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熙雨
指導教師:何宇
(重慶市璧山中學校,重慶 402760)
重慶工業文化博覽園景區位于重慶市大渡口區義渡路,是依托大渡口區老重鋼型鋼廠工業遺存、活化利用建設而成的工業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重慶工業文化博覽園的核心為重慶工業博物館,作為重慶四大博物館之一,其擔負著“記載重慶工業歷史,豐富城市文化內涵”的光榮使命,運用了當代博物館先進理念與展陳手段,著力打造具有創新創意、互動體驗、主題場景式的泛博物館體系。景區主要由“百年風華”主展館(圖1)、“鋼魂”主題館、工業遺址公園構成,是重慶近現代百年工業歷史文脈的傳承地、鐵血西遷鋼鐵的科普地、工業文化與公共藝術融合的交匯地。
圖1 “百年風華”主展館
“北有鞍鋼,南有重鋼。”重慶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大型鋼鐵企業之一,年產鋼超百萬噸,其成長史亦是一部百折不撓的奮斗史,激昂著我國鋼鐵產業奮發。前承漢陽鐵廠,后啟重鋼集團,重鋼在抗戰時期擔當起了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使命,鐵血西遷,十里鋼城。在這里,新中國的第一條鋼軌被軋制出;在這里,中國第一臺弧形連續鑄鋼機被建造出;在這里,中國第一條鋼板控軋控冷示范生產線攻關投產;在這里,有多個“重鋼之最”(圖2)。記錄著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進步,見證著重慶重工業的滄桑巨變。
圖2 “重鋼之最”
進入和平年代,在許多“世紀工程”上亦可見到重鋼的身影:北京奧運會主體場館“鳥巢”的主行架機構、三峽水電站及二灘水電站、“中華第一船”威斯比號、海上石油鉆井平臺……重鋼憑借交通便利、政策扶持、人才集聚及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在長江經濟帶同其他沿江城市協同發展。腹地廣闊,其產業輻射作用極其顯著,輻射帶動了整個西南片區,并在東南、華北等地均有較大影響力,這使得重慶至今仍是我國十大工業城市之一。
兩次大規模遷移:中國近代第一座大型鋼鐵廠——漢陽鐵廠在湖北創辦。“七七事變”后,為了保護中國抗戰的鋼鐵根基,1938 年,鋼鐵廠遷建委員會(簡稱“鋼遷會”)奉令成立,承擔起將漢陽鐵廠等中國鋼鐵工業精華遷移到抗戰大后方的歷史使命,于1938 年6 月在重慶大渡口恢復重建。2006 年,重鋼啟動環保搬遷,廠址從位于重慶主城的大渡口區搬遷至近郊長壽區。
【探究一】重鋼搬遷的影響因素
第一次遷移,戰爭影響是原動力。其次,也考慮了交通、地形等因素,工業發展初期受交通運輸條件限制較大,在日本全面侵華背景下,物資運輸尤為重要,結合煤礦、鐵礦資源的分布及儲量,選址于距離重慶城區約20 千米的大渡口地區,既方便運輸物資,又能快速建廠以保障抗戰所需的供應;臨長江但地勢較高,滿足工業用水需求的同時也無淹沒之慮。
第二次遷移,更多考慮了“環保搬遷”。騰籠換鳥、破舊立新才能涅槃重生。在山地地形為主的重慶地區,污染物不易擴散,工廠所排出的廢氣、粉塵、煤煙成為了“霧都”重要的“人工造霧源”。此次搬遷既是為了丟掉“污染企業”這頂帽子并緩解重慶主城環境壓力,統籌城鄉發展的需要、建設環境友好型的社會環境與社會效益,也是克服企業自身弱勢、尋求新的發展空間、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內在要求。搬遷對“重鋼”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改變了企業的命運。
重鋼搬遷為何會選擇長壽區?一是長壽區區位優勢顯著,是離重慶主城區最近的近郊區之一,且瀕臨長江;二是長壽區交通優勢顯著,渝懷鐵路、渝利鐵路、渝萬高鐵等基礎道路完善且緊鄰江北國際機場;三是長壽區工業基礎雄厚,晏家化工園區是重慶市最大的工業中心之一。
同時,重鋼在長壽新廠區追求資源減量化,通過采用煤調濕、干熄焦等技術,減少了主焦煤用量;采用串級供水、分質用水、中水回用,實現了零排放;通過消納廢舊塑料、橡膠以代替一定燃料,實現了廢物資源化循環利用。搬遷后的重鋼充分體現了新型工業化的特征,建成了綠色生態新鋼城。
“城市雙修”理念指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兩大類,能有效治理人居環境,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將廢棄的工業遺址進行改造設計是其中的一項有效舉措,與傳統的粗暴拆除不同,這類治理方法不僅可以給城市帶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還可提高城市的生態水平,從而達到綠色城市發展的最終目的。
由于重鋼廠舊址的建筑和各類機械設備見證了我國鋼鐵工業發展的歷史,重慶工業文化博覽園進行了全面修復和完善,充分挖掘和保護重慶工業歷史文化,將其變廢為寶,并打造鐵鋼“1935文創公園”,于2019 年正式開園。
【探究二】工業遺址開發利用應遵循的原則
保留歷史原有特征。重慶鐵鋼廠鼎盛時被譽為“西南一切工業之母”,各個時期的工業建設過程中所留下來的廠房建筑與機械設備都是人們記憶的載體,工業遺存的不是冰冷的鋼鐵和破舊的磚石,而是工業文明的見證,其承載著一個時代的工業技術特征與歷史文化(圖3)。因此,絕不能簡單地進行暴力拆除,應盡可能保留其歷史真實面貌和特征,在此基礎上進行修復和保護(圖4)。
圖3 老廠房
圖4 建筑體受侵蝕作用出露的內部結構
結合城市發展融合創新。舊工業遺址改造要與現代城市整體發展維持平衡狀態并與城市總體規劃相結合,既要注重歷史文化,又要注重現代城市發展趨勢,做到二者交融,集“文旅商”于一體,創造出更好的特色文創景觀(圖5)。
圖5 博覽園現代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