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萍
河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作為工程建設大國,我國先后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非常需要高級工程管理人才。高校工程管理碩士(Master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簡稱MEM)響應國家和社會要求,都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經濟資源優化配置的復合型應用人才,既要學生精通工程技術,又要學生具備管理能力。河南理工大學本著“學以致用、用以成學”的新視角,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重點,對工程管理專業學位教育進行了研究與改革,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不斷深入推進,對工程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需求越來越多,面對這樣一個年輕專業,面對社會和企業的需求,在工程管理專業學位教育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
目前,大多數高等院校工程管理專業學位教育,采用的仍是傳統課堂講授教學方法,往往忽略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探索精神的培養。雖然高校也會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和制定課程教學大綱的過程中,派專業教師或教研團隊到建筑企業或工程項目去調研,以搜集企業或項目對人才的需求和對教學的建議。但在后續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大綱的修訂過程中,往往會因建筑企業或工程項目上沒有參與其中,其人才培養方案里并未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做到準確定位,主要表現在沒有很好地把企業需求融合到專業課程的教學體系中,教學目標與企業需求脫軌[1]。
現在,大多高校的教師多屬于直接從高校畢業就參加工作的碩士或博士,這些教師從高校培養出來,直接進入高校,雖然專業理論方面較為扎實,但缺乏實際工程管理和實踐能力。當然,一些高校也安排一些專業教師到企業或項目中去,但人數太少、時間太短、規模太小。總之,教學師資隊伍建設沒法將最新最真的現場情景及需求展現在教學中,也更缺乏實踐動手能力。因此,在授課時仍會以自身在學校所學的知識為主,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到現場后,大都會因知識太舊、技術落后、創新不足等原因,沒法直接上崗就業,或不能很快投入日常工作。
目前,大多高校仍采用傳統課堂講授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忽略了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開發和探索管理精神的培養,雖進行了如模塊化課程、學科平臺課程等課程體系改革,課程在教學涉及面有了較大的開拓,但實踐教學環節的短板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雖然有些高校和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但局限在共建學生實習基地、訂單式培養等合作方面,合作模式較為單一,合作內容較為膚淺,沒有較好的效果評價機制。因此,工程建筑企業或工程項目現場動力和熱情不足,對來實習和頂崗的學生缺乏有效的管理,實踐流于形式,畢業生的社會化需求應對能力差。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建筑行業在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建筑行業對工程管理專業高級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尤其是工程管理專業研究生的需求。很多高校畢業生到崗位后,因動力實踐能力較低,缺乏創新精神,無法適應崗位需求,也大大制約著企業的發展。因此,探索基于企業需求的工程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現代建筑行業發展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也是當前高校工程管理專業學位教育教學改革的趨勢[2]。
隨著企業和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的轉變,河南理工大學順應時代要求,積極推進學校的轉型與發展。作為河南理工大學一個新的學位教育專業,工程管理碩士專業力爭以此為契機,積極進行專業學位人才培養體系和實踐教學模式的研究、改革與創新。充分利用學校優勢,建立以社會企業需求為核心,以管理理論教學為核心,以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學生就業上崗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以提升學校整體戰略發展。
關于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指出,要深化產教融合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工程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的核心思路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即實現課程體系與專業崗位對接、知識結構與規范標準對接、實踐環節與操作技能對接。融合作為其中關鍵的一環,重點在于加強學校和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使之融合為一個有機整體,共同負責,共同完成,即真正意義上把校企雙方融合為一個教育主體,雙方共同完成整個人才培養,以培養出企業所需人才。最好是將建筑企業的管理過程和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融為一體,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解決學生就業問題。
通過重新審視河南理工大學工程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現有培養體系,分析和發現問題,創新思路,創建了“線上線下”結合、“課內課外”結合、“校內校外”結合的培養模式,提升了學生的教學資本融合、人力資源融合、學生社交融合、審核認證融合的實踐體系[3]。
首先,豐富教學資本融合、人力資源融合、學生社交融合、審核認證融合等內容和形式。其次,激勵學生參與實踐訓練的積極性。最后,設計每個年級的培養側重點,具體培養流程如下:對研一新生,重點在于通過開設校企合作課程、企業教學案例、線上線下教學、參加大賽實踐等把教學資本和學生社交融合;對研二學生,重點在于組織參與實習基地活動、校內外導師共同指導等,把學生社交和人文資源融合;對研三畢業生,重點在于鼓勵執業資格考試、校內校外結合、多樣化的畢業考核等把人力資本和審核認證融合。
工程管理專業是一個既屬工程技術學科,又屬管理學科的復合交叉應用學科,其人才培養模式要求突出實踐性和應用性。多數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的能力表現都說明,在校期間培養模式與教學方法越是與工程實踐結合,學生實踐能力越強。因此,為了讓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需求接近,河南理工大學設置了“服務企業一線、優質資源共享”的人才培養模式,以產教融合為背景,以優化素質為導向,構建校企聯合教學課程7 門,工程管理碩士需先在企業實踐半年,再到校學習一年,然后在企業和學校共同完成畢業論文[4]。
河南理工大學秉承人才強校的辦學理念,強化學生實踐能力,面向建設管理領域,培養適應建設生產一線、扎實專業技能的工程管理專業人才。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科研與教學結合、產業與教學結合的方式,深入推進校企合作,把專業理論知識與實習、實踐、實訓等相結合,營造良好的科研實踐工作環境,把學校和企業雙方的資源和優勢進行深度合作,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場所。例如近年來,BIM 技術人才的需求量劇增,工程管理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目標中就增加了要求學生掌握BIM 建模知識與技能,并為此建立了BIM 實驗室[5]。
在產教融合思路下,工程管理專業學位旨在培養學生的專業綜合素質與能力、實踐與創新能力、健康個性品質以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甚至能達到進行工程決策,從事全過程工程管理。因此,必須建設一批具備工程技術基礎的師資教學隊伍,深知相應的法律法規和管理理論,同時還必須具有專業領域內的一定的技術創新能力。基于此,高校在建設高素質專職教師隊伍的同時還建設了高素質兼職教師隊伍,聘請具有豐富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學校的專業骨干教師。
產教融合強調學校與企業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要求校企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做到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學校根據企業建設生產任務的變化,及時調整日常教學和實踐時間,設計靈活授課,以保證企業兼職教師能到校授課,以派出一定數量的學生到企業頂崗實訓。尤其是那些含課內實訓的課程,可以靈活機動地把理論授課安排在學校進行,把實訓環節安排在企業進行,這樣安排,能讓學生更好地在真實環境中及時鞏固理論知識,提高了教學質量[6]。
產教融合是實現現代高校人才培養和建筑企業人才需求統一的有效途徑,河南理工大學通過支持企業員工培訓、提供相關技術支持等為企業創造效益。學校與建筑工程企業成立了畢業學位設計委員會,把MEM 畢業學位論文向企業的工程問題、技術研發、科研課題等傾斜,有針對性地開展專業學位雙師型畢業學位論文指導,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各自把關,把企業所需人才的培養和培訓提前到畢業學位環節,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企業用人效率。
產教融合已經成為高等學校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特別是以技術和管理并重的工程管理專業,學校可以從以下兩大機制的建設與推進保證產教融合的質量。一是制度機制,教育與生產的融合本質可以看成是一種經營,學校可以讓建筑行業參與制度建設,為產教融合提供指導和支持;二是運行機制,在產教融合運行過程中,可以由學校和企業雙方共同負責,企業派出專業經驗豐富的人員到高校,以發揮產教融合作用[7]。
產教融合背景下的教學模式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更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相互融合,河南理工大學要求相關任課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共同為學生授課,通過學校教師的理論教學和企業人員的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把學生的理論知識更好地和崗位能力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視野,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讓學生在走出校門之前就能完成崗前培訓,入職后更快更好地服務企業和社會。
實踐教學是高等院校工程管理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是建筑行業發展的需要。以現代社會發展需要,市場經濟發展需要,企業崗位發展需要為目標。因此,對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專業思維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要求極高。為此,河南理工大學構建了工程管理專業校內和校外兩種實踐教學平臺,使學生通過教學區、實驗區、科研區、創新區和智能區綜合實踐教學平臺,真正做到學會學、學會做,在做中學,在做中悟[8]。
河南理工大學依托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優化MEM 研究生培養過程管理,建立了以強化實踐教學能力為核心的考核評估體系。首先,采取必要的教學管理措施,對學生課程參考教材,要求選用近三年出版的新版教材,鼓勵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一起合編講義。其次,采取實用的教學組織措施,從教務處層面,要求校企聯合課程必須由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共同完成。再次,鼓勵學生在校期間必須獲得一門與自己崗位相關的職業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