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帆
截至2022年底,我國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的項目共43項,總數居世界第一位,為世界文化多樣性增添了中國色彩。其中,“蒙古族長調民歌”“送王船”等聯合申報的項目成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體現;“中醫針灸”“藏醫藥浴法”“太極拳”等項目為解決人類健康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
我國堅持項目申報和保護工作有效銜接,基本形成了類型齊全、機制合理、多元參與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向全人類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生存智慧和文明結晶,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申報和保護工作中取得開創性成就。
我國非遺薪火相傳,是中華民族對外交流的生動體現,對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具有獨特價值。“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營造技藝”是以木材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為木構件的主要結合方法、以模數制為尺度設計和加工生產手段的建筑營造技術體系,延承了7000多年,并傳播到日本、韓國等東亞各國,是東方古代建筑技術的代表;《格薩(斯)爾》史詩是集藏地口頭傳統、儀式和節慶活動于一體的綜合文化表現形式,是藏族等各族群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的重要依據。這些非遺承載著古代社會綿延至今的農業文明、營造技藝、天文知識和社會傳統,體現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本理念,在當代社會和世界范圍內具有重要價值。
我國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積累了寶貴經驗,實現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名錄申報和后續保護傳承的良性循環。積極健全非遺保護法律法規體系,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方針,建立起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和傳承人制度,不斷拓展非遺生存空間,在鄉村振興等重大國家戰略中加強非遺保護傳承。《“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提出,加強非遺調查、記錄和研究,加強非遺傳承人認定與管理,加強非遺區域性整體保護,加大非遺傳播普及力度。
此外,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成功申報非遺項目,不僅對保護文化多樣性、激發人類創造力和推動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有效途徑。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加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申報和保護工作還需進一步完善。一方面,要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為重要前提,傳承非遺的知識、技藝、實踐和精神,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共促文明交流互鑒發揮更多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國作為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的參與者、推動者和實踐者,長期以來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特色做法,下一階段應推出更具創新力的舉措,為非遺保護的全球事業貢獻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