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鐘的
全國人大代表李楠楠是一名90后,在江蘇省南通市常青樂齡老年護理院做護理員,從事養老服務行業已11年。但是,像她一樣愿意扎根養老行業的年輕人并不多。在一項“年輕人愿意從事養老行業嗎”的網絡投票下方,有人留言說工資待遇和福利滿足就可以,有人說自己了解到一家養老機構“單休,無年假,一周值一次班”,也有人清醒而堅定地認為,這個行業是“真正的未來風口”。
從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態勢來看,養老行業不僅不是“夕陽行業”,還是不折不扣的朝陽產業。隨著老年人口絕對數量增加,再加上“新老人”群體對生活品質要求的不斷上升,養老服務的需求正在與日俱增。與此同時,由于家庭“少子化”現象大量存在,我們未來的養老事業要更多地依賴社會養老,亟需補充一大批養老服務人才。
以前,很多人不會將“年輕人”與“養老”聯系在一起,但現在,年輕人加入養老事業卻是優化養老服務、實現養老產業升級換代的希望。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養老事業,是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必然要求。
從老年人的心理訴求看,雖然他們年齡大、生理機能下降,卻依然期待豐富飽滿的精神生活。在傳統養老機構,老年人雖然吃、住有了保障,但精神生活往往十分貧瘠。許多老人不愿意接受專業養老服務,就是不想看到身邊都是垂垂老矣的同齡人,不想對衰老和死亡產生更多憂慮。年輕養老從業者的加入,能夠給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帶來激情與活力。
對年輕從業者來說,盡管他們和服務對象存在較大年齡差距,但這種差距有時也能轉化為他們的創意和動力。在很多養老題材的影視作品里,常常出現老人與青年互相激勵、互相學習的場景。在老年人身上,年輕人可以獲得難得的人生經驗。隨著高端養老服務的發展,年輕人也能通過提供養老服務獲得體面收入,從養老事業中覓得人生機遇。
不過,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還存在有待填補的溝壑。正如李楠楠所言,不少年輕專業技術人員在養老行業難以晉升,難以實現個人價值與職業理想,不得不選擇離開。因此,正視養老機構的“人才荒”,加強老年健康服務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才能實現養老事業高質量發展。
在社會意識層面,要消除養老服務就是“伺候人”的偏見,明確養老服務的專業屬性。服務好“一老一小”,是社會善意和溫度的體現,但現在仍有很多人輕視養老行業,對養老從業者“低看一等”。這些觀念會對一些有本領、有抱負的年輕人產生不良影響,很多人也因此不再考慮加入養老行業。
在政策引導層面,要打造吸引和留住專業人才的工作環境。比如,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雖然不是綜合性醫院,但也要為從業者打通職業晉升的渠道;要加大激勵力度,促進從業者工資的合理增長,并在子女就學、住房保障等方面給與相關待遇;要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建立容錯機制,讓從業者順心工作、安心發展。
衰老是每個人都無法逃脫的宿命,而讓老年人活得更有尊嚴,則是社會應盡的責任。年輕人加入養老事業,為“銀發族”奉獻青春的光與熱,必將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