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吉
(蘇州大學 江蘇 蘇州 215000)
1931——1945年,日本對中國進行了長達14年的軍事侵略,所犯下的歷史罪行罄竹難書。中國人民頑強抵抗,最終擊敗了罪惡的日本軍國主義,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抗日戰爭是我國近現代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抗戰遺跡遺址指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簽字這一段時間里在中國大陸和港澳臺地區發生的與抗日戰爭相關的遺址遺跡的現實存在物”[1],包括抗戰期間的有關建筑,如倉庫、營房、機場、道路、工廠等,也包括為緬懷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烈士所建的紀念碑、紀念館、烈士陵園等遺跡遺址,還包括日本侵略者在華犯下種種罪行的遺跡遺址,如萬人坑、慰安所等。它們是揭露日本侵華的歷史鐵證,對于還原歷史真相,匡扶正義,維持二戰后世界政治經濟秩序的和平與穩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對抗戰遺跡遺址的保護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早在2014年3月,我國就對抗日戰爭時期的遺留文物的保護問題表明了態度。國家文物局召開抗戰時期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新聞會議,大力加強對各地抗戰遺跡遺址研究、保護、利用工作,要求各地認真做好抗戰文物的保護研究整理和價值發掘。2018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2018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對進一步做好文物保護利用和傳承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
目前,當代抗戰遺跡遺址的保護情況不容樂觀,大部分遺跡遺址都沒有得到適當的保護,甚至有一些文物單位還未被列入保護行列,再加之一些原始遺跡遺址的知名度較小,變相加重了其損毀程度。
首先,有相當一部分遺跡遺址未被列入文保單位,缺乏保護。如瀘州市天仙鎮的防化軍用倉庫、廣西桂林的國民政府軍委會桂林辦公廳李濟深防控設施遺跡遺址、江蘇省蘇州市的璜涇偽警察署舊址、太倉縣政府成立大會舊址等,這些遺跡遺址都暴露在荒野之中,周圍遍布垃圾、臟亂不堪。甚至是一些已經被列入文保單位的遺跡遺址,也沒有得到當地政府較好的保護。如重慶市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政治部第三廳暨文化工作委員會舊址,雖然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但是保護狀況較差,內院幾乎無人問津,電線網拉得到處都是,安全隱患很大。
其次,大部分抗戰遺跡遺址由于經歷過戰爭,再加上歲月的腐蝕和某些人為的破壞,損毀狀況比較嚴重。在西部地區大部分的抗日英雄紀念碑都存在碑面磨損的情況,有的甚至遭受過涂抹刻畫,像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分水嶺鄉的“抗日將士陣亡紀念碑”和四川威遠縣的“七七抗戰建國紀念碑”等都是鮮明的實例。
再次,民房等占用抗戰建筑導致保護措施無法實施。一些抗戰建筑至今被機關單位或居民占用,成為辦公樓或民居,致使保護工作無法落實,措施無法實施。如在成都市祠堂街38號的《新華日報》辦事處舊址,三層樓房全部有居民居住,基本上變成了一個居民區,外來人僅能從院門上掛的一張標識牌得知它的歷史;再如重慶的戴笠舊居暨軍統局辦公樓舊址、昆明的抗日遠征軍將官住所,都被政府機關或事業單位占用。還有的抗戰遺跡遺址被機關和部隊占用,劃歸己有,導致這些建筑呈半封閉狀態,外人不得隨意進出,就連文保人員和歷史研究工作者進入也面臨諸多困難。[2]
最后,大部分民眾對于抗戰遺跡遺址的認知情況堪憂。除各省市一些廣為人知的烈士陵園、紀念碑、紀念館等抗戰文物,一些以其他形式存在的抗戰遺跡遺址并不為人所熟知。如中共蘇州獨立支部舊址,原存在于樂益女子中學內部,但既未建成紅色文物保護基地,也未建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政府未曾對其有過詳細介紹,導致很少有市民知道它的價值。
綜上所述,對于抗戰遺跡遺址的保護已刻不容緩。
抗戰遺跡遺址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教科書,有力地彰顯了民族精神。因此,本文旨在針對抗戰遺跡遺址保護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建議,以期遺跡遺址能夠得到適當保護。
首先,資金的投入是維護抗戰遺跡遺址現狀的基礎。譚玉龍教授指出:“目前除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保護經費外,其他抗戰遺跡遺址基本沒有專項維護經費。”[3]部分抗戰遺跡遺址年久失修、無人問津,甚至因為時代變遷受到磨損,難以辨認其原始形態,其主要原因是當地政府的資金投入不足,缺乏足夠的人力物力去保護遺跡遺址。因此,針對此種情況,政府部門應當列出抗戰遺跡遺址專項保護基金以用于保護、修繕工作。
又次,宣傳教育是弘揚愛國精神、保護抗戰遺跡遺址的重要途徑,但目前學校組織學生參觀瞻仰的抗戰遺跡遺址大都是大型博物館、紀念館之類,很少涉及一些真正的舊址。誠然,抗戰博物館包羅萬象,蘊含了各個方面、各種角度的內容和信息,甚至會結合多媒體向游客展示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但對于青少年群體而言,原始的、未加修飾的舊址可能會帶來更為直觀的沖擊力,也會提高一些尚未受到重視的遺跡遺址的國民知名度。
其次,充分開發利用多媒體平臺,豐富抗戰資源的展示內容。各地應當開設專門的抗戰遺跡遺址信息網,詳細介紹各個地區的抗戰遺跡遺址,包括建立時間、地理位置、與之相關的代表人物、抗戰時期的用途及意義、當前現狀等,讓市民可以深入且細致地了解本地區抗戰遺跡遺址的分布及其他信息。這對于弘揚我國歷史文化、提高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鼓勵更多人加入保護工作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再次,抗戰遺跡遺址的保護不是一項短期之內就可以完成的工作,需要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民共同完成,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工作。因此,為規范群眾的行為,達到長期保護的目的,國家有關部門需要制定實際可行、科學規范的遺跡遺址保護法案,對抗戰遺跡遺址的管理機制、保護標準、地域歸屬等做出明確規定,對一些惡意損毀遺跡遺址的行為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規范和約束群眾的行為,懲治部分不法分子,讓遺跡遺址建筑的保護規范化、法治化、科學化、合理化。同時,建議成立抗戰遺跡遺址保護專門委員會,以擴充相關管理機構的權力范圍。該委員會需要與國土、水力、文化、園林、市容等相關管理部門互相協調配合,將抗戰遺跡遺址的保護工作與城市規劃建設相結合,彼此相得益彰、共同促進。
最后,注重保護的有效性。根據抗戰遺跡遺址損毀的不同程度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與方案。對于損毀情況非常嚴重或者已經不存在但具有重大意義的建筑,應根據資料記載進行重建;對于目前保存情況完好的建筑,應當投入適當的人力物力資源,盡力保存其原貌,不使之失真、扭曲;對于整體情況較好,但局部設施有所損毀的建筑,應當加以修復整治。實施這些措施都是為了最大限度還原抗戰遺跡遺址原貌,落實和貫徹遺跡遺址保護的宗旨。[4]同時,須將宣傳與保護相結合,在妥善修繕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開發,與當地的文旅部門聯合,吸引游客參觀瞻仰,以實現遺跡遺址保護與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抗戰遺跡遺址是全民抗戰的歷史見證,其所承載的抗戰精神是確保中國人民贏得抗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從抗戰遺跡遺址中我們可以領會到各種偉大且經久不衰的精神品質。如在國家和民族處于危難時刻,中國共產黨領導太行人民展現出的舍生忘死、不畏艱難的太行精神,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在延安時期形成的作風優良、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等等。這些都是中華優秀傳統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后輩學習并弘揚。
中華民族歷經十四年抗戰,將日本侵略者逐出國土,依靠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全國人民堅決抵御外來侵略者的愛國意志與民族精神。而抗戰遺跡遺址正是這些精神的有形化身。李建平學者曾經提道:“抗戰文化遺產,是民族精神的外顯化身。在歷史的硝煙彌散淡化之后,是抗戰文化遺產將消失了的時空保存了下來,將特殊時空鍛造的民族精神凝固成型,給后人留下真切可感的歷史的場面和歷史的精神。一個個文化遺產,就是一座座民族精神的豐碑。”[5]
一些保存完好的戰后遺跡遺址是完美展現中國軍民浴血奮戰、上下一心,共同度過戰爭歲月的無聲見證者。置身于這些抗戰遺跡遺址,我們仿佛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當時波瀾壯闊的抗戰場景,并深深地為先烈們舍己為人、保家衛國的愛國精神所折服,從而也能更加深切地意識到正是有了無數前輩拋頭顱、灑熱血的犧牲,才有了當今中國繁榮昌盛的景象和人民們幸福美好的生活。由一個個抗戰遺跡遺址構成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紀念館不斷吸引著后輩前去瞻仰,去領悟難能可貴的抗戰精神,它們彰顯著中國那段痛苦而又光輝的歷史,提醒現在的人們以史為鑒、不忘初心。如今硝煙已經遠去,但抗戰遺跡遺址是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鮮活例證,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現實教科書,是提醒人們銘記艱苦歲月的警鐘。抗戰之所以犧牲巨大,其一在于當時敵我實力差異懸殊,日方的裝備、前期的戰略等都明顯優于我方,再加上抗日戰爭爆發的突然性,導致我方一直處于被動挨打的位置。1937年9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確立之后,我國人民奮起反擊,但是由于軍備落后,戰士們只能通過死守陣線甚至是自我犧牲來阻止日寇的進一步入侵。其二在于日軍入侵中國之后,進行了屠殺和細菌實驗,如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潘家峪屠殺等。如此數量龐大的犧牲,值得所有中國人永遠鐫刻于心,并化作力量不斷前行。
黨的十八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念,即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從時代發展的角度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在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表達。從歷史角度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關聯。”[6]而抗戰遺跡遺址正是宣傳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活課堂,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層面而言,抗戰遺跡遺址都能很好地展現出來。
首先,從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來看,抗戰遺跡遺址能夠鮮明地體現出“八字箴言”的必然性與重要性。如通過盧溝橋事變遺址,我們仿佛親眼得見1937年紛飛的戰火。落后就要挨打!當今中國深諳此理,大力發展生產力,提升國防能力,逐步提高了國際地位,洗刷了被侵略的恥辱。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我們能夠看清法西斯的兇殘面目,領悟到文明與和諧的來之不易。當今世界暗流涌動,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局部熱戰時有發生。在這種形勢下,我國秉持“和平與發展”的準則,竭力維護世界格局的持久與穩定,在對抗國際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的同時幫助其他弱小國家,積極貫徹和平發展的思想,這也是我們從戰爭年代中得到的經驗與教訓。
其次,從社會層面的價值目標來看,對抗戰遺址的學習和研究能夠幫助我們締造一個理想社會的模型。透過渣滓洞、戰俘營、慰安所這些遺跡遺址,我們能夠看到抗日戰爭期間日軍是怎樣殘忍地對待中國民眾的;在細菌戰遺跡遺址中,人們會了解到日本官兵是如何對中國戰俘進行慘無人道的獸行實驗的。這些丑陋陰暗的過去,讓我們對現如今的和諧社會倍感珍惜,從而引發民眾對于營造小康社會的強烈向往。
最后,從公民層面的價值追求來說,通過參觀抗戰遺跡遺址,公民能夠更好地領悟愛國的意義。我們為祖國曾經遭受的苦痛感到悲傷,也為祖國的勝利感到自豪與興奮,我們與國家早就已經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在曾經的戰場遺跡遺址下,掩埋的是無數在艱難條件下仍前赴后繼、為國犧牲的烈士,他們大多數沒有姓名,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但依舊毅然決然地沖鋒在戰場前線。自中學階段起,學校就會帶領學生參拜烈士陵園,三分鐘的默哀,是我們與英魂的共鳴,讓我們更能體會愛國的真諦。[7]
抗戰遺跡遺址作為從20世紀留存下來的遺物,有渾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其在當代也具有豐富的價值。
抗戰遺跡遺址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由于時代久遠,大部分抗戰遺跡遺址或風化腐蝕,或毀于戰火,或被人為破壞,現存的遺跡遺址大多成為我國重要的文物保護單位或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抗戰遺跡遺址的歷史價值是最為基礎的價值。在歷史學研究中,能夠還原歷史事件的方式主要有文獻記載、考古發掘等,其中對于遺跡遺址的考察與挖掘能夠為還原歷史真相提供較為真實的佐證,可信度較高。因此,通過對抗戰遺跡遺址的深入挖掘,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們能夠為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研究提供更多史學資料。
抗戰遺跡遺址具有鮮明的教育價值。其中,愛國主義教育價值是抗戰遺跡遺址最重要、最突出的價值。抗戰時期的中國貧困落后,武器裝備遠遠落后于日本,即使是在人數占優的情況下,我方有時也不能保證戰斗的勝利。但盡管如此,中國軍民也從未想過退縮,而是通過不斷堅持、團結協作和不可避免的流血犧牲贏得了最終激動人心的勝利。如今,國家將現存的抗戰遺跡遺址建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為了讓更多人能夠了解到抗日戰爭期間的歷史,體悟和學習抗戰精神,使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能夠懂得戰爭時代的不易,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文旅價值也是抗戰遺跡遺址所具有的衍生價值之一。[8]當前我國發展向好,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的物質生活十分富足。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普遍開始追求精神生活的質量,豐富的文化活動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希冀。文旅作為一項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抗戰遺跡遺址作為特色鮮明、內涵豐富的紅色資源,在文旅開發中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充分保護的基礎上,通過開發和利用抗戰遺跡遺址并售賣相關文創產品,不僅能挖掘遺跡遺址的文旅價值、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對于遺跡遺址本身及其所在地區也能起到較好的宣傳作用。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民族團結是維系社會穩定和國家繁榮的重要因素之一。抗日戰爭爆發之前,國共兩黨在國內進行激烈的斡旋。“七七事變”之后,面對外敵入侵的燃眉之急,國共兩黨最終達成協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此集全國之力進行抗戰。毛澤東說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是一群人的力量是龐大的、不可戰勝的。在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新城子鎮西灣村宦家莊內有一座抗戰遺址——大沽政治部舊址。舊址處現存七處宣傳標語——“人民軍隊是救國救民的軍隊!”“中國人不打中國人,聯合起來打日本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回、漢、蒙、番聯合抗日!”“建立抗日國防政府!”[9]這七條標語表達了紅軍志在聯合回、蒙、番等群眾共同抗日,保衛西北,體現了紅軍戰士艱苦卓絕的抗戰精神和各民族保家衛國的團結精神。在國家存亡的危急時刻,每個民族每個人都應該像麻繩一樣緊緊擰在一起,雷打不動,才能爆發出最大的能量。
牢記抗日戰爭的歷史,是為了讓我們以史為鑒,不忘過去,珍愛和平。一個民族不能沒有歷史,中國正是因為其悠久厚重的歷史而位列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縱觀當今發達國家,大多數歷史斷斷續續,因此顯得少有文化底蘊。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10]每一件歷史文物、每一處歷史遺跡遺址都是一段凝固的歷史,都會帶給人們彌足珍貴的啟示和感悟。當我們回首歷史,參觀這些遺跡遺址的時候,我們會更加直觀、深刻地感受抗日戰爭,感受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斗爭的悲壯,它是中國歷史上不可缺少的寶貴精神財富。在向著全面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今天,抗戰遺跡遺址蘊含了不凡的精神力量,當代有志青年可以從中源源不斷地汲取營養,激勵自己、建設自己,為建設美好的中國奮發向上。
歷史已經遠去,但遺留給我們的傷痛與教訓并不會消失,而遺跡遺址是銘刻歷史、汲取經驗、學習精神的重要橋梁。抗日戰爭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艱苦卓絕的戰爭之一,在神州大地上灑下無數的血與淚,值得歷代中華兒女永遠銘記。抗日戰爭遺跡遺址則很好地承擔起這一職責,它們是那段歷史最為直觀的遺留物,昭示著20世紀三四十年代人民群眾前赴后繼奔赴國難、保衛家國、抵抗外來侵略的悲壯情懷,是愛國精神的濃縮,是民族精神的具象與見證。哪怕時間、空間不斷更迭換代,只要抗戰遺跡遺址依舊存在,人民就永遠不會忘記那段沉痛的歷史。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既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前身,也是寶貴財富。保護與利用抗日戰爭遺跡遺址,就是在保護這些沉默的歷史文脈和歷史豐碑,就是在銘刻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也是弘揚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培養歷史責任感和家國情懷的重要途徑。我們需要將保護與利用相結合,不可偏廢,讓遺跡遺址建筑在當代發揮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