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晶晶,周光發,謝 韻
(1.貴州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貴陽 550001;2.貴州省都勻市教育局,貴州 都勻 558099)
地理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是基于學生的基礎、體驗和興趣,圍繞某一研究主題,以地理課程內容為主干,運用并整合其他課程的相關知識和方法,開展綜合學習的一種方式[1],能夠有效突破傳統教育各學科割裂造成的知識碎片化、孤立化弊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教育部2014 年發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要充分發揮學科間綜合育人功能,開展跨學科主題教育教學活動,將相關學科的教育內容有機整合,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也提出更加注重融合發展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之一[3]。可見,學科融合對于培養新時代卓越人才,促進現代化教育縱深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國家級非遺技藝布依楓香染是布依文化的集中體現和重要載體,蘊含著豐富的學科要素,對其深入剖析,發掘并重構其與地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的邏輯關系,能夠打造學科融合的典型實踐教學案例。
項目式學習是從真實情境出發,以任務驅動的方式,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主動建構知識體系并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從而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4]。而地理研學強調親歷體驗,指向的是現實、復雜且多樣的情境,單一的地理學科知識很難解決研學中的復雜問題,需要以地理學科為主線,將多學科核心素養融會貫通于其中[5]。可見,跨學科、項目式教學和地理研學三者之間存在緊密互動的邏輯關聯。因此,筆者嘗試以研學旅行作為實踐載體,構建跨學科視角下的項目式教學,旨在以跨學科研學課程為明線,以核心素養的培養為暗線,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從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本課程主要面向高二學段學生,該學段的學生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夠較好地運用綜合思維看待問題并解決問題,同時具有一定學科知識儲備,為研學探究活動開展奠定了基礎。基于上述學情,設計研學目標如表1所示。

表1 研學活動目標
惠水縣雅水鎮小巖腳寨是布依楓香染制作工藝的集中分布地區,寨內以楊姓布依族為主,當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光熱同季、雨熱同季,地形以喀斯特地貌為主,地勢北高南低,土地肥沃,阡陌縱橫。當地獨特的自然人文條件為楓香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本課程采取項目式學習方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探究活動,通過考察、調查與實驗等方式,協作完成研學任務。研學路線設計為:小巖角寨—小巖角楓香樹林區—小巖角藍靛種植區—小巖角楓香染合作社—小巖角楓香染工坊(圖1)。

圖1 小巖角寨研學路線
本文基于學者夏雪梅提出的跨學科項目化學習設計邏輯:提出跨學科的真實問題—選取可用于問題解決的指向各學科核心素養的知識和能力—學習不同的學科知識以深入解決問題—形成整合性項目成果和新理解,嘗試構建跨學科項目式地理研學框架,如圖2所示。

圖2 跨學科項目式地理研學設計框架
楓香染具有極高的歷史、民俗、美學等研究價值,于2008 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在西方文化沖擊和功利主義影響下,當地楓香染的發展與傳承面臨困境。本課程以“追尋非遺技藝,展現天染風采”為主題,以民族文化及非遺傳承為主要內容,設計六大項目或分主題,層層深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落實(圖3)。

圖3 研學活動項目
(1)行前準備
為確保研學活動順利開展,應提前做好相關安排:①以研學旅行課程標準為指導,參考所涉及學科課程標準以確定楓香染制作技藝項目式研學主題,成立研學活動小組并做好組內分工;②召開行前動員大會,發放研學手冊,幫助學生提前了解楓香染相關知識,明晰楓香染的制作流程,為研學課程的開展做好理論儲備;③強調組織紀律,提醒學生提高安全意識,并備好防蟲祛暑等藥物;④教師應考慮到研學過程中可能的突發狀況,提前備好基礎急救藥箱,為研學活動順利實施奠定堅實基礎。
(2)研學實施過程
本文以“追尋非遺技藝,展現天染風采”為主題,以民族文化及非遺傳承為主要內容,圍繞研學主題、研學項目、研學任務、關聯學科、設計意圖等方面進行設計,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學科融合視域下小巖角寨布依楓香染項目式地理研學方案
學科融合視角下的項目式地理研學活動契合我國新時代教育發展理念,本研學活動圍繞國家級非遺的發展傳承這一現實問題展開探究,引導學生在融匯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促進知識整合與重構,同時,重視學生參與非遺技藝體驗的完整性與系統化,強化具身體驗。遵循“探秘布依楓香染制作技藝發源地的自然環境—體會當地布依族的民族文化—探尋新時代布依楓香染制作技藝的發展傳承之路”這一路徑設計,以地理學科為主導的自然篇、文化篇、人文篇三大主題,進一步細化為六大子主題,同時,充分發掘具體環節中所涉及的多學科知識,如利用藍靛制作藍靛泥用于染色涉及生物發酵與化學染色知識,藍靛植物經水解發酵,產生無色水溶性的羥基吲哚酚,經過空氣氧化后發生縮合反應,生成藍色沉淀物,染色過程中色素分子由于化學吸附作用,與植物纖維親和,從而改變織物顏色。對楓香染祥紋圖案的鑒賞,也需要學生運用美術鑒賞的基本方法,對其主題、內涵、形式與審美價值進行解讀、評價和交流等。以期通過本次研學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運用跨學科思維與知識解決復雜現實問題的能力,強化民族文化自信,培育具有較強綜合素質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