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佳音,金如委
(1.天津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天津 300387;2.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天津 300387)
綠色發展是順應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是用最少資源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經濟、社會效益的發展,是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這已成為各國共識[1]。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屆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圍繞我國的綠色發展問題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探索。改革開放前形成了“農、林、牧缺一不可”理念;改革開放后把環境保護上升為一項基本國策,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21世紀初期,形成了包含“資源節約”“生態友好”等內容的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高度;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黨的十九大將生態文明建設列為“十四個堅持”之一;黨的二十大在“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章中設置專題論述了“綠色發展”問題,將綠色發展理念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綠色發展理念旨在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2]。它強調通過合理利用資源、優化產業結構、改善環境質量等方式,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不良影響,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人類的健康。其主要內涵包括低碳經濟、資源高效利用、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創新和技術推動等。
總體而言,綠色發展理念是追求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協同發展,通過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和資源利用,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為人類當前和未來的世代創造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2022年教育部印發《綠色低碳發展國民教育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提出“將綠色低碳要求融入各學段課程教材”[3],該實施方案對國民教育領域開展綠色低碳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高中地理課程需要發揮自身在生態文明教育方面的學科優勢,履行面向高中生開展綠色低碳教育的使命,引導學生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因此,綠色發展理念非常有必要融入高中地理教學,這不僅可以豐富高中地理教學內容,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綠色發展觀。綜上所述,基于綠色發展理念統整高中地理教學內容,探索該理念融入高中地理教學的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綠色發展理念方面提出了“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等內容。根據黨的二十大報告的相關內容,結合綠色發展理念內涵和中圖版高中地理教科書內容,可以看出三者在內容上具有可融合性及關聯性。本文將綠色發展理念內容與中圖版高中地理必修、選擇性教科書各章節內容標題進行對照分析,梳理出綠色發展理念內容與教科書標題的對應關系如表1所示。

表1 綠色發展理念與教科書標題對應關系
由表1可知,綠色發展理念內容能夠較好對應中圖版高中地理必修、選擇性教科書章節內容標題,雙方存在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等關系。從綠色發展理念主題內容角度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主題對應的教科書內容主題數量最多(17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主題對應的教科書內容主題數量最少(6個);“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推動重要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具體對應的教科書內容主題數量最多(10個),“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加強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來物種侵害”“確保能源安全(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發展核電,加強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健全碳排放市場交易制度”等具體內容對應的教科書內容主題數量最少(均為1 個)。從教科書角度看,選必三《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內容主題對應的綠色發展理念內容最多(15個),選必一內容主題對應的綠色發展理念內容最少(3個);“我國環境保護政策措施與國家安全”這一教科書內容標題對應綠色發展理念具體內容數量最多(5個),“大氣的組成”“陸地水體的類型”等教科書內容標題對應綠色發展理念具體內容數量最少(均為1個)。
基于綠色發展理念內容與教科書內容標題的良好對應關系,可將綠色發展理念內容與中圖版高中地理必修、選擇性教科書的具體知識點進行整合,形成融合綠色發展理念的新知識結構網絡。例如,“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與“中國的頁巖氣”整合形成“綠色頁巖氣油開采技術”“推進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耕地休耕輪作”與“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影響”整合形成“綠色耕作方式”“推動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優化”與“京津冀交通一體化”整合形成“京津冀綠色交通一體化”。整合后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綠色發展理念下的教學內容重構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幾乎每節都設置了“活動”欄目。“活動”欄目可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探究和實踐潛力,是滲透觀念教育的良好窗口,其重要程度不亞于教材正文內容。高中地理課程中蘊含大量主題需要與觀念教育相伴隨,而觀念教育正是認知與行為交互作用的結果。地理教學課堂是宣傳和闡述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場所,讓綠色發展理念和學生可感、可析、可用的實用知識建立聯系,是地理課堂滲透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突破口[4]。在此背景下,合理安排教材中的“活動”欄目開展“知行合一”的探究活動,是融入綠色發展理念的有效路徑。
針對“綠色水循環”知識點進行“邊疆地區水體跨境污染”主題探究活動。
結合中圖版選擇性必修三第三章第二節“污染物的跨境轉移”一節中“活動”欄目“觀察分析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事件”的材料,并提供有關松花江水污染跨境轉移的國內、國際新聞報道和中國水系分布圖,引導學生思考并解決如下問題:①結合教材中的文字資料和新聞報道,分析松花江水污染跨境轉移對邊疆地區、邊疆海域、鄰國的環境影響;②結合中國水系分布圖找出我國的外流河,并自主查閱關于“我國為防止水污染跨境轉移,在東北邊疆、西北邊疆、西南邊疆、東部海域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方面的資料,對新時代中國綠色發展實踐舉措進行分類總結;③“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倡議對預防邊疆地區水資源跨境轉移有哪些積極作用?中國在綠色“一帶一路”中是如何展現大國擔當的?
我國疆域遼闊,國境線漫長,跨境污染事件時有發生。“邊疆地區水體跨境污染”的探究活動設計,可有效激發學生思考并解決污染物跨境轉移的相關問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做到“知行合一”。同時,“跨境”的活動設計有利于學生從立足國內、放眼國際的視角,增強全球生態共同體意識。教師在教學中,可精選有關綠色發展理念的“活動”欄目材料,“因時制宜”地將探究活動穿插在地理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充分落實二十大報告中的綠色發展理念。
中圖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案例研究模塊、閱讀模塊、正文部分提供了豐富的案例材料,案例涉及碳達峰碳中和、塞罕壩林場、自然保護地體系、長江十年禁漁、完善城鄉人居環境、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綠色“一帶一路”倡議等。這些案例內容契合《新時代的中國綠色發展》白皮書的精神,是培養高中生綠色發展理念的良好介質。但由于教材性質和篇幅等原因,教科書案例文字資料呈現方式稍顯枯燥。在此背景下,以教材中綠色發展的典型案例為依托,采用融合文字、景觀、地圖、視頻、數據等多種形式的“立體”呈現方式,可使學生在生動的案例情境中高效滲透綠色發展理念。
例如,在中圖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七節“植被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的案例研究中,可針對“綠色生物家園”知識點,以教材中塞罕壩林場景觀變化的圖片為起點,補充呈現如下材料:“塞罕壩的地理位置圖;1962 年至今,塞罕壩林場森林面積、活立木蓄積量變化數據圖表;有關塞罕壩生態效益的新聞報道視頻;幾代塞罕壩人在荒漠沙地甘于奉獻、接續奮斗,使沙漠變綠洲的故事。”再如,在中圖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節“鄉村和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中,可針對“綠色城市總體規劃方案”知識點,以教材中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的閱讀材料為出發點,補充本地區城市總體規劃材料,以天津地區為例補充如下內容:“《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 年)》中有關城鄉環境整治的文字資料;天津市主體功能分區圖;天津市中新生態城‘海綿城市’及武清區‘口袋公園’的景觀圖片。”又如,在中圖版選擇性必修二第三章第三節“黃河流域內部協作”的正文部分,可針對“黃河流域綠色生態治理”知識點,以黃河流域的生態補償機制為窗口,補充如下材料:“介紹生態補償機制的資料卡片;黃河流域跨行政省區圖;《航拍中國》紀錄片的黃河流域景觀視頻;黃河流域魯豫段的生態補償新聞報道。”
結合國家重大綠色發展戰略舉措,采用“立體”呈現方式拓展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可拓寬地理教材的內涵和豐富外延,發揮教材的最大價值,充分激發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使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中國綠”。
精選合適的內蘊綠色發展理念的情境貫穿教學始終,將地理知識與情境內容進行有機配合,既可以明晰課程知識結構,又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是學生形成綠色發展理念的“助推劑”。此外,學生的心理發展具有方向性和順序性,教師應在地理教學中設置既符合課程內容又順應學生身心發展內在規律的遞進式任務鏈,可循序漸進、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形成“綠色發展”“人地協調”的思維,深刻領悟地理學視角下的綠色發展理念。
下面以“綠色碳排放”知識點的“碳排放與碳減排”情境任務鏈設計為例進行說明。
中圖版選擇性必修三第三章第一節“碳排放與碳減排”是“雙碳”內容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集中體現,教材中包括碳循環與溫室效應、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碳減排與國際合作三部分內容。教材中有關綠色低碳的案例有限,因而可深度挖掘2023年9月杭州亞運會中的“雙碳”教學資源,以此創設貫穿整節內容的情境,并設置遞進式的任務鏈。
首先,通過挖掘碳元素在杭州亞運會中的體現,理解碳的存在形式、碳匯、碳源、碳循環及溫室效應等基本知識點;其次,引入“杭州亞運會碳排放或達百萬噸級”的新聞,以及受全球變暖的影響亞運會可能會遭受暴雨、臺風等異常天氣的預測,引導學生思考碳排放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最后,以杭州亞運會如何實現“碳中和、碳減排”為問題情境,交流討論亞運會中的綠色低碳措施,推廣綠色生活方式(圖2)。

圖2 “碳排放與碳減排”一節融入情境的任務鏈設計
上述設計使教學情境案例由“多而散”變為“少而精”,解決了復雜的教學情境與有限的教學時間之間的矛盾,使學生通過深入分析具體情境以實現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的教學效果。每部分的核心任務及驅動性任務鏈,在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知識框架的同時,也有助于學生逐漸體會杭州亞運會“綠色、低碳、可持續”的主題,感悟中國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大國擔當。教師在教學中,可選擇有關綠色發展理念的情境創設“一境貫”通式地理課堂,并輔以遞進式任務鏈,以達到觀念教育的目的。
校本課程指根據辦學理念,針對學生認知特點,全面發揮現有資源的價值,自主或合作創建、開發實施的興趣型、拓展型、探究型課程[5]。校本課程的創設,順應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可起到傳授知識和思政育人的雙重作用,是綠色發展理念融入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方式。綠色發展理念在高中地理必修、選擇性教科書中的正文、作業題、案例研究、課題、探索資料等部分均有體現,但呈現方式較為零散,未形成完整的體系框架。因此,如何整合相關內容形成以綠色發展理念為主題的校本課程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以天津地區為例,結合必修、選擇性教科書和課外資料、手段,設計具有“區域味”的“共建綠色天津,共享低碳生活”校本課程,課程內容框架如表2所示。

表2 “共建綠色天津,共享低碳生活”校本課程內容框架
校本課程包含4章、8節內容,共14課時。學生在學習該課程時,在認識天津市自然地理與社會經濟概況的基礎上分析天津市主要環境問題及其產生原因,隨后結合相關法規政策及具體案例,探究天津市環境問題治理措施及成效,進而前往中新生態城、生態環境局、環境監測中心、市節水科技館等基地開展綠色發展主題研學活動,在實踐體驗中增強對“共建綠色天津,共享低碳生活”的認識,最后利用碳足跡計算網站(http://www.footprintcaculator.org)開展基于“碳足跡”的綠色低碳生活研討活動,將綠色發展理念與自身行為相結合,將“共建綠色天津,共享低碳生活”落到實處。
該校本課程在滲透綠色發展理念的同時,通過探討環境問題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落實了“人地協調觀”的培養;通過運用多方面知識進行具體案例分析落實了“綜合思維”的培養;通過對某一區域進行具體分析并提出因地制宜的對策落實了“區域認知”的培養;通過研學活動、交流討論落實了“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既將綠色發展理念與地理學科知識進行充分融合,又發揮了鄉土地理資源的價值,彰顯了課程的“區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