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紅蘭
“非地帶性現象”是近幾年高考中高頻考點。高考復習這一考點時需要擺脫教材的束縛,合理挖掘該考點的內涵和外延。為了這節復習課,本人進行了充分備課,查閱大量的課外資料并總結了課堂的教學重點、難點,力求同學們課堂知識積累最大化。
傳統高考復習“非地帶性現象”講得比較多的有:概念的理解;案例多以東非高原的熱帶草原、四處小面積熱帶雨林、南美洲巴塔哥尼亞高原的溫帶荒漠、南美洲西海岸附近的自然帶分布等為主;成因多從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水源、巖石土壤等因素加以分析。非地帶性現象表現為某自然帶的“缺失”“改變”“約束”“塊狀”等。
在復習“非地帶性現象”這一節內容時,本人傾向從成因的角度,對知識加以梳理、探究。具體如下:1. 從海陸分布的角度的案例分析有:南半球緯度50°至66.5°基本上是海洋,造就了亞寒帶針葉林的缺失、非洲南緯35°以南亞熱帶常綠硬葉林沒有分布。
2. 從地形起伏的角度的案例分析:
①自然帶“改變”的有:
東非高原的熱帶草原(同緯度是熱帶雨林)是由于地勢的抬升形成、南美洲巴塔哥尼亞高原的溫帶荒漠(同緯度是溫帶落葉闊葉林)是地處西風帶山地背風坡導致的,這些都是老師們重點分析的案例。
伊朗高原亞洲西部,緯度范圍大約為北緯25°至北緯35°之間,屬于亞熱帶。由于板塊之間的碰撞擠壓,使伊朗地區不斷隆起,形成高原,高原地形降低了伊朗地區的平均溫度,平均溫度類似溫帶地區。同時,伊朗高原是一個四面環山的閉塞式山間高原,夏季盛行西南季風,而伊朗高原的西南部是干燥的阿拉伯半島和非洲大陸,冬季來自大陸內部的風也沒有多少水汽,伊朗高原封閉的地形,也限制了水汽的進入,從而形成了溫帶大陸性氣候。
伊比利亞半島中部的梅塞塔高原地處中緯度西風帶。四周都有山脈環繞,成為一個相對封閉的高原,與伊朗高原類似,這就增加了西風攜帶的水汽進入的難度,形成了冬冷夏熱、年降水量少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②自然帶受“約束”的案例要數南美洲和北美洲的西海岸地帶自然帶最為典型。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陸的西海岸附近,導致溫帶落葉闊葉林、亞熱帶常綠硬葉林、熱帶荒漠等無法向大陸內部延伸,被“約束”在西部海岸帶的狹窄地帶。
3. 從洋流的角度的案例分析:
①暖流:馬達加斯加東部、澳大利亞東北部、巴西東南部、中美地峽東北部四處的熱帶雨林的出現都離不開沿岸暖流的增溫增濕,同時也有地形對水汽抬升的原因。
②寒流:大陸西岸的熱帶沙漠,多分布于南北緯20°——30°之間,由于秘魯寒流的降溫減濕作用,使位于南美洲副熱帶地區的熱帶沙漠一直向低緯延伸到南緯6°附近。此外,東側的安第斯山脈也阻擋了東南信風,使之地處東南信風的背風坡,更加減少了這一地區的降水。還有一個案例容易被我們忽視:非洲東海岸的索馬里沙漠。世界上的熱帶沙漠絕大部分分布于副熱帶大陸內部和西岸,索馬里沙漠卻出現在大陸東岸。這里形成熱帶沙漠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索馬里海域的洋流,索馬里洋流是世界唯一一個具有季節性的洋流,夏季的西南季風(離岸風)使海底冷海水上泛形成寒流,寒流的降溫減濕,加劇了索馬里夏季的干旱;第二是索馬里半島東南部海岸線的走向為東北——西南走向,冬季的東北風和夏季的西南風均與海岸線平行,不易登陸索馬里半島抬升致雨。
4. 從水源的角度分析:
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沙漠地區,如尼羅河下游沿岸、我國新疆塔里木河沿岸的綠洲,呈塊狀分布,成為區域的人口密集地區和農業發達地區。
5. 從巖石和土壤的角度分析:
丹霞地貌在我國東南部分布廣泛,丹霞地貌區植被的垂直分異表現出特殊和復雜性。丹霞山體頂平、坡陡、角緩,有明顯的“山頂效益”和“溝谷效應”丹霞山頂實際上是一個“干島”由于山體高聳,陡崖圍合,山頂土層較薄,保水性差,陽光充足,蒸發量大,山頂發育耐旱植物群落。丹霞坡麓、溝谷往往被山塊圍合,溫度較高,水分充足,發育暖濕的植物群落。
自然界的非地帶性現象還有很多,在教學中需要不斷總結,讓教學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