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會,任慧婧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貴州銅仁 554300)
黃牯山自然保護區位于銅仁市江口縣民和鎮,距縣城15 km,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降水豐富,熱量充足且水熱同季,森林覆蓋率70%[1],為野生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場所。但對該地區中藥資源的研究鮮見專門報道,為此,該研究以黃牯山自然保護區藥用植物為研究對象,旨在對該區藥用植物資源進行調查研究,以期明確該區藥用植物資源分布特征、藥用特征及其利用現狀,為該區藥用植物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及系統研究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1.1 調查前的準備調查前的準備是順利完成資源調查任務的基礎。主要包括:①相關資料的搜集,如對黃牯山自然保護區的地形地貌、植被類型、人口分布等情況的了解與分析;②調查工具及儀器的準備,如 GPS 定位儀、照相機、海拔儀、標本夾、標本采集袋、枝剪、采集標簽、野外記錄本、塑料袋、卷尺、小刀等。
1.2 實地調查及線路安排資源調查的主要內容是實地調查,筆者分別于2020年8月、2021年3月、5月、9月從江口縣洪坪村、何壩村、民和村、黃柏山村、鐵廠村、軍屯村上山,同時重點調查了地落水庫周邊山體的藥用植物及黃牯山自然保護區山腳下的村莊。
1.3 標本的鑒定與數據分析通過查閱《中國植物志》[2]、《中國高等植物圖鑒》[3]、《梵凈山藥用植物》[4-5]、《全國中草藥匯編》[6]等進行藥用植物物種的鑒定和科、屬、種的分類。用Excel來統計該區藥用植物的種類和數量,分析藥用植物科、屬、種的組成,統計分析該區藥用植物藥用部位、藥性、藥味和藥用功效的多樣性現狀。
2.1 黃牯山自然保護區藥用植物物種類型統計分析通過初步調查統計,黃牯山自然保護區共有藥用植物249種,分別隸屬123科190屬(表1),其中蕨類植物12科13屬17種,分別為伏地卷柏、鳳尾蕨、槲蕨、廬山石韋、芒萁、腎蕨、貫眾、鐵線蕨等;裸子植物5科5屬5種,分別為蘇鐵、銀杏、馬尾松、側柏等;被子植物106科172屬227種。由此可見,黃牯山自然保護區藥用植物被子植物占絕對優勢,其次為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占比最少。

表1 黃牯山自然保護區藥用植物類型組成情況統計
2.2 黃牯山自然保護區藥用植物科的組成分析通過對黃牯山自然保護區藥用植物各科內物種數量統計分析可以看出(表2),薔薇科、菊科及百合科3個科僅占總科數的2.44%,卻占總種數的21.29%,可見優勢科現象明顯,主要是由于菊科、薔薇科本來就是被子植物中的大科、種子的傳播方式多樣、分布范圍廣。其中菊科23種,包括茵陳蒿、黃花蒿、蜂斗菜、野菊、蒲兒根、菊三七等;薔薇科19種,包括刺梨、龍牙草、金櫻子、委陵菜、枇杷、野桃等;百合科11種,包括麥冬、重樓、野百合、萱草、短梗菝葜、多花黃精、雞頭黃精、萬年青等。從表2也可以看出,單種科共有89科,占總科數的72.36%,占總種數的35.74%,單種科現象明顯,成為該區域藥用植物組成的主體。

表2 黃牯山自然保護區藥用植物各科內物種數量統計
2.3 黃牯山自然保護區藥用植物入藥部位的多樣性分析根據藥用植物入藥器官不同[7-8],將該地區藥用植物入藥部位分為全草、根、根莖、莖、葉、花、果實、種子共計8類(表3)。其中:全草類入藥的如蒲公英、魚腥草、車前等種類出現了129次,占比最高;以根入藥的如闊葉十大功勞、茜草、野葛、杏葉沙參等種類出現了50次;以根莖入藥的如扇形鳶尾、重樓、多花黃精、山姜等出現了17次;三葉木通、大血藤、通草等以莖入藥的出現了6次;側柏、桑、枇杷、天門精等以葉入藥的出現了28次;金銀花、野菊、刺槐等以花入藥的出現了12次;金櫻子、刺梨、山胡椒等以果實入藥的出現了24次;以種子入藥的如桃、酸棗、橘等出現了7次。由此可見,黃牯山自然保護區以全草入藥的占比最高,根入藥的次之,葉、根莖、果實的居中,莖和種子入藥的最少。

表3 黃牯山自然保護區藥用植物入藥部位統計
2.4 黃牯山自然保護區藥用植物功效的多樣性分析參考《中藥學》等[9-10]的有關資料,將黃牯山自然保護區藥用植物功效分為12種(表4)。其中:清熱解毒藥出現的頻次最高,占比最大;其次為止血藥、補虛藥、祛風濕藥,均出現了20次以上,占比也較大;解表藥、利水滲濕藥、活血化瘀藥、化痰止咳藥、殺蟲藥均出現了10次以上,瀉下藥、平肝息風藥、其他藥均出現了10次以下,其中平肝息風藥僅含有2次,占總種數的比例最少。

表4 黃牯山自然保護區藥用植物功效統計
2.5 黃牯山自然保護區重點藥用植物分析通過調查發現,黃牯山自然保護區水熱、土壤條件優越,為藥用植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藥用植物種類較多,在黃牯山的主要山峰、周邊山體及地落水庫周邊多花黃精、雞頭黃精、箭葉淫羊藿、闊葉十大功勞、五味子、博落回、扇形鳶尾、魚腥草、車前草、蒲公英、半夏、百合、小薊、鴨兒芹、何首烏等大宗藥材有大量的蘊藏量。其中多花黃精、雞頭黃精、百合主要分布在民和、艾平、鐵廠、龍興等村寨山坡上,箭葉淫羊藿、闊葉十大功勞主要位于民和、地落、黃柏山等村寨周邊的山體,五味子主要分布在洪坪村附近的山體,小薊、鴨兒芹、扇形鳶尾、魚腥草、車前草、蒲公英、半夏、何首烏等則分布在黃牯山自然保護區坡腳的農田、村舍里。
近幾年隨著當地政府越來越重視中藥材產業發展,把中藥材產業納為江口縣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產業[11],先后在位于黃牯山自然保護區附近的民和鎮何壩村建立了(同濟堂)淫羊藿育苗基地,四寶村建立了黃精、厚樸、博落回種植基地,洪坪村建立了黃精、纈草種植基地,官和村建立了淫羊藿、板藍根、黃精林下種植基地。由于這些種植基地的建立,帶動了當地的村民跟隨種植相同的中藥材,但隨之而來就是當地村民盲目地上山亂挖野生中藥材。一方面當地村民缺乏野生藥用植物保護意識,很多村民到附近山上采挖多花黃精、雞頭黃精、箭葉淫羊藿、博落回出售給零散的種植戶,直接導致野生黃精資源枯竭,通過訪問,很多村民表示原來在山上能看到很多的白及、牛蒡、重樓,但近些年已很少見了。同時零散種植的農戶缺乏規范化種植技術,加上大多在家種植的都是老人,信息化落后,銷售的渠道僅局限于賣給收購的藥商,影響經濟收入。另一方面,由于種植的淫羊藿、黃精等短時間內很難看到收益,影響了企業投入的積極性,加之品牌建設耗時長,需要大量的資金周轉,影響了當地中藥材的發展。因此建議有關部門要加大野生資源的保護力度,加大對零散種植戶的培訓,引導農戶通過購買高品質的種子或植物器官進行無性繁殖,規范種植技術,從根源上杜絕跟風采挖野生藥用植物,同時有關部門在制定有關政策時,對于道地藥材種植應給予政策傾斜,加大仿野生種植技術、引種馴化、套種等實用種植技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