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辯論式教學是指以學生為主體,在自由、平等的環境下,圍繞特定的辯題各抒己見,辯駁問題,相互學習。這種教學形式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思辨意識與唯物史觀,建構獨立人格與批判思維,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提升核心素養與社會責任感。為了更好地應用辯論進行教學,文章分析了辯論式教學的意義,探討了辯論式教學的應遵循的原則,以期推動相關研究持續走向深入。
關鍵詞:歷史學科;辯論式教學;價值功能;原則遵循
課程改革理念提倡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者,教師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有效幫助的引領者。“辯論是指全體學生始終圍繞同一辯題,自主選擇觀點,形成正反兩方,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在課堂上運用一定的史實說明己方對某一歷史事物的見解,力求駁倒對方論點的一種形式”[1]。在歷史教學中,辯論式教學有其自身獨特的優勢,就學生而言,針對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辯論,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辯證思考。對教師而言,辯論式教學可以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念,優化教師課堂的教學風格。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需要著重把握辯論式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原則遵循。
一、歷史學科辯論式教學的價值功能
(一)培養思辨意識與唯物史觀
歷史學科是培養學生思辨意識與科學精神的重要陣地,利用課堂辯論活動建構歷史知識,改變學生一提到歷史就是“死記硬背”的錯誤觀念。歷史教學中的多數問題是相比較而呈現的,學生通過辯論能夠加深對知識的掌握。唯物史觀強調只有用聯系、發展的觀點來看問題,才能對其有全面、客觀的認識。例如,在解釋教材中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制度時,我們應該結合歷史大背景進行分析,站在辯證、多元的視角上進行評價,斷不能采用單一、片面的眼光看問題。換句話說,辯論式教學不單單強調學生應掌握的歷史基本知識,還注重發展學生的歷史辯證思維能力和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
(二)建構獨立人格與批判思維
現在的學校和社會都在倡導素質教育,獨立人格的培養與批判性思維的引導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突破口。教師首先要明確教育的本質是引導學生在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歷史知識、認清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大學生正處于培養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的階段,將辯論融入歷史課堂中,有助于學生構建獨立性人格和批判思維模式,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明辨是非。在歷史課堂辯論中教師如能有效組織、合理引導,學生便能夠逐步形成歷史觀念,學會理性思考,產生證據意識和質疑意識,以培養學生像歷史學家一樣查找史料來思考問題,形成自己的歷史解釋,真正成為自己思想的“主人”,成為一個具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
(三)激發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
高效的歷史課堂應是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特征,以探究歷史問題為目的。辯論式教學緊跟新時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它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創新性地將課堂還給學生。辯論使學生親身參與到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表達個人看法,切磋不同觀點,吸納合理意見,完善認知系統。辯論式教學的效果是其他教本課堂和個體學習方式難以達到的,它既培養了學生搜集和解釋史料的能力,又激發了學生創造和探究的欲望。
(四)提升核心素養與社會責任感
落實立德樹人是歷史課程的根本任務,也是歷史課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辯論式教學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習歷史知識和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中體現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課堂教學要以養成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以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為中心展開。要求教師將教科書中已成“定論”的內容借助典型材料轉化為探究性話題。例如,擬定“鴉片戰爭的失敗能否避免”這一辯題,正方觀點認為可以避免,詳細列舉史實證明歷代中國人民具有反抗外來侵略的悠久歷史,以及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而反方則認為不可避免,從清王朝政治腐敗、經濟封閉、軍事落后等社會因素進行分析,以此來證明鴉片戰爭的失敗是歷史之必然。辯論式教學能夠讓學生真正地體驗、理解和思考什么是理性的社會責任感。賦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會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形成穩定且獨立的性格,培養社會責任意識,再談給社會帶來利益[2]。
二、歷史學科辯論式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教學方式的轉變是一個過程,在運用辯論式教學時,需要師生雙方循序漸進地開展推進,為了高效、準確地運用辯論式教學,避免走進教學誤區。
(一)擬定恰當課堂辯題,堅持唯物史觀
科學、合理的辯題是直接影響辯論順利進行的首要前提和關鍵因素。教師在設計辯題時應該選擇能夠對學生的學習、生活、人生價值等方面有積極指導意義的內容。擬定辯題時應遵循以下原則:第一,爭議性。辯論的前提是論點突出、論題可辯,使學生能夠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廣泛搜集材料,進而獲得自己所需要的論據。第二,科學性。擬定辯題時需要結合歷史史實,堅持唯物史觀,符合歷史學科旨在求真的特性,逆歷史一度性發展規律的辯題就是“虛假辯題”。第三,知識性。辯題的設計要切合歷史教學內容,突出課程教學重點。通過對某個辯題的辯論,能夠讓學生既能學到歷史知識,又能深入理解歷史問題。第四,復雜性。問題設置的復雜性可以促進學生調動各種資源和能力,綜合各種方法來解決問題,有助于學生完成對重大歷史問題的探討和建構。總之,辯題的擬定需要歷史教師認真鉆研和精心把握,只有擬定科學合理的辯題、構建辯論框架,才能做好課堂辯論的鋪墊工作。
(二)做好辯論預備工作,充實論據素材
辯論課的質量取決定于教師是否把基本史實與學生思想實際通過辯論有機地聯系起來,決定于課前教師的準備工作是否充分[3]。辯論式教學在辯論開始之前需要花費大量的功夫,教師與學生要提前做好充分的預備工作。第一,確保學生掌握辯論資料。辯論必須建立在學生對所討論議題的全面了解之上,因此提前查閱相關歷史材料是必要的。第二,教師引導梳理辯論材料。教師給學生一些時間和空間,引導他們去網站、圖書館、檔案室查閱、收集資料、分析思考。第三,師生共同確立辯論的基本規則。為了保證辯論順利進行,在辯論前必須共同制定一些辯論細則。課堂辯論過程要禮貌發言,尊重對方辯友,嚴格遵循辯論要求。辯論要求做到公平公正,每位學生的機會是公平的。第四,營造真實的辯論氛圍。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辯題上來,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幫助學生感受、體驗歷史。必要時將教室的桌椅擺放成“模式法庭”,設置主席位、正反方辯手位、評論席位、觀眾席位等。
(三)有效掌控辯論節奏,優化程序環節
教師組織辯論階段是整個辯論過程中最激烈、最精彩的階段,辯論雙方或多方要使出渾身解數拼智慧、比知識、賽邏輯的時刻。教師要有效把控辯論節奏,優化程序環節,合理規劃辯論時間。第一,確定雙方或多方辯手人員。教師需要依據學生的個人興趣和學習意愿規劃辯論人員分配,盡量使雙方或多方辯手保持每方勢均力敵,可采用四對四辯論模式進行教學。第二,嚴格控制辯論時間。教師既要考慮教學計劃、課時安排、教學進度等因素合理設置辯論時間,又要對每位辯手的發言時間進行嚴格控制,讓每方辯論都有同樣的發言時間,才能建構出高效的歷史課堂辯論活動,發揮它最大的教學價值。第三,選擇評委和主持人。未作為辯手的學生則作為“第三方權利的代表”,即充當評委的角色,在比賽結束后設置5分鐘的提問環節,由場下的學生對辯手進行提問。而主持人最佳選擇是歷史教師,教師既可以把控辯論的時間,又能夠及時糾正并給予正確的指導,使辯論活動一直往正確的方向與節奏上推進。
(四)總結歸納辯論成果,完善評價體系
辯論的最后環節是教師的總結歸納,系統評價,教師要對整體的辯論進行總結性的整體評價,還要對辯論各環節給予具體點評。在總結評價時采用“三明治”評價法,要有歸納、有邏輯、有升華,并且指出對待辯題所應該采取的正確態度,提煉總結辯論中的歷史知識和辯論技巧。例如,“科舉制度是‘選官良方還是‘ 社會毒瘤?”這場辯論,教師最后總結歸納了本次辯論活動,正反雙方同學從不同的角度來闡述自己對科舉制度的看法,也讓大家能夠客觀地看待影響了我國1300多年的選官制度。過去對于科舉制的評價只停留在1905年廢科舉,大家先只看到消極影響,單方面認為它滿身弊病,通過對它多方面客觀評價,進而肯定它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所做的貢獻,這就是歷史發展的進步、時代的進步。最重要的一點是教師要以鼓勵贊揚為主,及時給予學生言語的肯定,多使用鼓勵性語句,幫其建立信心。
三、結語
辯論式教學是集探究式教學、體驗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參與式教學于一體的自主性學習的教學組織形式。將辯論式教學引入歷史課堂有助于培養學生全面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這需要歷史教師科學實施辯論式教學于課堂,才能有利于對教學內容的優化整合,保證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
參考文獻
[1]鄭林.中學歷史教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杜秋萍.淺析辯論式教學法在高中歷史課堂的價值[J].文教資料,2020(13):202-204.
[3]石工.談談中學歷史教學運用“辯論課”的問題[J].歷史教學,1959(2):38-40.
(作者簡介:馬寶睿,延安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歷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