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芳,余麗琴,黎 潔
(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湖北武漢 430070)
課程思政是把價值引領貫穿于教育教學始終,切實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提高新時代人才培養的質量,與國家理想同心同向,專業素質契合社會發展高度,個人擔當與歷史進步同頻共振[2]。21世紀以來,我國水產業飛速發展,我國水產養殖產量占世界產量的70%以上[3],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水產業的大力發展,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培養具有“三農”情懷、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新時代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卓越水產人。作為水產業的一個分支,華中農業大學水族科學與技術專業是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其專業課程教學追蹤行業發展前沿,與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同向同行,該專業人才在培養過程中,把“立德樹人”理念貫穿到教育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將思政育人要素融入教學全過程。華中農業大學的“水族景觀規劃與設計”在師資隊伍建設、教材建設、教學資源、實踐教學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4-5],目前該課程為國家一流本科課程,為水族專業本科二年級學生的專業核心課程。因此,以此課程為載體,探討水族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途徑與方法,對推動水族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創新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水族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旨在培養新農科背景下,具有水族科學與技術系統知識理論,掌握水族生物繁殖與育種、養殖與鑒賞、水族景觀設計與創意等技能,富有“三農”情懷和科學人文精神,服務水族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復合型創新創業人才,著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教育和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6]。作為該專業的核心課程,水族景觀規劃與設計的教學改革,旨在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7],研究如何運用景觀規劃和設計的原理將水族觀賞動物與水族環境和諧美觀地結合在一起的課程,推動水族行業朝向人文景觀生態一體化、養殖觀賞藝術相結合的方向發展。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能夠根據水族景觀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技術,并結合實際的環境條件對各種水族觀賞場所進行合理有效地規劃和設計。該課程引導學生學習如何欣賞自然之美,將自然的一角搬到水族缸內,為觀賞動物營造一個舒適的原生境環境,打造一方靈動的水墨山水畫,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引導學生清晰認識到水族景觀設計行業對環境保護以及提升人們對自然美追求層次的社會責任感,崇尚藝術的人文素養和情懷,樹立水族文化自信;引導學生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去發掘、追尋水族景觀行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辦法,促進課程的學思結合、知行合一,增強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8-9],強化學生深刻認知到“行業的問題必須由行業人來擔當”的責任感;培養學生觀察入微、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以及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傳承“工匠精神”。
2.1 教學重點以水族景觀規劃與設計課程專業知識為載體,發揮課程特色和優勢,拓展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深入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完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根據課程內容,以如何搭建一方美麗水景把握課堂教學的“線”,靈活設計這條“線”上的各知識“點”,從追尋水族景觀行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啟發思考,引導課程學習入耳、入腦、入心。授課過程中通過隱形滲透、元素融合、案例分析等方式寓價值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提高課程思政的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激活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主動性,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三觀”,獲得為人、為事、為學的道理,實現價值引領、能力培養、知識傳授的有機融合,達到以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
2.2 教學難點轉變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討論中,同時注重隱性教育,將思政元素“潤物細無聲”地寓于課程中[10],把水族景觀規劃與設計相關專業知識和思政課程有機融合,自然而又直擊靈魂地達到課程思政育人目標,避免思政教育流于形式和過于突兀。
3.1 建立課程思政元素庫結合“水族景觀規劃與設計”課程特點和育人目標,課程教學團隊深入挖掘各章節各知識點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收集“思政”案例、視頻等教學資源,篩選、分類、建庫,將“水族景觀規劃與設計”課程思政元素分為行業發展、科學精神、愛國熱情、國家需求、責任擔當、實踐創新6大類,結合課程內容、線上金課、SPOC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翻轉課堂、實踐教學等多個環節,用水族景觀設計的獨有魅力讓學生拓展視界的同時,完成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地有機結合,增強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培養具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水族專業創新人才。
3.1.1行業發展。在第一章緒論授課中,引導學生分析行業發展現狀及動態,了解水族景觀行業在提升國民精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讓學生深刻領會到水族景觀設計在改善社交空間、家居場所中的潛在價值,從而對自己所學的領域感到自豪,增強學生學習水族景觀設計的熱情。分析行業發展的限制因素、市場痛點,讓學生結合文獻資料,以論文的形式探究解決這些限制因素以及痛點的可能方法與科研研究創新點,培養學生在水族景觀設計領域針對水族觀賞生物養殖的科研視角以及探索激情。
3.1.2科學精神。比如在第二章不同水族造景風格特點講授中,以國際著名水族景觀引領人天野尚先生為案例,引導學生在感受天野尚先生窮極一生追逐自然水景的腳步,把自然水景涉及的素材、器材等方方面面做到極致,以及在生命快到終結的時候,還以極強的毅力打造出葡萄牙里斯本40 m 的超大型自然風水族景觀,培養學生對待熱愛的事情,以專注、全身心投入的姿態一路追尋,哪怕遇到艱難險阻也毫不退縮,培養學生堅毅執著的探索精神。又如在第三章介紹手繪在水族景觀設計中的作用時,帶領學生將校園美景一角或自己拍攝的風景照片等以手繪方式繪制一幅水族景觀設計手稿時,引導學生如何欣賞身邊的美景,并將之搬入水族缸之中,培養學生觀察入微、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傳承“工匠精神”。
3.1.3為愛國熱情。主要體現在第一章緒論和第二章不同水族造景風格特點中,我國造景師在國際賽事中的突出成就以及我國水族景觀行業系列產品在世界范圍內的貿易,激發學生對水族造景的熱情和增強民族自豪感。在第六章新手入門——觀賞魚篇中,景觀中的觀賞魚類需要得到適宜的餌料、生活在適宜的水環境中,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機和多姿多彩的姿態。當代大學生生活在和平安寧的環境中,能恣意發揮自己的特長,專心學習自己喜歡的內容,這表明國家穩定、民族團結是人民安全以及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充分體現了我國政治體制的優越性。
3.1.4國家需求。在第四章新手入門——器材硬景觀素材篇中,水族景觀素材造景石、造景木、珊瑚、礁石等大多源于自然,引導學生保護自然生境,不要亂開發挖掘,更多地采用人工合成材料制作硬景觀,比如用樹脂做成假山等骨架結構。又比如在各個適宜場所,構建人工雨林景觀、水下景觀、水陸景觀,把自然的一角,通過景觀設計,搬入到室內,營造舒適、美麗的居家、辦公、休閑環境。與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方針同向,用自己的努力奮力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華章,建設美麗中國。
3.1.5責任擔當。在第五章新手入門——植物篇中,景觀中的植物生長需要精心地養殖管理,才能展現其最佳狀態。這蘊含著只有潛心從各方面武裝自己的頭腦、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不論是科研探索、還是人生成長路上,必將都遵循這個規律。在第七章不同風格水族造景示范中,在景觀構建過程中,造景師持續不斷地調整不同的素材,長時間彎腰勞作,比如一個5.0 m長的全水景建造過程中,業界造景師彎腰蹲在不足1.0 m高的水族箱中連續6 h不吃不喝不能起身,告誡學生,成景后的靚麗光鮮背后是無數的汗水、血水和淚水在支撐。大學生不能只著眼于表象,要透過表現看本質,要想在某個領域有突出成就,就需要在背后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同時也警示學生,現在和平安寧的生活,背后是有著無數人在負重前行,水族專業大學生應從多方面完善自己的知識構架,以適應社會發展中的不同需求,承擔起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責任。
3.1.6實踐創新。每個行業的興起和發展無不是來自新的技術革命,水草造景的興起自然也無例外,得益于多學科的交叉融合與創新,比如用于草缸的燈具、過濾系統的創新發展,以及真正讓水草造景走向繁榮的兩種創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氣態CO2擴散溶解技術和水草專用培植土的推廣。目前困擾水景行業發展的瓶頸問題主要為景觀的長期維護,這涉及水族缸水質的穩定控制、藻類控制技術、水草繁育與養殖技術、觀賞魚繁育與養殖技術等。這就需要激勵水族專業學生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開闊眼界、秉承技多不壓身的理念,廣泛攝取知識,這樣才能在喜歡的領域做出創新性成就。
3.2 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與方法在授課過程中,依托國家一流本科線上課程水族景觀規劃與設計,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MOOC+SPOC”,積極探索SPOC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并輔以虛擬仿真實驗項目水族箱造景與維護和實驗室動手訓練,以虛促實、虛實結合,提升學生景觀設計能力。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究式、研究型、案例式教學模式,把部分知識型內容轉到線上,學生通過MOOC學習基礎知識,線下SPOC課堂利用雨課堂以水族景觀設計行業流行景觀形式為案例、我國造景師參加國際水族景觀設計大賽的優秀作品為專題,重點講授水族景觀鑒賞要點和評價依據,以新手入門——器材篇、觀賞植物篇和觀賞動物篇為核心知識點進行課堂精講,強化學生對水族景觀設計的全面認識,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增強學生對我國水族文化的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以小組討論、學生展示等活動,啟發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提問和質疑,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研究意識。鑒于該課程具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柔性引智,建立校企共同授課機制,通過網絡直播或線下課堂示范等方式,聘請水族業界專家、水族造景涉及的美學、藝術等學科專家授課,讓學生領會水族景觀規劃與設計課程作為融合了生物、工程、美學、設計等多學科交叉的獨特魅力,培養水族專業學生豐富全面的專業素養。
在授課過程,還設計各類與水族景觀設計和景觀健康維護相關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以研促學,引導學生解決困擾水族景觀行業發展的問題,肩負起推動該行業創新發展的歷史使命。同時課外還以賽促教,通過每年一度的校級水族造景技能大賽以及全國大學生水族箱造景技能大賽,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課程思政考核中,加強過程性考核,以考查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情況為主,考查學生價值取向情況為輔,注重“定量與定性、靜態與動態、短期與長期、過程與結果”4個結合的原則。課程思政效果評價貫穿課程教學全過程,建立“課程論文(40%)+平時成績(課堂討論+課后拓展學習情況反饋)(30%)+MOOC成績(30%)”的全過程學習評價體系,全面考核學生和綜合素質。
根據“水族景觀規劃與設計”課程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涉水院校辦學宗旨,深入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素材,建立素材庫,并將其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融入教學中,實施“MOOC通講+SPOC精講+虛擬仿真線上模擬+實驗室、競賽等線下實訓”四階一體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在課程教學中注重過程性評價,注重隱性教育,做到思政元素春風化雨般浸潤學生心靈。水族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最終落實在培養該專業學生具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擁有優良的思想品德、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富有“三農”情懷和“愛農、知農、為農”素養,樹立和踐行漁業生態文明與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掌握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知識,具有較高的專業情懷、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具備較好的組織管理能力,能夠從事水族相關領域的管理與經營等工作,能夠從多角度發現、辨析、質疑和評價水族領域相關現象和問題,具備創新思維能力,對水族領域相關現象和問題提出獨特見解和應對措施,實現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的高校水產類專業卓越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