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晗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陜西西安 710100)
國家對高校本科專業招生目錄進行了調整,將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拆分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2個本科專業[1]。原資源專業內涵較廣,口徑較寬,城鄉規劃僅作為專業中有限的一部分存在。自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作為一個新專業設立以來,很多學者對于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設置、專業發展定位、實踐課程體系構建等進行了研究和探討,已積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2]。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于2017 年9 月開始招生,該專業開設是為了適應近年來城鄉建設、房地產業、旅游業、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等的飛速發展,同時與國家大力推進的鄉村振興戰略緊密結合,培養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2014年教育部出臺《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轉型,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開始試點探索[3]。目前,國內一些學者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課程體系及實習模式等進行了初步研究,如張守忠和王蘭霞[4]從實踐教學的目標定位、能力與技術要求、教學層次、課程體系及實施模式5個方面探討了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問題;劉富剛[5]等提出了校企“協同育人”、“卓越規劃師”培養、“創業實踐”人才培養和研究性教學的實踐教學模式。
作為地方本科院校,在轉型發展過程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而科學合理的實踐課程體系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專業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6]。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作為一個新建本科專業,目前已有2屆畢業生,該專業自開設以來十分重視學生的實踐教學,尚處在探索狀態。因此,必須加快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努力提高實踐教學水平,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才能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更好地服務地方城鄉規劃行業,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作出貢獻,同時更好地實現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城市化進程加快,城鄉規劃管理人才需求增加。目前,區域發展迫切需要既掌握地理學理論又熟悉城鄉規劃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根據國家規劃行業的現狀,立足陜西省規劃人才的實際和陜西高校規劃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布局特點,陜西學前師范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建設思路以培養服務基層的規劃人員為目標,以錯位培養為導向。積極推進教學改革,確立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鮮明的專業特色,制定科學的專業建設規劃,對學生進行寬口徑培養。重視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尋找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突破口,以地方社會需求為導向,發揮現有的地理學科優勢,將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特色本科專業。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人文地理、城鄉規劃理論基礎,適應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國土空間規劃等發展新要求,具有良好的人文地理學科素養和先進的規劃設計思維,具備較好的地理空間分析、區域分析和豐富的規劃設計與規劃表現的實踐技能,能夠從事國土空間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房地產開發規劃、城市規劃與管理等城鄉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樹立“立足陜西、服務基層,凸顯綜合性、實踐性、應用性”的專業建設理念,以服務于地方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專業定位。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置中不斷體現建設理念和專業定位,專業文化及特色表現在以地理學科為基礎,強化“地理規劃與設計”的思想,重視技能培養,突出實踐環節,特別以培養學生運用軟件進行地理信息處理和城鄉規劃的技能凸顯專業培養特色。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自2017 年招生以來,一直在探索和完善實踐教學模式,但尚未形成一個系統、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第一屆畢業生在實習、考研和就業過程中顯現的問題發現,學生的實踐能力較欠缺。
目前,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現行的實踐教學體系雖然實踐項目不少,但還是具有地理學科基礎廣、專業口徑寬的特點,專業特色不明顯,針對性不強,與社會需求存在一定偏差;(2)專業課程設置較多,總學時有限,實踐教學環節仍然顯得薄弱,同時實踐課程設置缺乏創新,依賴原有專業條件,實踐教學基地少,校企合作等方面欠缺;(3)對于實踐教學的設計不夠精細,尚未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適用性強、培養效果好的實踐教學方案和指導性教學材料;(4)實踐教學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使得實踐教學的監督與管理不規范,影響實踐教學效果;(5)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師資大多為地理背景,規劃類的實踐教學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實踐能力和相關工作經驗不足,對學生實踐的指導效果有待加強。(6)對學生學術能力及競賽能力培養訓練的課程有所欠缺,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以及各級各類競賽的機會較少。
結合專業設置的背景和學生實際情況,針對目前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在學校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從目標體系、內容體系、管理與保障體系以及評價體系4個方面進行構建。
結合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的辦學定位和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總目標,結合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生特點、專業發展現狀及本教師專業背景,確定本專業的實踐教學目標體系,即構建產學研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為目標,實現校企聯動培養。
重視實踐教學,構建產學研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建立多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真正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有機結合。教學計劃內實踐性教學環節學分占到總學分的37.91%。
3.2.1 獨立實驗實訓教學 人才培養方案中的獨立實驗實訓部分,根據該專業人才培養對于實踐性、技能性操作的需求,針對理論課程開設了相對應的實驗實訓,包括地圖實訓、測量實訓、城鄉規劃原理實訓、地理信息系統實訓、城市詳細規劃實訓,分別與相應的理論課程在同一學期開設,便于教師開展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結合(表1)。也有專門開設的實驗實訓課程,包括手繪實訓、城鄉規劃軟件應用、城市設計實訓、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實訓,分別在3~6學期開設,其目的是保證該專業學生對于規劃類實操技能的熟練掌握。

表1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課程體系
3.2.2 綜合實踐教學 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綜合實踐模塊中除了包括非師范專業統一進行的專業見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畢業教育等綜合實踐以外,還采用“逐級遞進”的模式開展專業野外實習,分別在第2、4、6學期開設為期2周的自然地理與城市認知實習、社會調研實習以及規劃設計實習等專業實習,在雙數學期開設專業實習主要是考慮到天氣因素及可以適當利用暑假時間,開設的原則主要從認知—調研—設計3個層面,分層次、分級序先后開展。
3.2.3 創新創業教學 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創新創業教學選修模塊中加入了地理學與規劃學前沿、人文地理研究方法、專業學科競賽、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職業資格認證以及發表論文、參與教師科研課題等方面的活動,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業意識,提升學生參與科學研究的能力,與教師的研究方向結合,也便于深化對于某一領域的認知。
本專業的實踐教學條件主要包括專業師資、教學設備和實習實訓環境3個方面。負責實踐教學的教師多為“雙師型”教師,具有一定的參與一線項目的實踐經驗,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同時,具有校內實驗室和多處校外實踐基地,包括土地規劃公司、測繪地理信息公司、規劃設計院等,為學生提供頂崗實習場所。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達到學生校外實習、實踐的目的,讓學生通過頂崗實習,參與項目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實踐教學體系中的評價體系起到調控和反饋作用,專業所有實訓、實習課程均已建立相應的課程考核標準,能夠對學生實習實訓開展不同層面的科學評價。主要通過學生實習期間和實習結束的總結、實習單位對學生實習過程的評價、學院對學生實習情況抽查3 個不同的層面展開評價。實習過程中,要求指導教師嚴格按照既定計劃,檢查學生的實習進展情況。學院督導會通過面談、電話等方式,及時與實習學生進行溝通反饋,了解指導教師的指導情況,并由系相關人員負責與指導教師溝通。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需要結合野外觀測及社會數據調查采集,因此野外實習是該專業實踐教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自成立以來,經過幾年的探索,已經完善了西安市南北中軸線、東線和西線的城市認知實習路線建設以及省內關中盆地(西安)—秦嶺—漢中盆地(漢中)—安康盆地(安康)和省外關中盆地(西安)—秦嶺—四川盆地東部(重慶)—成都平原(成都)2 條自然地理與城市認知綜合實習路線、西安—成都新農村認知實習對比觀測路線以及陜西沿黃生態城鎮帶沿線社會調查實習路線。
每類實習都分為路線考察和定位觀測2 個部分,分別設計相應的實習內容和實習目標。
以西安—安康自然地理暨城市認知實習為例,說明實習模式和方案設計的內容,具體如下。
4.2.1 西安路線考察 第1 天:常寧新區—長安路—南三環—南二環—鐘鼓樓(東西南北大街)—北二環—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安城市規劃展覽館)。第2 天:常寧新區—長安路—曲江文化產業區—南三環—高新技術開發區。
4.2.2 西安定位觀測 西安城市規劃展覽館、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鐘鼓樓廣場、小寨商圈、大雁塔北廣場、大唐不夜城、曲江池遺址公園。
4.2.3 安康路線考察 ①關中平原(暖溫帶)—秦嶺山地(北亞熱帶)—安康盆地(北亞熱帶)地域分異;②西安—安康城市差異;③安康:漢江大道綠化景觀軸、安康大道綠化景觀軸。
4.2.4 安康定位觀測 ①關中平原,秦嶺南北坡,安康盆地,漢江谷地,漢江;②安康城市規劃展覽館;③安康江南老城區以及江北沿漢江區域、安康高新區、恒口示范區、瀛湖生態旅游示范區。
4.2.5 具體觀測內容 西安市內城市認知實習的內容包括了解西安的城市性質及城市規模;感受西安市“九宮格局、棋盤路網、軸線突出、一城多心”的城市空間總體規劃布局形態;認知西安市城市總體功能分區及城市道路交通系統;通過考察鐘鼓樓,對大型公共建筑及其空間進行認知,以鐘鼓樓為中心,了解其所分隔的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特色;通過考察小寨商圈對城市商業中心以及其范圍和空間布局特點進行認知;通過考察大雁塔北廣場,對于城市廣場空間布局及其功能性進行認知;對比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浐灞生態區、灃東新區的空間布局、建筑特色以及功能性的不同;通過考察西安城市規劃展覽館,了解西安市的歷史沿革、城垣變遷、規劃布局、建設發展、城市文化、名人軼事、建筑特色及民俗民風等。
安康自然地理暨城市認知實習部分的內容包括觀察、比較關中平原(暖溫帶)、秦巴山地(北亞熱帶)、安康盆地的地質地貌、氣候、植被與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間分異狀況;觀察、比較西安、安康城市地理基礎、城市規劃、空間布局、功能分區、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水平等差異狀況;對比觀測西安市和安康市中心城區的空間布局;對比觀測西安市和安康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布局特征;對比觀測西安和安康城市綜合道路交通系統特征;觀察秦嶺南北坡地質構造及地貌特征;觀測秦嶺南北坡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情況(拉樣方);進行土壤剖面的觀測與分析;比較關中平原與安康盆地的植被類型差異;認知安康市的城市性質、城市規模及城市布局特征;認知安康“一江、兩岸、三區、五橋、八景”的城市總體空間布局、安康市中心城區“一江兩岸、三廊六區”的總體規劃布局形態和中部川道城鎮群“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的城鎮形態;認知安康市城市景觀綠地系統的布局。
針對每一類野外實習,都會提前分配教師講解內容以及設計實習任務,為了讓學生更精準、更高效地完成野外實習內容,實現野外實習目標。每次野外實習前,指導老師會提前設計實習任務,主要包括三大類任務:①實習觀測表,根據每一個實習觀測點設計相應的填寫內容;②實習過程記錄,主要包括實習筆記,針對實習過程中的教師授課進行記錄;見習實錄,小組進行考察調研時進行的過程記錄;③實習總結及調研報告,主要針對整個實習內容進行總結,并針對考察內容撰寫調研報告。
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老師講解、現場分組調查等完成小組任務以及個人學習任務,每天晚上對當日實習的內容進行答疑和整理。學生反饋學習效果良好,實習效果突出。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一個綜合性、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專業。構建該專業科學合理并切實可行的實踐課程體系是一項綜合復雜的系統工程[7-8],要不斷改善實踐教學條件,同時通過學做結合、理實結合,增強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職業融入能力和專業教育的社會意義,滿足快速發展變化的人才多元化需求。地方本科高校在面臨轉型發展這一個時代背景下,該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要有足夠的前瞻性,根據地方社會的人才需求,不斷調整和充實完善,以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