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儒家倫理思想的多重意義及當代教育價值

2023-10-05 22:22:37鄭香花邱艷萍
現代交際 2023年3期
關鍵詞:儒家文化

□鄭香花 邱艷萍

(寶雞文理學院 陜西 寶雞 721013)

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歷史,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而中國社會發展的主流價值觀——儒家思想,更是為中國提供獨有的經濟、政治、教育與文化體系,為構建出具有豐富歷史底蘊與特色的中國奠定理論基礎。儒家倫理思想是源于儒家學派對人類自身修養的一種理性思考,通過將人置于社會中,研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復雜關系的思想學說。它是當代中國教育的重要理論支撐與土壤,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文化、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客體。但隨著全球文化、經濟一體化,中國文化受到巨大沖擊,探尋儒家倫理思想的時代價值迫在眉睫。儒家倫理的意義通過時代迭起論證了自身的繼承性與創新性價值,也將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提供獨具一格的個人、家庭、國家一體化的教育價值。

一、歷史的連續性與創造性:儒家倫理思想意義的多重演變

儒家倫理思想萌芽于禮樂崩壞的春秋戰國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在動蕩的社會中產生對人、家庭、國家和世界的思考。這種思考通過個體與群體間的交流、傳播,成為一種思想與學說,在中國不同的社會形態中起著不同的作用。在動蕩的春秋時期,為社會的發展方向提供多種可能性;在社會安邦、君權穩定時刻,經過多方的斗爭與權衡,儒家倫理成為國家的主流價值觀,為鞏固朝綱貢獻理論力量;在風雨飄搖的近現代,儒家思想成為新中國文化復興的歷史底蘊;在全球化趨勢下的新時代,為構建中國特色教育體系提供理論價值,為全球治理體系貢獻中國智慧與方案。

1.萌芽與發展:為中國社會發展提供新的可能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混亂的現實與貧苦的生活激發了人們對生活的思考,個體產生新的思想與信念,通過群體內與外的整合、傳遞,形成新的知識體系。其中,儒學倫理是儒家學者對道德的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思考,主要探討了道德本源、道德作用、道德評價、道德準則及其道德修養等問題,對維持社會秩序具有重要作用。最具代表的學者分別是孔子、孟子和荀子。他們對于倫理思想的解釋各不相同,但是都將“仁”作為思想的核心部分,為社會的發展奠定和諧共處的基調。孔子是儒家倫理文化的奠基者,一生追求恢復周禮,為此他的倫理思想傳承了周禮的核心思想,提出了“仁”與“禮”結合的治國理念。《論語》記述“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其中孔子的愛,是泛愛眾,打破傳統社會的以血緣關系為臍帶的愛,將愛帶入社會領域[1],把家庭倫理變成社會倫理,將個人修養與社會秩序的穩定相結合,構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治理方式。孔子認為要構建出以個體為基礎,并上升至家庭和社會的治理體系,必須通過“正名”。子路曰:“衛君待子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這里的君、臣、父、子是名,而君、臣、父、子的本質為實,名與實相對應就為“正名”,每一個名都有其職責與義務,每個人履行自己所需要承擔的責任,社會秩序就會穩定,國家就會興旺。孟子繼承孔子的倫理思想,并提出了以“四德”與“五倫”為基礎的治國學說。“四德”為仁義禮智,其中仁與禮是基礎,也是最高準則,而“五倫”則是孟子在倫理思想中將人與人的關系具體化為父與子、夫與妻、兄與弟、君與臣及朋友之間的特殊關系,并以親、義、別、序、信五字加以形容和規范。孟子認為,這五類人之間的倫理關系是相互的,并不存在上下尊卑之等級。他提出,若人人皆有“四德”與“五倫”,則社會和諧、天下安定。荀子的倫理思想則擴充到人性本惡,認為禮是法的一部分,為此強調“禮以制情”和“禮以定倫”,通過禮來使得人能秉公守法、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同時,他將孟子的五倫從個體之間的人倫關系擴展到群體之間的人倫:“遇君則修臣下之義,遇鄉則修長幼之義,遇長則修子弟之義,遇友則修禮節辭讓之義。”(《荀子·非十二子》)荀子的五倫不以血緣為聯系,而是利用社會交往過程中的聯結為理論,進一步凸顯五倫的公共性與社會性。[2]雖然三人思想皆有不同,但皆以“仁”作為倫理的核心思想,認為人人都有“仁”心,就能天下太平,萬世昌盛。這種“仁”的思想為當時的社會形態、制度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與可能性,被后世大一統國家作為一種國家主觀意識形態,以保持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同時,為中國的“仁”“和平”奠定歷史學理基礎。

2.神化與異化:成為“鞏固朝綱”的政治手段

漢朝時期,國力強盛,經濟發達,社會相對穩定,君主認為思想的統一有利于更好地治理國家。漢武帝時期起,儒學倫理思想開始從研究“人倫”關系對社會的影響轉向研究如何通過儒學來構建大一統的核心價值,以此鞏固皇權。漢朝有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之分。古文經學來源于先秦儒家現實派的延續,而今文經學則是先秦儒家理想派的傳承。東漢建初四年(79年),漢章帝領導與主持了一項重要的儒學會議,史稱白虎官會議,會議中特地大量引用緯書,自此,讖緯獲得各界知識分子的認可,取得了法典地位。今文經學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他的思想不再以“仁政”為重要理想與追求,而是以“三綱六紀”為核心的君權神授的天人關系為支撐點。所謂的天人關系是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董仲舒以“百物去其所與異,而從其所以同”“物固以類相召也”(《同類相動》)說明人的異常必然引起自然的異常。[3]讖緯神學將原本的倫理關系變成“君權神授”,將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人倫關系進行上下尊卑的區分,構建了一個以君臣、父子、夫婦為經、以仁義禮智信為緯的新的倫理體系,借此來統一民眾思想、鞏固民心、團結國家,從而更好地抵御外敵。

儒學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更新自身的體系與內容,北宋時期的儒學將佛老學說的辯證思維融合到儒學綱常倫理道德中,也可以稱之為道學和理學。北宋是儒家倫理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在經歷了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后,宋明理學逐漸成為中國倫理思想的傳承者,以鞏固封建王朝的倫理綱常為主要任務,對倫理提出新的觀點和命題。朱熹一生注重著述《四書》,將天理作為封建道德的本源,即以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理論為基礎,把仁義禮智作為宇宙客觀本體;論述“存天理、滅人欲”倫理思想,將道德涵養看作欲望的枷鎖,防止個體超過道德底線,以此維護社會、道德、民風和政風的和諧發展。[4]王守仁對朱熹的儒學倫理思想進行批判反駁,并提出良知是開展道德修養的最佳方式,將“天理”解釋成人內心的德行與修養,將道德的內部、外部的傳遞與轉化過程當作良知轉化為道德的過程,將德性化為德行,強調道德的行動。雖然朱熹與王守仁在“天理”上有所爭議,但其思想內涵都指向“存天理、滅人欲”,進一步詮釋了宣揚儒家倫理是維護統治階級的手段。至此,儒家倫理文化從漢朝一直到清朝末期,完全從以“仁政”為核心的治國理念轉變為統治者手中的維護自身利益的工具,其愛國教育變成愛“統治者”教育,發展成愚昧思想,腐蝕本心,阻礙社會發展,成為如今教育者抨擊封建思想的主要對象。

3.重構與回歸:成為風雨飄搖下中國復興的理論支撐

自漢朝后儒學成為封建統治者統治人民的工具,科舉制度的確立及完善進一步推動儒學政治化、階級化,三綱六紀的儒學倫理思想成為國家正統法典及個人行為準則,在一定程度上教化人心,減少動蕩,籠絡了各階層知識分子,但也打擊了為社會產生真正經濟效益的其他階層,嚴重阻礙了這些職業者的進取心和社會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為此,在封建王朝被推翻后,出現了一批改革激進派。儒學倫理在民國初期成為封建愚昧思想的代表,對其進行極端的批判和否定,其行為與影響不亞于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但相對也有改革保守派,他們認為儒家學說體現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價值觀、社會體系與政治方向,承載著成千上萬知識分子的心血。如果將儒家文化完全剝離中國,中國就不再是一個有著文化積淀、完整社會體系和獨特政治的國家,因此他們認為應該辯證地看待它。在中國近現代時期,改革激進派和保守派一直相互拉扯,進入一個此消彼長的階段。在五四運動時期,激進派處于上風,儒學研究停滯不前,缺少傳統文化支撐的中國人開始陷入迷茫與不自信。部分學者開始意識到儒家倫理對支撐新中國文化體系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性,保守派對儒學的觀點被更多的人所認可。其中,馮友蘭的新時代儒學改造對如今全球化視野下的儒學研究而言也具參考性。馮友蘭先生從哲學的角度切入觀點,總結出所有哲學的共有點,即“益道哲學”“損道哲學”和“中道哲學”。他采取將中國程朱理學式的中道哲學和西方新實在主義的中道哲學相結合的研究方式,試圖讓二者相互解釋,共同驗證[5],為儒學研究帶來新的思路。20世紀20年代,公立東南大學將《學衡》作為儒學研究的中心,以“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為宗旨,號召梅光迪、吳宓、胡先骕等認同儒學倫理思想的學者進行文學復古運動。30年代,在民族危急存亡之際,改革激進派從消極地破壞轉向積極地建設國家。國立中央大學創辦《國風》雜志社,號召有志之士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昌明世界最新之學術,拋棄陳舊、不適宜的“道統”;以民族意識為核心價值觀,力圖留存民族文化“倫理精神”。重新挖掘、豐富和充實儒學傳統文化內在精神、倫理、制度及道德等資源,試圖重新認識孔子和儒家倫理思想,為儒家傳統文化辯護,以重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倫理秩序為目的,走出傳統、狹小的儒學思想視野,開啟具有面向未來的儒學新篇章,致力于從提高人民自我認同感和文化自信的高度去思考倫理體系的重構。[6]儒家倫理文化的復興激發了廣大青年的愛國情懷與責任擔當,促使一大批青少年于國家危難時刻挺身而出,承擔個體職責與社會責任,為中國建設貢獻有生力量。

4.啟發與改造:成為“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自信的基石

全球經濟一體化為中國帶來了發展前景的同時也帶來了文化沖擊,中國若想在全球化中立足自身、化危為機,就必須保持自身獨特的文化,并以此為平臺,涵養世界的文化。儒家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在新時代全球化背景下體現出強大的兼容性與創新性。1958年初,張君勱、唐君毅、徐復觀、牟宗三等人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將儒學倫理文化向世界傳遞,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儒家倫理文化最早的世界性傳播,強調了“心性之學”的重要性,并將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基礎。雖將儒家倫理文化僅概括為“心性學”有失其本質性與完整性,但是其傳播的渠道與范圍確是新時代儒家全球化的一個重要趨勢;其是海外儒學現實意義崛起的標準,意味著儒學的發展進入現代化新階段。80年代后,杜維明、劉述先將儒家倫理文化與現代西方哲學新思潮相結合,提出“對話”學術理論思維,指通過抽象層面的宗教與對話、現實主義的馬克思互辯、心靈對話等方式,緩解科學技術與人文價值的對立,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體系與社會制度。新時期儒家思想以自身為載體,以經驗為基點走出國門,跳出其空談心性的理論層面,將其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成中英明確提出重建傳統儒學必須將儒學與現代化社會建立聯系,融合西方的現代意識建立兼具倫理與管理互動的體系與機制,并將其運用到公共社會、企業治理中。[7]杜維明曾將儒家文化分成“儒教中國”和“儒家傳統”兩類,指出在獨特制度體系的中國,儒家既可以代表文化思想層面的集大成者,也可以代表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政治理念,政治理念是封建傳統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念,被如今的學者稱為封建的思想遺毒。[8]這種思想曾被杜維明稱之為“政治化儒學”,具有嚴格的等級制、官僚制度和高度異化形態的一種道德價值。而“儒家傳統”則是一種中國特色文化、精神與道德思想體系,也可以稱為“儒家倫理”,認為其具有超越自我中心的思想、注重自我管理與約束,積極參與集體的福利、個人與教育的進步、工作倫理與共同的努力。[9]杜維明認為,“儒家傳統”是一種歷久彌新的、具有全球意義的“地方性”知識,具有很強的人文主義理論,既不排斥非現實的“天”,也能接受現實的自然。它利用自己的理論知識去參與政治,但不依賴政治而生存;它有強烈的批判意識,也有強大的包容性與兼容意識。從論述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演變成統治者統治國家的工具,在近現代與新時代則成為團結民眾、樹立中國自信與弘揚中國精神的手段。其極具更新與創造的意識使得儒家文化不僅僅成為一種文化,也成為中國人的信仰源泉。

二、多元化視角:儒家倫理思想的當代教育價值

儒家倫理思想的繼承性特征確保中國歷史文化的延綿,為中國的文化傳播與傳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保留了古代文明,而儒家倫理思想的創新性則為當代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的中國構建出獨具一格的社會體系,為世界全球化治理提供中國智慧與力量。

1.仁禮存心:個體倫理教育價值

“仁”“禮”是中國儒家倫理的核心思想[10],也是其對個體修養的具體要求。“仁”是愛人,“禮”則是克己。“仁”“禮”思想則是以個體自我修養為中心,通過對他人和自然的態度與其獲得的反饋,確認個體倫理的發展的程度與未來指南。為此,可以從自身的修養、對他人的涵養與對自然的態度三個層次來分析。首先,自身的修養。個體自身修養是指個體達到自身的身心和諧狀態。身心本為一體,二者應當相融、相互促進才能修身、修己、克己、正其身和成己。在教育的過程中,家長與學校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構建出身心一體的課程內容。其次,對他人的涵養。主要關注個體是否能與他人和諧相處,社會是一個復雜的人際交往結構體,有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和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利益相交。與他人的和諧相處不僅代表了心理的健康,也體現了身心的和諧。儒學中最常見的一種人倫關系為四德、五倫,就是探討人與人之間要遵守的倫理禮儀,“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強調學習基本的人倫道德,方能入世出世,促使人們在社會群體中和諧共處。最后,是對自然的態度。所謂“天人合一”“敬畏天命”“仁民愛物”“以德配天”等強調尊重自然、對未知事物保持敬畏之心。這種敬畏之心讓我們獲得信仰,遵循社會契約,明確可為與不可為,成為一個具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中國公民。儒家“仁愛和諧”教育我們身心和諧是一切和諧的基石,儒家倫理的“仁”“禮”促使我們在個體倫理教育的時候跳出慣有的個體品德范圍,將個體置身于個體間、群體間與整個生態系統中,通過群體、社會、自然互融獲取人生信仰與提升自我修養。

2.慈孝一體:家庭倫理教育價值

中國已經進入新時代,新的時代萌發新的思想。為此,中國儒家倫理的家庭人倫關系在新的歷史階段必須激發出新的內涵與外延,以促使當代家庭與社會倫理更加和諧規范。慈孝一體,是中國傳統文化養育的、血緣親情催生的一種為維護長輩與晚輩利益關系的理念價值,即長輩的義務是關心、愛護晚輩,晚輩則要盡到贍養長輩、孝順長輩的職責。[11]正確的儒家家庭倫理觀念有助于構建親子和諧、父慈子孝的家庭倫理規范。反之,持有不正確的家庭倫理觀,將會導致親子關系的僵化。部分家庭依舊以傳統的“百善孝為先”或生命延續論為親子關系指導理論,對子女的教育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用命令的口氣與兒童交談,而忽視慈與孝是一個相對的倫理范疇,是相互促進與循環的動態關系。隨著物聯網的發展,各國文化開始互通,形成了隱性的文化割裂,即兒童開明的親子關系與家長傳統的親子觀念的不同,這種割裂易導致父母與子女產生矛盾沖突。為此,我們要樹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的親子觀,構建和諧、友愛的家庭氛圍。首先,以儒家的“慈孝一體”為基礎,傳播父母與子女相互付出的觀念,杜絕一方無盡索求或束縛,確立父慈子孝、子孝父慈的關系體系。其次,要與新時代接軌,運用生理學、衛生學、心理學等知識明確兒童是具有獨立思維意識的個體,不因他人的意志而轉移。不得將親子關系看作附庸與延續關系,必須明白孝不是孩子的義務,而是享受權利后的責任。兒童作為成熟的個體,家長有義務以身作則引導新型親子關系,為新時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供歷史的經驗與思考,構建個體與家庭的新關聯。最后,在新時代依舊要重視儒家倫理文化的教育,保留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國傳統美德,將“孝”延續至中國的家庭、社會中,促使儒家家庭倫理文化得到時代性與創新性的繼承與發展。

3.匹夫有責:國家倫理教育價值

從德育視角定義,責任感是人類主體對自我處于社會發展與個體成長過程中需承擔的相應職責與義務的一種自我意識,是以完成道德任務為根本任務,并促使自身產生道德需要的一種情感體驗。[12]一個有責任感的國家公民,能承擔國家建設與發展的重任,將國家建設與自身發展相結合,將中華偉大復興作為最終目標。要培養當代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就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國家社會意識為主導,培養具有中國社會責任意識的中國公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夢”的必經之路。“中國夢”這一偉大概念于21世紀初期提出,即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第一個目標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第二個目標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涵與中國儒家倫理文化所描繪的“大同”社會具有相似性。孔子對大同社會的描述體現在《禮運·大同》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謂大同。”“天下為公”的思想不僅是“大同”社會的基石,還能為“中國夢”的實現尋找適合的發展路徑,打破西方的壟斷模式,促進世界文明多樣化。西方哲學思想獨樹一幟的時期,中國汲取了西方哲學知識來治理國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西方精致利己觀的個人主義在當代社會的發展中顯示出弊端,容易引發人的自私、虛偽、冷漠與毫無擔當,與世界發展的趨勢背道而馳。儒家的“天下為公”則強調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平,在教育中貫徹儒家的思想,有助于培養具有愛心、責任心、關心社會發展、能伸張正義、有責任感和愛好和平的國家棟梁,為建設一個和平、有責任擔當的國家奠定基礎,為建設和諧、發展的世界提供參考。為此,樹立“天下為公”的理想信念能培養當代青年的責任感,為在全球化趨勢中進行愛國教育、建立中國文化的話語權和治國倫理體系奠定理論基礎。

三、結語

儒家倫理是一種有著無與倫比的生命延續力的文化,具有強大的兼容性,是世界上唯一發展至今、綿延不絕的文化,在與外來倫理文化互相交匯的時候,既能包容吸納又能始終以本土倫理為中心。[13]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儒家文化在孔子、孟子等人的傳播中凸顯獨特的教育倫理哲學。隨著社會發展與變遷,儒家文化的倫理關系逐漸被大眾接受,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部分。漢武帝時期,儒家教育倫理思想在董仲舒和漢武帝的推動下成為一種國家意志,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儒家教育倫理思想的完善和發展,但儒家的倫理思想也成為當朝統治者統治民眾的工具,至此儒家的倫理思想異化。這種異化使得儒家倫理思想從單純的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扭曲成具有階級性的上下關系,成為封建統治者鞏固自己權力的利器,禁錮了民眾的思想,腐化社會風氣。隨著封建皇權被推翻,儒家的倫理思想遭受兩千年來前所未有的、絕對性、傾斜性的批判,走入衰落。但依舊有一部分學者堅信其思想與內涵支撐著中國文化,傳承著中國精神,并不斷挖掘其當代價值與意義,促使其成為民國時期團結中國人民的精神紐帶。進入新時代,隨著經濟與科技的快速發展、全球化浪潮沖擊著中國,儒家倫理思想成為中國文化自信的基石,促使中國立足于世界,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與理論。儒家倫理文化隨著朝代和詮釋主體的變化而變化,但其本質思想從未發生偏差。天下為公的政治理念及“仁愛和諧”的核心思想內涵,在摒棄各種社會發展、政治需求及人的私利后逐漸顯現出其傳承性與不變性,成為中國發展堅實的后盾,為現代社會構建一套完整治國理政的理論體系,為當代個人修養教育、家庭倫理和國家秩序的構建提供經驗與啟示。

猜你喜歡
儒家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論現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誰遠誰近?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學
江淮論壇(2017年2期)2017-03-30 10:15:31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民主抑或王道:儒家與現代秩序的追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40岁成熟女人牲交片免费|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av在线无码浏览| 久久香蕉国产线|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美女免费黄网站| 在线观看无码av五月花|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最新亚洲av女人的天堂| 超碰91免费人妻| 亚洲欧美一级一级a| 国产精品第页|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蜜臀|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日本|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人妻21p大胆| 国产一级片网址|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欧美天堂在线|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色丁丁毛片在线观看|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人妻|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国产AV毛片|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再看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伊人久综合| 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 |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日韩国产 在线| 亚洲黄网在线|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黄色精品|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 欧美高清三区|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 人妻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亚洲婷婷六月| 91久久精品国产|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制服丝袜 91视频| 免费在线观看av|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