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麗,李 娟
(淄博高新區實驗中學,山東 淄博 255084)
作業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延續和拓展,可幫助學生進行鞏固練習以及診斷其理解和運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水平,有助于學生系統建構和創新思維表達。當前初中地理作業存在以下問題:注重題海戰術,題目缺乏精選性,作業量大且多為機械重復訓練;作業形式缺乏生活與情境支撐,往往就知識而練習知識[1];作業內容設計注重學生應試能力,缺少系統建構學科內容、提出和解決現實問題、培養地理實踐力等方面的訓練。
2021 年4 月,教育部辦公廳在《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中提出教師要根據實際學情,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創新作業類型方式,切實發揮好作業育人功能。《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核心素養培育為宗旨,在評價方面突出德育為魂、能力為重、基礎為先、創新為上,樹立科學的質量觀[2]。
如何提高作業質量、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提升學生地理核心素養成為學校教師的教研重點。本文以地圖單元為例,探索單元課時作業、單元整合作業設計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以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實現單元作業的思維進階,提高教師創新設計作業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作業是診斷、評價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載體,多樣化、高質量的單元作業設計有助于學生會學、會用地理知識,并能有效測評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狀況。單元作業體系設計的一般形式主要為單元課時作業和單元整合作業[3],如表1所示,課時作業設計的一般模塊包括核心基礎知識梳理、綜合能力提升與創新思維表達三部分,結合所學內容與各作業模塊,設計形式多樣的題型,注重對基礎知識的鞏固、對知識運用的診斷提升、對課時學習內容的思維整合和創新表達等方面內容,以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進階。單元整合作業是對各課時作業的系統重構和實踐運用延伸,設計的一般模塊包括單元思維網建構和地理實踐探究兩部分,注重從單元整體角度建構單元內部各課時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并運用所學知識延伸至地理實踐活動中,解決現實的地理問題,以培養學生的系統學習能力和地理實踐能力,提升其地理核心素養。
表1 單元作業體系
基礎知識鞏固是學生知識運用和后續學習的前提,本模塊設計依據課程標準,精選核心知識,以地形圖的判讀為例(表2)。提煉的核心問題如下: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判讀識別山體部位,對應課程標準①;在地形圖上判讀識別地形類型,對應課程標準②。對照課程標準相關內容篩選核心問題和核心地圖,明確課時學習的主干內容,可減輕學生機械記憶負擔,班級A、B、C各層次學生均能完成。
表2 “地形圖判讀”核心基礎知識梳理
精選有效題目對核心基礎知識進行診斷評價,提升學生從具體的知識掌握到綜合遷移運用、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地形圖的判讀綜合分析選題為例說明選擇題目的一般思路。試題以生活情境為支撐,注重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和社會時事熱點,且與試題內容相關聯,體現地理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如本題以“百年跨越,逐夢京張”為情境素材,使學生從地理視角了解中國鐵路的發展歷程,增強民族自豪感,感悟民族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綜合分析】百年跨越,逐夢京張(圖3)。
材料:1909年由中國人自己設計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建成通車,當時青龍橋站的“人字形”鐵路,以距離拉長換取坡度降低而震驚中外;2019 年世界上第一條時速350 千米的智能化高鐵線路——京張高鐵開通運營,八達嶺長城車站是目前世界上埋深最大的高鐵地下車站,當前的八達嶺段采用“直線式”穿山隧道,并采取有效技術手段避免了工程建設對沿線文物和環境的不利影響。百年京張路,變化的是技術和時間,不變的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1)京張鐵路青龍橋站附近的山體部位是____,采用“人”字形設計的主要優勢是____________。
(2)圖中八達嶺長城站與青龍橋站的相對高度約____米,京張高鐵經過的主要地形類型是____,在建設中遇到的地形難題有___________。
(3)比較京張高鐵“直線式”穿山隧道相較于京張鐵路“人”字形設計的優勢。
(4)八達嶺長城車站是目前世界上埋深最大的高鐵地下車站,其地下建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選擇中考題或利用試題網站選擇與課程標準相對應的情境題目,結合圖1 制定本題的雙向細目表[4](表3),通過搜集相關的作業題目,采取引用、重組、改(自)編等方式整合成本題組,優化試題內容與課程標準要求、與地理核心素養相對應。通過閱讀、分析等高線地形圖,判讀識別山體部位、地形類型及分析評價地形特征對生產生活的影響等相關題目,考查學生閱讀和使用地形圖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運用知識進行分析、評價的綜合分析能力,提升學生發現和解決地理問題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人地協調觀。這部分內容是對本節重點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有助于學生內化為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A、B層次學生可完成。
表3 地形圖判讀綜合分析題目雙向細目表
創新思維表達可給學生思維提升一定留白,如二選一完成下列問題:自主梳理建構課時思維網;自(改)編一個情境習題。
第一個問題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時學習的理解意義建構思維網,厘清所學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內在邏輯關系,以等高線地形圖判讀為例,構建思維網絡結構圖(圖4),學生通過學習能夠閱讀和分析等高線地形圖的地理信息,學會判讀識別山體部位和地形類型,分析評價山體部位、地形類型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和應用。這部分是對本課時內容的系統建構,對學生的整體學習能力提出更高要求,A 層學生可完成,B、C層次學生可參照帶有主干提示信息的內容結構圖(填空版)完成學習思路建構[3],滲透系統建構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
圖4 等高線地形圖判讀思維建構
第二個問題是鼓勵學生主動探究自己感興趣的地理問題,激發學生的地理思維,學會發現地理問題、提出地理問題、創新表達地理問題,這一部分是對本課時學習內容的輸出,對學生自主設計地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至少A 層次學生可完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表達能力,提高地理學習力。
學生通過微觀課時內容學習和課時思維網絡建構,能明確各課時學習的主干內容,理解課時內部的結構關系。在此基礎上,學生根據自己對單元內容的學習和認知,疊加或優化本單元的思維網,厘清課時間的相互聯系和邏輯關系(圖5),使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理解學會意義重組建構,從微觀課時有序存儲學習內容到單元內容系統邏輯建構,有助于學生整體感知這一單元應從哪些方面學習以及單元課時間的地理知識邏輯關系如何,使學生能系統厘清單元內容間的關系,不斷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提升其地理邏輯思維。
圖5 “地圖”單元思維網絡邏輯建構
地理實踐活動是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結合學校周邊的鄉土地理資源,設計單元地理實踐活動,通過地理實驗、社會調查、野外考察等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觀察和認識真實的地理環境,解決現實地理問題,體驗和感悟人地關系。
以“妙手繪校園”實踐主題為例,學生通過繪制校園平面地圖(圖6),學習規范、正確地運用地圖語言,學會運用地理工具測量、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分析和說明地理事象的基本特征,親身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落實地理實踐力培養。立足校園開展地理實踐活動,構建開放的地理課堂,實現對學生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等素養的培養。
圖6 學生校園平面圖繪制作品
實踐主題:妙手繪校園
學校布局突出園林式理念,主體建筑呈院落組團式布置,營造出舒展流暢、張馳有序和現代、典雅、生態的校園氛圍。學校有十大景觀文化,沿著南北中軸線及兩側錯落分布,裝點著校園四季,豐富了學校的文化內涵,使校園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錯落有致,使用功能、審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諧統一。
【探究實踐】運用地圖知識,繪制學校平面示意彩圖。
①準備物品:學校鳥瞰圖、卷尺、指南針、紙、筆。
②明確位置:學校地理位置、校園不同建筑物和十大景觀的相對位置。
③測量數據:利用卷尺實地測量校園東西、南北距離,設置合適的比例尺;測量不同建筑物、景觀之間的距離,并計算其圖上距離。
④設計圖例:圖例設計合適、清晰醒目、顏色鮮明。
【小組評價】如表4所示。
表4 小組評價
作業設計與布置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地理作業設計是教師如何教和學生如何學的理念體現[5],是落實地理核心素養培育的有效途徑。探索地理單元作業體系設計的一般思路如圖7 所示,單元課時作業設計既對照課程標準優化設計基礎性作業,注重作業練習的基礎性,也創新設計思維表達作業,注重課時內容學習的結構性和創新性;單元整合作業設計既注重意義建構單元思維網與單元學習內容的內在聯系性和邏輯性,也重視設計地理實踐探究活動并注重提升學生參與體驗探究、解決現實地理問題的能力。單元作業設計遵循核心基礎知識鞏固—情境題目理解運用—建構課時思維網—建構單元思維網—實踐解決現實地理問題的思路,精簡整合作業數量,整體提高單元作業質量,實踐體驗能有效實現地理學習的延伸和價值體現,有助于學生從知識鞏固、習題練習到整體概括、實踐創新的深度學習,培養學生的地理進階思維,有效落實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
圖7 單元作業體系設計的一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