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煌
(吉安市青原區林業局,江西吉安 343009)
吉安市青原區地處江西省吉安市東南部、贛江東岸,位于114°56'~115°30'E、26°38'~27°10'N,全區地勢由東南向贛江逐級降落。全區現有土地面積91 620.46 hm2,其中林業用地面積63 829.00 hm2,占全區總面積的69.67%。全區現轄1 個街道、6 個鎮、1 個民族鄉,共有18 個社區、107 個村委會,截至2019 年底,吉安市青原區戶籍總人口為22.9 萬人。近年來,吉安市青原區根據上級業務主管部門部署,在濕地管理與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管理體制不完善、保護資金短缺等問題。為此,本文從理順管理機制、強化科技支撐等角度探討了新時代濕地保護工作,以期強化吉安市青原區生態環境優勢,更好地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理念。
根據全國第三次國土資源調查結果2021 年度變更數據,并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關于濕地的定義,吉安市青原區除水田外,共有內陸灘涂、灌叢沼澤、河流水面、水庫水面、坑塘水面和溝渠6 個地類可歸集為濕地,濕地面積總計6 250.59 hm2(表1),占全區土地面積6.82%。其中:內陸灘涂10.32 hm2、河流水面1 986.25 hm2、水庫水面1 395.28 hm2、坑塘水面1 978.72 hm2和溝渠880.02 hm2[1]。

表1 吉安市青原區各鄉鎮濕地面積
1.2.1 植物資源 青原區植被區系成分復雜,植被類型多樣,種屬繁多,據調查全區有高等植物2 000余種。地帶性植被主要為常綠闊葉林,其次為樟科、山茶科、金縷梅科、木蘭科、大戟科、木犀科、楊梅科、椴樹科和竹亞科等。青原區濕地植物主要有楓楊、樟樹、白楊、垂柳、牡荊、狗牙根、馬齒莧、空心蓮子草、蘆葦、芒、牧荊、鹽夫木、野芋、魚草、水蓼、陸英、鱗毛蕨、黑藻、薏苡、蛇葡萄、狗尾草、石菖莆、麥冬、孔雀稗、商陸、水廖等。
1.2.2 動物資源 青原區野生動物有4 綱20 目23科179種,主要種類有走獸類、飛禽類、鱗介類等。濕地動物資源豐富,鳥類有斑鳩、白鷺、草鷺、牛背鷺、普通翠鳥、花田雞、中華錦雞等;兩棲類動物有青蛙、蟾蜍、烏龜、鱉等;爬行類主要有眼鏡蛇、王錦蛇、烏梢蛇、菜花蛇等;哺乳類動物有黃鼬、狗獾、兔、田鼠等[2]。
1.3.1 水資源 水資源主要包括河流、水庫等淡水資源。青原區主要河流有贛江干流、東固水(富田水)、孤江及其支流,均屬贛江水系;有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1座、小(一)型水庫14座、小(二)型水庫37座,全區小(二)型以上水庫總庫容量達4 418 萬m3。
1.3.2 水產資源 青原區水產資源豐富,利用江河和水庫生產水禽、水產品及水生經濟作物。水禽有白鴨、鵝等;水產品有魚、蝦、蟹、珍珠等;水生經濟作物有菱、藕、慈姑、芋苗、荸薺等。
1.3.3 旅游資源 吉安市青原區現有國家4A級景區3個、3A級景區2個,全區共有50個景點、140處景物景觀,青東都市田園休閑觀光帶將“山川第一江西景”青原山、“廬陵文化第一村”渼陂古村、“文山故里”富田、“紅色畬鄉”東固等景區一線串珠。吉安市青原區生態完好,東固山、天玉山蔥郁含煙,富水河、瀟瀧河風光旖旎,白云湖、螺灘水庫碧波蕩漾,是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目前,全區正著力打造環境優美、文化厚重、業態豐富、配套完善的美麗中國全域旅游示范樣板。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江西先后頒布了許多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有《江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辦法》《江西省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江西省實施<森林法>辦法》《江西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江西省實施<漁業法>辦法》《江西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江西省濕地保護條例》《江西省有益的、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等。這些地方性法規為吉安市青原區地方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制保障依據。
根據吉安市青原區濕地特征、地形地貌、水系特點等,全區大致分為3個濕地保護區域,分別是東南部白云湖庫塘河流濕地保護區域、中部富田水河流濕地保護區域、西北部贛江孤江河流庫塘濕地保護區域,進而構成了青原區“一水兩江兩庫多點”的濕地保護網絡體系。截至2021年,吉安市青原區已建有螺灘水庫、富灘河孤江濕地保護小區,芳舟、穹舟贛江濕地保護小區,白云山水庫(白云湖)濕地保護小區,河東、天玉贛江濕地保護小區,富水河濕地保護小區共計5 個縣區級濕地保護小區,保護濕地面積共2 152.44 hm2。
當前,吉安市青原區域內河流湖泊均達到水質地表水標準Ⅲ類,但尚有極少數河流庫塘處于輕度污染狀態。其主要原因是城鎮生活污水排入、農業面源和湖庫網箱養殖污染和水利設施減少了河流的生態用水量3個方面。為切實加大全區水污染防治力度,吉安市青原區成立了水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嚴格貫徹落實國家“水十條”,強力推進實施“河長制”,并根據《吉安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吉府辦字〔2016〕60 號)文件,以穩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系統推進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保護和水資源管理,切實保障全區水環境安全,促進水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為有效防治濕地污染,吉安市青原區政府采取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整治城市黑臭水體、控制工業污染物排放、強化城鎮生活污水治理、推進農業農村污染防治、加強河湖養殖區污染管控、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著力節約保護水資源等治理措施,注重流域生態治理和污染控制。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吉安市青原區林業局下屬濕地管理股,根據上級林業主管部門的工作安排就濕地調查、分類、生態保護等領域開展了多方面的調查工作,積累了大量的本底資料。2018年9月,國務院統一部署開展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為此,吉安市青原區專門成立了濕地資源調查工作領導小組,配合市相關部門開展了全區濕地資源的調查活動,按時、保質完成第三次濕地調查任務,建立了濕地資源數據庫,為全區濕地資源保護和管理提供了基礎資料和決策依據。
近年來,濕地保護相關法律法規逐步得到完善,但涉及具體的工作內容如濕地生態效益補償、保護效果評估機制、濕地保護修復標準等相關制度有待完善。每年“世界濕地日”“愛鳥周”期間,吉安市青原區林業部門都會通過舉辦圖片展覽、發放宣傳畫冊等形式,大力宣傳濕地的功能效益和濕地保護的重要意義,讓全社會了解濕地、關注濕地,營造保護濕地資源的良好社會氛圍。此外,環保、農業、水利等部門在水質保護、水產養殖、水資源合理利用等方面也開展了相關的宣傳教育活動。
濕地保護管理涉及的部門、領域較多,根據濕地歸類管理現狀,目前吉安市青原區的濕地管理機構有水利、交通、城建和林業等,河流水庫歸口水利部門管理,而林業部門具體負責實施轄區內濕地管理和保護工作,全區濕地保護管理職責存在多部門交叉重疊現象[3]。加上青原區政府在濕地保護工作上職責不清,未將濕地保護納入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濕地生態與資源保護未成為地方政府政績考核指標之一,導致吉安市青原區目前尚未形成強有力的濕地保護管理合力和統一有序的管理秩序,已難以適應濕地保護工作的實際需要和全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全區濕地資源監測體系不健全,濕地動態監測工作滯后。加上基層組織、企業濕地資源保護觀念淡薄,全區各地先后出現大型湖泊、庫塘水面非法發包搞養殖、企業開發建設違規征占用濕地等現象,不僅違反了《濕地保護法》,還造成全區濕地面積減少、水體污染、水質降低等問題,影響行洪蓄洪及濕地功能的發揮。同時,由于全區濕地管理機構專業人員較少,缺乏必要的工作經費,以及濕地征占用或臨時占用濕地審核和審批的程序不規范,導致濕地使用的監督和跟蹤監測不到位[4]。
近年來,國家和省林業部門雖然加大了濕地保護生態補償經費和生態保護與恢復工程項目的投入力度,但投入的資金主要是非常規性、非年度性投入,多用于國家級、省級重要濕地的保護與建設。目前,吉安市青原區地方尚未將濕地保護的專項工作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進行足額保障,遠不能滿足全區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全區在濕地保護工程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棲息地恢復、濕地調查與監測等方面工作嚴重滯后,且上級濕地主管部門要求開展的濕地保護、恢復、利用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也無法正常組織開展,嚴重制約了濕地保護管理事業的健康發展。
濕地資源保護離不開公眾參與,目前全社會普遍對濕地價值、生態功能及其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政府各職能部門在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方面的宣教工作廣度、力度和深度不夠,地方政府和社會公眾普遍存在重開發、輕保護認識,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宣教工作仍滯后于當前經濟發展和濕地資源保護形勢的要求。加上吉安市青原區濕地管理起步較晚,監測技術和手段落后,濕地生態系統監測網絡體系尚未建立,導致部分濕地資源被被違規占用和破壞。
濕地生態系統具有復雜性、系統性、特殊性的特點,極為脆弱,一旦被破壞就很難恢復。目前,受限于濕地工作經費短缺、專業技術人才少等客觀因素的影響,濕地管理部門對本區域范圍內的濕地資源、污染、健康狀況等方面均缺乏足夠的認識。加上濕地資源調查體系尚不完善,監測體系不夠健全,常態化的濕地監測工作無法深入開展,導致對濕地生態、生物多樣性的系統調查、動態監測等工作明顯滯后,不利于濕地系統協調發展和資源的持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濕地資源的保護與恢復。
一是強化政府領導的濕地發展任期目標責任制,將業績與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結合起來,并建立干部離任核查機制,避免急功近利,克服短期行為;二是由政府牽頭組建濕地工作領導小組,將相關責任部門納入其中,進而理順管理體制細化各責任單位職責,強化各責任部門之間的協調和合作;三是充分利用原鄉鎮林業站的技術力量,建立深入基層的濕地保護和利用的管理機制和組織體系,廣泛開展濕地保護、濕地資源監測、濕地綜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2012 年實施的《江西省濕地保護條例》和2022 年6 月1 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為法律依據,全面推進全區濕地保護管理、綜合利用等工作的法制化、規范化管理進程;二是嚴格執行現有省、市濕地占用或臨時占用的審核和審批管理辦法,尤其需要規范使用三調濕地數據,明確濕地占補平衡管理辦法及濕地占用審核報批程序;三是完善濕地資源監管體系,采取專項和日常執法相結合的工作機制,堅決打擊懲治破壞濕地資源行為。
一是推動將濕地保護專項經費列入政府年度財政預算,并積極申請中央、省、市財政濕地保護補助及配套資金,建立以中央、省級投資為主,多渠道籌措資金為輔的投入機制;二是探索建立濕地生態保護基金,通過中央財政撥款,發行生態公益彩票,接受社會捐贈等多種渠道籌集資金;三是構建濕地生態補償機制,依據《江西省濕地生態效益補償項目管理辦法》對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等濕地開展生態補償,推動建立省、市、縣三級生態補償機制。
濕地資源分布主要在鄉鎮,濕地資源破壞行為以各類項目建設為主,因此以基層為主要陣地,以農民、企業為主要對象的濕地資源保護宣傳,目標受眾更精準,宣傳效果更顯著。同時,加大對各相關責任部門濕地管理人員的教育培訓,提升公眾尤其是決策者的濕地保護意識,增強支持、參與濕地保護及管理的自覺性,形成有利于濕地保護的良好管理氛圍。充分利用現有濕地管理和宣傳教育培訓中心,在“世界濕地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等活動期間,與中小學合作開展濕地保護與利用、濕地生態效益和經濟價值等方面的公眾教育活動。
一是借助“長江濕地保護網絡”平臺,由市級濕地主管部門牽頭建立市級濕地技術支撐專家庫或濕地保護管理專家咨詢組,對全市濕地生態系統的相關工程項目及管理進行技術指導;二是密切同相關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關系,聯合開展濕地管理人員培訓和濕地科研人員的培養,為基層培養一批中、初級復合型濕地科研專業人才[5];三是積極借助省內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現有科研力量,合作開展濕地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濕地科研、濕地監測體系等項目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