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中國正在世界的版圖上挺拔她的身姿。
紅色基因的尋繹、家國敘事的映射,日益成為國家形象建構的端口,形塑著主體與他者遙相呼應的鏡像空間。
國家形象的可視化建構,并不完全出于我們經驗中的具象世界。她需要借助歷史的激活,調用文化的編碼,如果不是真正置身其中,且深愛這個美麗的國度,很難想象能有某種創造性的美學表達。
無所不在的媒介環境,促使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不斷迭代,構建“可親、可信、可愛”的國家形象,自然包含了話語策略、視覺符碼、傳播載體、應用場景等通盤的考量與設計,其中的修辭和語法,自有一種從源像到意指的融通,自有一種隱性的對話、應答與共鳴。
形象就是對一個文化現實的描述。對國家形象的建構而言,視覺的表達方式應當不斷觀照“國之大者”,在新的情境中誕生新的語料。要素的表征、形式的創新、策略的優化、語境的適配,都是對建構對象審美韌性與活性的鍛錘。所有的歷史都會穿越到當下,與我們建立起內在的關聯,同時不斷生成、綻放她豐沛的意涵。
中國故事每天都在發生,真實的生活撲面而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時代對國家形象建構的吁求變得尤為迫切主動,也具備了清晰的定位。這關乎每一位創作者對“何以中國”“何謂中國”源像最深切的理解和把握。植根于這一共識和現實需求,更需要強化自我身份的覺知,稔熟地把握“輸入”與“輸出 ”、“自塑”與“他塑”之間復雜的關系。
總之,國家形象的可視化建構,離不開我們的洞見和想象,離不開從整體性視域出發的行動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