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文翩 葛文超
少林寺所獨有的護法緊那羅王就是以使用棍而聞名于世,而“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歷史傳說也是圍繞僧兵與棍的使用展開,至明代少林武藝發展的巔峰階段,少林棍法更是成為少林功夫在天下武藝中最具代表的內容。當時,少林僧兵奉命征調至東南沿海,舍身抗倭,保家衛國,所使用的基本技術之一也是少林棍法。茅元儀在其兵學巨著《武備志》中就曾有一段按語,指出“諸藝宗于棍,棍宗于少林”。
作為一種雙手使用的長兵器,棍兼備有各類長短兵器的特點。它無刃而不易造成嚴重傷害,一般不在封建國家的“禁兵”之列,而且在古代就已經發展成為中國古典武藝競技對抗的重要器械形式。至少在自宋、元時代起,民間不但出現了表演性質的“使棒”,還出現了引人入勝的“打棒”,就是棍的競技格斗比賽。同時,在軍旅武藝的訓練中,棍棒也時常被用來代用各種兵器,完成古人稱之為“習手足”的重要訓練。這也是因為棍既不容易造成傷害,又具有技術上的某種綜合性。對此,明代俞大猷曾十分生動地比擬說:“用棍如讀四書,鉤、刀、槍、鈀如各習一經。四書既明,六經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則各利器之法從此得矣。”
少林棍是一種以槍為棍或槍棍一體的長棍,它兼有擊剌兩方面的效用,而以剌(或稱戳、札)為主,以擊為輔。程宗猷稱之為“兼槍帶棒”或“兼槍棒”。對此,程宗猷有透徹的表述,他在《少林棍法闡宗(問答篇)》中說:“或問曰:人動稱少林棍,今觀圖訣,俱是槍法,何也?余曰:諺云:打人千下,不如一劄。故少林三分棍法,七分槍法,兼槍帶棒,此少林為棍中白眉也。”
所以,“少林棍”的正確叫法是“兼槍帶棒”或“兼槍棒”。此處用“棒”而不用棍,馬明達教授指出其目的在于強調“打”的效用。因為程宗猷的時代,通過俞大猷的親自傳授,周友、匾囤一系的少林棍法中已吸取不少《劍經》所表達的南派棍法,“少林棍”完成了槍棒技術和南北棍法的融會與整合。
古籍所記載少林棍的基本形制有大、小之別。“八尺五寸”是大棍,另有尺寸比較小的小棍。大棍實則為槍,而小棍則主要應對“長刀大劍”。因此,要充分使用穿提、閃賺一類方法,以“活龍生虎”的靈活步法和技術,避其鋒而擊其虛。前者主要是用之軍陣者,其體制技藝基本遵從六合大槍的法則,名為棍而實則為槍;后者則主要是民間武藝愛好者們所傳習,其形制短于八尺五寸,究竟應該多長為宜,程宗猷曾說:“棍之重輕,則隨人力之大小而用之。”重輕與長短相同步,亦見長短還是要因人而宜,并不一定有定制。
嵩山少林寺釋永信方丈為了進一步促進少林功夫的標準化發展,為中國傳統體育形式增加更多具有中國文化特質的競技項目。于2021年始,少林寺正式推出少林棍法競技對抗,作為新時期少林功夫為服務于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復興,以及少林功夫向更符合運動化、健康化、教育化發展基本需要發展的新嘗試。少林棍法為使用半軟質長棍,長度在200cm、厚度4.5cm。在限定區域與時間內,嚴格按照規則進行相互對抗,取得有效得分,通過分值差來判定勝負的現代競技運動項目。

當前的少林棍日常訓練技術體系,少林寺遵循了前人的技術和模式,復原了少林棍的實用技術,要求不圖人前美觀,一打一停,不講花法。參考其他對抗性項目的技術系統,形成了現有的技術體系:
(一)實戰姿勢。中四平勢:立正站立,右手持兵保持器械豎直。以右腳為軸向左側擰轉,同時左腳向后一步,成弓馬步,腳的距離稍大于肩,身體重心落于兩腳之間。右腳腳尖朝前微內扣,左腳腳尖朝右前方,腳跟抬起;前后腳水平距離約為半腳;同時,左手虎口順著器械向下滑動,握至器械尾端,右手握住器械向前向下按壓,兩臂微曲,兩手之間的距離比兩腳略寬;上體保持正直,含胸收腹,兩肩向下沉,器械前端微抬起,目視前方。實際用法:中四平勢是諸勢之首,宜于變化。對方扎上,我即拿,對方扎下,我即提櫓格擋,對方扎左,我即攔,對方扎右,我即拿;依此一勢而隨宜變化。



少林棍法中四平勢圖示
(二)步法。前進步:后腳蹬地,前腳先向前進半步,后腳緊跟進半步;小弓步:左腳蹬地轉胯,使膝蓋正面垂直于地面,身體正面朝前。
(三)進攻技術。扎棍(單手扎槍勢):左腳蹬地向右擰轉,迅速帶動左側腰胯向右擰轉,使身體呈正面面向前方狀,左肩向前方送出的同時左臂向前刺出,右臂迅速抬起輔助前送,右手不動,保證器械從右手順暢滑過;劈棍(劈勢):左腳微蹬地,左側腰胯和肩迅速向右擰轉,使身體正面面向前方,左手向前向上舉器械,與前額同高位置,同時右手迅速順器械向下滑動,使右手位于頭正上方,隨后腰胯迅速向左擰轉,右手滑把向前下壓,左手也隨即下拉壓,使器械下劈到水平位置時,雙臂向上發力抑制繼續向下運動的器械。挑棍(提槍勢):腰胯微向右擰轉,右手在身體右側握棍自上而下劃弧,后迅速向左側轉腰擰胯向上劃半弧做掃擊動作,并以左手為相對固定點;橫擊(剪子股式):腰胯微向右微擰轉,同時右臂屈肘向上抬起,肘尖指向前下方,右手向下滑把,移動至與前額相對的位置,左手順勢推向右肘下方,棍尖朝斜上方。隨后腰胯迅速向左擰轉,使身體正面轉型左方,右手由上到左畫弧再水平向右迅速撥棍,左臂順勢回收于左胸前,力達棍前段。
(四)進階進攻技術。仙人坐洞勢:重心后移至左腿,身體后坐,器械尾端緊貼于左側腰腹,器械指向對方,然后單手猛然扎出;挾衫勢:右手猛然將器械后送,然后雙手同時前滑抓于器械前半部分,左臂將器械挾于腋下,右手將近抓握于器械前端,左腳向前上步,迅速近身。
(五)防守技術。上架格擋(撐勢):左腳蹬地右轉,身體自然轉向前方,兩臂同時向前上方上舉,使器械橫向與地面平行,高過頭頂;提櫓格擋:左腳蹬地右轉,身體自然轉向前方,左臂向頭頂上方高舉,右臂向前下方推,使器械尾端高過頭頂,前尖指向地面,使器械斜立將身體遮蓋在內。技術內容限于篇幅,不再贅述。
少林棍的日常訓練中步法訓練最為關鍵。所謂“誘敵即以閃賺為最勝”,如何戰術意圖的實現都是基于靈活多變的步法。因此,持械進行各種步法訓練是最為基礎的訓練。除此以外,在器械攻防上則主要需要進行攔、拿、扎三法的訓練,以體現“打人千人,不如一扎”的技術特點。
舉例,少林棍常規訓練內容1.準備活動:1)慢跑3分鐘;2)靜態:熱身操、壓腿韌帶、壓肩。3)動態:小步跑、高抬腿、交叉跑、橫擊步;3)步法訓練(10 分鐘):前、后、左、右、騰空、下蹲進攻防守對應的步法訓練。2.持械訓練:劈、擊、攔、拿、扎、格等基礎技術。3.輔助訓練,1)靈敏反應:指東打西、穿梭跑、轉身跑、后退跑、側身跑、閃身跑等各種快速反應練習;2)對設立靜止目標的進攻、例如木樁、拳靶等;3)隊員雙方動態進攻與防守訓練。
嵩山少林寺借鑒現代體育成功的傳播方式,創新少林功夫的競技體系,是對少林文化進行保育和創新,使之成為一種活態文化,適應時代需求,發揮其在對應時代背景下的社會價值。在保育古代棍法技術和理論的前提下,以“產、學、研”相結合的科研方式,將少林棍法競技體系融入現代體育的本質特性,創新出服務于現代體育,乃至教育的文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