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 滟 王 飛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背景下新的“三農”工作方略,是習近平“三農”思想的集中體現。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內容豐富、特色鮮明、保存形式多樣,它有著特殊的記憶與傳承價值、審美與交流價值、學術與經濟價值,其開發有助于繁榮鄉村文化市場,豐富鄉村文化業態,助推鄉村產業轉型,能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和農村青壯勞動人口的流失,鄉村文化空心化現象日益嚴重,很多農村的文化傳統都已凋零,失去了其應有的文化內涵,在農村找不到能讓他們魂牽故里的“精神家園”,不少“00 后”農村年輕人已經找不到鄉土記憶。《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要“挖掘和保護鄉土文化資源,提升鄉土文化內涵,形成良性鄉村文化生態,讓子孫后代記得住鄉愁”[1]。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都在農村,它們是鄉土元素的集中代表,是鄉村文化的根。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開發,對于挖掘和整理鄉村文化資源,提升鄉村文化內涵,構建良性的鄉村文化生態體系具有重要意義。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開發,不僅可以使農民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農村的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提高,還可以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可以培育新時代的鄉村生態文化,使鄉土文化和城市文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我國一些傳統工藝對工業技術要求不高,適合家庭作坊生產和大眾創業,能促進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也指出,“振興傳統工藝,有助于促進就業,實現精準扶貧,提高城鄉居民收入。[2]”傳統農業成本高、收益低、風險大,已經不能滿足農民生活需要。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豐富,特別是一些傳統手工技藝和傳統美術工藝水平高、投資成本低、市場前景好、勞動力需求大,能讓農民從傳統的種植業和養殖業中解放出來,能拓寬農民脫貧致富渠道,提高其收入水平。對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開發,關鍵是要提高非遺工藝的創造力和創新水平,走文創與旅游、文化與生態休閑、非遺與互聯網相結合的路子,讓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在鄉村振興中體現出價值,創造出更多的社會經濟效益。
《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提出,要“發展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鄉村產業,更好彰顯地域特色、承載鄉村價值、體現鄉土氣息。[3]”為了實現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農村傳統農業、種養業轉型迫在眉睫,發展綠色、創新、特色的文化產業勢在必行。國家相關指導意見也指出,要“充分挖掘農村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傳統工藝,促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4]”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開發,不僅可以解決農村產業門類不全、產業鏈短的問題,而且可以解決生產要素活力不足、質量效益低下的問題,可通過創新驅動和產業融合發展,提升鄉村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
開發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就是要確保它的原汁原味,這是由其本質所決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不是已死去的靜態的物,而是一種具有生命力的活態的精神。對這種精神遺產檔案進行開發一定要確保其固有的特性,任何對其環境及要素進行改變的行為,都會導致遺傳變異,影響其生命力。鄉村非遺檔案在文旅開發的背景下,其原真性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過分商業化的開發中,被經濟價值和利益導向牽絆,一些非遺檔案資源失去了原有的生存與發展環境。這不僅導致大家對其文化認同感的降低,還破壞其文化形象,形成惡性循環。在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開發過程中,要遵循原真性原則,從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生存環境入手,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的純正性、真實性,杜絕破壞性開發,減少過度包裝和二次傷害,做到保護其原貌、保持其原有風格。
在開發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過程中,應當堅持系統性原則,即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看作是一個完整的有機系統,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態系統得以修復并在開發中得到可持續發展。系統性原則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開發的整體性、關聯性、生態性,不僅表現為非遺檔案自身的系統性,還表現為非遺與生存發展環境、與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系統性。因此,我們在開發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過程中,不僅要全面、整體地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還要在開發中保護這些資源產生的自然條件、生態環境和人文背景,合理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的物質因素和非物質因素、主體因素和客體因素,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活態性原則,是指要在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中、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中對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進行開發,這種開發是一種生產性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不是一種死文化,而是需要繼承和創新,它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人們的生產生活和自身存在的自然人文環境。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的開發,重點在于創造一個適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生長、發展的生態環境,關鍵是要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發揮重要作用,且具有代表性的項目傳承人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在傳承中繼承、創新,使其在應有的軌道上繼續發展和生存,保持活態,最終實現生產性開發,而不是“檔案館”式開發。
人本性原則是指在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開發中,要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本體地位,重視對傳承人的保護,尊重傳承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開發中的意愿。傳承人不是單純的繼承人,同時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的創新者和開發者。離開傳承人來談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開發是沒有意義的。在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開發中,傳承人是最能理解和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本質特征和特殊價值的人,是開發的起點。如果一味注重追求商業化開發,忽視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普遍價值和特殊價值,不尊重非遺傳承人的意愿和訴求,不保護傳承人擁有、享用、傳承、創新遺產檔案資源的權利和利益,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將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
對于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開發來說,最有價值的就是實施分類開發,主要是對開發的對象和機構進行分類。在鄉村振興中,對開發的對象要進行分類,即傳統戲劇檔案、傳統音樂檔案、傳統美術檔案、民間文學檔案、傳統舞蹈檔案、曲藝檔案、傳統體育檔案、游藝與雜技檔案等可以通過聲像檔案和數字檔案的方式進行,傳統醫藥檔案、傳統技藝檔案、民俗檔案等則可以通過世代相傳和文化復興的方式進行。對于機構的分類開發,則是通過構建起相關體系來進行。在鄉村振興中,對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開發一是要建立起縱向的體系,即國家、市、區(縣)、鄉四級體系,按照相關職能各司其職;二是要建立起橫向的體系,即要讓社會力量參與開發,充分發揮企業、社會團體、個人的作用,團結更多的力量對鄉村的非遺檔案資源進行開發。
對于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開發來說,死水養不出活魚。要讓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這池水活起來,就不能僅僅只是對某幾個非遺項目檔案進行開發,而是遵循活態性開發的原則,讓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生存發展的環境變好。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產生,是歷史、地理、經濟、人文等綜合環境因素造成的,是生態性、系統性的結果。在鄉村振興中,要開發好這些非遺項目檔案,需要在鄉村這個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整體生態環境中進行,要在當地農村群眾生產生活的實踐中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的建立是為了激活非遺檔案文化這一池春水,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在鄉村振興的大環境中得到整體開發。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繼承人、開發者和創造者。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開發的主體,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保護的對象,具有雙重意義。在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開發中,納入各級代表性目錄的項目檔案就意味著得到更多的關注,就會分配更多的資源,而得到確認的傳承人既是重要的參與者,也是執行者,他們既表現出個體性,也體現出群體性的特征,具有相應的權利與義務。在鄉村振興中,如何發揮好傳承人的主動性、自覺性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他們能夠熟練掌握某項或幾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有能力承擔非遺檔案項目的繼承和發展,在該行業或地區具有被公認的影響力。傳承人在鄉村振興中既是文化保護者,也是技術革新者,更是產業致富帶頭人,能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撐和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