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
(邯鄲學院)
在長久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憑借自身的智慧創造出大量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音樂作品,在音樂作品廣泛傳播的過程中,音樂文化的相互融合滲透,構建起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體系。民族音樂文化既是傳統文化的藝術化表現形態,也是廣大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為進一步推動民族音樂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播和發展,借助高校音樂教育渠道,在課程中融合民族音樂作品,充分展示民族音樂的特色,可強化當代青年學生的文化傳播意識,推動民族音樂在新時代背景下創新發展,也促進高校音樂教育工作內涵式發展,為我國音樂藝術領域提供更多的音樂人才。
民族音樂誕生于民間,是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中所創造的藝術活動,充分展示著人民的情感態度和理想追求。我國作為有著悠久發展歷史的大國,在文化長久的傳承發展中,各民族文化的不斷交融和相互滲透,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民族音樂體系。受到多民族文化和民間藝術形態的影響,我國民族音樂文化有著內涵豐富、表現形式多樣的特點。依托傳統民族文化和民族樂器創作的民族音樂作品,有著較為獨特的音樂風格,是當代音樂創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參考。傳統戲曲、傳統習俗、不同類型樂器基礎上形成的民族音樂作品,如二泉映月、十面埋伏等,有著較為濃厚的文化氣息,是當代藝術領域中有著代表意義的音樂作品,自身有著文化傳播和發展的獨特優勢。然而,在音樂藝術領域快速發展下,傳統音樂文化受到外來物質文化的影響,使社會中流傳的音樂作品大多為西方音樂和流行音樂,地方音樂作品越來越少,使傳統音樂和民族音樂的發展受到較大限制。面對這種局面,對于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仍借助傳統文化宣傳渠道,使文化傳播范圍受限,傳播效果達不到預期。對此,以音樂課堂為傳播渠道,展開對民族音樂文化內涵的深刻認知,對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著促進作用。
民族音樂作為我國傳統音樂文化體系中最為重要的構成部分,是一代代中華兒女努力創造的藝術結果。作為一項非物質遺產,民族音樂文化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民族文化來源于民間,是對民族人民生活和民族精神的凝練,是民族經過長久音樂實踐取得的成果,不但可真實的反映出民族的風俗和文化特色,還能展示本民族人民的智慧和藝術審美觀念,是各民族人民賴以為生的藝術文化。對于這類藝術文化的傳播和傳承,依靠本民族自身的力量遠遠不夠。在藝術領域中,展示民族音樂作品,還難以揭示其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對民族音樂的傳承發展帶來一定的限制。而開發教育傳播渠道,以音樂課程為傳播載體,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引入傳統民族音樂作品,引導青年學生了解我國民族音樂文化,主動欣賞和了解民族音樂,不但可使學生在學習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更為細致地感受到民族音樂背后的情感,還能對傳統民族文化形成正確的認識。通過長期的學習,學生可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在民族音樂營造的氛圍中,體會我國民族文化大氣磅礴之態,并由內而外的生成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主動承擔文化傳播的重任,推動我國民族音樂 文化的大范圍傳播,在青年學生群體中獲得長久的傳承和發展。
民族音樂作為有著悠久發展歷程的藝術作品,它們在傳承發展中不斷吸收其他文化內涵,借鑒多種音樂風格,在音樂創作上融入民族地區的特有的藝術風格和文化特色,使創作的民族音樂作品有著更為完整的藝術體系,其展示出的音樂風格、旋律、曲調、節奏等,更加具有民族本身的獨特性。依托民族音樂發展起來的流行音樂等全新音樂形態,是對傳統音樂作品元素的創新應用,這類音樂對我國傳統音樂文化有著較強的依賴性。因此,只有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得以廣泛的流傳,才能使流行音樂得以延續,才能為音樂教育提供更多的素材,才能吸引學生參與其中,推動音樂文化的傳播發展。在音樂教育領域中,民族音樂文化作為不可缺少的教學資源,學生通過音樂課程的學習,對各種類型和各種風格的音樂有著深入的了解。不斷豐富自身的音樂專業知識和技能,可不斷強化自身的音樂素養,形成深厚的音樂文化底蘊,為后續的音樂學習和藝術鑒賞奠定基礎。同時,民族音樂文化在文化復興的背景下,其自身的藝術價值不斷提升,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應用,可改變以往音樂教學內容單調等不足,使音樂教學有著較強的深度,使音樂文化傳承和音樂文化教育相輔相成,實現在全新發展階段的同步發展。
構建與民族音樂文化相關聯的音樂教育觀念,對于在高校音樂教育中有效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提高教育工作者對此方面的重視,提升音樂教學效果具有重要作用。為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高校音樂教師需綜合分析民族音樂文化,通過開放性觀點,重新審視自身音樂文化與外部音樂文化,建立與民族音樂文化相適應的教育觀念,以保證民族音樂文化更好地滲透于音樂教育中,實現對民族音樂的有效傳承。其中,可通過分別構建多元化音樂文化觀、民族音樂文化自尊觀以及民族音樂人才教育觀,實現民族音樂文化的全面滲透。
首先,構建多元化的音樂文化觀。在當前多元文化發展格局下,必須要建立多元文化觀念,打破傳統觀念存在的局限性問題,形成開放性與包容性理念,摒棄偏見和歧視,尊重每種文化。站在人類發展角度衡量每種文化中蘊含的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實現深度剖析和辨別,深入挖掘民族音樂,文化中具有較高,教育價值和教育意義的文化元素,將其提煉出來應用于高校音樂教育之中,盡可能實現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其次,構建民族音樂文化自尊觀。在多元化音樂文化發展格局中,必須要加強對各民族、各地區特有音樂文化的重視和尊重,在辨析其優劣的同時,從中總結和歸納出具有規律性、鮮明性特征的音樂文化體系,加強對此類音樂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建立音樂文化全新特質。此外,構建民族音樂人才教育觀。應積極搭建與民族音樂文化資源相符合的互動機制,充分吸收當地特色民族音樂文化資源,整合引入音樂教學課堂,使其中的教育資源得以傳承。高校也應自覺承擔促進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發展的重任,形成互動機制,與民族音樂文化相互促進、相互扶持,形成先進人才教育觀。
為進一步提高高校音樂教育吸引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熱情,提升音樂課堂教學質量,相關高校應深入挖掘民族音樂文化教育元素,將其提煉出來融入高校音樂教材體系中,重新修訂民族音樂教材,豐富音樂教學內容的同時,凸顯音樂教育課程獨特文化魅力。首先,基于民族音樂文化的音樂教材設置,可面向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兩方面。其中,理論知識應涵蓋一些具有獨特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知識講解、地方音樂文化講解及音樂發展史講解等,通過理論課堂進行知識傳播。生活實際類知識,應選擇民族音樂作品創作歷程;創作者的心路歷程與經歷;民族音樂源自于生活等知識。引導學生從多方面深入了解民族音樂文化,加深及知識儲備。其次,將具有代表性意義的民族音樂融入教材內容中,引導學生展開深入剖析,了解民族音樂文化實質內涵。在具體教材編寫中,應選擇曲調優美、樂觀向上的典型曲目,來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其學習和鑒賞民族音樂作品的積極性、主動性。此外,建立在國家整體編排要求基礎上,著重考慮高校本身辦學特色,創編出具備鄉土型特征的音樂教材。明確要求音樂教師深入研究音樂歷史相關資料,借助大數據、互聯網等手段,廣泛收集相關信息資源,如《二泉映月》《高山流水》以及《春江花月夜》等民族音樂素材。將此類信息化教學素材納入高校音樂教學資源庫中,以視頻、音頻等形式進行儲存、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等提供資源支持。
為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增強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知和了解,實現民族音樂文化的有效傳承,應積極轉變傳統音樂教學模式,結合民族音樂文化特點,選擇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創新音樂教學手段,推動高校音樂教育高質量、創新性展開。第一,充分發揮音樂教學課堂主陣地作用,積極采取翻轉課堂、情境創設、微課、小組合作、故事敘述等教學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將民族音樂文化教學內容制作成視頻、音頻、圖文并茂的形式的多媒體課件。通過在課堂中講述民族音樂作品發展史,創設教學情境,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探討是學習活動,營造良好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第二,邀請民族音樂藝術家、民間音樂愛好者、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人等到課堂中講授民族音樂創作過程、民族音樂起源及核心思想,在課堂中以現場表演形式增強學生學習體驗,讓學生在切身體驗中深入理解民族音樂文化內涵,感受民族音樂獨特魅力。第三,開展民族音樂鑒賞活動,引導學生賞析民族音樂作品,感受民族音樂之美,了解音樂作品及背后的創作意義。第四,鼓勵表現優秀學生在課堂中進行民族音樂演奏或示范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機會,使學生真正參與到音樂課堂中去,形成良好互動,學習氛圍,提升其學習自信心。
實踐教學是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認識和掌握,幫助學生真正形成加濕器牢固的知識體系,培育學生良好音樂技能的重要環節。在高校音樂教學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需注重發揮實踐教學優勢作用,積極開展各種民族音樂實踐教學活動,提升學生自身實力,增強其知識儲備,逐漸形成民族音樂表演能力,引導學生牢固掌握民族音樂文化知識,實現傳承目的。一是定期組織開展以民族音樂為專題的音樂演奏比賽、戲曲比賽、民歌比賽、民族舞蹈比賽以及民族樂器技巧比賽。制定相應獎勵措施,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音樂大賽,使之通過音樂大賽,更好地展現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形成良好,民族音樂技能。二是利用課外時間帶領學生開展音樂采風活動,深入社會走訪民間音樂藝術家,開展社會調研,了解民間音樂藝術家發展歷程、創作思路等等,收集豐富的本地民族音樂材料,開拓學生知識視野,增強其知識儲備。三是加強高校與當地社區、演出機構、文藝團體之間的合作,在各個重大節日、重要節點開展文藝演出活動,帶領學生深入社區、社會開展民族音樂演出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現自我、近距離接觸民族音樂文化的機會與平臺,使學生在實踐中領略民族音樂獨特風貌。四是充分發揮學生社團優勢作用,引導擁有相同興趣愛好的學生成立小型民樂團或音樂社團,鼓勵學生選擇各自喜歡的曲目進行演奏、比賽或文藝演出,鼓勵學生嘗試創作。并彩排一些小型民族音樂劇,改變一些熟悉的課本劇,來增強學生創新創造能力,帶領學生共同傳承民族音樂文化。
總而言之,民族音樂文化作為我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傳承發展歷史,在不斷的融合發展中,在當代仍展示出較為強大的生命活力。然而,受到當代流行文化的沖擊,傳統民族音樂由于自身有著一定的藝術傳統性,不能貼合當代青年群體的審美要求,因此出現文化傳播發展的阻礙。對此,為發揮音樂教育的文化傳播功能,將民族音樂文化融入和滲透到高校音樂課程中,不但可充實音樂教育內容,還可推動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和傳承。對此,需要高校創新音樂教育形式,主動轉變教學觀念,深入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民族音樂文化要素,在課堂中開展各類教學活動,在營造的音樂文化氛圍中,引導學生了解民族音樂之美,促進民族音樂文化內涵的傳播,使學生逐步喜愛民族音樂,推動民族音樂作品現代化傳承,也推動民族音樂文化的大范圍傳播和發展,為我國音樂教育工作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也促進音樂人才的 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