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氣候變化是全人類共同面臨且無法避免的挑戰。近年來,全球氣候危機不斷加深,氣候問題變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通過梳理中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角色不斷轉變的過程,針對中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面臨的風險和挑戰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展現出中國在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下的大國形象。
關鍵詞:全球氣候治理;挑戰;對策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氣候變化作為當前全球治理的重要議題之一,具有長期性、全球性和系統性的特點,各國對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這一觀點基本達成共識。中國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引領者和參與者,更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貢獻者,在近幾十年參與全球氣候治理過程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并且推動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
一、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面臨的挑戰
(一)全球氣候治理締約方博弈性加劇
隨著氣候問題在世界范圍內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全球氣候治理的參與主體也不斷豐富。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的格局下受到來自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雙重壓力。中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廣度與深度嚴重受到發達國家的限制,部分發達國家憑借其雄厚實力和話語權優勢,在國際氣候談判過程中從自身利益出發,刻意回避歷史排放問題,且對發展中國家給予的資金和技術支援等承諾遲遲不肯兌現等,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和綠色低碳建設受到限制,這都不利于國際社會凝聚共識治理氣候問題。
發展中國家集團內部存在的立場差異和分歧也在逐漸擴大。雖然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原則性問題上仍能保持一致,但由于各個國家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國情、地域等有所差異,一旦涉及到某一具體利益,彼此間的分歧也難以調和。這使得全球氣候治理的效率和強度大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氣候談判中的力量。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交鋒博弈加劇,逐漸與聯合國主導的多邊主義治理格局產生間隙,阻礙氣候變化國際合作進程[ 1 ]。
(二)國際形勢的復雜變化
一方面,英國的“脫歐”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歐洲的其他問題相互交織,給全球氣候治理帶來不穩定性。另一方面,俄烏沖突的爆發造成了歐洲能源危機,歐洲被迫減緩“綠色新政”中的新能源發展速度,延緩了全球氣候治理的進程。2017年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美國政府的氣候政策轉向消極,2021年拜登又宣布重返《巴黎協定》,并且試圖推行“氣候新政2.0”。美國政府這種任性行為,給全球氣候治理注入了更加不安定因素。全球保護主義傾向和逆全球化思潮的加劇,嚴重損害全球氣候治理的穩定性,并且降低各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信心。國際內部難以形成統一的氣候理念與強有力的氣候政策,加劇了全球氣候治理的混亂。
俄烏沖突的爆發加速了世界秩序的重構以及冷戰思維擴張,嚴重削弱了維護全球共同利益的共識。中國獲取的發展機遇促使美國日益不滿,在全球氣候領域表現為犧牲共同利益。總之,全球氣候治理進程在當前復雜的國際背景下受到嚴重沖擊,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進一步加深,加劇國際緊張局勢,這種短期的混亂削弱了國家間的命運共同感。
(三)減排壓力與技術短缺壓力劇增
中國作為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之一,國際地位不斷上升的同時,也要求中國必須肩負起減排的責任和壓力。大多數發達國家已經進入后工業化階段,而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還未完全完成,還需要持續推進,在中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現狀下,我國能源結構中煤炭資源依然占據半數以上,因此,中國要在實現自身高速發展的同時實現能源轉型。中國已經做出要用30年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承諾,這個時間整整比部分發達國家少了一半,這意味中國面臨著時間緊迫和任務艱巨的雙重壓力。
中國在低碳能源技術方面的自主創新能力、核心關鍵技術、自主設計及自主研發能力顯著不足,自主知識產權也較為缺乏,盡管近年來中國各方面都在快速發展,但是西方國家長期積累的經濟基礎仍然雄厚,且在低碳能源技術領域仍然保持著優勢。另外,發達國家對于能源技術的出口有著較為嚴格的管控,中國在這方面受到發達國家較大限制。
二、中國應對全球氣候治理挑戰的策略
應對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是自身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中國在內外部環境的壓力下,積極提出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措施和行動。
(一)堅持多邊主義原則,實現共同治理
中國堅持多邊主義原則,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爭取實現多方共贏。發達國家正在使氣候變化由一個科學性問題逐漸演變為政治性問題,進而損害發展中國家的整體利益。中國要以積極的態度與發達國家開展溝通交流與合作,通過氣候合作化解政治分歧。中國從國家外交大局出發,避免戰略誤判,保持與英美大國的溝通、交流與合作,增強政治互信,利用中國自身的理念、擔當與行動,推動《巴黎協定》實施細則的有效落實。
中國要團結立場相近國家,鞏固“基礎四國”合作機制,捍衛發展中國家的權益。加強“一帶一路”倡議低碳和氣候韌性發展基礎設施的投資,促進相關產業的綠色產能合作,拉動新的增長點,創造更多的需求和就業,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氣候友好型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中國要充分利用多邊方式影響全球氣候治理,加強氣候變化、災害預警等議題的交流合作,面對各締約方的不同立場和利益訴求,中國要積極引導全球氣候治理的規則制定,增強氣候談判的議題設置能力和協調能力。同時積極尋求各方立場的契合點,以最大程度獲得各方共識,并結合各方的利益訴求,促成均可接受的實際方案。中國要鼓勵各方相互尊重,摒棄霸權思維,重振多邊體系,加強發揮聯合國作用,不斷推進全球氣候正義。
(二)積極應對復雜形勢,增強全球氣候治理共識
中國需要提升自身氣候競爭力,掌握全球氣候治理話語權。在當前復雜的國際環境下,傳統大國在全球氣候治理領域逐漸收縮,國際社會對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發揮積極作用的期待不斷提高。中國要從理念和實踐兩個方面加強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的穩定性和國際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基于大國共識的國際合作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由之路[ 2 ],中國要加強國際政策對話,推動綠色發展共識,以思想引領國際關系。全球氣候治理離不開正確理念的引領,中國要在國際會議上加強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等新理念的傳播,打破合作猜疑,增強政治互信,真正實現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共贏。
同時,中國要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氣候變化問題是各個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應平等協商,以達成合作共贏的目標,進行共同建設全球氣候政治制度,才能夠共享治理成果。中國要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氣候治理多邊機制,加強國際合作以及國家間的充分溝通協調,始終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推動國際社會落實《巴黎協定》確定的目標。
(三)增強戰略定力,加強中國氣候治理內部建設
中國要積極調整能源結構,實施能源轉型發展戰略,加大對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堅持把節能放在優先位置,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在產業結構方面要加速調整,對高碳排放的傳統行業要進行電氣化和低碳化改造,培育清潔化和低碳化的新興產業,促進綠色產業發展。中國要加大資金和技術等多方面投入,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斷提高核心技術知識產權和創新理念,加快綠色能源低碳科技革命,刺激可再生能源低碳技術創新,推動綠色能源轉型,強化能源供應鏈韌性建設。當前國際能源市場的劇烈波動為各國能源轉型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低碳能源技術已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中國積極推進能源轉型不僅是為了自身的發展,完成減排承諾,也是增加其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核心競爭力以及提升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另外要加大法律和政策對科學技術的支持,加快推動低碳領域立法進程,制定發展低碳經濟規劃與財政體系,落實“雙碳”工作的頂層設計,為氣候變化研究提供良好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加強核心技術研發,增加學科交叉研究能力,加大資金投入,科學配置資源,實現資源配置最優化。同時要注重專業人才的培養,重視跨學科的研究性人才,加強專家團隊和智庫建設,鼓勵非政府組織、綠色產業協會以及低碳智庫等多元化的非官方組織的參與,充分發揮作用。
三、結語
氣候問題將是一個長久性問題,需要世界各個國家攜起手來,齊心協力攻克難題。中國在深度參與全球氣候治理過程中不斷發揮出更加突出的作用,不僅為全球氣候治理做出重要貢獻,也推動中國自身的發展。中國的參與增進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待氣候治理的一致性,減少了彼此之間的分歧,促進國際之間彼此合作。今后中國將不斷在全球氣候治理領域增添更多建設性成果,進一步向國際社會彰顯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實現互利共贏。
參考文獻
[1] 孫永平,張欣宇.全球氣候治理新變局與中國戰略選擇[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5):46-48.
[2] 于宏源.從大國共治到南北分治——從沙姆沙伊赫大會看全球氣候治理進程[J].國際關系研究,2023(1):24-40.
(作者簡介:溫含梅,燕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