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娜
(新疆美術館)
十八大以來,各級文化和旅游部門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務,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繁榮發展,繪就“詩”和“遠方”新畫卷,文化鑄魂、文化賦能和旅游為民、旅游帶動作用充分顯現,中華文化影響力持續提升,為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奠定了堅實基礎。當今時代,是大眾旅游的時代,也是文化產業百花齊放的時代,文旅融合后,詩和遠方走在了一起。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既有助于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又能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對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致力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豐富各類群眾文化活動,切實提高各族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是大踏步邁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使命與召喚。
美術館是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文化傳播、傳承與建設的載體。由于藝術的可傳遞性,使得美術館具有公共性,而美術館同樣屬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旨在為社會群眾提供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公益性單位。因此,美術館的功能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美術館代表著國家或者城市的形象,并體現著地區文化厚度。美術館不僅僅是美術作品的展覽陳列區域,它更是地區文化重鎮,連帶具有并發揮重要的社會公共教育作用。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美術館作為公共博物館要承擔起提供公共文化資源的重要平臺,整合文化資源,在文化輸出的同時增強人民認同感、自豪感,從而增強文化自信。
第二,美術館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力量。這一功能在地方美術館尤為突出,地方美術館是當地城市的重要身份名片,地方美術館通過展示區域性、差異性打造自身特色,不僅能夠維持自身發展,還能夠培育地方榮譽感。美術館通過展覽、教育、體驗等方式為群眾提供一系列具有價值的文化活動,同時群眾在此過程中也學習了知識、技能等,一方面能夠提升人民生活質量,另一方面改善地方文化環境。
第三,美術館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公眾審美意識逐漸增強,美術館通過培育公眾審美活動,從而在經濟發展宏觀層面產生重要作用;從微觀層面來說,美術館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體現在旅游業,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美術館作為重要的旅游資源,成為“網紅打卡地”,直接推動旅游業的發展。美術館作為藝術品與群眾之間的橋梁,除了重要的美育責任,其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底蘊、優秀的展陳作品、配套完善的教育設備,以及提供的咨詢服務等,成為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群眾文化活動是人民群眾參與文化、享受文化的重要方式,是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載體。1群眾文化以各類文化活動為載體,為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各類群眾文化活動中不斷創新以確保群眾文化建設的價值。美術館作為群眾文化建設重要平臺,在藝術方面提供豐富的群眾文化活動。
美術館作為公共機構旨在服務大眾,展覽是最為大眾所熟知的一種活動方式,同時藝術品的展覽就是聯系大眾與美術館之間的重要媒介。展覽并不是藝術品的“倉庫”,不是作品無意義的組合,而是通過適當的展陳方式,配合講解員引導或者文字主題引導,使大眾不僅在視覺欣賞上,也在知識傳輸上得到深刻的啟發,從而體驗藝術。展覽整體質量還離不開展覽環境的設計,需要燈光、展示柜、展墻、幕布、裝飾品等配合展覽作品,營造展廳的獨特氛圍,以此達到更好的視覺效果,同時, 運用互動、交流式的設計理念,激發大眾好奇心與參與感。
隨著網絡高速發展,人們認識事物、觀看事物的方式正在發生改變,美術館為了迎合大眾的信息接收方式及休閑娛樂方式,也陸續推出“線上觀展”、“抖音互動”等體驗方式,尤其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后,美術館十分重視線上數字化服務,使群眾能夠在線觀展、互動、留言交流。這種“線上+線下”的服務,已然成為新時代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特征。
當今國際社會,公共藝術教育越完善的國家,社會文明程度越高,公共藝術教育不僅激活人性價值的內聚力量,對社會的文化創造力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且能促進自由民主社會的健全成長。2美術館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公共教育活動,將教育理念與美術館各類日常工作相結合,全方位為觀眾提供公共教育資源,包括學術講座、專家論壇、志愿者組織、導覽活動、兒童藝術工作坊、藝術節、音樂會等一系列活動組織,吸引不同群體參與到活動中來,引導觀眾的主動性,力求達到公共教育“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在群眾文化建設中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滲透,不僅豐富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還能夠提高群眾文化建設的水平。比如新疆美術館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開展“藝時一節”系列主題公共教育活動,讓觀眾在老師的引導下聆聽講座、動手做傳統手工物件,活動結束后還能將自己手工作品帶回家。這樣不僅使觀眾主動參與到公共教育活動中,還能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美術館幫助觀眾將藝術理念帶出展館,植入到群眾生活中去,使得美術館在真正意義上成為藝術樂園。
非遺展覽是文化遺產保護的另一種形態,舉辦非遺展更是一種文化傳承與保護,它與其他類型展覽在內容、形式上都不同。非遺展首先強調“場景再現”,根據不同主題,選擇不同的場景進行展覽;其次強調“人”的主體性和體驗性,因為非遺文化的傳承主體是依靠“人”,通過非遺展覽來推動“人”去傳承發展是其目的,所以“人”的體驗、互動、參與顯得極為重要,非遺展呈現不同群體或個人的生活方式,最直接的展覽方式就是讓群眾參與其中,親身體驗,讓非遺展真正的“活”起來。
要使非遺展覽始終保持生機活力,就必須使它活躍在群眾生活中,依靠群眾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在新疆美術館展出的“新疆是個好地方——對口援疆19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就以“文化的瑰寶·人民的非遺”為主題,其中有序廳、多彩非遺、樂舞非遺、指尖非遺、潮趣非遺等,共展出7個不同板塊的非遺展,活動中不僅有展覽,還有互動、“打卡集印章”、交流、購物等各種體驗,使非遺走進了群眾的日常生活,讓人們體驗到不同的非遺文化。
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美術館美術活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文化核心內容,培育大眾審美素養是其主要目的。由此看來,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美術館起著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美術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為群眾文化活動提供必要的場地與服務。美術館是具有公共性,并肩負著公共教育意義的場域,是群眾可以參與,并與藝術作品直接溝通的重要場所與橋梁。同時,美術館展覽不僅是藝術作品與空間的簡單搭配,還要兼顧展覽的燈光、展廳濕度、展墻色彩搭配等細節元素,美術館的公共教育活動也要經過一系列策劃組織后進行實踐,這些都是為群眾活動起到一定的奠基作用。
第二,美術館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力量。美術館的建立可以讓人們更加容易接觸到優秀的藝術作品,參與到豐富多彩的公共教育活動中,其美術作品與美術活動所傳遞的是當前社會所提倡的價值取向和藝術標準,是國家的主流價值方向,其蘊含的文化精髓,在這種公開的、直接的引導作用下,對社會大眾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促進群眾視野更加開闊,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進一步得到提升。同時,美術館組織展覽,策劃活動也能夠推動社會文藝創作的發展,發揮文藝創作的導向作用。美術館集合各類藝術作品,為其提供展示的空間,促使各類藝術作品在這里交流交融,除了舉辦主題展覽,還會向社會征集作品進行展覽或獎勵,引導并鼓勵社會大眾參與其中,通過這種方式引領社會藝術創作的方向,激發人們創新精神,從而不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形成。
第三,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提高群眾文化素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從追求物質豐富逐漸轉向精神富足,不斷增加的群眾文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文化建設的發展。美術館不斷完善自身公共文化服務體制,充分發揮美術館資源集聚的特色優勢,凝聚多方合力,加強創新,致力于講好美術作品中的故事,引領社會主流價值觀念,聚力將美術館打造成為人民向往的“精神家園”,為群眾文化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時,學習是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群眾是傳播者也是接收者,在美術館的群眾活動中,人們的審美得到提升,視野更加開闊,并陶冶情操,因此文化素養將會得到顯著提升。美術館承擔著社會美育功能,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能夠充分滿足群眾文化需求,進一步提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促進群眾文化建設。
人民群眾是文化建設的主體,群眾文化建設如果脫離群眾,就會成為無根之水。文化建設只有在群眾的主動參與中才能夠順利開展和實施,因此美術館要從人民群眾利益出發,不斷加大宣傳教育力度,豐富活動內容,制定科學文化活動方案,讓群眾在活動中有更多選擇性,從而激發群眾興趣。基于此,美術館在活動前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活動方案,通過多種手段進行宣傳,引發群眾熱點關注。比如通過官方公眾號、官方抖音賬號等大眾喜聞樂見的社交平臺進行宣傳,線上先將文化活動進行簡短的趣味性普及與講解,再將視角轉移至線下現場活動,進一步深度將美術活動與知識對群眾進行教育,例如開展公益性講座、沙龍等,還可以開展剪紙、泥塑、版畫等可參與性較強的群眾活動,輔之配以免費手工材料或手冊,讓群眾自己動手學習技能,使群眾在活動結束之后將知識帶出美術館,加深記憶。這樣的教育活動不僅展現美術館的教育資源,也能夠 激發群眾主動學習能力,從而能夠促進社會群眾文化建設。
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大繁榮,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繁榮群眾文化生活,做好群眾文化建設,發展文化事業,終究是靠人才隊伍。對于美術館而言,要想充分發揮美術館大眾美育功能,必須要擁有一支高素質、專業性的人才隊伍作為保障,在公共教育方面多謀劃,策劃出群眾喜聞樂見的美術活動。在美術館管理人員方面,必須具有較高的組織策劃與統籌能力,擁有大局意識,能夠帶領美術館工作人員做好全面統籌工作。在專業性人才方面,一方面尊重文化人才的個性特點,多鼓勵青年人才開發新思路與新手段,并對青年人才進行專業化培訓,加強后備人才隊伍的建設。另一方面美術館可以與專業院校、其他省市美術館建立聯系,積極打造對話交流平臺,互相學習,開闊創作視野,這樣培育一支高素質、專業性強的人才隊伍,對于群眾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在當前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十分重要,美術館聯合基層共同組織群眾文化活動,不僅能夠豐富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實現文化下鄉,還能夠將基層文化活動成果帶回美術館進行宣傳,比如美術館工作人員下基層組織輔導當地農民業余時間進行繪畫創作,完成之后美術館可以策劃開展“農民畫”主題展覽。除此之外,美術館為豐富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將優秀的美術作品捐贈基層,打造文化氛圍,為基層提供群眾文化活動空間,這樣不僅能夠有效鼓舞群眾參與文化活動,推動鄉村振興,也能夠促進美術館的自身發展,進一步提升社會影響力。
在美術館與群眾之間建立一個雙向交流、互動的信息反饋平臺,用來傳播并獲取群眾對于群眾文化活動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美術館作為公共服務機構,秉著服務公眾的理念,為了實現與群眾之間的有效對接,必須完善群眾反饋機制。當前美術館都設有官方公眾號、官方網站甚至新媒體賬號,能夠接收群眾意見建議,但是還需要調動群眾表達的積極性,發揮群眾創意創新,讓群眾不再是被動地接收,而是發揮主體性。同時,美術館可以借助調研、座談會、網絡調查等方式了解群眾文化需求,及時收集有效信息進行分析,還可以從群眾反映的問題中了解需求,滿足群眾的文化期待,不斷對群眾文化活動進行創新,形成大眾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活動品牌。
在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美術館越來越發揮重要的作用,其所擁有的文化資源、人才資源都促使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審美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美術館的教育功能是個雙向互利的過程,不僅能夠發揮社會美育功能,也促進美術館自身發展,在這樣相互促進的過程中,使得我國群眾文化建設事業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