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因材施教;場景創造;問題導向;虛實課堂;研討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934(2023)09-0041-09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鮮明提出,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并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體部署,展現了新征程賦予廣大科技和教育工作者的新要求?!皫熣撸詡鞯朗軜I解惑也?!币虿氖┙桃呀洺蔀楦挥胸熑涡牡膸熣叩钠谂闻c夢想,希望能夠依據不同學生的文化素養、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選擇適合的個性化教學方法,更有針對性地助力學生以積極的主動性因教而學、因材擇學,從而實現教學相長、教書育人的目標。面對科教興國戰略對現代化建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深入探討因材施教的研討式教學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助于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在供應鏈創新發展等國家戰略引導下,我國物流產業與物流專業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為物流人才培養培育產教融合、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截至2022年底,我國物流管理與工程類本科專業布點已達739個,其中物流管理專業520個、物流工程專業139個、采購管理專業6個、供應鏈管理專業74個。我國物流人才培養能力與培養質量的提高,不僅為我國物流產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礎,而且為我國加快推動復合型、創新型物流人才的培養奠定了重要的產業基礎。我國物流產業與物流專業形成的產教融合、和諧共生的內在動力,共同推動著我國物流人才培養進入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使高校教師更加關注物流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在物流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中,研討式教學成為因材施教的有益探索途徑,師生可以在互動交流的沉浸式場景中創造知識傳授的新渠道、新模式。研討式物流課程教學方式,一方面契合物流專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以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的教育教學資源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寬廣的知識面和精深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符合物流專業人才培養的新規律,以知識傳授和素質教育提升學生融會貫通與終身學習能力,要求教師必須具有高素質專業人才培養能力。在物流專業課程教學中,將因材施教與研討式教學相結合有助于形成教學相長的新模式、新生態,以增強復合型、創新型物流人才的培養能力,推動我國物流產業可持續發展。
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的重點在于如何借助課程教學,將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結構化、邏輯化、系統化的知識轉化成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創新、自我發展的能力,助力科學識材與精準施教,以實現物流人才的因材施教目標。本文在簡要闡述因材施教與物流專業課程建設的基礎上,重點探討基于問題導向型和基于虛實課堂型的研討式物流課程教學設計方法,深度融合數字經濟新時代的科技能量助力因材施教的物流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為一流專業建設背景下物流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創新探索可行的路徑。
在高等教育質量革命浪潮推動下,我國高等教育從規模擴展轉向內涵式發展之路,旨在為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培養中堅力量[1]。面對我國物流人才培養水平滯后于物流產業發展需求的現實環境,迫切需要高等院校深入開展教學改革與創新、持續探索新型的物流人才培養模式[2]和新型的物流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創新。因材施教的物流專業課程建設,旨在從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的視角探索提高我國物流人才培養水平的方法。
因材施教就是因人而異進行教育教學,所謂“材”,主要指學生的個性差異[3]。由于教學的組織形式、內容、方式、環境及教育目的不斷發展變化,人們對因材施教內涵的理解也在不斷深化,涵蓋過程觀、主體觀、目的觀與價值觀[4]。面對新的教育環境和新一代教育對象,應該因時、因地制宜地賦予因材施教新內涵。
1.差異性與主體性的新認知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旨在提高個體主體性、造就未來社會行為主體。“因材施教”是教師對學生差異性與主體性的不斷體認、不斷回應以及不斷引起每個學生積極變化的過程,從而動態實現“教與學的對成”[5]。教育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增強了教師對學生差異性與主體性的認知能力,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因材施教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田建榮(2020)認為應切實尊重學生的成人成才教育規律和個性化要求,真正將選擇權還給學生[6]。差異性與主體性的新認知也體現在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例如,通過建立學生自主管理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創新優質教育資源配置的模式,實現青年學生自我教育、自主教育、自覺教育能力[7],從而提高學生融入教育教學體系的意愿。
2.差異化與同質化的新抉擇
因材施教更加強調對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差異化培養的要求,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差異化教學的本質就是“以人為本,因材施教”。Tomlinson(1999)認為差異化教學包含內容(Content)、過程(Process)、成果(Product)和學習環境(Learning Environment)四個方面[8],通過差異化教學實現因材施教的目標。而且,應該深刻地認識到因材施教不僅僅只是一種教學原則,更重要的是它蘊含著教育的正義原則[9]。
教育教學同質化是當今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之一,打造差異化需要傳承與創新的融合、獨特性與發展性的融合,發展性才是因材施教維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魯穎煒等(2020)提出一種將專業通識教育與因材施教結合起來的教學模式[10],成尚榮(2021)認為高水平因材施教一定要追隨社會進步的步伐提升價值立意、設定新的目標[11]。
3.規?;c個性化的新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驅動著因材施教從小規模化、經驗主導型轉向大規模化、數據驅動型[12],數據成為規?;D型的重要驅動力。劉和海和戴濛濛(2019)認為“互聯網+”時代因材施教具有可行性,個性化學習由“因材施教”向“可因材施教”的實踐轉向[13]。
規?;虿氖┙淌且豁棌碗s的系統工程,需要充分集聚和應用科教資源。技術支持下的規?;虿氖┙?,一直是國內外教育界人士矢志追求的“理想”[12]。劉邦奇等(2021)構建了智能技術賦能因材施教的技術框架,覆蓋識材、施教、發展的因材施教全過程[14]??萍汲掷m創新形成的新動能,成為因材施教規模化與個性化融合的新動力。
因材施教新內涵重新審視了由教師、學生和知識構成的教學三要素,強調“以生為本”、全面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教育理念,為因材施教的物流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創新奠定理論基礎。物流專業課程建設應更多地體現因材施教新內涵,集聚知識傳授、知識轉化和知識應用的創新力量,以增強學生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物流專業以系統科學、管理學、經濟學和工程技術等為學科基礎,向社會輸出具有物流系統思維、物流系統理論方法綜合運用的物流人才[15],覆蓋物流管理、物流工程、采購管理和供應鏈管理四個專業。我國物流專業課程建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課程設置中存在培養目標缺位、專業方向過散、專業目標不明確等問題[16],課程考核方法中存在考核方式比較單一、考核問題和答案模式化、缺少反饋機制等問題[17]??傊?,現有的物流專業課程教學模式難以實現“人盡其才”和“才盡其用”的教育目標,需要對我國物流專業課程建設提出新要求。
1.教與學動態對成的新思考
教學之為教學,在于“教”與“學”之統一[18]。在物流專業課程建設中,應更加注重加強教與學的統一,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標的課程設計。邢大寧等(2021)構建了包含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課程設計和學科競賽四部分內容的物流教學課程體系,重點強調由知識向能力、素質的延伸[19]。
教與學動態對成突出了因時、因地、因材施教的復雜性,突出了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快速對成的可行性,在復雜的課程教學場景中實現教與學的統一?!罢n內教學、課外研學、網絡助學、實踐用學”四位一體的新型教學模式[2],應該成為助力物流專業課程教與學動態對成的新途徑、新方法。
2.科與教深度融合的新探索
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智能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深化應用,為有效實施因材施教提供了重要的契機[4]?;魧氫h和劉偉華(2022)認為在智慧物流快速興起與發展的時代,高校需要充分關注物流專業教育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緊密融合[20]。王述云(2021)認為大數據時代需要培養學生物流大數據思維,以及靈活利用大數據理論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21]。
在物流專業課程建設中,應注重加強科技與教學的深度融合,以科技的力量引導高質量因材施教目標的實現。謝正忠等(2021)探討了“區塊鏈+物流教育”的高校物流管理專業育人新模式[22],張園園等(2021)嘗試使用沉浸式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培養專業型、技能型人才[23]。國內學者在科與教深度融合領域的新探索,旨在為我國物流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創新提供實踐基礎和科技基礎。
3.因與果有機集成的新境界
“人盡其才”就是“因材施教”的應然效果,“才盡其用”則是“因材施教”的理想歸宿或最佳結果[3],這些應然效果和理想歸宿或最佳結果無不印證了因材施教教學模式的因果輪回。新文科建設、產教融合、科教融合等拓展了因與果有機集成的邊界,李忠萍等(2022)指出高校物流專業建設需以新文科要求為邏輯起點優化人才培養模式[24],創新物流專業產教融合、科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25-26]。
因材施教的物流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創新,應致力于探索因與果有機集成的新境界,注重加強以成果為導向的教育教學。伍大清和張偉華(2020)基于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教學理念對現代物流信息管理課程進行目標、內容和評價體系重構[27],為探索中的物流專業課程建設提供經典案例和實踐經驗。
物流專業課程建設新要求,為推動我國物流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新方向,為因材施教的物流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確立了新目標。因材施教新內涵與物流專業課程建設新要求的結合,為研討式物流課程教學設計提供了理念、理論和思想,必將在我國高質量物流人才培養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研討式教學始于問題終于問題,始終圍繞明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條主線展開研討,以研討式教學融入知識、升華知識。問題導向型(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學方法以問題為中心,在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知識、掌握知識、發現知識,從而增強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使學生呈現出自身特征助力科學識材與精準施教?;赑BL的研討式物流課程教學設計,將重點從“主題+話題”式研討和“情境+場景”式研討兩個方面展開。
在基于PBL的研討式物流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仍然是課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應始終把握因材施教核心思想,精心設計課程教學所需要的“主題+話題”。以“供應鏈管理”研討課為例,為了增進學生對產業鏈與供應鏈關系的理解,結合戴爾公司產業鏈結構演化過程設計了如圖1所示的“主題+話題”。在課堂上,以產業鏈與供應鏈關系為主題,涉及產業鏈向供應鏈轉移的動力是什么、業務外包的條件是什么、是否存在外包悖論等話題。

圖1 戴爾公司產業鏈結構演化過程
針對在校學生不擅于提問、主動性不強的特點,需要教師圍繞課程知識點進行“主題+話題”設計,有助于引導學生聚焦思維產生更有價值的研討結果,避免研討過程中出現偏離主題的現象。研討式教學主題設計思路源于教學內容的凝練,話題主要圍繞與主題相關聯的知識點,助力學生保持不同的研討視角,形成屬于自己知識體系要素的知識鏈。
“主題+話題”設計充分體現了教師對物流經典課程的理解和認識,以及對課程要點的把握,旨在突出課程的主體脈絡、課程目標和課程要求,從學生理解問題的視角提出問題。“主題+話題”就是圍繞主題形成的與知識鏈同構的問題鏈,即“知識鏈&問題鏈”,以增強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對知識的梳理能力,以此構筑知識鏈。
在基于PBL的研討式物流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需要沉浸在以問題為導向的情境和場景之中,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研討過程中的“情境+場景”。以“供應鏈管理”研討課為例,為了增進學生對價值鏈價值增值能力的理解,結合戴爾公司價值鏈結構演化過程設計了如圖2所示的“情境+場景”。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沉浸在觀察分析兩條曲線的學習情境,以及討論高附加值環節、討論低附加值環節等問題場景之中。

圖2 戴爾公司價值鏈結構演化過程
“情境+場景”設計涵蓋學習情境和問題場景,以激發學生的判斷力和思考力,以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所學知識。易于喚起觀察、分析、思考的學習情境,有助于學生以時空的感染力直觀、透徹地觀察分析問題,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針對多個相互關聯的問題場景,支持學生在研討中解決問題。
問題導向型學習情境和研討式問題場景,有助于教師引導學生沉浸其中主動思考,在研討中增進師生互動交流能力,以動態交互的方式幫助教師即時調整對不同學生的引導教授方案,開發不同風格學生塑造知識鏈的潛力,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問題發現中凝練知識、培養能力。在維持學生思維特征的同時,以跨越現實的物理“情境+場景”將學生引向知識的彼岸,共同孕育與挖掘情境之中的新知識。
基于PBL的研討式物流課程設計,秉持因材施教理念,以“主題+話題”和“情境+場景”推動研討式物流課程教學,深層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意愿?!爸黝}+話題”和“情境+場景”設計,充分體現了教師對物流課程的理解,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動力的認知,也是一次難得的教學體會和教學能力的升華。
研討式教學依賴課前教學資源和課堂研討素材,在有效性目標驅動下始終關注資源的可得性和素材的完備性。虛實課堂型(virtual and real classroom,VRC)教學方法以資源和素材為中心,在課程教學中助力學生更充分地獲得教學資源和研討素材,從而增進學生對社會的關注點、教學的知識點、研討的凝聚點的理解和認識?;赩RC的研討式物流課程教學設計,根據知識特征與需求,將重點從“課內+課外”式研討和“線上+線下”式研討兩個方面展開。
在基于VRC的研討式物流課程教學過程中,為充分獲得教學資源和研討素材,教師仍然需要精心設計研討的“課內+課外”教學要求。以“供應鏈管理”研討課為例,為了增進學生對服裝供應鏈的理解和認識,結合裁縫店主導的服裝供應鏈設計了如圖3所示的“課內+課外”教學要求。在“課內+課外”環境中,教師與學生分工明確、各司其職,通過授課與研習形成知識之間的鏈接。

圖3 裁縫店主導的服裝供應鏈
“課內+課外”式研討教學,能夠有效融合課內課外教學資源和研討素材,教師在課內充分介紹相對標準化的教學資源,學生在課外充分調研形成差異化的研討素材,有助于提煉與發掘、聚集與消除疑問點,保持經典課內教學牽引的同時,擴大學生發揮思維特性的空間。課內與課外融合形成的虛實課堂,拓展了物流課程教學研討的時空邊界,進一步豐富了研討式教學的教學資源和研討素材。
無論是“從課內→課外”還是“從課外→課內”,不僅有助于跨越師生互動交流的時空界限,奠定產教融合、科技融合的基礎,而且有助于學習知識與運用知識的有機集成,孕育知識、能力和素質共同提高的生態環境。“課內+課外”形成的VRC教學環境,重構了由教師、學生和知識構成的教學三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為因材施教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基礎。
在基于VRC的研討式物流課程教學過程中,為了充分利用獲得的教學資源和研討素材,教師仍然需要精心設計研討的“線上+線下”教學方式。以“供應鏈管理”研討課為例,為了增進學生對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r)和“柔性快反”的理解和認識,結合基于C2M的“柔性快反”服裝供應鏈設計了“線上+線下”教學方式(如圖4所示)。在“線上+線下”環境中,師生圍繞可得的研討素材和教學資源開展研討與交流。

圖4 基于C2M的“柔性快反”服裝供應鏈
“線上+線下”研討式教學,教師選擇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等線上教學資源作為研討素材,學生線下研討時使用教師選擇的研討素材作為教學資源。線上與線下翻轉的教學資源和研討素材,增進了師生實時互動交流能力,豐富了研討式教學的“主題+話題”和“情境+場景”,為因材施教提供了先進生產力。
無論是“從線上→線下”還是“從線下→線上”,集聚的研討素材和教學資源拓寬了師生互動交流的渠道,增進了知識吸收、知識轉化和知識融合的進程?!熬€上+線下”融合的VRC教學環境,淡化了教學三要素中的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邊界,真正實現了教學相長、翻轉式教學,學生能夠以豐富的知識掌握實例反饋和支持研討式物流課程的建設效果。
基于VRC的研討式物流課程設計,以“課內+課外”和“線上+線下”推動研討式物流課程教學,從而顛覆傳統的課程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交流方式?!罢n內+課外”和“線上+線下”設計,充分展現了數字經濟新時代賦予的新型教學資源和教學方式,為新環境下因材施教的物流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創新奠定新的技術基礎、提供新的資源稟賦。
在因材施教新內涵、物流專業課程建設新要求驅動下,因材施教的物流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創新聚焦于研討式物流課程設計。因材施教的物流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創新,不僅需要教師精心設計“主題+話題”和“情境+場景”,融入基于PBL的研討式物流課程教學過程之中,而且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課內+課外”和“線上+線下”,融入基于VRC的研討式物流課程教學過程之中,充分服務于科學識材與精準施教理念,以自主性、和諧性、啟發性和循序漸進性的研討式教學實現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目標,為我國物流產業可持續發展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趙林度.?人的現代化的物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 物流研究,2021(4):71-78.
[2]趙林度.?產教融合視域下物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中國大學教學,2021(12):18-23.
[3]梁秋英,孫剛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論基礎及啟示[J]. 教育研究,2009(11):87-91.
[4]劉邦奇.?智能技術支持的“因材施教”教學模式構建與應用——以智慧課堂為例[J]. 中國電化教育,2020(9):30-39.
[5]張瓊,張廣君.“因材施教”發展性概念的解讀與批判——兼及基于生成論教學哲學立場的本體辯護[J]. 高等教育研究,2013,34(8):71-75.
[6]田建榮.?古代書院因材施教與現代高等教育個性化[J]. 大學教育科學,2020(6):94-101.
[7]鄧喆.?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學生因材施教計劃的探索與實踐——以清華大學“林楓計劃”為例[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6):146-150.
[8]TOMLINSON C.?The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 responding to the needs of all learners [M]. Alexandria: ASCD, 1999.
[9]何菊玲.?因材施教原則的教育正義之意蘊[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2):110-116,157.
[10]魯穎煒,程繼貴,呂珺.?專業通識教育與因材施教結合的教學模式探索[J]. 教育教學論壇,2020(39):173-174.
[11]成尚榮.?高水平因材施教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命題[J]. 人民教育,2021(18):34-38.
[12]楊現民,張瑤.?教育規?;c個性化矛盾何以破解?——數據驅動規?;虿氖┙痰倪壿嬁蚣芘c實踐路徑[J]. 中國遠程教育,2022(8):42-52,79.
[13]劉和海,戴濛濛.“互聯網+”時代個性化學習實踐路徑:從“因材施教”走向“可因材施教”[J]. 中國電化教育,2019(7):46-53.
[14]劉邦奇,張金霞,許佳慧,等.?智能技術賦能因材施教:技術框架、行業特點及趨勢——基于智能教育行業發展實證數據的分析[J]. 電化教育研究,2021(2):70-77.
[15]陳改榮,徐紹紅,劉興友,等.工程教育認證視角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河南化工,2021,38(10):63-65.
[16]胡愈,徐兆銘,黃含其.以培養目標統領高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基于物流金融技術人才培養視角[J].湖南社會科學,2009(6):107-110.
[17]金夢潔,段繼紅.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背景下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考核方式改革與創新探索[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1,43(10):166-168.
[18]郭華.?“教與學永遠統一”再認識——教學認識論的視角[J].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4(1):75-83.
[19]邢大寧,初良勇,胡美麗.?金課理念下“物流信息系統”課程教學生態構建[J]. 集美大學學報,2021,22(1):77-83.
[20]霍寶鋒,劉偉華.?物流專業教育:智慧物流新模式[J]. 中國大學教學,2022(4):25-31.
[21]王述云.?大數據背景下本科院校物流專業課程改革研究[J]. 物流科技,2021(1):183-185.
[22]謝正忠,吳剛,李爽爽,等.?“區塊鏈+物流教育”的高校物流管理專業育人新模式研究[J]. 物流科技,2021(4):180-182.
[23]張園園,孫兆統,余沛東,等.?基于沉浸式虛擬仿真的物流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研究[J]. 物流科技,2021(10):166-168.
[24]李忠萍,劉宏偉,汪傳雷,等.新文科背景下一流本科專業卓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安徽大學物流管理專業為例[J].物流技術,2022,41(1):142-146.
[25]毛敏,王坤,牟能冶,等.?物流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 物流技術,2022,41(5):139-143.
[26]王任祥.“新商科”背景下物流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 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20,32(2):94-99.
[27]伍大清,張偉華.基于成果導向的應用型本科專業課程改革——以《現代物流信息管理》課程為例[J]. 高教學刊,2020(19):136-138,142.
Seminar Teaching Model Innovation of Logistics Major
Curriculu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udents Aptitude
ZHAO Lin-d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6)
Abstract:Deliberative teaching has become an advantageous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which is benefited from the teachers careful organization and arrangement of course teaching, as well as meticulous design of discussion problems, teaching resources and discussion material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and course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major, the deliberative design methods of logistics major courses based on problem orientation and virtual class are proposed.?The aims of the paper are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eaching model innovation in accordance of students aptitude of logistics major courses, and to cultivate logistics innovation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 logistics industry.
Keywords: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scenario creation; problem orientation; virtual class; deliberative teaching
基金項目:教育部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物流類新文科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2021100040)”;全國高校物流教改教研培育課題“基于比較優勢的物流管理與工程類一流專業建設的理論思考(JZW2023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