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供應鏈韌性建設與高質量發展:內涵、機制與路徑

2023-10-06 16:25:54宋華
供應鏈管理 2023年9期

關鍵詞:供應鏈韌性;中斷風險;工程韌性;生態韌性;發展韌性

中圖分類號:F832;F27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934(2023)09-0005-20

一、導言

在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疫情多發的背景下,供應鏈韌性建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任務。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向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穩定國際論壇的致賀信中指出,維護供應鏈韌性和穩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水平。二十大后,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各部門提出2023年強化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風險監測預警、著力提升區域供應鏈韌性等新的工作方向。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多方發布通知和指導意見,促進三大產業的供應鏈協同融合發展、推動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試點和示范工作,為中國供應鏈的韌性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政策鼓勵和支持。特別是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和逆全球化進入新發展階段,如何系統建設中國供應鏈韌性、促進中國供應鏈的高質量發展,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任務,也是深刻影響世界社經濟社會和政治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本文將首先從發展的視角,回顧國內外對供應鏈理解的演進與變化,以及由此導致的供應鏈中斷問題,并且基于對供應鏈中斷來源的解析進一步探索微觀層面和宏觀層面供應鏈韌性的內涵以及中國產業鏈供應鏈面臨的挑戰。在此基礎上,本文分析了三個層級供應鏈韌性發展的內在機制,以及產業鏈供應鏈建設的路徑,為中國供應鏈韌性的高質量發展建設路徑提供啟示與建議。

二、供應鏈與供應鏈中斷風險

(一)供應鏈是一個發展的概念

供應鏈管理是關于組織內部以及組織之間協調運營的管理科學,然而當今它也已成為產業高質量發展以及經濟結構轉型發展的關鍵[1]。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產業鏈供應鏈已經是經濟建設的重要一環,尤其是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特別強調了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建設。由此可以看出,對供應鏈的理解不僅僅是組織層面的微觀概念,也延伸到了產業發展和安全這一宏觀層面。因此,如何認識供應鏈的這種內涵和外延的發展,這對于深刻理解供應鏈韌性問題的緣由無疑是必要的。

供應鏈這一概念無論在國際還是中國都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概念。從國際視角看,50年代到70年代末,伴隨著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特別是管理科學化的發展,使得從系統的角度提升競爭力成為了企業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供應鏈的雛形分銷與物流管理開始登堂入室,成為了管理科學“殿堂”中的一員。分銷與物流管理強調的是如何有效地組織商品、服務以及相關信息,實現從發生地到消費地之間有效率和效益的正向和逆向移動,從而對企業的運營流程進行綜合性的計劃、執行和控制,其目的是滿足客戶需求[2]。分銷與物流管理開始將管理的視角從功能轉向至流程和系統,并且將企業或組織的運營與市場和客戶的需求相結合。但是真正開始強調跨功能、跨部門的供應鏈管理80年代才開始,這一時期第四代計算機的廣泛普及,特別是以MRP、ERP為代表的信息化開始為各行各業廣為采納,如何有效地協調不同功能,使得上下游運營的各個環節能夠順暢運行,同時不同的部門能夠有效溝通,改變各自為政的決策狀態成為了管理的關鍵問題[3]。因此,這一時期供應鏈概念開始為業界認知和接受,當時英國的學者Keith Oliver提出供應鏈是一個規劃、實施和控制供應鏈運作的過程,目的是盡可能有效地滿足客戶的要求[4]。這一時期,供應鏈概念和理念的形成顯然已經超越了流程和分銷物流的范疇,涵蓋的范圍更為完整和全面。具體而言,其特征反映為三個方面:一是在組織方式上,供應鏈不僅僅是組織內部各職能部門之間的協同,更是由上下游與特定企業所構成的協同體系;二是在流程上,供應鏈不再僅僅關注產成品的分銷物流,而是囊括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全面的系統管理;三是在管理要素上,涉及到物質、技術和行為要素的組織和管理[5]。此后,進入90年代,跨國公司的全球化運作,跨境、跨國之間的貿易和投資不斷增長,特別是離岸外包的廣泛發展,以打破地域限制,彌合不同政策環境差異,破解組織之間業務孤島的一體化管理成為了供應鏈關注的焦點,這一時期供應鏈的概念開始從組織層面上升到了網絡、行業層面,并且日益強調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協同整合,進而實現共贏和協同發展。Hearnshaw and Wilson(2013)在總結網絡化供應鏈時指出,這一階段的供應鏈也具有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供應鏈呈現出網狀結構分布,各節點之間具有短鏈特征;二是由于供應鏈的范圍越來越廣泛,分布日益全球化。因此,需要充分關注供應鏈激勵、協調和整合;三是這一階段供應鏈管理是基于三元或多元關系的信息和社會資本管理[6]。到2010年以后,以“ABCD”為代表的現代數字技術拉開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序幕,進而讓供應鏈插上了數字化的“翅膀”,數字技術推動供應鏈越來越趨向于數智化、平臺化和生態化。特別是2020年之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加之逆全球化發展的形成,更使得供應鏈不僅僅被認為是提升產業供應鏈的驅動力,更是打造供應鏈韌性,有效防范產業中斷的重要手段。因而,如今的供應鏈被認為是一套流程,利用先進的技術和對供應鏈上每個利益相關者功能的更好洞察,讓每個參與者對他們所需的材料來源、對其產品的需求以及兩者之間的所有關系做出更好的決定,并且更有效地采取措施防范供應鏈運營中斷,適應生態復雜性的變化。同時,維持供應鏈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各方所擁有的訣竅、核心能力、知識和健康的生態治理[7]。

與國際供應鏈認識的發展性相一致,在我國供應鏈也是一個不斷演進發展的概念,中國對供應鏈的認識也是伴隨著我國經濟不斷改革開放,以及世界經濟貢獻不斷上升的結果。我國自2001年加入WTO之后,一直到2010年GDP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著社會經濟不斷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中,中國逐步加入并融入到全球產業鏈中,這一階段,以提升國內和國際物流,建立健全完善的物流設施網絡成為了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8],因此,這一階段“物流”成為了經濟發展中的重要詞匯。到2015年,隨著中國經濟實力不斷上升,特別是技術進步對于經濟發展的貢獻逐步超過了勞動力和資本的貢獻,中國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不斷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企業和產業競爭力的提升不僅僅是物流的問題,更是上下游之間如何有效協調的問題。因此,供應鏈逐步引起了業界和學術界的關注,這一時期對供應鏈的認識可以反映在國標《物流術語》(GB/T 18354—2021)中對供應鏈的界定,即供應鏈是“生產及流通過程中,圍繞核心企業的核心產品或服務,由所涉及的原材料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等形成的網鏈結構?!?015年之后,對供應鏈的關注不僅僅是業界和學術界,它日益成為國家關注的方向。這是因為2015年1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在研究經濟結構性改革和城市工作時提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此,要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既需要借助于中國高速發展的數字經濟,精準地匹配供給和需求,實現供給側和需求側通過有效鏈接,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時迫切需要改善供給側環境、優化供給側機制,通過改革制度供給,大力激發微觀經濟主體活力,增強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新動力。因此,實現組織與組織之間的協作順暢高效也是經濟發展追求的目標。正是因為如此,供應鏈已經脫離了單純提升企業競爭力的范疇,成為了中國產業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這可以表現在2017年10月13日國辦出臺了中國第一個供應鏈發展文件,即《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應用的指導意見》(84號文),文件中明確指出供應鏈“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提高質量和效率為目標,以整合資源為手段,實現產品設計、采購、生產、銷售、服務等全過程高效協同的組織形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供應鏈已發展到與互聯網、物聯網深度融合的智慧供應鏈新階段”。由此可以看出,國內對供應鏈的理解與國際供應鏈發展呈現既同向而行,又兼具中國特色,與我國現階段產業和經濟發展的狀況高度契合。一方面將供應鏈視為帶動行業以及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從而推動高質量產業鏈的形成[9];另一方面供應鏈的管理范圍已經從簡單的上下游的組織管理,發展到借助于數字化的手段形成供應鏈平臺,促進產業生態的建立[10]。

(二)供應鏈中斷:供應鏈韌性問題的來源

正是因為對供應鏈的理解逐步從跨職能流程管理越來越拓展到網絡、生態,乃至產業層面的協調、整合管理。因此,供應鏈的運行與外部要素和環境的互動性越來越強,也日益呈現出多元化和復雜性的特點,而正是這種復雜性使得供應鏈雖然能夠在最大范圍內充分整合優勢資源,提升效率和效益,但是也極易產生供應鏈中斷,進而導致供應鏈風險逐步從微觀企業或上下游層面延伸到宏觀產業或國家經濟體系層面。

供應鏈中斷是指任何導致產品的生產、銷售或分銷中斷的事件[11],這些事件既可以是管理失誤、供應鏈運營失敗、或者供應鏈參與方所為等因素,也可以包括自然災害、地區沖突、大流行病等各類突發性事件。應當講,由于如今的供應鏈跨越了企業運營發展到產業運營與發展,使得導致供應鏈中斷的因素來自于各方面。有些因素是因為企業供應鏈運營和管理本身導致的悖論或張力,諸如企業供應鏈運營追求精益生產與零庫存,盡可能減少冗余。然而,無冗余的供應鏈卻無法及時對應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從而導致中斷[12-13];再如,供應鏈由于強調企業的競爭力而實施少源或單源供應,特別是集中招標業已成為很多企業采購供應的重要手段,一旦供應體系因為各類因素的干擾而產生波動,短期內又難以尋求替代就會導致中斷[14];還有隨著物流越來越復雜化、多環節化,物流環節之間的協調變得日益重要,特別是在充分利用社會物流資源的狀況下,突發事件會使物流運營能力無法保障,而應急物流體系的缺乏,最終造成供應鏈斷鏈[15-16]。除了企業供應鏈運營要素外,還有的因素來自于供應鏈網絡或生態產生的中斷威脅[17],這些因素有的是因為供應鏈網絡的復雜性以及動態性導致,有的是因為業務外包造成了產業鏈的脆弱性。為了增強供應鏈競爭力,往往需要最大程度整合外部優勢資源,外包業務,然而過度外包會因為過于依賴外部資源和能力而產生中斷威脅。特別是在全球化運作過程中,由于一國的生產經營深深嵌入在全球產業體系中,一旦產業鏈某一環節產生問題,尤其是本國產業不處于產業主導地位時,就會使整個產業受到巨大沖擊,產生所謂的“漣漪效應”或風險傳導效應[18]。諸如,麥肯錫全球研究院(2020)發布的《全球價值鏈中的風險、韌性和再平衡》報告中指出:“平均每3.7年就會發生一次持續1個月或以上的供應鏈中斷,且與極端事件相關的財務損失一直在上升,企業平均每10年大約會因為‘斷鏈而損失超過40%的年利潤。”

上述不同來源的中斷必然會對企業以及產業產生巨大危害,影響和破壞供應鏈安全運行,使之達不到供應鏈管理預期目標,造成供應鏈效率下降、成本增加,甚至導致供應鏈網絡失敗或解體。從供應鏈中斷風險影響的對象和后果看,供應鏈中斷導致的風險有兩類,這兩類不同的中斷風險是與供應鏈運營的層級相關聯,或者說與不同的供應鏈理解有關:一類是對于企業或上下游造成的損害或效率喪失,這類風險屬于微觀層面的供應鏈中斷風險,中斷導致的負面影響是企業經營無法持續,或者退出市場。諸如,2001年由于飛利浦工廠發生火災,導致愛立信陷入危機,被迫退出手機生產領域便是這類風險的例證;二是對于行業或產業造成了危害或沖擊,這類風險更加具有宏觀性,影響面較大,即因為宏觀環境因素的不確定或者產業威脅,而導致產業只能低質量運行,甚至無法持續,從而引發經濟社會的動蕩。諸如,美國構建對華禁運聯盟背景下中國面臨的芯片供應鏈中斷風險,進而對中國宏觀經濟構成易損性[19]。由此可以看出,伴隨著供應鏈的演進與拓展,供應鏈中斷的影響因素愈益復雜,造成的中斷風險既有微觀層面的風險又有宏觀層面的風險。

三、供應鏈韌性內涵與中國現狀

(一)供應鏈韌性微觀與宏觀內涵

為了有效地降低或抵御供應鏈中斷風險,就需要強化供應鏈韌性,實現組織和產業運行的強勁和可持續性。供應鏈韌性已經成為應對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復雜局面和提升國家安全與競爭力水平的重要舉措[20]。與供應鏈中斷風險的微觀性和宏觀性相關,供應鏈韌性嚴格意義上講,也有微觀和宏觀之分。微觀的供應鏈韌性是立足于企業或組織的視角,強調供應鏈運營和高效與穩定,而宏觀的供應鏈韌性則是站在產業乃至國家層面,關注的是產業體系的安全與高質量發展。

微觀層面的供應鏈韌性是當前學術界廣為探索的話題,目前絕大部分的韌性研究都是圍繞組織和企業供應鏈建設展開的。這一層級的供應鏈韌性根源于心理學和生態系統,然后逐漸應用到了供應鏈管理領域。最早提出供應鏈韌性的是英國學者Christopher(2004),他借鑒生態系統中彈性的定義,將韌性定義為供應鏈運營中斷后,一個供應鏈系統恢復到原始狀態或者遷移到一個新的、更令人滿意狀態的能力,包括柔性、適應性以及敏捷性,他認為獲得供應鏈韌性最有力的方式是創造能迅速響應狀態變化的網絡[21]。此后,學者們不斷拓展了韌性的理解,認為供應鏈韌性具有兩個特點:一是供應鏈韌性是一種企業或組織的動態響應能力;二是供應鏈韌性也是企業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22]。除此之外,還有學者認為供應鏈韌性不僅僅表現為應對中斷風險時的抵御或反映,而是更為積極地預測中斷事件,形成感知能力,并且通過動態能力的形成產生更強勁的韌性[23-24]。由此可以看出,組織或企業層面的供應鏈韌性強調的是供應鏈運營的穩健性和可恢復性,這其中包含了兩個因素:①抵御能力,即組織能夠通過預測或者運營能力或體系的建設,能夠完全規避風險或者以最小的損失平穩過渡;

②恢復能力,當供應鏈發生中斷時,能夠快速反應并找到有效恢復路徑回到穩定狀態的能力。因此,供應鏈韌性建設的核心是要在控制力和脆弱性之間尋求匹配,也就是說需要根據供應鏈的狀況通過相應手段實現風險可控。

此外,與微觀供應鏈韌性的理解不同,宏觀層面的供應鏈韌性是助力國家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障實體經濟穩定運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內容,也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層級的供應鏈韌性具有如下幾個特點:首先,供應鏈韌性是國家化的產物,甚至是國家利益博弈的表現。宏觀層面的供應鏈韌性是為了確保一國經濟的穩定、持續與產業安全,不會受外部因素的影響,而導致產業受損或者中斷。因此,供應鏈韌性是國家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這些年歐美國家出臺的有關供應鏈韌性的政策(如表1所示),無一不體現了國家利益,都是為了維護本國的經濟利益和產業競爭力。其次,從韌性建設的目標看,宏觀層面的供應鏈韌性首要關注的是安全與穩定。供應鏈安全與穩定主要體現為由于外部不確定因素造成一國產業重要原材料、中間品或產成品供給不足或者停止、重要的物流資源受到威脅或者網絡出現阻滯、關鍵的技術受到他國限制或封鎖[25]、重要的基礎設施受到破壞、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受到削減或者重要產業環節外遷等各類因素,導致中國產業競爭力削弱或者面臨重大波動。宏觀供應鏈韌性建設的另一個重要目標是提升經濟運行質量和產業競爭力,該目標不僅僅是強調經濟和產業的穩定和安全,而是以此為契機,通過“強鏈”“補鏈”“延鏈”實現產業轉型升級[26],或者推動強勁的跨境供應鏈[27],如“一帶一路”供應鏈的建設和發展[28]。最后,從供應鏈韌性實現的手段看,由于該類韌性的宏觀性和綜合性。因此,既需要企業或組織層面的投入和努力,更需要政府推動和制度建設來保障。諸如,2018年版《全球貿易安全與便利標準框架》擴大了安全框架目標,強調加強海關部門之間和其他政府部門之間的合作,通過交換信息、相互承認控制、相互承認 AEO 和相互行政援助等[29]。

表1 近年各國供應鏈政策導向及主要內容

(二)中國供應鏈發展現狀與韌性挑戰

縱觀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發展,近些年在企業、行業以及政府共同推動下,供應鏈建設有了飛躍性發展,特別是隨著企業逐步推進數字化轉型,供應鏈日益成為各行各業企業關注的重要領域,尤其是這兩年隨著國家推進供應鏈試點示范企業活動,以及加快推動產業集群建設,一批優秀的企業和產業集群逐步形成。具體講,商務部等八部委推行全國供應鏈試點企業活動,之后進一步升級為全國供應鏈示范企業工作。繼2021年94家企業入選示范企業,2022年又有106家示范企業入選,截止到目前,在供應鏈建設上已經初步形成9大方面31項供應鏈建設經驗(如表2所示),其中在提高供應鏈安全方面,很多企業在加強供應鏈風險管理、提高戰略資源掌控力、完善國際物流布局以及供應鏈“備胎”冗余方面做了一些積極探索。為了推動有競爭力和韌性化的產業集群,在工業與信息化部推動下,確立了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這些產業集群的產值達到19億元,擁有國家級技術創新載體1700余家,培育創建了170余家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2200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成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此外,為了進一步強化產業協同網絡,增強創新能力和供應鏈關鍵環節配套能力,支持中小企業數字化升級和綠色低碳轉型,2022年工信部進一步推動了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在這些政策推動下,中國的企業和產業呈現出了良好發展態勢,2015-2020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由20.03萬億元增長到26.60萬億元,年均增速5.84%,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由26.29%提高到28.61%,制造業出口占全球比重由18.45%提升至18.70%,特別是2020年中國首次超過德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機械設備出口國,制造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30]。所有這些都表明無論是企業和行業發展的規模以及創新,還是供應鏈運營質量和效益都有了大幅提升。但是,需要看到的是無論是為微觀層面還是宏觀層面供應鏈韌性都仍然面臨著一定的風險和挑戰。

表2 中國供應鏈試點示范企業經驗模式

從微觀層面看,我國企業供應鏈能力、特別是質量與發展能力亟需提升,這反映為雖然我國已經成為世界門類最齊全、規模最大的制造業國家,但是競爭力尚不足。從制造業供應鏈全環節看,在研發、供應、生產、銷售等各環節均有供應鏈中斷風險。根據中國工程院(2021)發布的《2021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盡管從2015年到2020年中國制造發展指數從105.78上升到116.02,并且以“制造業增加值”和“制造業占全球出口比重”為指標的規模分項位列全球第一。而在“一國制造業擁有世界知名品牌”“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等指標為表征的質量分項,位列美國、日本、法國、德國、英國和韓國之后;此外,在結構優化分項,雖然“基礎產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回升,為供應鏈安全提供了保障,但是整體仍處于美國、德國和日本之后;同樣,以“單位制造業增加值的全球發明專利授權量”“單位制造業增加值能耗”“制造業研發投入程度”“信息化發展指數”等指標為表征的持續發展分項也位列世界第七,仍然有巨大發展空間。其次,從宏觀層面上看,很多高端產業在國際上競爭力不足,2019年中國工程院對26類有代表性的制造業產業進行國際比較分析,其中處于世界領先的行業有通信設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輸變電裝備、紡織、家電;世界先進的行業有航天裝備、新能源汽車、發電裝備、鋼鐵、石化、建材;世界差距大的行業有飛機、航空機載設備及系統、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機器人、高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節能汽車、高性能醫療器械、新材料、生物醫藥、食品;世界差距巨大的行業有集成電路及專用設備、操作系統與工業軟件、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設備、航空發動機、農業裝備等。并且我國產業呈現出了兩個特點:一是出口商品仍然以傳統產業及其初級加工為主,并且一些傳統產業有外遷被替代的風險。從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看,盡管2021-2022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在增加,但是增幅最大的仍然是稀土、成品油、未鍛軋鋁及鋁材、鋼材等原材料,以及箱包、鞋靴、農產品、塑料制品等初級產品(如表3所示)。而一些傳統產業受生產成本、國際經濟形勢變化、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等因素的影響,正在發生產業外遷(如圖1所示),電氣設備、家具用品、天然或人工珍珠、陶瓷用品、紙制品、木制品成為其他新興經濟體最有可能替代我國出口的產品,對應的經濟體有越南、中國臺灣、南非、巴西等。其中,越南在美國進口中替代了我國的玩具用品、家具用品、機電產品、人造短纖維、人造紡織纖維等部分份額;二是一些關鍵產業對外依賴性高,“卡脖子”領域亟待突破。根據中國工程院報告,目前中國制造業中自主可控的產業占23%,安全可控的產業占38%,依賴度高的產業占8%,依賴度極高的產業占31%。2018年科技日報公布了中國3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此外,根據工信部對全國30多家大型企業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調研結果顯示,32%的關鍵材料在中國仍為空白,52%依賴進口,絕大多數計算機和服務器通用處理器95%的高端專用芯片,70%以上智能終端處理器以及絕大多數存儲芯片依賴進口。在裝備制造領域,高檔數控機床、高檔裝備儀器、運載火箭、大飛機、航空發動機、汽車等關鍵件精加工生產線上逾95%制造及檢測設備依賴進口。顯然,上述狀況對供應鏈安全和高效無疑構成了嚴重挑戰,并且供應鏈韌性建設不僅僅是企業微觀層面的問題,而且更涉及到行業以及產業宏觀層面建設。

表3 2021年-2022年全國出口重點商品量值(億元人民幣)

資料來源: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302249/zfxxgk/2799825/302274/302275/4794253/index.html.

圖1 中國具有外遷轉移壓力的相關產業。圖片來源:商務部全球價值鏈與中國貿易增加值核算數據庫,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四、供應鏈韌性建設目標、關鍵要素與發展機制

針對上述中國供應鏈面臨的一系列的風險和挑戰,要實現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建設目標,就必須從發展機制和組織方式上進行創新。以往認為供應鏈韌性建設的關鍵在于組織的柔性和冗余資源[31],組織柔性指的是企業能夠具有動態的能力,以更好地應對異常情況,并迅速適應供應鏈的重大變化[22][24];而冗余資源則是能夠形成替代或者冗余的資源,以對抗外部的突發事件[32]。然而,這種視角顯然不能完全解答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建設中的挑戰和風險,這是因為如今供應鏈韌性已經超越了單個組織或者上下游運營的范疇,囊括了從微觀到宏觀層面的產業鏈供應鏈運行。因此,如何從發展機制和組織方式上尋求建設發展的思路十分必要。

(一)供應鏈韌性建設目標與關鍵要素

供應鏈韌性建設是一種遞進發展和相互作用的過程,或者說從微觀到宏觀,又從宏觀作用微觀的循環過程。無論是微觀層面的供應鏈韌性還是宏觀層面供應鏈韌性,都是韌性體系建設的必要組成部分,兩個方面缺一不可,微觀層面供應鏈韌性是韌性體系建設的基礎,一旦企業或組織出現供應鏈中斷,必然會產生傳導效應,影響到上下游、乃至整個行業和產業,最終轉化為宏觀層面的產業鏈危機或中斷。同樣,宏觀層面的產業鏈出現中斷威脅,也將直接對經濟和產業的運行產生負面影響,進而增大了組織和企業運營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因此,要增強中國供應鏈韌性,就需要關注從微觀到宏觀多層級韌性體系的建設。具體而言,中國供應鏈韌性的建設具有三個層級以及相應的目標。一是圍繞組織以及上下游形成的工程韌性;二是圍繞組織群落或者復雜適應系統的生態韌性;三是圍繞產業集群或者區域合作的發展韌性。

工程韌性(Engineering resilience)強調的是一個系統在受到干擾后恢復到平衡或穩定狀態的能力,一個組織或系統對外部沖擊的反應越快、恢復的時間越短,韌性也就越強[33]。這類韌性建設的主體是組織以及組織的上下游,通過企業以及上下游關聯企業的共同投入和能力形成,來抗拒供應鏈中斷風險。工程韌性建設的目標是追求企業以及上下游運營效率,將風險成本或者其他損失降到最小。生態韌性(Ecological resilience)則不同,更加關注復雜適應系統的響應以及網絡成員之間的協同,從而通過系統的自組織調節能力以應對中斷的風險[20][34],這類韌性建設的主體不是單個企業或者上下游,而是企業群落或者網絡組織,通過相互之間的協同以及產業環節之間的有效銜接或資源能力的靈活配置,形成抵御中斷風險的系統能力。這類供應鏈韌性追尋的目標不僅是組織效率的提升,而是整個體系的魯棒性,即能夠實現網絡生態或者行業發展的強勁,自身具有良好的自組織性,從而保證整個體系不會受到外部的影響而喪失效能。發展韌性(Evolutionary resilience)也可以稱為演化韌性,這是近年來國內外關注的新的韌性形態[34-36],這一類韌性的關注源于供應鏈宏觀化發展,特別是產業集群[37]、區域合作[38]以及社會經濟[39]交互產生的結果。發展韌性指的是當經濟體系或產業鏈受到潛在威脅時,能夠通過主動積極的體系調整、更新和創新,使整個產業鏈供應鏈轉變為一個新的、更具競爭力的狀態。這類韌性建設的主體往往需要多方合作,包括政府、行業組織和企業,協同加強區域之間的合作以及產業之間的融合。其目標在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釋放經濟自身的巨大潛力和有利條件,轉危為機,實現經濟持續增長。

上述三個層級的供應鏈韌性,盡管建設的主體和目標不同,但是一方面相互關聯、相互影響。良好的工程韌性有助于實現生態韌性,生態韌性的確立才能最終助力發展韌性,同樣良好的發展韌性能夠為生態韌性的形成提供更為廣闊的舞臺和機會,進而生態韌性為組織層面的工程韌性提供了良好的場景和資源。另一方面,三個層級供應鏈韌性建設的關鍵核心要素具有一定的共同性。這種共同性主要表現在無論是什么層級的供應鏈韌性,都會涉及組織、足跡以及技術這三大要素[9]。組織(Organization)強調的是供應鏈韌性建設過程中協同體系形成、產業環節的布局、產業區域的組織、生態成員健全等。顯然,組織要素關注的是供應鏈的構成以及資源配置。事實上,組織是供應鏈韌性建設的基礎,良好的組織方式或組織舉措不僅能夠決定韌性動態能力的建構,影響能力與韌性之間的匹配[24],也會直接決定國內外產業體系的重構,構建融合互通的供應鏈網絡[40]。足跡(Footprint)側重于供應鏈運營的工作流和運行方式[41],包括運營環節之間的協同、產業基地優化管理、產業供應鏈風險預警體系、供應鏈與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等其他要素流之間的融合。足跡是供應鏈韌性建設的具體手段和形成路徑,良好的足跡有助于供應鏈韌性能力的形成或者體系確立,實現供應鏈運行效能[32]以及各產業、各領域的安全穩定[25]。技術(Technology)是供應鏈韌性建設的促成要素,或者賦能要素,關注于供應鏈韌性建設中數字技術的應用以及整個技術架構的確立。其作用在于借助于技術實施數據分布式管理與全流程整合,實現產業規范和協同接口等,這樣不僅增強了整個供應鏈可視化,而且能夠更好地預測供應鏈運營狀況,及時有效地采取各種措施,以應對可能產生的風險。因此,技術既能夠增進供應鏈運營效率,增強韌性,也能夠緩解或解決韌性建設中面臨的挑戰和障礙[32]。

(二)供應鏈韌性發展機制

上述三個不同層級的供應鏈韌性,盡管相互關聯并且建設要素是共同的,但是具體內容或發展機制具有一定的差異,這就需要形成不同的組織方式、實施差異化的足跡管理、推動相應的技術應用(如圖2所示)。

圖2 供應鏈韌性建設發展機制

針對于工程韌性,由于關注組織層面以及上下游之間運營的安全、穩定和高效。因此,在組織要素上需要根據行業以及業務運行的要求,合理配置資源和運營環節。工程韌性的組織一方面需要考慮供應鏈運營中具體的要素資源獲取和冗余[42],諸如適應知識化創新的專業化人才、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勞動力、主要供應鏈活動任務的承擔者、各參與者需要實現的工作效率和效能等;另一方面需要根據供需的風險狀態來合理配置供應鏈,諸如,Lee在Fisher模型的基礎上,查考了供應端和需求端不確定性,提出了四種類型的供應鏈體系,分別是低需求風險、低供應風險下的效率型供應鏈;低需求風險、高供應風險下的風險對沖型供應鏈;高需求風險、低供應風險下的反應型供應鏈以及高需求風險、高供應風險下的敏捷型供應鏈[43]。在供應鏈足跡管理方面,工程韌性需要根據應急規劃(Contingency Planning, CP)組織供應、生產、分銷、物流和售后活動,同時采用業務持續性規劃(Business Continuity Planning, BCP),判定供應鏈運營中的關鍵合作伙伴,以及這類合作者喪失對供應鏈運營的潛在影響。在技術方面,需要充分應用現代數字技術管理資源能力、整合不同組織的信息化系統,實現各環節數據的高度整合,建立以事件為基礎的數字化風險預警體系[32]。

生態韌性屬于中觀層面的供應鏈韌性,上支撐著宏觀層面的發展韌性,下連接著組織層面的工程韌性,生態韌性是針對于企業群落或復雜網絡系統而言。因此,在供應鏈組織方面,關注于生態成員的構成以及相互之間在網絡中的定位。應當講,這些年中國各地推進的鏈長制正是一種生態韌性的組織方式,鏈長制是圍繞特定的行業或產業而形成的多利益相關方協同運營和創新方式。這種新型的組織形態不僅能夠將各方有機地組織起來協同運作,而且能夠有效地抵御外部的不確定性和風險[44]。當然,在推動以鏈長制為載體的供應鏈時,需要明確生態成員的構成及其相互關系。鏈長制的推行不僅僅取決于“鏈長”(即提供產業鏈治理和政策供給的政府)和“鏈主”(即供應鏈主導性企業),而且更需要相應的“鏈員”(即產業供應鏈的參與者以及供應鏈要素的供給者,如金融服務、技術服務等)和“鏈師”(即生態供應鏈平臺建設和運營管理者)的協同和共同投入,某一功能的缺位,就不可能真正讓鏈長制落地生根,助力韌性建設和產業發展。生態韌性的足跡管理需要考慮供應鏈生態運營中,不同環節、區域之間的協調性,即不同環節主體之間如何合作交互?如何形成一致的共識?另外,合作關系如何治理?供應鏈生態運營的要素是否具備等。在鏈長制發展的過程中,足跡管理是關鍵,鏈長制的意義和作用目前已廣為認同和接受,但是真正的實施和運行則面臨許多挑戰。這主要是如何清晰定義產業運行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參與者各方,特別是鏈員、鏈主、鏈師如何在鏈長的推動之下,形成合力,并且為參與者各方實現長久的合作收益、促進產業優化升級,這一共識不能建立,生態韌性就難以確立。特別是目前很多“鏈主”本身就面臨著轉型的壓力,數字化的進程仍在進行,在這種狀況下,如何平衡自我利益的實現與供應鏈生態利益的分享是足跡管理在鏈長制情景下的挑戰。除此之外,要素市場的具備也是生態韌性足跡管理的關鍵,比如基金和金融之間投貸聯動不夠,技術鏈、金融鏈、人才鏈等都沒有形成,這些都將對韌性建設形成阻礙。技術在生態韌性建設中有著廣泛的內容,因為這一韌性是建立在行業以及生態網絡的基礎之上的。因此,技術的作用不僅是利用數字技術提升系統運營的效率,而是如何形成產業標準,規范系統接口,實現管理部門、供應鏈參與者以及其他要素服務商等多主體之間的無縫對接,產生數據和信息的多維交互,據此實時監控評價各類政策和行為的成效。鏈長制模式下,同樣面對著這些問題,尤其是有沒有數字化工具可以應用;能否能夠推動產業的業務規范和技術標準?有沒有有效的協調機制;跨部門縱橫協同中,如何打造數字技術、數字知識和數字治理等,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發展韌性是針對超生態供應鏈而言,由于該類韌性更加側重于產業群或區域之間的良性健康發展以及高效強勁。因此,其韌性建設更趨向于宏觀化、體系化建設。具體而言,在供應鏈組織方面,產業集群的形成,特別是虛擬產業集群的建立與聯動是發展韌性的關鍵。虛擬產業集群不同于以往傳統的產業集群,后者強調產業在地理上的相鄰,進而產生集聚效應和信息知識外溢,但同時也會因為規模擴展和空間聚集加劇導致擁擠成本和能力固化。而虛擬產業集群是通過數字化實現了跨越地區、行業遠距離同步協調和整合,進而在經濟體范圍內快速配置資源,促進企業群協同創新,產生經濟場力[45]。這種虛擬產業集群不僅能夠分享地理產業集群實現的優勢,而且也能夠通過數字技術實現有效的網絡治理和快速信任、能夠在數字驅動下最大程度靈活配置合作關系[46],增強產業對沖風險的能力。顯然,這類韌性要想建設發展,在足跡管理上,就需要關注產業之間、區域之間的協同,這種協同既要考慮到各產業、各區域的特點和優勢,優化產業基地,又要考慮到相互之間的定位和利益分配。特別是跨產業跨區域如何在實現高度互動協調的基礎上,實現多中心分布式的治理模式,是發展韌性建設中的關鍵。近些年來中國區域之間的供應鏈合作在不斷推進,諸如,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環渤海地區、長三角等經濟圈,但是,跨區域、跨產業的供應鏈合作治理仍需完善。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協調化的政策體系建設。發展韌性需要各地、各產業在產業定位、環保以及社保等方面形成協同,否則各區域之間難以形成事實上的產業合作,反而會形成產業規劃高度重合,產業發展同質同構嚴重,造成重復投資、產能過剩[47],產業鏈供應鏈呈現分散、斷鏈狀態;二是決策-執行-績效三位一體機制的建立[48],即如何協調政府決策與市場機制推動的關系、分散執行與統一執行的關系、獨立績效評價與協同績效評價的關系等;三是利益協調機制的確立,即各產業、各地區需要在成本分擔、利益分配上形成共識,進而提高各地供應鏈運營上的協調性和一致性。發展韌性建設中的技術要素如同建設生態韌性,同樣需要解決標準問題以及數據信息的共享問題,但是由于其涉及的產業和地區更加廣泛、多元。因此,產業協同、管理部門協同接口問題更是需要關注的要點,此外,跨產業、跨區域的供應鏈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物流網絡、信息基礎設施、金融服務等)也是發展韌性建設的保障。

五、供應鏈韌性建設影響因素與發展路徑

供應鏈韌性建設,包括企業層面的工程韌性、行業層面的生態韌性以及產業區域層面的發展韌性,需要從全局的視角分析把握內外部環境對各層面供應鏈運行的影響因素,以及供應鏈韌性建設中潛在的促進或阻礙因素,從而確立韌性建設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和挑戰,進而開展體系化供應鏈韌性建設。

(一)供應鏈韌性建設影響因素

建設供應鏈韌性,首先需要考慮和評估供應鏈風險來源和程度,即對供應鏈韌性構成挑戰的主要來源以及影響程度。具體講,供應鏈中斷風險一部分來自于外部環境不確定,另一部分源于供應鏈自身競爭力狀態。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是因為環境中非預見性事件的發生,導致供應鏈穩定運行構成威脅,甚至徹底中斷。這類風險來源具有較強的不可控制性和結果非預判性,其對供應鏈穩定運營的影響較大,較難通過組織自身的戰略調整或柔性能力培育來應對。這類環境因素既有可能是供應鏈運營環境的復雜性所致,也有可能是環境事件導致。前者如全球供應鏈運營過程中,由于資源的依賴性或壟斷性、生產的過度外包、地理上的遠距離[49]以及其他各類經濟因素導致的供應鏈中斷風險。后者則有可能是因為貿易糾紛[50]、疫情[51]、突發事件[52]以及其他外部環境壓力造成的供應鏈中斷。另一類對供應鏈穩定運行構成挑戰的因素則是供應鏈自身競爭力狀態,或者說因為企業或行業供應鏈競爭力不足造成的風險以及中斷威脅。這類風險來源雖然可以通過預測或評價得以確立,但是由于資源或能力的不足導致短期內迅速改變供應鏈地位較為艱巨。這類因素既有供應鏈活動質量方面的因素,也有供應鏈定位或關系方面的因素。前者如所從事的供應鏈活動增值性不高[53]、透明度較低[54]、可持續性較差[55]、或者完整性不夠,導致供應鏈整體在較低水平上運行,企業或行業承受風險能力較低。后者則是由于在供應鏈網絡中處于非主導地位、過度依賴、組織之間的協調性不強[56]等因素造成供應鏈具有較高脆弱性,一旦供應鏈其他環節或者經濟主體中斷關系或者施加威脅,就會嚴重影響特定組織或行業供應鏈的正常運行。

供應鏈韌性建設除了要考慮供應鏈不確定性或者風險影響因素外,還需要考慮相應的使能或阻礙因素,也就是推動供應鏈韌性建設的有利或不利要件。這些因素雖然不是直接影響供應鏈不確定性或風險產生與否,但是對于降低不確定或風險,增強韌性具有較為重要的作用。首先是供應鏈各環節、網絡各主體、產業之間以及區域之間能否實現管理系統匹配或信息數據整合。目前各領域、各產業都在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發展,然而,相互之間的聯動性仍然有待改善,這既表現為管理與運作各成體系,行業規范和標準未能形成,也表現為信息數據不能在不同產業、環節或管理部門流通,產生“大數據孤島”,從而使得供應鏈環節容易出現不匹配[9],增強了風險和“斷鏈”的可能性。諸如,在跨境供應鏈運營中,不同管理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以及進出口監管與物流一體化的聯動,對于促進外貿高質量發展以及跨境供應鏈穩定運行具有重要價值,并作為2021年海關總署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跨境貿易便利化改革優化口岸營商環境的通知》(85號)的主要目標。其次是社會技術系統的融合。產業鏈供應鏈既是一個社會系統,也是一個技術系統,社會系統關注的是供應鏈結構和參與者,而技術系統側重于技術和任務,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其結合的程度對于供應鏈抵御風險,強化韌性具有重要的意義[57]。在三個層面供應鏈韌性建設過程中,為了保障企業以及產業發展安全,需要通過有效的動員和組織推動供應鏈形成與發展,形成示范效應。諸如目前商務部等8部委在全國推動的供應鏈示范企業工作,以及工信部建設的國家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等,這類示范供應鏈和產業集群發展既需要從政策、產業鏈結構以及配套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等社會系統來推動,也需要建立有效的技術系統來引導供應鏈示范企業和產業集群的良性發展。例如,歐洲地區專門成立了產業集群觀察站以展示本地各集群狀況 (人員規模、專業化程度、生產率、新興中小企業數量、全球領先企業的數量等),通過產業集群發展與轉型趨勢分析、集群績效與政策比較、區域生態系統積分卡等多種數字分析工具,明確目標區域內產業發展的優劣勢,并從創新能力、投資環境、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打破部門、區域之間的產業“孤島”,協助弱競爭力的產業集群轉型,推動跨區域的產業集群協作與產業生態建構[9]。最后,供應鏈韌性建設的另一個促進或阻礙因素是供應鏈內外參與主體之間的信任。供應鏈要能有效抵御各類不確定和風險,就需要各參與主體之間能夠協同一致運作和調配資源能力,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是各參與主體之間能夠形成互信體系[58]。特別是在供應鏈因應韌性建設需求,靈活組織和改變時,以往尚無業務關系的主體之間如何能夠在短時期之內迅速建立信任關系變得異常重要。

(二)供應鏈韌性建設路徑

基于上述影響以及使能因素,供應鏈韌性建設需要系統化的路徑來實現,即能夠通過流程化活動和數字化舉措有效配置供應鏈管理活動(如圖3所示)。流程化活動是通過一系列分析、建構活動形成供應鏈韌性,而數字化舉措則是圍繞建設路徑形成相適應的數字技術體系,加速韌性建設,最終將工程韌性、生態韌性以及發展韌性統一起來。

圖3 供應鏈韌性建設路徑

第一是供應鏈韌性規劃(如圖4所示)。這里指的是通過分析對供應鏈運營產生不利影響的不確定性和各類風險,在產業鏈供應鏈出現波動或中斷之前將韌性因素建立并嵌入到供應鏈體系中[21],從而使得供應鏈體系能夠抗拒不確定和風險。供應鏈韌性規劃不僅涉及確立供應鏈韌性的管理領域和要素,同時也涉及采用什么樣的戰略姿態來建立、管理韌性[32]。這既涉及供應鏈韌性建設究竟是在哪個層級進行推進韌性建設的主體是誰,同時也涉及韌性建設中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具體而言,如果供應鏈中斷的風險主要來自于自身供應鏈競爭力不足,而外部不確定性程度較低,在這種情境下,供應鏈韌性主要側重于工程韌性建設,亦即保障企業供應鏈運行的穩定與安全。顯然,建設推動供應鏈韌性的主體是企業,供應鏈韌性的建設內容在于通過有效的冗余資源獲取、靈活柔性以及創新能力的形成、良好的組織協調管理體系來確保企業供應鏈的高效、穩定,同時不斷提升企業在整個供應鏈體系中的地位和競爭力。此外,如果對供應鏈穩定高效運行產生威脅的因素不僅來自于自身競爭力不足,更源于外部不確定性因素,或者說因為外部因素影響,容易對產業供應鏈產生擾動甚至中斷威脅,這種狀況下,生態韌性的重要性則會凸顯。建設生態韌性既需要政府從政策上、資源配置上予以一定的引導和促進,也需要行業協會、企業自身發揮作用,通過有效的市場機制實現供應鏈穩定安全。生態韌性建設中需要明確各方在供應鏈韌性建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生態韌性需要政府積極作為,合理制定產業政策促進產業體系建立以及企業之間的合作,同時通過有效的制度要素供給(諸如,針對特定行業或主體的資金供給、政策等),降低供應鏈生態發展過程中的成本代價;另一方面也需要行業和企業之間能夠通過行業標準和規范的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協調機制,帶動上下游以及關聯企業協同發展。而當外部不確定性以及自身供應鏈競爭力都面臨著巨大挑戰和威脅時,發展韌性至關重要,在這一韌性建設過程中,推進者不完全是行業或企業,往往需要政府之間以及地區之間的助力和協作。在發展韌性建設中,產業安全與高效是一對均衡關系,一方面需要區域之間合作,引導產業或企業集群加大研發投入,自主或聯合建立技術中心、設計中心、運營中心等機構,推進重大創新平臺、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突破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與穩定;另一方面,則需要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和能力,通過區域之間的產業連接和合作,實現高效供應鏈績效。

圖4 供應鏈韌性規劃

第二是綜合供應鏈韌性能力建構。要真正實現企業層面的工程韌性、行業層面的生態韌性以及產業區域層面的發展韌性,都需要建構強大的能力體系。供應鏈韌性所需的能力體系,既包括前攝性韌性能力,即能夠在實際風險發生前抵御任何可能的潛在危害,保障供應鏈運行穩健,這種能力包含了資源冗余能力、多樣化能力、供應鏈運營穩健能力等;又包括反應性韌性能力,即面對實際發生的風險迅速、及時調整的能力,這些能力包括反應能力和恢復能力[59]。冗余能力主要關注關鍵物資以及物流冗余、關鍵生產能力冗余、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冗余等。多樣化能力包括供應商以及資源種類多樣性、市場結構以及產業基地多樣性、資金來源多樣性、信息來源多樣性等。穩健能力建設涵蓋供應鏈運作流程穩定性、組織關系穩定性、數字系統穩定性等。反應能力的內容主要有物流應急體系敏捷性、資金支持政策敏捷性、數字化信息流敏捷性等?;謴湍芰﹃P注的要素有勞動力恢復力、資金流恢復力、信息基礎設施恢復力等。

第三是供應鏈韌性建設需設定正式的機制、流程和體系,以隨時隨地觀測、監控、防范任何風險,將風險管理意識滲透在日常的供應鏈運營活動中。這種常態化的風險管理意識和體系主要表現為基于事件的供應鏈早期預警體系(Event-Based Supply Chain Early Warning System,簡稱EWS)。EWS可以定義為通過各種來源數字信息識別影響供應鏈有效運行的關鍵事件流程,并將可能的風險或建議及時告知主要決策者,將供應鏈風險可能產生的危害降到最低水平。EWS的功能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數據收集、數據評價、預警報告以及制定權變計劃[32]。EWS在建設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①必須考慮一些經濟標準來定義相關的監視領域或活動,這種標準不僅僅是企業層面的,也表現在國家或者是宏觀層面。諸如在美國政府制定的《供應鏈彈性指南:國家參與》中,重點指出了可能影響產業供應鏈的七類重大公共事件,包括安全保障、健康衛生、食品/水與庇護、能源、交通運輸、通訊以及危險廢棄物。顯然,這些領域發生公共事件,將會直接影響產業供應鏈的穩定與持續。因此,國家、行業和企業都需要確定預警的主要領域或活動。

②建立及時有效的提供和獲得數據信息的技術手段。預警體系的建立需要有行之有效的數據信息收集、傳遞和獲取的手段,任何數據信息反饋的滯后都會增大供應鏈風險。因此,建設零延遲的信息數據平臺和系統非常關鍵。這可以借助于社會力量(如一些科技公司、大數據公司的技術能力)以及各管理部門的協同打造企業和行業的信息數據實時監測體系。

③建立當前信息數據的分析模式,分析判斷中需要考慮特定的指標、趨勢、模式和經驗,以識別關鍵事件。

④預警信息的反饋與分享機制建立。預警的模式在于幫助產業避免因為供應鏈中斷而導致風險。因此,需要將監測的數據和信息及時反饋給供應鏈參與者,以及其他利益相關方,便于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抵御可能的風險。

第四是供應鏈韌性還需要建設強有力的數字供應鏈“中樞塔”。數字供應鏈“中樞塔”是一個綜合性的基于數字技術端對端供應鏈管理平臺,通過管理平臺,不僅能夠及時獲得擾動供應鏈運行的因素和信息,而且能夠及時診斷發生問題的根源,預先采取措施,保障供應鏈運行持續高效。中樞塔由于將物理供應鏈與數字供應鏈進行了整合,同時發揮了端對端可視、分析以及行動決策,是供應鏈韌性建設的必要手段。由于供應鏈韌性涉及到企業、行業以及產業區域三個層面。因此,“中樞塔”也需要建立企業級、行業級以及產業區域級供應鏈中樞塔,這三者之間的區別在于“中樞塔”配置、應用的范圍從單個企業擴展到整個產業網絡或經濟生態。此外,支撐供應鏈中樞塔的的基礎也從單純的供應鏈運營擴展到產業知識圖譜。

參考文獻:

[1]祝丹楓, 李宇坤,李搖琴.供應鏈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內涵與現實路徑[J].經濟學家, 2022 (10): 74-83.

[2]HOU H, et al.Physical distribution, logistic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the material flow theory: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17,18 (2): 107-117.

[3]COOPER M C, LAMBERT D M,PAGH J D.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ore than a new name for logistic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1997,8 (1): 1-14.

[4]OLIVER R K,WEBBER M D.Supply-chain management: logistics catches up with strategy[J].Outlook,1982,5 (1):42-47.

[5]LAMBERT D M,ENZ M G.Issue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gress and potential[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7,62:1-16.

[6]HEAMSHAW E J S,WILSON M M.A complex network approach to supply chain network theo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13,33(3-4):442-469.

[7]WAGNER S M.Startups in the supply chain ecosystem: an organizing framework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21 (10): 51.

[8]丁俊發.《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重點與亮點[J].中國流通經濟, 2009,23(7): 11-14.

[9]宋華,楊雨東.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的內涵與發展路徑探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22,36(1): 120-134.

[10]陳劍,劉運輝.數智化使能運營管理變革:從供應鏈到供應鏈生態系統[J].管理世界, 2021, 37 (11): 227-240,14.

[11]SHEKARIAN M,PARAST M M.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risk and resilience management: a literature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2020 (2):1-29.

[12]MASLARIC'M.Assessing the trade-off between lean and resilience through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IJIE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13,4 (4): 229.

[13]劉璠,劉家國.供應鏈中斷應對策略研究評述[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2019 (3):148-156.

[14]李新軍, 季建華,王淑云.供應中斷情況下基于雙源采購的供應鏈協調與優化[J].管理工程學報, 2014, 28 (3):141-147.

[15]YANG Y, PAN S,BALLOT E.Mitigating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 through interconnected logistics services in the physical interne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7,55 (14):3970-3983.

[16]施先亮.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物流與全球供應鏈的沖擊與對策[J].物流研究, 2020 (1): 11-16.

[17]LI Y.Ripple effect in the supply chain network: forward and backward disruption propagation, network health and firm vulnerability[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21,291 (3):1117-1131.

[18]劉純霞.基于小世界網絡的供應鏈中斷風險傳導路徑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2015,35 (3):608-615.

[19]崔連標.國際禁運聯盟、供應鏈中斷風險與我國宏觀經濟易損性——以芯片為例[J].財經研究, 2022,48 (12):92-105,165.

[20] 盛昭瀚, 王海燕,胡志華.供應鏈韌性:適應復雜性——基于復雜系統管理視角[J].中國管理科學, 2022,30 (11):1-7.

[21]CHRISTOPHER M,PECK H.Building the resilient supply chain[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4,15(2):1-14.

[22]劉婷婷.供應鏈韌性管理體系架構研究[J].供應鏈管理, 2022,3 (6):23-34.

[23]PETTIT T J,FIKSEL J,CROXTON K L.Ensuring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development of a conceptual framework[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10,31 (1):1-21.

[24]李維安,馬茵.如何構造供應鏈韌性的有效機制? [J].當代經濟管理, 2022,44 (12):27-38.

[25]魏際剛,劉偉華.對保障重點產業供應鏈安全的戰略思考[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21(1):1-10.

[26]李天健,趙學軍.新中國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探索[J].管理世界, 2022,38 (9):31-41.

[27]林俊, 新全球化環境下促進跨境供應鏈安全與效率的法律路徑[J].中國流通經濟, 2022, 36 (12): 68-80.

[28]陳向博,鄭凱.“一帶一路”供應鏈安全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 2022 (3):59-66.

[29]沈涵.供應鏈安全與貿易便利化視角下的AEO制度研究[J].產業創新研究, 2022 (17): 1-3.

[30]人民網.2025年我國將邁入制造強國第二陣列[EB/OL].[2022-01-07].http://finance.people.com.

cn/n1/2022/0107/c1004-32326112.html.

[31]KAMALAHMADI M,PARAST M M.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principles of enterprise and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major finding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6,171:116-133.

[32]宋華.建立數字化的供應鏈韌性管理體系——一個整合性的管理框架[J].供應鏈管理, 2022,3 (10):9-20.

[33]HOLLING C S.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1973,4 (1):1-23.

[34]ADOBOR H, MCMULLEN R S.Supply chain resilience: a dynamic and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2018,29(4): 1451-1471.

[35]陳衛東,梁婧.發展韌性決定經濟持續向好[J].中國金融, 2019 (12): 22-24.

[36]邢欣.增強經濟發展韌性,促進持續回暖增長——基于西安市電力與經濟大數據的關聯分析[J].宏觀經濟管理, 2021 (2): 70-76,83.

[37]王鵬,鐘敏.危機沖擊下產業集群韌性演化與提升路徑研究[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 2021 (6): 76-88.

[38]李峰.歐盟的“韌性”與東盟的“抗御力”——一項區域核心概念的比較研究[J].歐洲研究, 2018,36 (4): 84-102.

[39]王思斌.社會韌性與經濟韌性的關系及建構[J].探索與爭鳴, 2016 (3):4-8,2.

[40]申遠,陳牡丹.雙循環戰略下提升企業供應鏈自主可控的韌性力研究[J].當代經濟, 2022, 39 (5): 42-50.

[41] BCI GLOBAL.Derisking your supply chain and incorporating resilience[EB/OL].[2020-8-28].https://bciglobal.com.

[42]吳曉波,馮瀟雅.VUCA情境下運營冗余對組織韌性的影響——持續創新能力的調節作用[J].系統管理學報, 2022,31(6): 1150-1161.

[43] LEE H L.Aligning supply chain strategies with product uncertaintie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02,44(3): 105-119.

[44] 曲永義.產業鏈鏈長的理論內涵及其功能實現[J].中國工業經濟, 2022 (7):5-24.

[45]宋華,盧強.基于虛擬產業集群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創新:創捷公司案例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 2017 (5):172-192.

[46]DANESE P.Creating e-clusters: a new challenge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Supply chain forum,2009,10 (1): 78-90.

[47]方浩偉.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區域合作機制及其優化路徑[J].宜春學院學報, 2022, 44 (4): 32-37,81.

[48]毋文文.區域合作治理的組織法構造——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J].深圳社會科學, 2022,5 (6):28-38.

[49]UM J,HAN N.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lobal supply chain risk and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the role of mitigating strategies[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21,26 (2):240-255.

[50] ALICKE K,STRIGEL A.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is back[J].Mckinsey & company.2020:1-9.

[51]SHEN Z M,SUN Y A.Strengthening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during COVID-19: a case study of JD.com[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23,69 (3): 359-383.

[52]KNEMEYER A M,ZINN W,EROGLU C.Proactive planning for catastrophic events in supply chain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9,27(2):141-153.

[53]ZSIDISIN G A, RITCHIE B.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developments, issues and challenges[J]. Supply chain risk: a handbook of assessment,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2009: 1-12.

[54]SODHI M M S,TANG C S.Research opportunities in supply chain transparency[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9.28.

[55]MIHALIS.Supply chain sustainability: a risk management 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6.

[56]AWIERCZEK A.The impact of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on the “snowball effect” in the transmission of disruptions: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mod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4,157:89-104.

[57]SIAWSH N.Exploring the role of power on procurement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ystems in a humanitarian organisation: a socio-technical systems 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21, 59 (12):3591-3616.

[58]FARUQUEE M A,PAULRA,IRAWAN C A.Strategic supplier relationships and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i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hat precludes trust beneficial?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21,41(7):1192-1219.

[59]CHOWDHURY M M H,QUADDUS M.Supply chain resilience: conceptualization and scale development using dynamic capability theo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7, 188: 185-204.

China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Constru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Connotation, Mechanism and Pathways

SONG Hua

(School of Busines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Abstract:The systematic path of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is a developing concept, and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is the source of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problems.?Related to the micro and macro risk of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in a strict sense, there are micro and macro.?The micro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s or organizations, emphasizing supply chain operation and efficiency and stability, while the macro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is at the industry and even the national level, focusing on the safety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system.?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joint promotion of enterprises, industries and the governmen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dustrial chain supply chain and supply chain construction have developed by leaps and bounds.?However, the supply chain capacity of Chinese enterprises, especially the quality and development capacity, urgently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many high-end industries are not competitive enough in the world.?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has three levels of objectives:first, the engineering resilience formed around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The second is the ecological resilience around organizational communities or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Third, the development resilience of industrial clusters or regional cooperation.?In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technology, footprint and organization constitute three elements of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and the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level is divided into engineering resilience, ecological resilience and development resilience.?Part of the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risk comes from the uncertainty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other part comes from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upply chain itself.?Building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requires a systematic approach, that is, the ability to effectively configur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ctivities through streamlined activities and digital initiatives.

Keywords:supply chain resilience; interruption risk; engineering resilience; ecological resilience; development resilience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數字經濟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升的機制與對策研究”(22&ZD096);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產業供應鏈現代化發展模式與政策研究”(21AZD0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中文字幕日韩视频欧美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国产系列在线|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亚洲区一区| 欧美午夜精品| 国产人人干| 成人综合网址|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a毛片免费观看| 狼友视频国产精品首页|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中文字幕色在线| 欧美午夜网|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 |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91网在线| v天堂中文在线|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www.日韩三级| 99re视频在线|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国产天天射| 天天摸夜夜操|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人妻少妇久久久久久97人妻|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亚洲第一成网站| 亚洲综合九九|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亚洲91在线精品| 91青青草视频|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另类|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午夜三级在线|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呦女精品网站|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日韩区欧美区|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在线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无码性爱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香蕉视频国产精品人|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久久国语对白|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 欧美黄网在线|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精品在线免费播放| 色AV色 综合网站| 亚洲色图狠狠干|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三级色|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a级毛片网|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