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
摘要:《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要求。跨學科主題學習更好地體現了英語語言的特點,拓展了語言的使用范圍,不再局限于單純的語言知識學習,提升了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鑒于此,小學英語教師應深入理解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內涵,科學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目標,為學生搭建跨學科主題學習支架,促使學生在主動學、樂于學中培養英語核心素養。文章就聚焦于此,分析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內涵,并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對小學英語跨學科主題學習展開了探究,旨在為相關學者、一線教師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英語;跨學科主題學習;課堂教學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基于英語學科的性質,以“立德樹人”為導向,明確提出了跨學科主題學習,倡導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應積極探究跨學科主題學習,提高不同課程在發展核心素養中的融合程度,真正落實學科協同育人的功能。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跨學科主題學習是以某一個學科作為基礎、核心,將其他學科的知識整合到一起,使得各個學科自然地交叉互匯,最終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可以說,跨學科主題學習模式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實現了學生主動學、樂于學。
1? ?跨學科主題學習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
1.1跨學科主題學習內涵
新課程標準視域下,跨學科主題學習逐漸走進教師的視野,成為學習語言知識的有效途徑之一。跨學科就是以某一個學科為基礎、核心,整合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學科內容,使其形成綜合性的教學內容。就小學英語來說,跨學科主題學習就是以小學英語作為基礎,圍繞某一個主題,將語文、數學、道德與法治、勞動教育、音樂和美術等學科的內容整合到一起,使學生在綜合性的學習中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拓寬自身的學習視野,并培養高階思維能力,以形成積極健康的文化意識、學習情感等,真正滿足英語新課標的教學要求。
跨學科主題學習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樣態,呈現出四個顯著的特點:
第一,探究性。在跨學科主題學習中,英語教學不再是知識灌輸,而是以實際情境作為背景,促使學生在生活情境的引導下,圍繞主題開展探究學習。可以說,在跨學科主題學習中,學習不再是知識習得,而是在主題探究中促進知識的內化與遷移,真正實現了學生的綜合性發展。
第二,生活經驗性。跨學科主題學習更加關注英語學科與實際生活的內在聯系,契合了“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小學英語跨學科主題學習中,常常是從生活情境出發,以解決生活問題作為落腳點,使學生在生活化的學習中實現綜合性發展。這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真正實現了學生的深層次學習,滿足了英語新課程的要求。
第三,主動性。跨學科主題學習以學習支架作為引領,讓學生能夠結合不同的學科主題,靈活應用語言知識,體現語言的價值。在小學英語跨學科主題學習中,教師常常從學生已有知識體系和生活經驗出發,基于新舊知識搭建支架,把學生從被動學習的狀態中解放出來,引領其主動學習。
第四,素養導向性。新課程視域下,英語教育逐漸回歸到“育人”層面上,旨在通過英語學習,培養學生“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學習能力、文化品格”等素養。跨學科主題學習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促進了高階思維和綜合能力的發展。
1.2小學英語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意義
跨學科主題學習是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的“亮點”,凸顯了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是提升學生英語學習效果,體現英語語言本質的有效載體。
一方面,在以往的英語課堂中,教師基本上都是基于英語學科本身組織課堂教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時,在傳統英語教學中,缺乏學科之間的拓展,致使英語教學與實際生活相脫節。這種滯后的教學方法不能體現英語語言的特點,限制了英語語言的使用場景,甚至部分學生在“死記硬背”的學習過程中,產生了較強的心理負擔,致使其滋生出諸多不良的情緒。鑒于此,通過跨學科主題學習模式的應用,將英語與不同學科知識進行了深度的融合。而將多門學科內容、思想整合到一起,不僅完善和豐富了學生的英語學習內容,而且促進了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使得學生在充滿活力的英語課堂中完成了英語學科的教學目標,并獲得了綜合性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小學英語教育屬于單獨育人,存在一定的弊端,致使育人效果大打折扣。而在跨學科主題學習中,促進了英語與其他學科,如英語與體育、英語與德育、英語與勞動教育的深度融合,真正實現了協同育人的目標,使學生在多樣化的主題中感受英語語言知識的內涵,掌握英語語言在不同主題中的使用效果和習慣,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2? ?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英語跨學科主題學習教學策略
新課標背景下,跨學科主題學習作為一種全新的學習形式,已經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鑒于此,筆者以“Go to the Clothing World”跨學科主題學習作為教學案例進行了如下探究。
2.1明確跨學科主題學習目標
在小學英語跨學科主題學習中,學習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學習目標是否科學、合理,直接決定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效果。這就要求小學英語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應聚焦跨學科主題學習,對新課程標準、教學內容、教學對象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的解讀,并由此設計出與跨學科主題學習、學生認知發展相契合的學習目標,以此引領整個學習活動順利開展。在最新的英語課程標準中,英語語言聚焦人與社會、自然和自我三大主題。基于自然視角構建了“如何預防自然災害、人與環境共同發展、保護地球”等主題群,基于自我視角構建了“學習與生活、處理人際關系、友誼、自我成長”等主題群,基于社會視角構建了“文化與科學、社會服務、藝術、文學、歷史、交際”等主題群,旨在更好地體現語言在實際主題中的應用,并融合不同學科知識,體現語言內涵。在“Go to the Clothing World”跨學科主題學習中,教師將其置于小學英語“三大主題”背景中,結合課程標準中的“學業質量標準”要求,設計出與不同學段相契合的教學目標:自行查閱資料,搜集有關不同民族、不同時期服飾的起源和演變資料,掌握服飾種類、樣式等知識;運用英語語言進行服飾相關信息的交流,運用英語熟練地詢問服飾的顏色、價格、大小等信息,進行實際溝通和交流活動;自行動手設計環保服飾,提升動手實踐和創新能力,樹立環保意識。
2.2優化跨學科主題學習過程
與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相比,跨學科主題學習凸顯了“以生為本”的理念,并通過以問促思、以思導學的方式進行。鑒于此,為了保障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順利開展,小學英語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價值,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科學設計。
第一,確定跨學科主題學習流程。在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開展之前,小學英語教師要聚焦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目標,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制定具體的學習流程。在“Go to the Clothing World”跨學科主題學習中,圍繞學習目標確定具體的學習形式,如手抄報、課本劇、圖展、手工制作、舞臺展示等。同時,將整個學習過程分為三個階段:首先,了解服飾相關的文化和發展歷程;其次,掌握在購買服飾的場景中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方法;最后,自行動手設計環保服飾。
第二,以生為本,確定具體的教學過程。鑒于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內涵,教師要改變傳統直接灌輸的教學模式,以跨科學主題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這一全新的身份角色,使學生以知識探索者、參與者的身份,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最終促使學生在主動探究中了解語言的內涵,體會英語語言的使用特點。
這樣有效改變了傳統英語課堂教學的弊端,喚醒了小學生的主動參與性,使其在貼近實際生活的主題活動中,通過全程參與、小組合作,最終促進了英語語言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的全面發展,從而真正落實了英語核心素養的要求。
2.3完善跨學科主題學習評價
教學評價作為課堂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對教學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衡量,旨在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明確教學中的成效與不足,進而為后續教學設計提供參考依據。鑒于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內涵,教師應完善相應的評價體系。首先,堅持全過程的原則,著眼于跨學科主題學習過程,對學生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如時間軸信息是否完整、手抄報上呈現的信息是否準確、課本劇內容和演繹是否精準、環保服飾設計是否美觀、是否具備創新性等,使得教學評價能夠將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全面、客觀地反映出來。其次,應堅持主體多元性的原則,不僅要開展教師評價,而且要將評價標準呈現出來,引領學生以評價者的身份,對照評價標準展開自我評價、相互評價,使其在參與過程中,明確自己的學習成效與不足;最后,堅持發展性的原則。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不足之處,而且應深挖學生的“閃光點”,促使學生在被激勵、被肯定中提升學習自信心,并增強學習動機。
綜上所述,英語新課程標準視域下,跨學科主題學習模式逐漸走進課堂,并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跨學科主題學習模式體現了合力育人的理念,可實現英語核心素養背景下的人才培養目標。鑒于此,小學英語教師應努力突破傳統教學模式,聚焦新課程的要求,樹立跨學科主題學習理念,以英語學科為核心,積極整合多個學科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目標、優化教學過程、完善教學評價,切實保障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順利開展,促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綜合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偲.基于新課標的小學英語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設計實踐與思考[J].遼寧教育,2023(7):55-59.
[2]鄒秀娟.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英語跨學科教學策略探究[J].小學教學設計,2022(27):70-71.
[3]劉雨如.跨學科融合的小學英語單元主題教學備課談[J].福建教育,2022(35):56-57.
[4]鄭萍萍.基于核心素養發展要求,探索小學英語跨學科學習活動策略[J].校園英語,2022(34):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