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江楠 肖洋
摘要近年來,精神衛生工作已經被國家納入全面深化改革和社會綜合治理的范疇,設立了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這對新時代做好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文章主要依托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對基層精神衛生調研結果的分析,梳理總結當前基層精神衛生的現狀,進而提出相關的應對策略,以此提高基層精神衛生的服務能力和應對突發事件心理危機的干預能力。
關鍵詞精神衛生;社會實踐;精神障礙
中圖分類號:R1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3.21.047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assroots Mental Health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Social Practice
PENG Jiangnan, XIAO Yang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0)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mental health work has been included in the scope of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reform and comprehensive social governance by the state, and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Mental 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 was proposed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mental health and psychology", which puts forward clear requirements for doing a good job in mental 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work in the new era. The article mainly reli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urvey results of grassroots mental health in the social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assroots mental health, and proposes relevant respons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service ability of grassroots mental health and the intervention ability to respond to sudden psychological crises.
Keywordsmental health; social practice; mental disorder
精神健康和心理健康又稱精神衛生,狹義的精神衛生涵蓋心理健康的提升及精神障礙的相關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等,即預防精神疾病的發生,早期發現、治療,促進慢性精神病患者的康復。廣義精神衛生既要研究疾病的產生及其延續規律和防范,而且要探討如何保障心理健康,從而提高個體的適應社會和承受應激的能力,最終避免心理行為問題的產生。
精神衛生工作是一項巨大且系統的工程,需要從公眾認知、基礎教育、社會心理、患者救治、社區康復、救助保障等全流程加大工作力度,以適應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需求[1]。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這對新時代做好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精神衛生是公共衛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突出的社會問題和重大的民生問題[2]。近年來,精神衛生工作已經被國家納入全面深化改革和社會綜合治理的范疇,設立了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研究中心,同時設置了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目的就是研究覆蓋全人群的社會心理工作機制、服務模式等。
1? 基層精神衛生問題研究的必要性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布的衛生統計數據,我國專業精神衛生機構數量從2010年的1650家增加到2022年的5936家,精神科開放床位數從22萬張增加到79.8萬張,執業醫師數從2萬名增加到5萬名,機構和人員大幅增長[3]。當前經濟發展導致生活節奏加快,各類心理應激因素也逐漸增加,抑郁、躁狂、焦慮等心理精神障礙問題普遍存在,心理應激事件和精神障礙患者肇事事件也屢有發生。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心理、精神問題在世界范圍內還將持續增多,應當引起全世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心理和精神衛生問題多數可以通過自我調適、家庭支持等方式緩解,也有一些需要得到社會心理支持、疏導等幫助,嚴重的需要接受專業治療。相比一些精神衛生工作成熟的國家和地區,我國社會精神衛生意識和知識普遍缺乏,偏見與歧視廣泛存在于社會中,諱疾忌醫多而科學就診少,尤其是對抑郁癥、焦慮癥等常見的精神障礙及心理行為問題的就診治療率低、認知率低,糾正率不到10%。
2? 我國精神衛生問題現狀分析
2.1? 對基層精神衛生疾病在基層現狀的調研情況
本次調研依托大學生返鄉社會實踐活動,于2021年7月6日至31日、2022年7月1日至31日,共計56天,在新鄉市延津縣王樓鎮任莊村、獲嘉縣城關鎮小洛紂村等地進行調研。隨機向周邊居民發放調查問卷,共發放問卷2538份,回收2118份,其中有效問卷2118份。
①通過對調研數據的分析與總結,我們發現雖然與前幾年相比大眾對精神衛生事業的認識有了明顯的提升,在調研的人群中,對于心理健康及精神衛生方面的問題,表示關注者占88.39%,但這種提升還是僅限于大眾知道有精神衛生或者說精神類疾病這一事物,而對精神衛生進一步的認識如:如何區別精神類疾病與非精神類疾病、精神類疾病的就醫選擇、患有精神類疾病人群的對待措施等等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和社會現實還有待進一步的普及。
②不同地區、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對精神衛生的知曉率有明顯差異。從經濟發達程度上講,發達地區的群眾對精神衛生的知曉率更高一些,新鄉市內知曉率明顯高于周邊縣城,可能是發達地區更加注重精神衛生知識的宣傳,有較為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和與之相關的醫療機構,且當地群眾也更在乎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
從年齡上講,處于十八至三十歲年齡階段的群眾對精神衛生的知曉率更高,分析后推測可能是這批人接受過來自學校、事業單位、社會社區里相關知識的宣講與普及,同時精神衛生事業的發展也是隨他們這批人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展,精神衛生在時代上的進步影響著一批又一批人。
從問卷調研的數據中發現,女性對于問卷的完成度和對精神衛生的知曉率高于男性,其中女性完成度為91.82%、男性完成度為81.50%,分析推測為女性的性格更加細膩柔軟,與男生相比對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識與活動有更高的興趣和參與度。
③大眾逐步接受精神類疾病的存在但仍存在病恥感,精神衛生事業的道路任重而道遠。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和醫療衛生的不斷宣傳,人們逐步接受了精神類疾病的存在,能對精神類疾病患者做到寬容與理解,但調研結果顯示,仍有26.63%的人不愿意與患過精神疾病的人打交道,有明顯癥狀后選擇隱瞞、不主動就醫等逃避措施。面對以上種種情況我們要認識到精神衛生事業的道路還存在重重阻礙,仍需要國家、社會、個人的共同努力。
2.2? 基層精神衛生出現的問題
①我國精神衛生資源缺乏現象嚴重。總體上而言,我國目前在衛生上總投入雖在不斷上升,但衛生部門對精神病院的撥款總額只占總投入的3.4%,基層精神病院的撥款總額則只占1.6%。據2017年統計結果,我國每15萬人口中平均有21.3張精神病床,而據2018年統計結果,精神疾病的專業醫師總共有25632人,即每15萬人口中就有1.54名精神疾病醫師。和國際水平相比較,平均每15萬人就有精神科床位45.2張,而精神疾病醫師則為4.23名[4]。由此可以說明我國目前的精神衛生資源已嚴重缺乏,甚至遠低于少數的發展中國家。除此之外我國南北方精神衛生資源差異巨大,南方資源明顯優于北方,且一些精神衛生機構分布不均衡,極少數地區出現辦醫看病不嚴謹的現象,從而導致很多正規醫院的精神科床位使用率并不理想。
②精神衛生需求的轉變。因為社會變革造成了新型精神衛生需求的上升,我國在收獲迅速發展的物質文明時,也需要面對大量新問題的出現。新型精神衛生工作的模式以人性化為主導,群體化則作為關鍵目標,多專業共同協作構成的特色醫療隊將十分有利于將精神衛生需求對象最大化,且有效改善目前的精神衛生工作逐漸邊緣化的不利因素。但因為人口對于精神衛生疾病的認知程度、經濟條件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導致很多地區間的精神衛生工作發展并不均衡,致使精神衛生需求也發生了一定的轉變。
③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并不完善,城市及農村中無法斷定合法監護人、無勞動能力、無經濟來源的人員應屬于社會保障關注的重點對象。對于此類困難群體,如果其中存在精神疾病的患者,那么更加需要社會保障。現階段,對于此類精神疾病患者,國家醫療保障水平從總體上來講還不夠高,很多精神衛生管理機構都因為管理經費不足,醫療設備陳舊落后,造成精神疾病患者入住后的健康與生活質量比較低。此外對于個別非常困難的疾病患者也缺乏專業的醫療保障體系與措施。
④社會偏見與歧視問題嚴重。因為精神衛生相關知識并未大范圍全面普及,宣傳力度嚴重不足,造成我國大多人群對于精神衛生知識的了解與正確就醫方法的掌握概率不高。很大一部分人對于精神疾病并無過多專業知識的認識與了解,因而對疾病患者的理解與包容嚴重不足,偏見與歧視問題普遍出現,由此也致使精神疾病患者以及家屬并不積極接受治療或不愿意去進行治療,從而錯過治療的最佳時間,加重病情。
⑤我國精神衛生立法不健全。用以維護精神疾病患者、精神衛生機構的合法權益、保障社會的穩定以及構建良好精神衛生防治體系的重要法則是精神衛生立法。但目前我國精神衛生立法還不健全。2005年通過WHO調查的154個國家中,已有2/3的國家以及地區構建了精神衛生法,但我國還未建立全面、完善的精神衛生法律體系。
3? 解決精神衛生問題的策略分析
作為重要的民生、公共衛生和社會問題,精神衛生的發展關系到未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民群眾的切身健康。針對基層精神衛生問題,通過相關調研分析,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解決措施。
①加大專業人才培養。我國精神衛生領域研究水平與國際水平仍有差距。一是我國精神方面研究實驗室的水平相對落后,研究人員不能無障礙地進行相關方面的研究;二是我國精神衛生領域相關的研究人員的科研水平不高,相關專業的人才缺乏且專業性較低[5]。在醫學專業中,精神醫學為冷門專業,職業風險高、社會認可度低,導致優秀醫學生對其興趣不足。除此以外規范化培訓不夠完善,學歷處于較低水平,很多專業人員只是通過轉崗培訓從事精神衛生工作的。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對相關硬件設施的資金投入及優秀人才的培養。
②加強對精神衛生的宣傳力度。我國社會對精神衛生的認知水平有待提高,根據實踐隊員及其他地區相關統計,有較多數居民對于精神衛生知識沒有清晰的認知。精神疾病污名化的問題一直未消除,對精神病患的社會性關愛遠未達到。因此,患者們諱疾忌醫,主動尋求專業精神科醫生治療的主動性不高,就怕被安上精神病的標簽。
③完善我國精神衛生體系。我國在精神衛生方面的社會服務體系不夠完善,除了在資金投入、人才培養、宣傳力度上下功夫外,我們也應與網絡科技充分結合起來,在精神衛生相關資源短缺的情況下發揮現有資源的最大效能。在社會范圍內構建精神專科醫院共同體,最大程度地利用高科技和大數據進行線上會診,雙向分診,急慢分治,相互聯動等分級診療模式,可提升基層醫療能力,確保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在地域劃分上,必須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基層精神衛生的支持力度,協調區域間精神衛生發展。在發展規劃上,要重視和規范民營精神專科醫院的發展,發揮其輔助作用,不斷為我國精神衛生體系的建設增添新的活力。
④建立健全精神衛生立法。建立健全相關的精神衛生法律法規,有效保障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權益,并規范精神衛生服務工作,即使我國精神衛生法還未得到全面、完善的頒布,但也在不斷加快立法進程。相關衛生法的制定與完善一直在路上,這與我國精神醫學領域研究水平、我國居民對精神衛生的認知水平、我國精神衛生服務體系的構建是相輔相成的。防范精神障礙,發展精神衛生,中國任重而道遠。
4? 結論
從近年來的調查研究可知,目前我國精神衛生資源缺乏,其中還存在浪費現象,此外由于人民精神衛生疾病的認知程度、經濟條件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導致很多地區間的精神衛生工作發展并不均衡,精神衛生需求也發生了一定的轉變。再加上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社會偏見與歧視現象嚴重以及精神衛生立法不健全等,因而提升健康教育宣傳力度、完善精神衛生體系,構建專業團隊以及建立健全精神衛生立法尤為關鍵,對精神衛生資源未來需求的預測也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趙科穎,何燕玲,曾慶枝,等.上海市社區居民精神衛生知識知曉率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20,23(4):483-488.
[2]史晨輝,馬寧,王立英,等.中國精神衛生資源狀況分析[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9,12(2):51-57.
[3]范鑫,陳潤滋,郭延萍,等.2011—2018年我國精神衛生床位資源配置的公平性趨勢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20,47(10):1815-1819.
[4]黃悅勤.我國精神衛生的現狀和挑戰[J].中國衛生政策究,2011,4(9):5-9.
[5]李夢婕,衛博,楊世昌,等.我國醫務人員精神衛生知識知曉率研究現狀[J].四川精神衛生,2019,6(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