踏跺。
第一,“年久失修”。這是田家老莊明樓建筑的主要病害因素。這座建筑自建成后并未進行過系統全面的維修,只是一般性的保養維修,主體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屋面塌落,墻體開裂,木構架斷裂、糟朽,油飾剝落等病害。
第二,“人為因素”。改造與使用是造成建筑破壞與殘損的另一因素。主要表現在檻窗全部缺失,方磚墁地被改為條磚鋪地,臺明石被白色涂料污染。
第三,“排水不暢”。建筑周圍散水缺失造成建筑墻體下部酥堿。無排水系統,僅靠明排水,雨季極易積水,現臺基變形、下沉。
通過勘察的昌樂田家老莊明樓,根據建筑殘損現狀勘察分析,建筑本體有不同程度的損毀和安全隱患,長期無人管理,缺乏適時修繕,現出現屋面漏雨、塌落,生長雜草,正脊、垂脊松動、殘缺、改變,墻體酥堿、脫灰、開裂;木構件糟朽、開裂,油飾剝落;地面淤埋、凹陷、殘損。以上病害已對建筑安全構成威脅。因此擬對田家老莊明樓進行修繕保護,對建筑殘損癥狀和類型綜合分析,按照《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相關技術要求,制定科學有效的保護措施,以徹底消除安全隱患。
第一,遵循新國家標準中"不改變文物原狀"規范確定后的古代建筑文物整體的修繕性設計基本原則,盡量合理地適當保留了其文物原有部分主體構件,保留了其主要原材料、原結構尺寸、原建筑工藝方法體系和保持其建筑原理技術體系做法。對構件維修執行后,能再進行維修、加固或處理后依然可再次使用功能的維修構件,均應經過及時維修、加固及處理工作后才能再使用,不得進行隨意的拆卸及更換、增減維修的構件。
第二,遵循"現代材料的使用應可逆、隱蔽"的原則。為了有效保護出更多的有經濟價值的新構件,維修工程所必須采取的保護加固修復措施方法與所使用新的新材料方法應都盡可能做到可逆,一旦復原錯誤或有更先進的保護技術,可以很容易拆除,不致于損毀原結構與構件。
第三,遵循“最小干預”原則。維修工程中應遵循“最小干預”和“最大限度地保留歷史信息”的原則,以消除古建筑安全隱患,維護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為目的,嚴格控制工程量,盡可能地保留保存狀況較好的原構件,避免對古建筑造成過大干預。
第四,遵循“可識別”原則。對維修工程中修補和更換的木構件,可采用模印、墨書等方法做出標識,分別在構件隱蔽部位記錄修繕時間,力圖讓后人在維修中易于識別。
第一,屋面瓦和瓦挑子頂部進行專項維修,補配并修復已殘損、缺失或部分缺失的小磚瓦件等建筑材料;全面修理并更換被糟朽和損壞了的房屋大木架構件,加固屋面及局部修補屋面易起松動、開裂變形嚴重的屋面小木構件,恢復房屋內原有房屋結構門窗等完整性;同時定期檢查和清理屋頂下上架木構件表層被黏附下來的各種油污灰塵雜質物并適時予以補刷底油之類的防腐保護技術處理方式;維修施工中,重點在于做好了對文物本體的保護,如拆卸構件,應搬運至防雨棚內存放;如現場維修,應配備防雨布遮蓋,達到防雨、防潮的要求。
第二,剔補木材時,要十分小心先將原來木材已糟朽脫落的多余部分一一剔除清洗干凈,再用經過自然通風干燥加工好的各種新舊的木料依木材原形式樣、尺寸來進行補平配補整齊,并用環氧樹脂再進行粘接和鐵箍加固。
第三,維修所用木材都要謹慎選用一等紅松,使用之前也需及時進行二次烘干和處理。所用的木材原料必須保證是完全干燥加工后獲得的成品木材,含水率應不得超過國家標準20%,裝修材含水率也不得超過標準規定15%。
第四,維修中注意保護構件的榫卯,防止造成新的破壞,椽子的鋪釘要用傳統手工方釘。在實施對文物保護墻體局部進行拆砌修復或整體剔補工作時,要穩妥有序分步進行,采取局部分段統一拆統一砌修補的科學方法,避免重復大面積局部的施工拆砌,確保館藏文物整體安全。墻體要用原規格條磚或按當地原有的淌水白灰做法來砌筑,盡量將整塊條磚砌在外面,用碎磚背里砌筑,補配新條磚盡量用于背里,砌筑灰縫要與原墻一致。對一些存有嚴重局部石質酥堿化及殘缺處的石質墻體,可選擇同時分別采用墻體全部剔鑿或部分人工挖補加固修復和墻體局部人工拆砌或者部分手工整修和加固修補的新技術方法進行分別或進行整體全面修繕。
第五,對有含酥堿的污染較為嚴重的地塊中的既有建筑局部墻面瓷磚塊(一般酥堿在50毫米以上)都要盡可能采取局部人工打磨摘砌等技術做法,先要將墻面剔除掉含有嚴重酥堿或污染比較嚴重的老磚塊,將那些已被事先進行精心準備或打磨處理好后使用的新砌磚塊重新鑲接鑿入其原有墻體。墻體裂縫一般不存在大于10毫米寬縫隙的,采取灌漿后勾縫嵌實灌漿的工藝做法。
第六,屋面工程按順序分為苫背、瓦、調脊三個步驟。苫背工程分為三層,由下而上分別為護板灰、滑秸灰和麻刀灰背。灰背要自然晾干,避免暴曬,以防干后開裂。
第七,瓦施工前施工單位必須首先對建筑瓦件廠做必要的嚴格的現場選瓦試驗和技術質量驗收檢查,選瓦一是統一型號,因原有舊瓦經多次維修更換,型號不一,通過選瓦可分幾類型號,瓦時利于操作。二則是注意看瓦件上是否嵌有金屬異形,要做到敲擊的聲音要清脆,外觀光滑無殘缺。補配過的新板瓦一定要在正式使用一年前再放入白灰漿槽池內浸泡,以彌堵板瓦沙眼。屋面構造設計上采用我國傳統瓦"壓肩"的結構做法,先瓦后調瓦脊,以利保證整個屋面形成良好穩固的結構抗震及防水隔熱的建筑性能。瓦面鋪設時板瓦大頭應垂直或向下,自下而上依次分層進行,按傳統中國民間傳統的瓦片做法分層鋪設至"壓六露四"位置即可。在上層相鄰的兩壟瓦生坯上中間應嵌裝上一層白色灰泥壟,上一層均勻地鋪滿了青麻刀灰,灰泥壟上下間隙都要相互銜接得飽滿完整而又均勻。
第八,將所有上述除防霉漆劑溶液混合均勻連續地均勻涂刷于金屬表面或可直接均勻噴涂于涂在已干燥狀態表面的建筑外墻涂料漆表面,待該外墻涂料涂層表面干燥而起皺翹時即表示為其已基本全部地脫離到建筑外墻表面。用高壓的流動高壓水槍進行沖刷其表面干燥或可徹底地鏟除。較容易黏結厚層漆膜的漆層,待使其上層漆膜徹底剝落軟化時即可全部鏟除,重復涂刷漆兩次半月左右時間后,漆層又應再次徹底地軟化和剝離清除掉漆膜后,作表面清除油漆等防銹處理。
本次古建筑修繕改造工程實施是建立在博物館局部現場勘察及分析結果的可靠基礎前提上,在文物保護現有歷史的現實認知環境和新技術條件前提下,以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好文物建筑結構自身結構所應攜帶出來的寶貴歷史信息數據為重要前提,采用一切必要先進而安全有效可靠的保護技術手段,既能滿足實現了現有文物安全防護手段的功能需求,也充分滿足實現了現代文物保護展示方式的功能需求,既充分實現了現代科技對保護文物功能的最少有效干預,也有效實現了有效排除歷史不安全的因素和有效遏制現存各種的不利安全因素對文物本體受到的侵害。
田家老莊明樓是我們認識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的重要載體,此次維修工程主要以屋面揭頂維修,修補糟朽、劈裂的木構件,墻體修補加固,臺基整修、歸安等,樓板鋪裝,門窗補配為主線,并對所維修部分堅持使用原材料、原尺寸、原工藝、原做法。維修時盡可能保留原有構件,可通過剔補、鑲補、拼接等方法,同時采用環氧樹脂和鐵件加固等措施對糟朽、開裂嚴重的柱、梁等進行加固。在修復中,經實踐檢驗獲得了較好的修繕結果,通過科學的修繕和保護,力求真實完整地保存其歷史風貌和特色,消除建筑安全隱患,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