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麗
當前“雙減”政策已經深入實施,為了達到減負增效的預期目標,就需要對課堂教學進行轉型升級。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更多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尤其是要注重對師生互動行為進行研究,采取多種方式增進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營造活躍氛圍,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在課堂上的高度專注力,促進高效課堂的建設。
為了確保課堂上良好的師生互動行為,那么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就非常重要,可以提供必要的情感基礎。小學數學教師在平時要主動思考如何處理好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應該尊重學生,多了解他們,應該站在學生角度去看待他們,多進行關心和鼓勵,努力和他們成為朋友。小學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復雜,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很多學生會遇到學習上的問題,可能對知識理解得很慢,此時教師應該耐心引導,了解學生在平時數學學習中存在的障礙,及時幫助答疑解惑,還要注重保護好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自尊心,幫助消除心理負擔,這樣就能促使課堂上的互動行為高質量開展。
師生互動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環節,課堂上的師生互動行為應該是多樣形式的,小學數學教師每次都要精心安排好課堂教學活動,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特別是要做好課堂提問設計,精心設置問題,把握提問時機,提供充足的自主思考時間,這樣就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促使學生充滿興趣地參與課堂思考與互動,最終在實現數學知識傳輸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取得更高的課堂教學效率。以“認知鐘表”內容教學為例,就可以進行生活問題情境創設,對學生們提問:“你們每天早晨起床都是幾點?你們有沒有細心觀察鐘面,當時的指針是什么樣子?”
自從“雙減”政策實施之后,教師應該關注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課后學習環境,做好相關的課后服務工作,也可以利用這個契機組織師生互動活動,比如開展趣味數學游戲活動,在歡樂的氛圍下,有助于進一步增進雙方溝通交流,促使師生互動行為持續發展。例如,對于“位置與方向”這部分知識的教學,就可以指導學生制作學校平面地圖,在動手繪制過程中達到互動效果。
總之,對于課堂上師生互動行為的有效設計,這是貫徹落實“雙減”政策的重要途徑,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對此進行持續地實踐探索,多個角度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與活躍性,從而促使學生更高效地學習數學。
(作者單位: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都亭大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