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濤,劉晉希
(成都市雙流區立格實驗學校,成都 610200)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提出,地理課程旨在使學生具備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地理核心素養,學會從地理視角認識和欣賞自然與人文環境,要求學生能夠在野外的真實情境下,通過考察等方式獲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嘗試解決實際問題[1-2]。因此,立足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高中地理教學方式和教學空間范圍也在逐步發生變化,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在真實情境中觀察和感悟自然與人文地理環境,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發現地理問題和解決地理問題成為地理教學關注的重點內容,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地理實踐類課程也將成為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理小專題實踐活動是基于新課程標準中關于加強地理實踐教學的要求,結合真實情境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具有更多的主動權[3],引導學生用地理視角對生活中的現象、事物進行觀察、行動、思考和分析,逐步建立不同地理知識間的聯系。但考慮高中地理教學內容較多、任務繁重和大規模、長時間開展地理野外實踐教學活動的條件還不成熟等因素,結合學校綜合實踐課程的開展情況,地理野外實踐課程以地理學科中某一重難點知識或問題為依據,設計微專題、小專題,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將其融入綜合實踐課程中,這也符合學校綜合實踐校本課程開發與建設的要求。因此,本文的地理小專題實踐活動是指圍繞地理學科某一知識或問題開展的系列實踐探究教學活動。
地理小專題實踐活動設計是基于地理課程標準,從地理學科素養培養角度出發,立足于地理學科基本原理,圍繞某一主題內容設計方案,引導學生通過地理景觀、現象的觀察、測量、記錄等實踐活動發現地理問題,并能夠運用地理原理解釋地理現象和解決地理問題,幫助學生提高地理學科專業知識遷移應用水平和增強綜合思維能力。因此,主題內容設定是開展地理小專題實踐活動設計的前提條件。
根據學校學期綜合實踐活動計劃安排,結合地理學科關于學生地理實踐力培養要求,在考慮野外安全性、區域典型性、行程可達性等原則的基礎上,選取都江堰市龍溪河流域作為野外實踐考察區域和考察點(圖1),該河流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北部,向南匯入岷江,屬于岷江水系的一級支流,流域范圍內地勢起伏大、地質條件復雜,具有開展河流地貌觀察和地質災害監測與防范考察的典型性。根據該區域的地理環境特征,本次地理實踐設定河流地貌觀察和地質災害形成與防范考察兩個小專題,小專題內容設計框架如表1所示。
表1 都江堰龍溪河小流域野外實踐小專題設計內容框架
圖1 野外實踐考察區域與考察點分布
基于實踐考察的內容要求,學生在行前需完成以下任務:①結合所學知識和查閱資料,熟悉河流地貌的發育相關知識原理,了解主要的地質災害類型、成因、影響及防范措施;②了解野外地質地貌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簡要觀察方法,將所涉及的考察任務進行問題轉化,做好考察過程記錄的小組人員分工;③根據實踐考察需要準備野外考察工具及物品,并認真學習野外實踐考察的安全注意事項。
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實施建議,地理教學應在加強地理實踐的同時注重教學活動表現性評價,本次地理小專題實踐活動教學活動的評價包括學生實踐行為能力、實踐素養品質、實踐成果展示3 個維度,具體評價指標和內容如表2所示。
表2 都江堰龍溪河流域野外實踐小專題活動過程表現性評價方案
基于野外實踐小專題設計框架,根據學校綜合實踐活動工作日程安排組織學生開展野外實踐考察活動,教師參與整個考察活動過程,針對學生考察過程中的疑問和困難做實時指導和建議。具體考察活動過程與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都江堰市龍溪河小流域野外實踐小專題活動過程與結果
基于都江堰市龍溪河小流域設計的野外實踐考察活動方案,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表4)。
表4 都江堰市龍溪河小流域野外實踐小專題學科核心素養達成情況
從本次實踐小專題課程目標的素養要求和學生活動的素養達成情況來看,學生在整個活動中的學科核心素養得到了較好體現,絕大多數學生基本達到了地理核心素養水平劃分中的水平2 或水平3,說明本次野外實踐活動基本達到預期目標。但從另一個層面看,學生對復雜的地理事物、地理關系及作用機制等還缺乏有效分析和解釋能力,沒有達到高階學科核心素養層級水平。因此,立足野外實踐小專題設計框架的學科核心素養目標應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做到分層分級設計,逐步構建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生、形成與完善過程,實現素養水平逐級進階。
從新學科課程標準要求來看,實施實踐類的學科教學、構建地理實踐課程是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路徑和有效載體[4]。因此,如何有效構建地理小專題實踐活動的課程體系是值得認真探究的問題。結合近年來地理實踐課程的開展情況,筆者認為地理小專題實踐活動課程應作為地理實踐類課程的組成部分,該課程體系的設計可與學校綜合實踐類課程和校本類課程協同開發,實現跨學科知識體系的融合,以便更好地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單從地理學科實踐小專題類課程來看,可以鄉土地理、地理要素、人地關系為主線構建課程體系(圖5),立足于地理學科中的現象與問題,讓學生置身于真實情境,通過引導學生收集地理信息、提出地理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地理問題和綜合評析地理現象等實踐環節,增強學生學科素養,同時也可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
圖5 野外實踐小專題課程框架
地理野外實踐課程具有涉及知識面廣、地理問題復雜多樣、自然地理類專業性強等特征,受中學地理教師專業素養限制,往往難以有效解決難度過大的專業性問題,尤其是涉及跨學科的地理問題。因此,野外實踐課程開發需要有效整合教學資源,一方面,教師應加強對地理專業深難問題的研究,提升專業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學校、教育實踐基地、高等院校、社會機構等有效整合資源,多方提供資源和技術支撐,搭建良好的野外實踐課程平臺,推動高中地理課程教學方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