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櫟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四川成都 610023)
在我國,醫學學科門類繁多,有基礎醫學類、臨床醫學類、口腔醫學類、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中醫學類等11類,由于醫學領域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使得醫學各類學科,甚至醫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存在必然性和廣泛性,反映在出版領域,以西醫臨床醫學學術著作為例,不可避免地涉及病理學、生理學、免疫學等基礎醫學內容。
作者在編寫涉及不同學科的內容時,習慣上沿用相應學科術語。由于各學科審定的同義術語目前有一些仍然存在差異,尤其是由外語翻譯成中文的術語,因此,在書稿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學科專家審定的同義異名醫學術語,如感染病學術語“大腸埃希菌”和化學工程術語“大腸桿菌”同義,兩者對應的英文都是Escherichia coli。
此外,還有一些中文同義異名醫學術語對應的英文在表述上存在較大差異,例如:林奇綜合征(Lynch syndrome),在英文文獻中常見亦表述為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另有一種更為復雜的情況,如干燥綜合征(sicca syndrome)是由瑞典醫生 Sj?gren發現并首次報道的,故又稱舍格倫綜合征(Sj?gren syndrome)。 Sj?gren 中的“?”是瑞典字母表的特殊字母,在不少英文文獻中,用o替代,故舍格倫綜合征還可見到“Sjogren syndrome”“Sjogren's syndrome”的同義表述,因為語言在應用上具有慣性特征和簡化現象,故醫學術語普遍存在多樣性。
醫學圖書具有一定高度的學術價值,兼具科學性和專業性,能作為傳播醫學知識和技術的主要載體,是大量專業術語的組織和整合的成果[1]。
在醫學專業語境下,理想的醫學術語不應該存在同義詞。大量同義異名醫學術語交叉出現,容易設置閱讀障礙,被讀者誤解為混雜的不同概念;如果醫學圖書內容又非常專業、復雜,艱澀難懂,讀者就更加難以順暢地閱讀和理解作者原本希望傳達的信息,不利于知識傳播。此外,同義異名醫學術語的多樣性表達還會給跨學科、跨行業讀者的閱讀和學習帶來困難。
在跨文化交流中,統一、規范術語,有利于打造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提升我國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從編輯出版角度,對稿件的語言文字、標點符號、名詞術語、體例格式等進行核查、修改,使之符合相關標準和規范是最基本的編輯加工活動。即將實施的行業標準CY/T 266—2023《圖書編校質量差錯判定和計算方法》,也對醫學術語進行規范統一提出要求。盡可能規避同義異名醫學術語是提高出版物質量的應有之義。
所謂頂層設計[2],是指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從全局的角度,對某項任務或者某個項目的各方面、各層次、各要素統籌規劃,以集中有效資源,高效、快捷地實現目標。
調整“頂層設計”,是從根本上防止同義異名醫學術語發生的重要方法。從“頂層設計”角度規范術語,就是要不斷完善我國醫學術語標準化體系建設;加強不同學科間的溝通與互認機制,打破學科間的語言壁壘;重視醫學術語翻譯實踐;加速審定新的醫學術語、淘汰舊的醫學術語,不斷迭代知識體系。
(1)建議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指導下,引導并支持廣大出版專業人士、醫務工作者、術語標準開發組織、翻譯家及其他學者參與我國醫學術語標準化體系的廣泛研究,使我國醫學術語標準化體系得到不斷完善。
(2)參考、借鑒國際主流醫學術語體系。國際相關組織機構十分重視醫學術語標準化建設。目前,主要有世界衛生組織[3]、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4]、國際衛生術語標準開發組織[5]等機構正在深入開展醫學術語標準更新與優化研究,有力推動了國際醫學概念的命名規范統一及全球醫療健康信息的共享互通[6]。
參考國際主流醫學術語體系,包括《醫學主題詞表》《國際疾病分類法》《系統化臨床醫學術語集》等,對其特色優勢進行剖析與歸納,總結已有的經驗并指導實踐,有助于推動我國醫學術語標準化體系建設[7]。
(3)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醫學術語標準化體系。標準是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醫學術語標準化體系,一方面,在推進我國醫學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隨著醫學發展,以及醫學科技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愈來愈頻繁,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醫學術語體系建設,能夠促進中華醫學文化“走出去”,促進全球醫學衛生事業的發展。
(4)根據實際需求,不斷擴充我國醫學術語數據庫的功能,增加對易混淆術語的解釋說明,增進使用者對于術語的理解,能夠有效避免對術語的混淆與誤用。
(1)建立術語專家庫。不同學科名詞在發布前,可由指定專家庫組織不同專業專家組人員評估跨各學科術語,建立學科間的聯動機制,必要時也可采取一定信息技術措施來盡量避免入選同義異名醫學術語。
(2)建立術語追溯機制。數據庫應及時更新、修訂術語,根據使用者的反饋盡量刪去同義異名醫學術語。同時,作為出版社的編輯,應加強學習,核驗術語,確保使用規范的新術語。例如,“白假絲酵母菌”在“術語在線”中無,只有同義的“白念珠菌”;又如,“革蘭陰性菌”(曾作為規范術語)已經基本不再使用,重新用“革蘭氏陰性菌”。
起源于古希臘的醫學,許多術語來自拉丁文,且英文術語同樣存在同義異名的問題,建議參照國內外專業術語數據庫進行匹配。術語翻譯不準確,會影響語義的精準傳達,對讀者理解作者的原義造成不利影響,這要求醫學圖書編輯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具有一定的英文、拉丁文、希臘詞源學知識儲備,能夠追根溯源,及時發現術語因為翻譯造成的謬誤,選擇更貼切的譯名。
此外,翻譯中醫藥術語,也必須回到歷史中去,厘清術語概念起源及意義嬗變,并根據術語所處歷史語境的不同,選擇合適的意義進行闡釋[8],才能保障跨學科、跨領域科學信息的正確傳播。
術語的規范,應考慮到術語在真實世界的使用,需要得到使用者的廣泛認可[9]。
(1)對于新的外來詞,建議先采用科技術語直譯策略快速吸收,解決國際科技交流前期術語翻譯不統一、指向不明確的問題,而后過渡到直譯兼意譯策略,在保留原譯名簡潔形式和準確定義的基礎上,用意譯彌補直譯帶來的專業技術信息損失[10]。
在中文書稿中,常見某些新藥名稱仍用英文表述,如antibody-drug conjugate,業內專家通常稱其為“ADC藥物”“抗體偶聯藥物”“抗體藥物偶聯”。這類藥物是采用特定的連接子將抗體和小分子細胞毒性藥物連接起來治療腫瘤的藥物[11],是當前研究熱點,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建議“術語在線”數據庫收錄。再如:藥物Nivolumab有“納武單抗”“納武利尤單抗”“歐狄沃”3種譯名,目前在“術語在線”中也未見收錄,但該藥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在學術圖書中已不鮮見,其定名、定義關系到長期學術交流的順暢性與指導臨床應用。
對新術語及時進行規范、宣告,也是幫助更多不了解醫學前沿知識的人提升科學素養、開闊眼界。
(2)對于陳舊且脫離真實世界醫學臨床和科研實踐的術語,建議利用信息化技術,健全反饋機制。由“術語在線”數據庫實際使用者反饋在真實世界使用術語時發現的問題,發出更新術語申請→名詞審定專家審核、更新術語及其內涵,對舊術語進行淘汰和宣告或限制其使用→廣大使用者學習并使用新術語,不斷更新自身知識體系,切實指導實踐。
在書稿中,對于同義異名醫學術語應盡量做到規范統一。下文列出了典型同義異名醫學術語案例(見表1—表4),并給出了實用的處理建議。

表1 含義相同或相近但是不同學科表達不同的醫學術語

表2 醫學術語的全稱、簡稱

表3 易混淆醫學術語

表4 不同年代使用的醫學術語
處理建議:在“食品科學技術”學科中,兩個名詞同義,粗纖維是又稱。粗纖維是crude fiber的直譯名,在使用術語時可根據學科來判斷選擇,如用在營養學范疇,與進食有關,一般用“膳食纖維”;如在水產范疇使用,可使用“粗纖維”。對于跨學科圖書,一般根據具體情況統一表述。
處理建議:在“核醫學”學科中,未注明腎衰竭是腎功能衰竭的簡稱,但兩者的英文術語一致,給編輯提供了線索。當編輯對這些知識有一定了解時,就能輕松做出恰當的選擇。在實際書稿的編輯加工中,從“省力”角度考慮,多在醫學術語首次出現處標注全稱,后使用簡稱,靈活表意,兼顧簡潔性和理據性。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術語的英文簡稱過于簡短,如AI,可有禽流感、人工智能、呼吸暫停指數、適宜攝入量、助理研究者、芳香化酶抑制劑、人工智能學等多重含義,在可能引起歧義的情況下,盡量用中文表述,以免引起誤解,造成圖書質量問題。
處理建議:在“食品科學技術”中,微量元素是指“人體內含量小于0.01%或每天需要量小于100 mg的礦物質。包括必需微量元素(含可能必需微量元素)和具有潛在毒性但低劑量對人體可能具有功能的元素”。在“運動醫學”中,微量營養素是“需要量相對較低的營養素。主要指微量元素(至少包括鐵、鈷、鉻、銅、碘、錳、硒、鋅和鉬)和維生素”。一般含量在生物體中低于0.01%的微量營養素又稱微量元素。在編輯加工書稿時,編輯應注意鑒別。在部分情況下,兩者是同義詞,在書稿中應進行統一。
處理建議:綜合“術語在線”、世界衛生組織[12]及國內相關指南如《中國成人局灶性癲癇規范化診治指南》的提法,建議使用癲癇,與當下的使用習慣一致。此外,許多字庫未收錄,需要造字,給使用帶來不便,從這個角度也建議使用更為簡單的“癇”字。
以上術語無論是中文術語還是英文術語都有著多樣性,應辯證看待、合理使用。
總之,如英文/中文術語已經被“術語在線”數據庫收錄,則可選擇對應學科的規范術語。“術語在線”數據庫以多模態的可視化手段直觀形象地展示了特定領域的知識網絡系統,且提供了便于使用者使用的多語種詞條信息與概念關系知識[13],擅長檢索的使用者能夠方便地從“術語在線”數據庫中查找到醫學術語的定義、對比不同醫學術語的區別,選擇使用。
如英文術語尚未被“術語在線”采集、匹配中文規范術語,則在醫學圖書中使用的中文術語必須是行業已經取得一定認同,如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制定的《常用臨床醫學名詞(2019年版)》,以及相關國家標準、醫學指南中或者醫學專家共識等出現的高頻名詞性詞語。
除外“術語在線”數據庫,還有許多常用醫學數據庫可用于考證醫學術語,包括中國知網(CNKI)、萬方醫學數據庫、維普數據庫、Pubmed、Springer、sciencedirect等。
醫學圖書肩負傳播正確醫學學術成果的重任,使用標準、規范、統一的術語是出版優質醫學圖書的前提之一。從知識傳播的角度來看,術語是知識的單位,要忠實傳遞醫學信息,應盡可能地完整展現醫學術語所蘊含的文化、科學等信息,這直接影響醫學學術交流及我國醫學文化對外傳播的質量,因此,不斷完善術語體系建設、避免同義異名醫學術語的出現具有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