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小娟
(廣東省團校,廣東廣州 510000)
“文化”一詞,我們并不陌生,生活中處處都留有文化的印跡,但在不同的分析視角和社會背景下,其含義也不盡相同。《辭海》中文化的定義認為從廣義來說,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社會學簡明辭典》中文化的定義認為,廣義上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的文化是指以一定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精神財富的總和。綜上,本文把文化概括為人類在存在過程中為維護人類有序的生存和持續的發展所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成果。
文化有以下幾個特點:自然性與超自然性的統一、個體性與超個體性的統一、普通性與民族性的統一、階級性與時代性的統一、積累性與變異性的統一[1]。
文化有4個方面的功能。一是滿足需要的功能。如滿足人類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價值實現需要等各種功能。二是認知的功能。如開闊人類視野、啟迪人類思維、增強人類見識、提高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等的獨特作用。三是規范的功能。如一系列社會制度、社會組織、價值觀念、倫理道德等對人類社會行為模式的制約、模塑作用。四是凝聚的功能。如相同文化下的人群往往具有相似的體質特征、相同的語言和風俗習慣、相同的思維模式和價值等,因而形成一種巨大的凝聚力量。
關于“青年文化”的內涵,學界論者多有探討,對這一概念的定義卻不盡相同,可以說是一個“歷久彌新”的概念[2]。但總的來說都不會脫離三點,一是青年文化的主體必然是青年群體;二是青年文化始終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三是青年文化是青年精神需求、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復合體。因此,筆者認為青年文化是由青年創造的,是青年日常生活方式的反映,體現了青年群體的思想、情感等,在整個社會生活中具有鮮明的特點。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迅速提升,青年的文化自信不斷增強,在新媒體的影響下,產生了非主流文化、佛系文化、喪文化、二次元文化、粉絲文化、國風文化、惡搞文化、表情包、流行語等多種獨特的青年文化形態,構建了當代中國獨具魅力的青年文化景觀。
2.2.1 偏離性與超越性
青年文化的偏離性是指處于從屬地位的青年文化對社會主流文化這個中心的偏離。它常常試圖掙脫主流文化賦予它的期待角色,與主流文化追求的同質性相對,表現出很強的異質性。例如:青年怪異新穎的著裝打扮、搞笑無厘頭的行為方式,以及更深層次的價值觀的叛逆等。同時,這種偏離性一定程度上也導致青年對既有文化作反思或批判,他們以開拓、創新精神,推動文化實現突破、創新和發展,體現了青年文化的超越性[3]。
2.2.2 自發性與建構性
青年文化的自發性是指青年文化是青年自發參與創造的,是青年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文化自覺。青年基于自身興趣愛好或是共同目的自發集結起來,在特定的群體中創造出獨特的話語體系和行為模式,形成“圈層文化”,如“飯圈文化”,便是粉絲群體自發主動參與生產,創造的一種青年文化[4]。青年文化的建構性是指青年文化的產生不僅由青年自發創造,同樣也是社會的建構的結果。隨著文化產品逐漸顯現出強大的“吸睛”和“吸金”力量,文化產業成為資本眼中的“香餑餑”,資本也成為推動青年文化發展的巨大推手。同時,青年文化對青年成長發展的影響作用日益凸顯,各級政府、青年組織、社會團體等都參與建構青年文化,影響青年的價值觀塑造。
2.2.3 理想性與現實性
青年文化的理想性與現實性主要是指青年文化既存活在理想之中,又擺脫不了現實的生活。這種理想性源自于青年對理想自我的價值追求與塑造,青年自身年發展的不確定性給青年文化的發展也萌生出無限遐想,如對虛擬偶像洛天依的追捧,迎合了青年對美麗可愛、溫柔善良、勇敢堅強、才華出眾等完美形象的追求,實際上這是青年理想自我的投射。青年文化的現實性主要指青年文化日益與青年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青年現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如疫情影響下的青年文化呈現出更多家國情懷。
青年文化呈現出四大功能。一是個體發展功能。青年文化滿足青年歸屬、參與和發展的需要,對青年個體成長具有重要意義。二是價值導向功能。青年文化塑造青年價值認知體系,在青年學習、就業、生活方式等方面影響著青年的選擇,包括正向功能和負向功能。三是文化反哺功能。實質是青年文化對社會大眾文化積極、主動影響過程,是其理想性、超越性及創新性等內在精神特質的集中體現。四是社會警示功能。源自于青年文化對主流文化的偏離性和超越性特征,對社會起到預警作用,提醒人們應轉變固化僵化的現存文化,吸納并調控青年文化[5]。
目前來看,文化傳播歷經了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基于物質基礎的文化傳播;第二階段是基于符號基礎的文化傳播;第三階段是基于數字基礎的符號文化傳播,即數字化文化傳播。符號化與數字化是文化傳播的趨勢,也是實現整體文化傳播的必要途徑[6]。在新媒體技術的賦權下,青年創造出豐富多樣、特色鮮明的符號文化。這些符號文化有些是青年原創的,如“火星文”“00后”網絡“黑話”等,更多的是采用拼貼、挪用、嫁接、組合等“混搭”方式進行解構與改寫,創造出新的符號表達,如表情包、鬼畜文化等。
這里的封閉并不是指不同圈層之間的相互區隔或排斥,而是用來劃分不同的青年群體身份,使得圈層成為青年群體身份認同的形塑空間。以“電競圈”為例,如果對于電競游戲沒有一定接觸和了解,便無法理解圈內文化,也就難以進入這個圈。這里的開放性,一方面,是指新媒體給圈層文化的傳播提供了開放、便捷的條件,推動青年以空前活躍的姿態在網絡空間里表達自我,青年通過微博、B站、小紅書、抖音等網絡平臺創作和分享著文化,使得不同文化圈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另一方面,時下青年人的興趣愛好和行為方式等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和追捧,青年文化頻頻“出圈”“破壁”,成為向整個社會開放的“普泛化”潮流。
從青年喜愛的娛樂節目來看,高度的同質化使觀眾對綜藝節目的審美疲勞日益凸顯,具有文化內涵的原創節目脫穎而出獲得青年青睞。于是,越來越多節目轉向“泛文化”,圍繞某一文化熱點,以青年認可的文化理念來對文化進行開發,凝聚青年的注意力和社會影響力,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例如:《國家寶藏》《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節目突破傳統文化節目說教式宣講,用情景式、競賽式等方式,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同樣,《中國有嘻哈》《這就是街舞》《極限青春》《樂隊的夏天》等小眾文化成為爆款,推動了說唱、街舞、滑板、樂隊等青年文化的流行“出圈”,帶動了中國青年潮流文化的興起。這些“泛文化”節目從“小眾”“清流”轉變為“大眾”“潮流”,這是在文化自信下青年文化內容發展的必然。
近年來“小確幸”“躺平”“佛系”“內卷”等成為青年文化中的熱詞,折射出當代青年在“大時代”的沖擊下的焦慮心態,比起空喊“高大上”的口號,越來越多的青年選擇通過自身的努力完成一件件小事情,來感受微小、瑣碎而真實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這種“小而美”是現實下青年自我意識、內在品格和精神境界的個性化彰顯,是具有高度的世俗性和個體性的。這一現象的產生,是時代變遷的映射、互聯網的傳播效應、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及青年的自我綜合危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7]。
面對多元價值觀的沖突和博弈,青年文化面臨著巨大挑戰,特別是青少年社會經驗不足,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未成型,在面對網絡上紛繁復雜的各類信息時,更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價值觀的功利化,如炫耀式的“曬”文化,以擁有多少奢侈品來作為人生價值的標準,與主流價值觀倡導的勤儉節約背道而馳;二是價值觀的虛無主義,近年來“喪文化”不脛而走,反映出青年“未老先頹”的心態和虛無主義的人生觀,長此以往將會導致百折不撓、自立自強的民族精神遭受損害,而不思進取和脆弱不堪成為群體化、社會化病灶;三是審美觀的扭曲和異化,不少青年網絡流行文化表現出對主流審美觀的抵抗和對規范美學的抗拒,取而代之的是充滿混雜性、娛樂性、惡搞低俗的審美趣味,使青年在自我麻醉的“審丑”狂歡中失去主體意識、深度的思考和獨立判斷力[8]。
在當代消費社會背景下,消費文主義的“觸角”已經超過對青年文化表征,如語言、穿著打扮等的利用和改造,而是延伸到青年文化產生的源頭,創造和塑造著青年文化。如抖音、B站、小紅書、知乎、豆瓣等,均是由商家為青少年量身定制的網絡空間,其中把青少年加以細分,如二次元宅男宅女、追星族、游戲迷、潮玩玩家等,有預謀地去培養青少年特定的消費習慣和價值觀念,目的是實現商家的“精準營銷”。無論是哪個平臺,“帶貨”顯然已經成為商家的共識。眼下,青年文化顯現出向消費主義妥協的趨勢,倘若一味地以資本的指揮棒來指導青年文化發展,只會將其卷入資本的漩渦中,資本的急功近利最終會讓青年文化變味乃至變質。
新媒介在滿足青年精神需求的同時,也帶來負面效應,主要表現有:一是部分低俗的網絡語言成為青年的流行語,擾亂了現代漢語的規范性,沖擊著我國語言文化的內涵。二是在媒體的刻意引導下,青年容易被網絡上所謂的意見領袖牽著鼻子走,成為“憤青”“鍵盤俠”等,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正確的判斷甚至迷失自我。三是青少年容易接觸到網絡上的不良信息,大量網絡載體、電子游戲中的色情、暴力、賭博等不良內容嚴重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導致網絡欺凌和網絡暴力等問題頻發,甚至引發青少年犯罪。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在快速發展中激蕩,多元價值觀也在不斷發生碰撞。尤其是當前面對百年變局,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的背景下,思想文化領域斗爭更加深刻復雜。歷史虛無主義、民族主義、民粹主義、新自由主義等不同社會思潮侵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造成強烈沖擊,特別是對青年意識形態的影響更加突出,使得我國青年文化發展極具挑戰性。
我們要承認青年文化的存在,其是青年群體自我表達、自我實現的一種實踐方式,對青年成長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與意義。文化管理部門、教育部門、網絡信息管理部門和司法部門等要加強對青年文化的認識,深入地、辯證地看待青年文化發展的優勢與不足,將建設青年文化納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范疇[9]。青年文化建設是幫助改進青年工作的有效載體、是幫助青年確定身份地位的有效手段,是幫助青年度過身份危機的重要途徑,廓清對青年文化建設的認識。
各相關部門多管齊下、共同協作,充分發揮共青團的組織優勢,推動青年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加強青年文化的行業規范,提高行業法治意識,堅決掃除毒害青年心靈的腐朽文化垃圾,從內容上保證文化產品健康向上,創作、生產、推廣青年文化精品,引導青年文化市場良好有序發展。注重結合時代要求和青年實際做好青年文化建設工作,把握住青年文化脈搏,跟蹤青年文化發展動態,關注青年文化熱點,及時修正不良傾向,引導其回歸真善美。強化青年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從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入手,充分挖掘培育青年文化人才,組建各類青年文化工作隊伍,讓廣大青年成為弘揚和傳承我國優秀文化的先鋒隊和主力軍[10]。
文化自信是青年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精神激勵,是新時代青年發展的動力之源。堅定青年文化自信不僅要傳承優秀文化,更要兼收并蓄、博采眾長,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種優質文化資源,勇于吸納其他文化的優秀元素,不斷為當代中國青年文化發展注入生機與活力。要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厚植青年的文化底蘊。以革命文化為動力,培育青年的理想信仰。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支撐,堅定青年的思想定力。加強青年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知,增強青年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良好的社會環境對青年文化的建設具有促進作用,要優化網絡環境,制定文化行業發展規范,提高行業法治意識,從內容上保證網絡文化產品健康向上,推廣青年文化精品,引導青年文化市場良好發展,幫助青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民主的生活環境、和諧的朋輩關系,是青年成長的理想社會環境,有助于青年文化的發展。
新時代青年文化建設要尤其要做好網上建設,要增加有效的青年文化傳播渠道,打造更多覆蓋廣泛、影響深遠、權威正義的青年文化官方傳播平臺,發揮在新媒體領域青年文化建設的作用,加強對青年文化的宣傳和引導。同時,形成高效的青年文化傳播模式。吸納專業的青年文化工作人才,加強與新媒體平臺之間的協作,全社會共同參與,聯動發展,形成特色的青年文化傳播矩陣。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在如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在新時代的時代背景下,青年文化也呈現出新特點新風向,需要我們高度重視并積極引導。同時,要認識到我國青年文化發展受到多種因素影響,面臨著嚴峻考驗,新形勢下如何推進青年文化建設,促進青年健康發展成為不可忽視的時代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