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文
(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
近年來隨著我國現代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對我國鄉村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沖擊,造成鄉村活力逐漸減退,在此背景下,部分與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內容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正面臨著發展的困境。如何讓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中得到有效繼承并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便成為了當務之急。基于在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過程中并非孤立,目前已成為鄉村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將其與鄉村的經濟建設、農業產業的發展密切結合后將成為推動鄉村文化經濟繁榮的動力,將少數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振興過程中的文化發展實現有效連接也會成為鄉村振興的必經之路。
非物質文化遺產,顧名思義,具體則是指各族人民歷經世代傳承而形成的一種悠久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有關的具體場景與事務,其是一種具有靈活狀態的精神文化,具有特殊的文化價值,精神價值,經濟價值等。目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包括手工技術,表演藝術,口頭文學,以及節慶活動等,由于其富含著豐富的精神文化內容,因此成為了當前鄉村振興的強勁推動力。
鄉村振興的穩步實施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改革指明了前進方向,其最初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1]。在實施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不僅要逐步改善鄉村地區的物質生活水平,還要豐富鄉村地區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進行鄉村地區的經濟文化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可促使鄉村地區的精神文化發揮出內在作用,因此對鄉村地區的文化傳承將起到重要價值。
少數民族非遺的傳承保護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少數民族非遺保護的助力下,鄉村地區的經濟文化得以重新構建,因此可全面推動鄉村地區的可持續性發展,實現鄉村振興。通過綜合分析,少數民族非遺保護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的重大意義具體體現為如下三方面。
鄉村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是鄉村發展的血脈,只有努力做好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才可使鄉村振興取得實效,而由于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優秀的精神遺產,包含著獨特的思想觀念以及精神文明,因此通過重點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后,便可充分發揮出其自身所具備的特殊精神價值,使鄉村地區擁有淳樸的民風,形成群體善良淳樸的社會風氣,進而實現鄉村地區的精神文明振興,因此少數民族非遺保護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充足的動力。
當前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多樣,具備濃厚的鄉村地區生活氣息以及濃郁的歷史文化積淀,通過對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后,首先由于可充分挖掘出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厚的文化內涵,進而使鄉土文化展現出時代活力,使鄉村地區成為文化家園[2]。其次,由于當保護眾多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可增強鄉村區域居民群體對文化的認同程度,因此可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傳承,具備抽象的文化符號,最終便可助推鄉村地區的文化建設,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因此少數民族非遺文化保護為鄉村的振興提供了新機會。
我國鄉土文化的精髓性內容便是眾多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永不過時的文化資源,因此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具備更多的經濟價值,通過對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后便可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開發力度,從而使其與鄉土文化形成文化鏈條,進而提升鄉村地區的生產力,打破傳統鄉村地區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最終助推鄉村地區的產業化建設,因此少數民族非遺保護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嶄新的機遇。
民族活力的最佳體現便是眾多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鄉村文化發展的載體,而由于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使得城鄉之間的差距變得越來越大,因此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不利因素,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多棘手問題,其主要體現為如下四點內容。
由于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一種活態文化,主要以人為載體,通過口傳心授、言傳身教的方法完成對遺產的傳承,由于近年來社會對經濟發展的追求逐漸提高,造成部分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傳承人,從而出現了文化斷檔現象[3]。例如:青年一代擁有強烈的求知欲與求富欲,對生活以及生存的理解方式與祖輩完全不同,更多的偏向于流向城市,因此對強度高,周期長,收入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無法產生濃厚的興趣,部分傳統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工匠人、手藝者便被迫改行,從而出現了斷檔的傳承困境,因此改變當前存在遺產傳承缺失的現象至關重要。
目前在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中其所具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多地是簡單的向游客進行展示,因此也造成無法有效開發利用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著功利化的現象。例如: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未建立在科學的保護基礎之上,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合理的評估,未充分挖掘出其所蘊含的獨特價值,從而使得所形成的文化產品失去靈魂性內容,因而在鄉村振興過程中難以發揮出持續健康的能量,除此之外,隨著商業化的消費模式形成,市場缺乏有效的監管保護措施,造成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不同程度上皆進行了商業化,從而使其原生態降低,其所包含的文化底蘊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無法充分彰顯,因此對各種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合理開發不容忽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不同程度上,正遭受著來自外來文化的沖擊,從而使部分人群追求外來文化,而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在價值認識程度不足,缺乏保護意識,最終便影響了其在鄉村振興中所發揮出的原動力作用。例如:部分人群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出現錯誤,無法對文化遺產的科學歷史價值進行充分肯定并加以保護,如部分人員僅將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視為單純的商業機遇,從而便最終使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影響力逐漸降低。
眾所周知,當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數較大,遺產的綜合價值較高,形式豐富多彩,因此在短時間內難以形成完善的保護機制,管理效率較低,阻礙了鄉村振興的全面推行。例如:缺乏社會層面的保護機制,從而出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過程中相對混亂的局面。與此同時,由于缺乏由政府主導的監督管理機制,未能定期研究總結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得部分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無形中受到了外來文化的排擠,保護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效率較低,不利于鄉村地區的經濟文化建設,其對鄉村振興的作用也相對較低。
我國少數民族遺產保護工作是助推鄉村振興一項循序漸進、不斷發展的過程,因此若想有效發揮出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深層次意義,改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出現的困境,就要不斷立足于現實問題,堅持以人文本,完善各項保護方法,從而才可全面助推鄉村振興,為鄉村的經濟文化生態發展提供動力。
我國眾多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作為一種民族的文化記憶形式,實現有效的傳承需要廣大的人群提供支持,因此為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保護發揮出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并為鄉村振興提供源動力,就要構建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平臺,培育文化方面的精英人才[4]。例如:建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訓基地,讓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到相應的民族小學擔任教師,從而讓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受到來自社會不同層面廣泛的關注,進而形成良好的保護空間,使這些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鄉村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改善鄉村地區居民的生活狀況,最終為鄉村地區經濟振興提供動力。
我國眾多的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便具備一種特殊屬性,其是一種歷史文化的傳承,因此便需合理開發利用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其形成鄉村嶄新的文化表達方式,從而才可使其更加適應現代社會,得到綿延發展,為鄉村振興助力。例如:首先遵循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保護為主,傳承發展為輔的原則,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傳統工藝的真實性,使其擁有獨特的精神內涵。其次,尊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形式,在新時代下不斷擴充其文化內涵,結合市場的需求,將其與各項經濟產業實現有機融合,進而形成具備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產品,為鄉村振興提供文化基石,進而增強其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
眾所周知,思想觀念決定前進方向,只有逐步加強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深層次重視,才可發揮出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助推鄉村振興的作用,加快鄉村地區的文化振興[5]。例如:少數民族鄉村地區的工匠,藝匠是實現少數民族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主要力量,通過遵循著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原則改變其自身保守的傳統觀念,秉承著開放的傳承意識,將其精湛的技術完完整整的傳于后人,從而便可帶動少數民族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發展,使鄉村地區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良文化得到更好的保護,助推鄉村地區的文化振興。
由于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特殊的文化語境,因此其自我保護屬性較弱,需要外界環境的干預支持,只有建立出長效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才可進一步促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從而提高鄉村地區的經濟建設,助推鄉村振興。例如:建立起由政府主導、學校加入環節的保護體系,采用科學管理制度,對各種遺產保護開展情況實行調查,從而明確出重點保護對象,進而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科學指導,使其具備現代社會的文化屬性,進而帶動鄉村地區的旅游業發展,為鄉村地區的經濟建設奠定基礎,實現鄉村振興。
總而言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便擁有特殊的社會價值,加強對少數民族非遺的保護可全面推動鄉村地區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以及精神文明建設,是當前鄉村振興的強勁動力,因此可全面促進鄉村產業的特色發展,為鄉村的振興增添新興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