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建磊
(河北美術學院)
湘南民居傳統聚落是我國的珍貴歷史文化瑰寶,是蘊藏著古代匠人的智慧結晶。其民居傳統聚落蘊含了豐富的創造性、較強的適應性,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分為。湘南聚落其環境因素根據地形地貌以及氣候的優勢和多樣化的建設風格,進而詮釋對自然的敬畏。即傳統民居聚落建筑因素主要以依山傍水為主,湘南民居傳統聚落所具備的特點布局,蘊含著歷史、文化、宗教、環境、人文等,居住安逸舒適,具有聚落性和適居性的特性特征。
湘南民居傳統聚落地處湖南省的南部,位于南嶺以北,衡山以南,包括郴州、永州以及邵陽益陽的部分地區。湘南繁榮時期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清時期,詮釋著湘南獨有的文化特色及地域特征。且湘南民居傳統聚落的理念充分體現出古時湘南家族的承襲倫理、宗族結構及清雅中庸的契合特點。
根據分析湘南民居傳統聚落的環境因素,發現湘南的傳統民居數量較多,雖歷經多年的變革,但現保存相對完整。因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條件影響,使湘南地區四季分明,具有夏長冬短的氣候特征,整體年平均氣溫較高,導致降雨量的充沛和溪流縱橫。其地勢有較大的坡度有效地防止了侵蝕力。整體來說,其區域大部分屬于丘陵地帶地勢復雜,所以湘南民居傳統聚落多建在避風向陽、靠近農田的位置。其聚落整體空間布局成片分布,其民居建筑可抵擋酷熱與寒冷。
湘南民居的建筑形式獨具特色,其建筑的裝飾也獨樹一幟。其裝飾上選用了凌雕、木雕和石雕三者組合的方式,打破了湘南民居傳統聚落建筑風格的單一性。體現出建筑的創新和民族文化[1]。湘南傳統民居典型的代表群為青磚、黑瓦、古民居,其建筑風格因地制宜。湘南民居傳統聚落因環境、地貌特征建造,并注重空間的利用性以及組合性,其民居之間以廊相連,但又具獨立性和私密性,且設有天井使其空間具備舒適、寬敞等 居住效果,這樣的設計達到了群居建筑設計的空前高度。
通過分析調研湘南民居傳統聚落所要繼承和發揚的不單特指類別建筑、原居民特點,更是對民族建筑精華的認可和延續。無論是湘南民居傳統聚落的規劃布局,還是空間布局到選材裝修,詮釋著古代建筑的地方特色及時代風貌。既湘南民居傳統聚落的建筑風格、建筑形式、獨特取材,都可作為當今建筑的活教材,為現代民居建筑提供思路和參考價值。以力求達到 古今建筑和諧統一為目標,幫助民居建筑更上一層樓為宗旨。
湘南民居傳統聚落的傳統與發展非兩個矛盾體,其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的樞紐關系。當建造現代化文明城市,其兩個衡量標準十分重要,其一就是科技和生產力水平的高低;其二就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對傳統文化遺跡的保護程度[2]。在當前傳統聚落研究中,發現部分的傳統民居已被非法改造,失去原本的樣貌,這從側面說明了湘南民居傳統聚落的歷史文化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認可和重視。然而當前岌岌可危的傳統聚落的保護與發展,應樹立好傳統文化“繼承人”的形象,使民居傳統聚落研究具備文化價值及存在意義,讓湘南民居傳統聚落的歷史文化得到保護與弘揚。
湘南的民居傳統聚落是建筑領域的活化石,是湘南民族傳統風俗文化的既定載體,具有歷史文化價值、民族情感價值以及創作開發價值等。
民居傳統聚落作為湘南原居民的住所,直接反映著處于各個歷史時期原著居民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狀況。如可以從建筑用材、裝修風格等方面推測當時的政治、經濟體制以及生產力情況。且因地制宜、適應環境的特點,湘南民居傳統聚落充分反映了群居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習俗。這代表湘南民居傳統聚落的民風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體現了當地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宗教信仰等。當前我國對于傳統文化及物質遺產等非尤為重視,其對于傳統聚落湘南民居傳統聚落的歷史文化價值具有較強的延展性[3]。通過研究傳統民居創作方法和創作思想可以充實現代的建筑學理論,其建筑本身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底蘊,還是建筑格局所傳達的部落歷史、部落歷史軌跡,都是湘南民居傳統聚落的文化瑰寶。
民族情感作為內在方式,本質是表達對本民族的熱愛和民族文化的信仰,同時對湘南民居傳統聚落親近及對民族風俗的支持和認可。民族情感的形成需要長久的歷史浸潤,包含著整個民族的發展興衰,是民族凝聚力發展的核心推動力[4]。湘南民居傳統聚落作為一方凈土,在時代的變遷中仍屹立在人們的心里,成為人們的情感寄托。使個人在前進時偶遇急躁可放空心靈。這樣的傳統建筑是值得本民族人感到自豪和驕傲的。
而生長或者居住在傳統民居中的原居民而言,民居的居住環境、空間布局、歷史價值都融入個人的情感和靈魂寄托。比如,湘南民居傳統聚落的原住民為周圍的山巒起名為“父母山”或者“少祖山”或者“太祖山”,還把歷史的自然環境和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口口相傳。而都市生活的人若深入其中,可感知到傳統民居的歷史底蘊和建筑文化。
民居傳統聚落具有創作開發價值,在對傳統民居進行保護的前提下,為弘揚傳統民居的影響力,應突出湘南民居傳統聚落的文化內涵,吸引更多人加入保護傳統民居及傳承傳統文化的行列中。對其部分傳統民居進行改造作為博物館供游客參觀[5]。而在時代洪流中受到損壞的傳統民居,亦可以將其改造。以保存為目的的改造,應確保不損壞其建筑原貌,不背離建筑靈魂為原則。但對于需要發揮住宅作用的湘南民居傳統聚落需完善生活設施、且部分需對水電等基礎設施進行整改。在創作開發中需理解湘南地域民居傳統聚落建筑特點及文化精髓,才能將其建筑價值代代相傳。
近年來,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科技也登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民居傳統聚落的保護開發利用成為了疑難問題。首先,傳統文化相關的管理部門權力較小,常對于傳統民居是應該滯留保護還是創新開發兩個方面進退兩難;相關的管理部門因為資金的短缺、話語權的缺失,導致無法對傳統古建筑進行有效的保護,最終選擇了經濟利益為主的開發,伴隨著對古建筑的損壞、破壞甚至于毀滅。
隨著經濟的發展,當前建筑手段的不斷革新壯大,傳統聚落居民為了滿足平常的生活需要,沒有進行科學規劃選址就建設了衛生院、超市等場所,還有的居住者為了生活的便利,私自拆改自家建筑,拆掉后院、違規建樓房、改磚砌墻等現象也時有發生。因人口的增長,傳統聚落已經無法容納現在的人口,所以新房林立而傳統聚落夾雜著現代式設施齊全的“新房子”,使湘南民居傳統聚落的建筑藝術漸漸落寞。因網絡的快速發展,智能手機、無線電視的普及,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對于世代生活在傳統聚落的人們來說,繁華的城市或許會成為他們的向往,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要逃離,進入到大城市發展[6]。綜上所述,湘南的民居原住民對于傳統聚落的情感與歸屬感也在逐漸淡化。
自然原因對于民居傳統聚落得較強的侵蝕性,由于自然條件是人為不可控制且無法預測,導致人們常對它引發的經濟損失及文化流失感到束手無策。
綜上所述,湘南地區常年溫度較高,且降雨量多,氣候比較濕熱。而湘南地區大部分的建筑都是由木材所構造而成的。對于歷經幾百年傳承下來的傳統聚落建筑來說,這樣的氣候條件會造成木材腐蝕,經過長時間、風沙、暴曬、雨水等的沖擊下,湘南的民居傳統聚落受到損壞。更有甚者會造成建筑的坍塌,進而影響到整個建筑的整體性。濕熱的環境、茂密的樹木草叢、連綿的山巒丘陵,這樣的地形地勢為植物生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生長條件。同時也伴隨著螞蟻等昆蟲的泛濫,其中白蟻對民居內的木結構破壞最為嚴重。而湘南的民居傳統聚落建筑在使用木材時沒有現代建筑中的上漆工藝處理,從而沒有保護層的木材難以抵御蛀蟲侵蝕,導致建筑材料的折斷等負面效果,其侵蝕性大小與時間的長短成正比例關系。
湘南的民居傳統聚落缺乏規劃開發,主要包括原居民為了拉動旅游業發展,促進經濟收益而進行的符合游客欣賞自主開發,導致傳統聚落失去原貌和對建筑的破壞。
在當今旅游業所創下的經濟效益增長洪流中,當地也有部分聚落為了拉動旅游需求從改進交通方式入手,將原本的青石板路面改造成了同城市一樣的水泥地面,如此一來,降低了傳統聚落與城鎮的本質區別[7]。在文化層面,這樣的改造出現城市社會的浮躁氣息,湘南的民居傳統聚落依山而建,伴水而居,同自然共生的建筑理念逐漸淡遠。
在對傳統聚落進行保護時,應知道進行適度開發或進行全面保護,都是為了更好地傳承湘南的民居傳統聚落建筑文化遺產。傳統聚落的保護應該遵循整體性、群體性、特色性三大原則。
整體性保護原則;維護建筑群落的整體性,是指建筑和其周圍的自然生態環境、物質環境和居民的精神文化連接為統一的整體,進行全面保護。所以在保護時,應該對其風水格局、環境地貌、植被水系,進行合理保護與重視[5]。不但保證傳統聚落建筑選材、顏色的保護,還要保證天井、院落甚至街道和鄉田小巷的原汁原味。嚴厲禁止建設與傳統聚落風格不符的現代型建筑物譬如樓房等,讓湘南的民居傳統聚落完整地傳承 下去。
群體性保護原則;指居住在傳統聚落中的所有居民共同參與到保護傳統建筑的洪流當中來,切實做到人民群眾、政府、社會以及古建筑的規劃開發單位密切配合,共同實施專業的保護行為,讓保護擲地有聲。
特色性保護原則;湘南民居傳統聚落之所以具有較大的歷史文化價值,與聚落所蘊含的民族性、特色性有關[8]。所以在保護過程中,既要小心謹慎,還要維護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從而進行特色性保護,根據湘南民居傳統聚落建筑的環境布局、空間布局、不同材質結構修繕,聚落特點等方面入手,修繕湘南民居傳統聚落建筑的歷史文化特色,增強歷史感染力。
在傳統聚落的開發過程中,應該嚴格遵守因地制宜的開發策略,根據湘南地區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宜的、安全的開發辦法,做到就地取材、對癥下藥、量體裁衣,拒絕生搬硬套、削足適履。
展開來講,是要實現建筑的特征和作用的具體結合。例如,在聚落中,對于年代久遠或者紀念價值深厚的建筑,在保護的前提下,可將其發展為觀賞的旅游景點。而受到損害的建筑,要根據國家傳統建筑的具體保護開發辦法進行保護,此類開發必須遵守“保護為主,開發為輔”的宏觀策略。不可因對經濟利益的追求而漠視保護。在開發過程中,無論改變建筑群落當中的細節,還是增加基礎生活設施,都要遵循開發之后的建筑仍然可以完整傳承原來的歷史文化精神和靈魂。
建立湘南特色的鄉村旅游區,其開發規劃應以傳統聚落的歷史文化為落腳點,以淳樸的生活風氣以及獨特的生活習慣特色為輔,來建立旅游景區。景區的定位應該立足湘南地區,對國內的高素質人群開放。要做好旅游開發,應該嚴格遵守以下五個原則。
堅持文化輸出意識。保全建筑群的靈魂,根據湘南的民居傳統聚落的歷史文化、環境風貌等作為旅游專題,進行旅游項目的文化創作[10]。其中包括風土人情、建筑藝術構造、生態環境等方面,有利于提高旅游品位,為樹立湘南地區獨有的旅游文化夯實基礎。
在發展旅游的同時,應注意傳統建筑的保護。而游客應該進行數量上的把控與環境保護的引導。例如,設置景區參觀承諾書,規定游客進入景區前先仔細閱讀景區參觀規則,并簽字做行為保證。對于曾經在其他旅游景點做過出格事情的游客,禁止入內。 同時設置專業化導游團隊,游客必須在導游的帶領下方可參觀。
可以在情況允許的條件下改變湘南地區農業產品的結構,支持發展果蔬農業,以此帶動餐飲發展,帶領居民發家致富。
第四,旅游景區的開發,必須要遵循適度開發規則。開發之前,做好明確的民居傳統聚落劃區,對于必要的賓館、餐廳、公廁等的修建,必須要在傳統聚落范圍之外。
第五,旅游區內成立專業的環保隊伍。保證專人的保護、巡防和清理,做好管理、清潔、整頓工作。
湘南的民居傳統聚落特點尤為突出,湘南地區傳統民居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天人合一建筑理念、民族精神文化三個方面在中國建筑發展史上熠熠生輝。隨著國家對古建筑群落的重視,保護和開發傳統建筑尤為關注。需以保護為主、開發為輔的原則貫徹實施,因地制宜地開發建設。使我國湘南的民居傳統聚落開發期待達到新的高度;湘南民居傳統聚落的文化底蘊使其完整地將文化、歷史、民族價值、民族特色等傳承下去,同時本研究為以后的民居傳統聚落文化保護與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及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