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東周時期古式青銅罍與華夏邊緣的族群認同

2023-10-08 06:28:30郎劍鋒
文史哲 2023年5期
關鍵詞:文化

郎劍鋒

本文所謂的“古式”青銅罍是指東周時期華夏邊緣地區出土的在形制、裝飾等方面具有中原地區晚商至西周早中期同類青銅器特點的一類青銅罍(1)郎劍鋒:《山東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銅器三題》,《江漢考古》2016年第4期,第71-78頁。。此前,已有若干學者對此類青銅罍進行過比較專門的探討(2)陳小三:《牟托一號石棺墓中銅罍和編鐘的文化來源》,《三代考古(八)》,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年,第344-358頁;高成林:《傳說與真相:茂縣牟托石棺墓中的考古發現與“鱉靈入蜀”》,《美成在久》2019年第4期,第32-47頁;劉祥宇:《略論東周時期成都平原及其周邊地區的雙耳銅罍》,《考古與文物》2021年第5期,第79-83頁。,其他綜合性的青銅器研究著作對此也有所討論(3)王宏:《中國古代青銅器整理與研究·青銅罍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年;路國權:《東周青銅容器譜系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由于此類青銅罍較多出土于中原地區之外的邊遠地區,或曰華夏邊緣地區,故有學者以之為“禮失而求諸野”的物證(4)王宏:《中國古代青銅器整理與研究·青銅罍卷》,第102頁;路國權:《東周青銅容器譜系研究》下冊,第627頁。。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更加全面地搜集相關資料,根據形制、裝飾等特點進行分類,并對各類型古式青銅罍的原型進行分析;嘗試引入“族群認同”“社會上層交流網絡”等概念,結合時空分布、社會等級和歷史背景等相關信息,對青銅罍的文化象征意義進行探討,努力實踐考古學“透物見人”的學術主張。

一、古式青銅罍的形制與原型

目前,筆者共搜集到古式青銅罍32件。根據肩部特征,分為圓肩、折肩兩大類,兩類青銅罍在形制、裝飾細節方面存在一些差異。下面即分類舉例說明。

第一類,圓肩。共6件。

此外,山東沂水劉家店子2號墓出土兩件(圖一,3)(7)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沂水縣文物管理站:《山東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1984年第9期,第1-10頁;李伯謙主編:《中國出土青銅器全集》第6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年,第314頁。、廣西百色田東縣博物館收藏一件(圖一,4)(8)黃霖珍主編:《百色文物珍品》,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3年,第47頁。,應為當地出土。在山東臨沂臨沭北溝頭墓地也出土一件形制、裝飾與田東縣博物館收藏相近的青銅罍(9)資料現存臨沂市臨沭縣博物館。。根據青銅罍形制及同出青銅器的特征判斷,以上四器的時代均為春秋中期。

圖一 圓肩古式青銅罍1.山東棗莊東江M217 2.山東沂水紀王崮M1303.山東沂水劉家店子2號墓出土 4.廣西百色田東縣博物館收藏

第二類,折肩。共26件。根據罍的整體形制和器耳的特征分為A、B兩型。

A型,共10件。敞口,束頸,弧腹,器耳為獸首半環形。

標本二,山東沂源縣姑子坪遺址38號墓出土,共計2件,形制、裝飾、尺寸近同。器身較矮,鼓腹,器耳為獸首半環形。頸部飾顧龍紋,肩部渦紋與夔龍紋裝飾相間,腹上部飾顧龍紋,下部為波帶紋,圈足飾垂鱗紋。其中一件口徑21.3、足徑21.8、通高33.1厘米。時代為春秋早期階段(圖二,2)(12)崔圣寬等:《山東沂源姑子坪發掘一批周代墓葬》,《中國文物報》2006年3月24日,第2版;李伯謙主編:《中國出土青銅器全集》第5卷,第191頁。。

其余6件A型折肩青銅罍分別出土于四川成都三洞橋青羊小區1號墓(13)成都市文物管理處:《成都三洞橋青羊小區戰國墓》,《文物》1989年第5期,第31-35頁。、四川新都馬家戰國墓(14)四川省博物館、新都縣文物管理所:《四川新都戰國木槨墓》,《文物》1981年第6期,第1-15頁。。前者出土1件,后者出土5件。青銅罍的形制、裝飾略異——斜腹斜收,裝飾簡化,但整體風格與前舉標本相近。墓葬的時代分別為戰國早期、戰國中期。

B型,16件。弧腹斜收,器耳上半部呈橫平狀,浮雕獸首。

標本一,山東滕州安上村出土。敞口,束頸,折肩,獸形雙耳,圈足。肩飾竊曲紋,腹飾變形三角形夔龍紋。口徑16.2、通高25厘米。時代為春秋早期階段(圖二,3)(15)魯文生主編:《山東省博物館珍藏·青銅器卷》,濟南:山東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年,第23頁。。

傳出山東棗莊東江墓地、現藏安徽省博物館的青銅罍(16)棗莊市政協臺港澳僑民族宗教委員會、棗莊市博物館編著:《小邾國遺珍》,第123頁。、山東日照東港區兩城鎮征集青銅罍(17)日照市博物館編:《日照出土青銅器集》,濟南:齊魯書社,2020年,第96-97頁。、山東煙臺萊陽中荊鄉前河前村出土青銅罍(18)資料現存萊陽市博物館。,形制、裝飾與標本一相近,時代亦當相去不遠。

1978年四川成都市南一環路東段基建工地出土青銅罍(20)平文:《西周銅罍》,《成都文物》1986年第3期,第38頁;成都市文物局編著:《成都館藏文物精品選》,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11年,第11頁。、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收藏青銅罍(21)奈良國立博物館:《奈良國立博物館所蔵品図版目録·中國古代青銅器》,東京:株式會社天理時報社,2005年,第41、133頁。,形制、裝飾與標本二近同,時代應相近。

標本三,1994年安徽桐城市高橋鎮長崗村出土。形制與標本二相近,肩部為獸形鋬;肩飾變形鳥紋,腹部有凸起的環帶紋,內填雷紋,頸部無紋飾,足部有斜三角形云紋。口徑22、足徑22、通高41厘米。根據同出青銅鼎的形制判斷,青銅罍的時代約為春秋中期(圖二,5)(22)江小角:《桐城出土春秋時期青銅器》,《文物》1999年第4期,第89-91頁;李伯謙:《中國出土青銅器全集》第8卷,第166頁。。廣西賓陽武陵鄉木榮村出土青銅罍,形制與標本三接近,裝飾繁復。時代當與標本三相近(23)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近年來廣西出土的先秦青銅器》,《考古》1984年第9期,第798-806頁;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編:《廣西文物珍品》,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2年,第45頁;李伯謙主編:《中國出土青銅器全集》第19卷,第218頁。。

廣西荔浦縣櫟木鎮馬蹄塘、陸川縣烏石鎮塘城出土的青銅罍(28)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近年來廣西出土的先秦青銅器》,第798-806頁;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編:《廣西文物珍品》,第44頁。、日本天理參考館收藏青銅罍(29)天理參考館:《天理參考館図録·中國篇》,東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朝日新聞社,1967年,第32頁。,形制、裝飾也與標本四相近,但整體略瘦高,肩部獸形器耳更加突出,呈獸首高昂狀。青銅罍的時代為春秋早期前后。

下面將上述各類各型古式青銅罍與中原地區的同類器物進行比較分析,對古式青銅罍的原型進行探討。

第一類古式青銅罍,也即圓肩罍,其整體形制與中原地區晚商至西周早期青銅罍基本一致,裝飾則有簡約、繁復兩種風格。簡約者通體素面,僅在肩部裝飾若干圓渦紋,與河南安陽戚家莊269號墓(30)安陽市文物工作隊:《殷墟戚家莊東269號墓》,《考古學報》1991年第3期,第325-352頁。,郭家莊北6號墓(31)安陽市文物工作隊:《河南安陽郭莊村北發現一座殷墓》,《考古》1991年第10期,第902-909頁。,山西靈石旌介1號墓(圖三,1)(3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靈石旌介商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51頁。,山東滕州前掌大38號墓(3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滕州前掌大墓地》上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275頁。,陜西涇陽高家堡4號墓(34)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編著:《高家堡戈國墓》,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78頁。,陜西岐山賀家村1號墓(35)陜西省博物館、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陜西岐山賀家村西周墓葬》,《考古》1976年第1期,第31-38頁;曹瑋主編:《周原出土青銅器》第6卷,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第1246-1248頁。,洛陽北窯410號墓(36)洛陽市文物工作隊編著:《洛陽北窯西周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210頁。等出土的青銅罍近同,只在局部或細節方面略有改造,屬于李零先生所說的“仿古”之中的“變古”(37)李零:《鑠古鑄今:考古發現和復古藝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第11頁。。繁復者通體裝飾較為復雜的紋樣,其中山東臨沂臨沭北溝頭墓地出土和廣西百色田東縣博物館收藏的青銅罍與河南安陽殷墟郭家莊160號墓(圖三,2)(3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安陽殷墟郭家莊商代墓葬》,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第89頁。,北京房山琉璃河1043號墓(39)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工作隊琉璃河考古隊:《1981-1983年琉璃河西周燕國墓地發掘簡報》,《考古》1984年第5期,第405-416、404頁。,湖北江陵萬城北門外出土(圖三,3)(40)李健:《湖北江陵萬城出土西周銅器》,《考古》1963年第4期,第224-225頁;湖北省博物館編:《禮樂中國:湖北省博物館館藏商周青銅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74、75頁。,上海博物館收藏(41)陳佩芬:《夏商周青銅器研究·夏商篇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45-349頁。青銅罍的裝飾題材與紋樣布局基本一致。山東沂水劉家店子2號墓出土的古式青銅罍,腹飾幾何化的波帶紋、肩飾三角形云紋,具有較為明顯的地域特征;器蓋裝飾蟠龍鈕的做法也與周初青銅罍具有明顯的淵源關系(42)郎劍鋒:《山東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銅器三題》,第71-78頁。。

圖三 中原地區青銅罍1.山西靈石旌介M132 2.河南安陽殷墟郭家M1601403.湖北江陵萬城北門外出土 4-6.1975年扶風齊家村出土

上述兩類三型青銅罍的年代從春秋早期延續至戰國中期,明顯晚于中原地區原型青銅罍,后者在西周中期以后就在中原地區消失了。因此,邊遠地區的古式青銅罍與中原地區的原型之間存在明顯的時間間隔,符合李零先生所說的“失而復得,斷而復續”,也即“復古藝術”的概念(47)李零:《鑠古鑄今:考古發現和復古藝術》,第8頁。。近年來,對商周青銅藝術中的“復古”或稱“回溯”的關注逐漸增多,研究者已經進行了不少有益的探討(48)Jenny F. So, “Antiquities in Antiquity: Early Chinese Looks at the Past,” Journal of the Chinese Studies (2008):1-32; 蘇芳淑:《古人擬古:近年西方學者看東周青銅器》,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學術講談錄》,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第351-359頁;Wu Hung, ed., Reinventing the Past: Archaism and Antiquarianism in Chinese Art and Visual Culture (Chicago: The Center for the Art of East Asia, Department of Art History,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Art Media Resource, Inc., 2010); 杰西卡·羅森:《祖先與永恒:杰西卡·羅森中國考古藝術文集》,鄧菲、黃洋、吳曉筠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第101-155頁;羅泰:《宗子維城:從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250年的中國社會》,吳長青等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373頁;張聞捷:《戰國時代的銅器復古》,《考古》2017年第4期,第91-102頁。。但也有學者對“復古”概念持謹慎態度,如張昌平先生就強調,“與其說是復古,不如說是傳統文化因素在各個不同時期的延續”(49)張昌平:《曾國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217頁。。有鑒于此,本文仍采用比較中性的、更具描述性的“古式”一語稱之。

二、古式青銅罍與東部“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

罍作為先秦禮器之一種,見于《詩經》等傳世文獻。《詩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孔穎達《疏》引《毛詩》云:“金罍,酒器也,諸臣之所酢。”《詩經·小雅·蓼莪》:“瓶之罄矣,維罍之恥。”朱熹《集傳》:“瓶小罍大,皆酒器也。”《爾雅·釋器》:“彝、卣、罍,器也。”郭璞《注》:“皆盛酒尊,彝總其名。”邢昺《疏》:“罍者,尊之大者也。”(50)以上分見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影印清嘉慶刊本,第583-584、5654頁;朱熹集注,趙長征點校:《詩集傳》卷一二,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226頁。上述文獻表明,罍為酒器,其個體與容量都比較大。

傳世文獻中也有罍用為水器的記載,《儀禮·燕禮第六》:“設洗、篚于阼階東南,當東霤。罍水在東,篚在洗西,南肆。”《儀禮·大射儀第七》:“設洗于阼階東南,罍水在東,篚在洗西,南陳。”《儀禮·少牢饋食禮第十六》:“司宮設罍水于洗東,有枓。設篚于洗西,南肆。”鄭玄《注》:“凡設水用罍,沃盥用枓,禮在此也。”賈公彥《疏》:“用水者皆須罍盛之,沃盥者,皆用枓為之。”(51)見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第2193、2226、2596頁。朱鳳瀚先生認為,“《儀禮》成書晚于上引詩篇,盛水器稱罍或是春秋以后的事”(52)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08頁。。考古資料及相關研究表明,墓葬中隨葬的青銅罍多與尊、斝、壺等青銅酒器擺放在一起,表明其為酒器。研究者還指出,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罍還可能作為盛食器(53)王宏:《中國古代青銅器整理與研究·青銅罍卷》,第22-25頁。。

本文所論的古式青銅罍,其原型在中原地區僅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其后即退出青銅禮器系統(54)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第208頁;王宏:《中國古代青銅器整理與研究·青銅罍卷》,第22-25頁。。具有商末周初或西周中期風格的古式青銅罍,數量雖不甚多,但在時間、空間兩個維度,都很值得注意——時間上,從春秋早期延續至戰國中期,與其原型具有明顯的時間間隔;空間上,分布范圍非常廣闊,且都分布于中原之外的華夏邊緣地區。

此前,已有研究者注意到古式青銅罍的空間分布特點。如王宏認為,古式青銅罍的分布大致呈圓圈狀,“說明環中國周邊地帶在先秦時期就有著比較密切的文化往來”(55)王宏:《中國古代青銅器整理與研究·青銅罍卷》,第101頁。。路國權也指出,古式青銅罍(作者劃分為“D型銅罍”)“主要分布在四川等周文化的邊緣地區”(56)路國權:《東周青銅容器譜系研究》下冊,第627頁。。也有若干學者就器物的生產地點和流通路線進行了一些探討。如陳小三指出,“銅罍這類看似古老的器類,實際上在東周時期,在相當大的一個范圍內仍在生產、使用”。“盡管它們出土的地點范圍相當大,但考慮到整體形制及紋飾風格的共性”,“這些器物可能擁有共同的產地,大致范圍就在山東南部到安徽的長江沿線這一地區”(57)陳小三:《牟托一號石棺墓中銅罍和編鐘的文化來源》,第344-358頁。。高成林認為“山東南部地區出土的這種銅罍不僅時代最早、數量較多,而且形制也比較多樣,加上山東南部地區出土的很多東周銅器都存在文化滯后的現象”,“可以理出一條銅罍從山東南部經江淮和長江中游地區南下廣西、西上巴蜀的傳播路線”;“山東南部是這種銅罍的發源地,內蒙古、湖南、四川、廣西等地出土的這種銅罍都是受其影響產生的”(58)高成林:《傳說與真相:茂縣牟托石棺墓中的考古發現與“鱉靈入蜀”》,第32-47頁。。熊建華推測,“這類器物的鑄造地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中原地區西周統治者為特定的族群鑄造,不同的特點是為了適合不同族群的文化……另一種可能是在發現最多的地區,如廣西等,再通過商貿等活動流傳到別的地區”(59)熊建華:《湖南商周青銅器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13年,第106-107頁。。

誠如論者所言,本文所論古式青銅罍分布范圍的確非常廣闊——北起內蒙古東部、東南經山東、安徽,南下湖南、廣西,西入四川。其分布范圍近似一個半圓形,而這一分布范圍恰與童恩正先生早年提出的“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相對。因此,筆者認為,古式青銅罍的分布范圍可視為新的“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童恩正先生在對“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進行論證時,將考古學文化放在一定的生態環境和社會背景之下進行綜合考察,根據“出土器物的類型、風格、建筑遺跡、葬具、葬俗等各個方面的考古學因素”存在的相似性,提出從中國東北至西南“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的主張,認為“這些現象的產生,其中既有民族的直接遷徙、融合和交往,也有間接的觀念的傳播,甚至不排斥某些因素有兩地獨立發明的可能性”(60)童恩正:《試論我國從東北至西南的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南方文明》,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年,第558-603頁。。與童恩正先生強調“生態環境”因素,強調“半月形地帶自然景觀的相似性”不同,本文所論古式青銅罍的分布范圍雖同處遠離中原的邊遠地區,也即華夏邊緣地區,但在地理環境方面卻存在顯著的差異。換言之,本文所論古式青銅罍的分布范圍也即新的“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突破了童恩正先生所論“自然景觀的相似性”,跨越了王明珂先生所說的“華夏生態邊界”(61)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增訂本)》,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筆者認為,本文所論青銅罍的分布范圍內,最為根本的相似性并不在生態環境、生產技術、社會風俗等方面,而在于各個地區族群的“非華夏”屬性。僅就其大者而言,就包括東北的山戎、海岱地區的東夷、江淮地區的淮夷、南方的百越、四川盆地的古蜀和岷江上游的古氐羌等族群,從而形成一個跨越多個族群的文化傳播帶(62)王宏也指出,“這種罍只出土在當時中原人稱為戎狄之區的環中國周邊地帶”。參見王宏:《中國古代青銅器整理與研究·青銅罍卷》,第101頁。。這一族群上的“非華夏”屬性反倒與童恩正先生所說“文化上”的邊緣屬性具有較強的可比性——“在文化上,這一地帶則自有其淵源,帶有顯著的特色,構成了古代華夏文明的邊緣地帶”(63)童恩正:《試論我國從東北至西南的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第558-603頁。。

那么,新的“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何以會在東周時期形成并得以延續?筆者認為,這一問題或可從當時的歷史背景,特別是學術界所論“華夷之辨”出發進行考察。

春秋以降,周王室衰微,中原地區面臨邊地族群的嚴重威脅,如文獻所載,“及平王之末,周遂陵遲,戎逼諸夏”,“當春秋時,(戎)間在中國”(64)《后漢書》卷八七《西羌傳》,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2872頁。;“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65)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第4884頁。。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諸夏”也即華夏集團的族群意識明顯增強,出現了學界所概括和強調的“華夷之辨”(或稱“夷夏之防”)(66)李龍海:《漢民族形成之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157-160頁。。所謂“華夷之辨”的本質,如學者所言,“就是構建自我相似性的華夏共同體意識,同時也構建作為自我對立面的夷狄形象,強調前者的優越性和后者的落后性與野蠻性;強調同族人應該團結起來,共同御辱反對‘夷狄’對華夏文化的踐踏和毀滅”(67)魏孝稷:《互動與認同:古典時期中國與希臘族群認同的比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第57頁。。在這一過程中,“攘夷”與“尊王”實為一體兩面,相得益彰,成為當時中原列國高舉的族群認同的大旗(68)李龍海:《漢民族形成之研究》,第157-160頁。。至于“華夷之辨”的影響與意義,則如研究者所論,極大地增強了華夏民族或族群的認同和國家意識,這使華夏國家在面對外族的侵擾時,能夠團結對外,從而形成強大的力量(69)李龍海:《漢民族形成之研究》,第166-167頁;魏孝稷:《互動與認同:古典時期中國與希臘族群認同的比較》,第60頁。。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研究者所論,多站在華夏族群的立場,強調了華夏族群內部的凝聚,但族群意識是在族群“互動”中形成并得到強化的,“‘族群’并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存在于與其他族群的互動關系中。無論是由‘族群關系’或‘族群本質’來看,我們都可以說,沒有‘異族意識’就沒有‘本族意識’,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沒有‘族群邊緣’就沒有‘族群核心’”(70)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增訂本)》,第6頁。。“我,自然是繼續存在的。但非與人相對之時,我之觀念,亦朦朧而不清晰。民族,國家,也是如此。使一民族自覺其為一民族的,是異民族相當的壓力。使一國家自覺為一國家的,是異國家相當的壓力。壓力愈重,其覺醒之程度愈高;其團結的力量亦愈厚。所以說:‘殷憂可以啟圣,多難可以興邦’”(71)呂思勉:《中國民族史·中國民族演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60頁。。一言以蔽之,“一個群體的認同是在與別的群體對抗或比較時被界定的”(72)彼得·伯克:《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第二版)》,姚朋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62頁。。從這一思路出發考慮,在諸夏與戎狄互動的過程中,華夏族群意識的強化必然觸發華夏邊緣地區族群意識的生成。

在族群互動的過程中,“族群成員為將自己與其他群體區分開來,會強調一些文化差異,即我們所謂的族群標志。族群標志或許如穆斯林婦女在公開場合遮面的黑色頭巾(“蓋頭”)一樣鮮明,或許如馬來西亞華人店鋪收銀臺邊供著的小型財神像一般微妙。對紐芬蘭人來說,族群標志之一是他們的盎格魯愛爾蘭口音,另一個標志則是他們使用的古老的航海詞匯”(73)約翰·奧莫亨德羅:《人類學入門:像人類學家一樣思考》,張經緯、任玨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31頁。。筆者認為,根據古式青銅罍的時空分布特點,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古式青銅罍正可視為東周時期華夏邊緣地區的“族群標志”,借以將新的“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內的諸多族群與華夏族群區別開來。但與一般的族群標志僅限于某一族群內部不同,這一“族群標志”表面上超出了單一族群的邊界,是“跨族群”的。但正如前文所述,“非華夏”正是古式青銅罍分布范圍內統一的“族群標志”,也即與“華夏”這一“我們”相對應的“他們”,是一個更大的“他者”。從這一意義上說,古式青銅罍作為“他們”或“他者”的“族群標志”與其呈現的“跨族群”特點并不矛盾。

另一方面,古式青銅罍作為一種復古藝術,其作用和意義與《左傳·宣公四年》所載周王分魯公以“夏后氏之璜”及婦好墓等商周時期高等級貴族墓葬出土的“遺玉”相似(74)王青:《遠方圖物:早期中國神靈考古探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28-96頁。。與一般的“族群標志”相比,古式青銅罍、“夏后氏之璜”、商周“遺玉”都象征著更加久遠的時代,其本身就具有相當的“偉大性”或“權威性”。這一點正如社會學家愛德華·希爾斯所論,“人物對古物的崇拜將接受物品轉變成了一種鑒賞傳統;這一傳統不僅為人們所接受,而且還因為它與過去的聯系而被推崇。人們崇尚過去本身的另一個因素是,過去是偉大的。過去性甚至產生了偉大性。過去的這一屬性使過去的事物值得保存,值得將其作為傳統加以維護和傳遞”(75)愛德華·希爾斯:《論傳統》,傅鏗、呂樂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6頁。。愛德華·希爾斯的這一論斷還可與其探討的“克里斯瑪”(charisma)權威進行聯系。“克里斯瑪”最早由馬克斯·韋伯引入政治學領域,特指“一種神奇的近乎天賦的領袖魅力”。愛德華·希爾斯擴展了“克里斯瑪”的內涵,主張“在制度、角色、個人、規范或象征被人感受或相信關聯著或充盈著這些超越權力之處,我們就說它們被認作克里斯瑪”;“個人、行動、角色、制度、象征和實物被推定聯系著‘終極的’‘根本的’‘樞要的’、決定秩序的權力”(76)愛德華·希爾斯:《中心與邊緣:宏觀社會學論集》,甘會斌、余昕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年,第137頁。。因此,本文所論的古式青銅罍,因其“過去性”“偉大性”而很容易與“克里斯瑪”權威聯系在一起,可以更好地凝聚族群,特別是特定族群的社會上層,這一點正可與下文關于“社會上層交流網絡”的探討相應。

三、古式青銅罍與“社會上層交流網絡”

本文所論的古式青銅罍,多數出土于墓葬之中,少數為“窖藏”出土,其他青銅罍的出土環境則不甚明確。通過列表統計可以發現,出土古式青銅罍的墓葬,規模都比較大,棺槨結構復雜,隨葬品數量多,種類豐富,都出土了比較多的青銅器、玉器等高等級物品。據此可以判斷,這些墓主的社會等級較高,其中不乏諸侯國君、國君夫人或地方政權的王或“君長”(參見表一)。古式青銅罍在社會屬性方面的這一特點,也符合族群認同理論的相關論述與觀點。

族群認同相關研究認為,社會上層或知識精英在建構族群認同的過程中,具有明顯的主動性。因為社會上層或精英階層更加熟悉自我族群的文化,深知文化之于族群認同的核心作用,因而對其他族群文化的影響也就更加敏感。王明珂主張,族群認同的形成,“是在特定的政治經濟環境中,在掌握知識與權力的知識精英之導引及推動下,人們以共同族號、族源歷史,并以某些體質、語言、宗教或文化特征,來強調內部的一體性、階序性,并對外設定族群邊界以排除他人”(77)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增訂本)》,第43頁。。王明珂同時強調,在建構族群認同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集體記憶”也是由社會精英提供的,并借由種種媒體(如報紙書刊、歷史文物館、紀念碑、歷史教育等)的傳播,來強化人群間的根本感情(78)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增訂本)》,第30頁。。

表一 隨葬古式青銅罍墓葬統計表

霍德通過對資料完備的民族志的研究,主張物質文化不僅僅是生態適應或者社會政治組織的反映,也是用來區分和反映社會關系的一個活躍因素,“相互公開競爭的群團可以用不同的物質文化強調他們之間的差異性,而當一個群團希望利用其他群團的資源時就會盡量縮小這些差異性的表現”。“精英集團往往會使用物質文化使其權威合法化”(79)布魯斯·崔格爾:《考古學思想史》,徐堅譯,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第293頁。。

與童恩正先生所舉細石器、球形石器、半月形雙孔石刀、雙大耳陶罐、青銅短劍等生產工具、日用陶器和兵器不同,本文所論的古式青銅罍屬于禮器或“威望物品”(prestige goods)的范疇。前面的統計已經表明,古式青銅罍主要為當地的社會上層或精英階層所擁有。根據青銅罍的這一社會屬性,筆者認為,古式青銅罍分布于如此廣闊的地域范圍內,表明這一廣大區域內應存在一個“社會上層交流網絡”(exchange network),社會上層通過文化或意識形態權力來實現其“領導策略”(leadership strategies)。

李新偉將這一理論引入中國史前考古學研究,他通過對遼西紅山文化玉勾云形器、海岱地區大汶口和龍山文化的牙璧、長江下游凌家灘文化玉版、玉鷹等玉器的研究推斷,中國東部地區在距今5500年左右,即復雜社會開始出現的時候,也建立了類似的“社會上層交流網”,而對這一交流網絡的維護和控制,同樣是當時社會上層的重要領導策略。作者還指出,“這一交流網存在的考古學證據不僅是玉器;其建立的時間也可能更早;具體的交流方式也可能獨具中國特色”(82)李新偉:《中國史前玉器反映的宇宙觀——兼論中國東部史前復雜社會的上層交流網》,《東南文化》2004年第3期,第66-72頁;李新偉:《紅山文化玉器與原始宇宙觀——史前藝術與宗教權力關系的個案分析》,《中國美術研究》2013年第1期,第1-8頁。。

筆者認為,與“領導策略”和權力來源密切相關的“社會上層交流網絡”不僅適用于史前時期或前國家階段,同樣也適用于本文所論的青銅時代和國家階段。作為被社會上層壟斷的“威望物品”,古式青銅罍在如此廣闊的范圍內流行,與前文所舉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對貴重物品和神秘知識的遠距離交流是一致的。考古學家皮波斯在對密西西比河流土丘期社會研究中指出,在實行“威望物品經濟”的系統中,物品的價值是由地理距離和社會距離兩個因素決定的。從地理距離上來講,越是來自遠方的東西價值越高;從社會距離上來講,越是社會上層使用的物品價值越高(83)轉引自李新偉:《儀式圣地的興衰——遼西史前社會的獨特文明化進程》,第24頁。。循此思路,聯系前文關于“古物”文化象征意義的討論,筆者認為,本文所論的古式青銅罍作為一種“威望物品”,其價值除了地理距離和社會距離之外,還與“時間距離”相關,即物品越古老,物品的價值可能越高,“過去性甚至產生了偉大性”,古式青銅罍在“超越本地”的同時也“超越現實”,具有更強的“克里斯瑪”權威,能夠更好地詮釋社會上層的合法性。

需要說明的是,東周時期華夏邊緣地區“社會上層交流網絡”,除古式青銅罍之外,還有更多相關資料可供參照,其中包括西周早期的蟠龍蓋青銅罍、春秋時期的矮體青銅鉦和點線紋青銅鼎等。

目前,出土蟠龍蓋青銅罍的地點共計三處,即四川彭縣竹瓦街窖藏(84)王家祐:《記四川彭縣竹瓦街出土的銅器》,《文物》1961年第11期,第28-31頁;孫華主編:《中國美術全集·青銅器二》,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第554-555頁。、遼寧喀左北洞溝二號窖藏(85)喀左縣文化館等:《遼寧喀左縣北洞村出土的殷周青銅器》,《考古》1974年第6期,第366-368頁;孫華主編:《中國美術全集·青銅器二》,第459頁。、湖北隨州葉家山曾國墓葬(圖四)(86)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博物館編:《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曾國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132-135頁。。喀左青銅器窖藏材料發表時,作者已經注意到“此罍與四川彭縣竹瓦街西周初年窖藏坑所出罍酷似”,認為“在相距數千里的遼寧省出土了同類器,正好說明祖國古代文化從南到北的一致性”(87)喀左縣文化館等:《遼寧喀左縣北洞村出土的殷周青銅器》,第369頁。。葉家山曾國墓地蟠龍蓋青銅罍出土后,研究者提出,這種高浮雕裝飾的青銅罍只見于周文化的邊緣地區(88)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博物館編:《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曾國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132頁;郎劍鋒:《山東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銅器三題》,第71-78頁。。童恩正先生早年對東北至西南地區“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進行論證時認為,“竹瓦街銅罍和北洞村銅罍出現相似是由于橫亙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青藏高原東緣的文化傳播帶導致的文化傳播的結果”(89)童恩正:《試論我國從東北至西南的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第558-603頁。,但葉家山曾國墓地出土的蟠龍蓋青銅罍已經表明,蟠龍蓋青銅罍處于本文所論新的“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而非童恩正先生早年所論,故可視為東周時期“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形成的歷史或文化基礎。

圖四 蟠龍蓋青銅罍1.遼寧喀左北洞溝二號窖藏 2.湖北隨州葉家山曾國墓葬出土 3、4.四川彭縣竹瓦街窖藏

圖五 矮體青銅鉦1.山東海陽郭城鎮出土 2.沂水劉家店子M195 3、4.沂水紀王崮M135.安徽宿縣蘆古城子遺址出土 6.四川牟托1號墓K28

“點線紋”是一種線狀排列的凹點裝飾,主要出現在鼎耳外側。在安徽中部“群舒”故地出土這種裝飾的青銅鼎數量較多,時間集中于春秋時期(96)李國梁:《群舒故地出土的青銅器》,《文物研究》第六輯,合肥:黃山書社,1990年,第162-190頁。。這種裝飾的青銅鼎在魯東南地區和膠東半島都有發現,表明“群舒”青銅文化對山東半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為探討海岱地區與江淮地區的文化聯系、交流與互動提供了寶貴的考古資料(97)郎劍鋒:《山東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銅器三題》,第71-78頁。。相關資料除煙臺棲霞呂家埠1、2號墓之外(98)棲霞縣文物管理所:《山東棲霞縣松山鄉呂家埠西周墓》,《考古》1988年第9期,第778-783頁。,還見于山東長清仙人臺邿國墓地(99)山東大學考古系:《山東長清縣仙人臺周代墓地》,《考古》1998年第9期,第11-25頁;李伯謙主編:《中國出土青銅器全集》第5卷,第212、214頁。、沂水紀王崮1號墓(100)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沂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沂水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編著:《沂水紀王崮春秋墓出土文物集萃》,第32-37頁;李伯謙主編:《中國出土青銅器全集》第5卷,第230、231、237頁。;同樣形制和裝飾風格的青銅鼎在相距遙遠的湖南衡陽縣赤石鄉也有發現(圖六)(101)李伯謙主編:《中國出土青銅器全集》第14卷,第117頁。。如此,海岱地區、江淮地區和地處長江中游的湘江流域通過這種特殊裝飾的青銅鼎再次被聯系在了一起。

此外,研究者還指出,牟托1號石棺墓1號器物坑出土的B型镈鐘,器表裝飾為凸起的陽線蟠虺紋,風格與山東棗莊徐樓1號墓銅镈(102)棗莊市博物館、棗莊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棗莊市嶧城區文廣新局:《山東棗莊徐樓東周墓發掘簡報》,《文物》2014年第1期,第4-27頁;棗莊市博物館、棗莊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棗莊市嶧城區文廣新局:《棗莊市嶧城徐樓東周墓葬發掘報告》,《海岱考古》第七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59-127頁。、臨沂市郯城大埠二村2號墓出土的甬鐘相似(103)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沂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郯城縣文物管理所:《郯城縣大埠二村遺址發掘報告》,《海岱考古》第四輯,第105-140頁。。這種紋飾在山東南部和淮河流域比較流行,集中在鐘、镈、簠、鋪、盆、匜等器類;其流行時間較短,主要集中于春秋中期或中晚期之際(104)陳小三:《牟托一號石棺墓中銅罍和編鐘的文化來源》,第344-358頁;高成林:《傳說與真相:茂縣牟托石棺墓中的考古發現與“鱉靈入蜀”》,第32-47頁。。牟托1號石棺和棗莊徐樓、郯城大埠二村大體處于古式青銅罍分布范圍的兩端,因而也可視為新的“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和“社會上層交流網絡”成立的又一輔證。

圖六 “點線紋”裝飾青銅鼎1.山東長清仙人臺M6B26 2、3.山東沂水紀王崮1號墓出土 4.湖南衡陽赤石鄉出土

四、結論與余論

通過前面的論述可知,東周時期在形制、裝飾方面具有早期青銅器特點的古式青銅罍大體可分為圓肩、折肩兩類,后者又可進一步劃分為兩型。二者分別以商末周初、西周中期中原地區的同類青銅罍為原型進行了仿制。古式青銅罍出現于春秋早期,延續至戰國時期。

在空間分布方面,古式青銅罍分布于中原之外范圍廣闊的華夏邊緣地區,構成了一條新的“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結合“華夷之辨”的歷史背景與族群認同理論,古式青銅罍可視為東周時期華夏邊緣地區的“族群標志”。同時,古式青銅罍象征著更加久遠的時代,具有相當的“過去性”“偉大性”或“權威性”,具有“超越本地”和“超越現實”的價值屬性,因而能夠更好地發揮“族群標志”凝聚族群的作用。

古式青銅罍作為一種禮器或“威望物品”,主要為社會上層所擁有,表明古式青銅罍的分布范圍內存在“社會上層交流網絡”,該區域的社會上層通過古式青銅罍等物品所代表的文化或意識形態權力來實現其“領導策略”。這一交流網絡的存在還可以得到西周早期蟠龍蓋青銅罍、春秋時期矮體青銅鉦和點線紋青銅鼎等商周時期物質文化遺存的證明。

東周時期,王室衰微,列國爭強。在“華夷之辨”的歷史背景之下,華夏與非華夏族群在互動的過程中,形成了華夏、華夏邊緣地區的族群認同。除了本文所論的古式青銅罍,吳越地區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樂器——句鑃的“發明”,齊叔夷鐘、秦公簋與秦公鐘等銅器銘文對夏王朝的追憶,似都可結合東周時期“華夷之辨”的背景,從族群認同的角度進行解讀。

進入秦漢大一統的歷史階段之后,中央王朝如何面對進而整合多樣的族群認同和文化認同?統一的“漢民族”是如何形成的?多元、統一的中國是如何實現的?這些宏大問題既是當時統治者要直面的現實,也是筆者在今后的研究中長期關注與思考的問題。為了更好地回答這些問題,除傳世與出土文獻之外,如何更加深入發掘文物承載的文化意義,更好實現文字資料與實物資料之間的整合,有效開展不同學科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則需要相關研究者共同探索與實踐。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三级毛片|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第一页亚洲|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亚洲av无码人妻|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国产视频a|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官|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婷婷色婷婷| 欧美一级夜夜爽www|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国产噜噜噜|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日韩在线网址|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2区| 国产福利小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性欧美久久|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本在线亚洲|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白浆视频|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看黄的网站|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亚洲a级毛片|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播放|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国产欧美网站|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一级成人a做片免费| 欧美啪啪一区|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APP|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亚洲第七页|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2048国产精品原创综合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 久久国产香蕉|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五月婷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