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珍 呂舟州 陳 凱 楊佳洲
(1宿豫區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江蘇宿遷 223800;2宿遷中江種業有限公司,江蘇宿遷 223800)
水稻是世界主要糧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1],全國約有60%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水稻生產在保證糧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2]。江蘇省作為水稻生產大省,常年水稻種植面積約223 萬hm2。目前江蘇省秈稻種植以雜交秈稻為主,種植區域主要分布在淮北地區,約占全省雜交秈稻種植面積的75%。發揮江蘇省雜交秈稻市場較強競爭力的優勢,不斷提質增效,是江蘇省水稻生產可持續高效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3]。
要提高水稻產量和稻米品質,良種選擇是關鍵[4]。近年來隨著水稻育種產業的快速發展,市場上可供選擇的雜交水稻品種數量急劇增加[5]。一方面,不同地域的溫光資源和氣候條件對水稻的生長發育、產量和品質有著重要影響[6],另一方面不同水稻品種的生長周期、抗性特點和最適區域也存在一定差異[7],因而,不當的品種選擇可能會給當地的水稻生產帶來極大隱患。因此,根據江蘇省淮北地區的氣候條件、溫光資源和病蟲害發生情況,篩選適宜的優質雜交秈稻品種加以推廣種植,對實現江蘇淮北地區水稻高產穩產,提升種植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選取深兩優8012 等19 個在江蘇省淮北地區市場上銷售的雜交秈稻品種為試驗材料,開展產量、抗性、熟期等關鍵農藝性狀的調查與比較分析,旨在篩選出在江蘇淮北地區種植的綜合性狀好的優質雜交秈稻品種,為當地水稻高效生產提供參考。
試驗材料種植于宿遷市優質秈稻種植綜合示范基地(118.28°E,33.97°N)。土質為黏性土,基礎肥力中等偏上,溝渠配套完備,灌排方便。
參試品種為19個雜交秈稻品種,品種名稱詳見表1,其中以當地種植面積較大的徽兩優898 為對照品種(CK)。試驗采用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348 m2,不設重復。試驗材料于2022年5月12日播種,育秧方式為旱育秧。2022 年6 月18 日適齡移栽,株行距為22 cm×30 cm,每穴3株。

表1 參試品種名稱
水稻移栽前施基肥:復混肥(20-5-10)750 kg/hm2;6 月21 日撒施返青肥:脲銨氮肥225 kg/hm2、硅肥30 kg/hm2;8 月5 日施孕穗肥:復混肥(20-0-8)225 kg/hm2。7 月24 日重擱田一次,8 月4 日復水后保持干濕交替。適時噴藥防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及紋枯病。
記錄各參試品種的始穗期、抽穗期、齊穗期、成熟期等生育期數據;各品種株高、穗型、轉色情況、抗倒伏性、抗病性、穗期高低溫耐受性等綜合性狀;調查每hm2穗數、每穗總粒數、每穗實粒數、結實率、千粒重等產量構成數據,按13.5%的水分對收獲各品種進行小區產量折算測產。
采用Excel 201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
對各參試品種的生育期進行了觀察和記錄,結果詳見表2。由表2可得,各參試水稻品種的齊穗期變化范圍為8月16—29日。其中浙兩優2714的齊穗期最早,徽兩優粵農絲苗的齊穗期最遲。各品種成熟期較為集中,分布在10月2—9日,全生育期變化范圍為142~150 d。其中深兩優8012與徽兩優985生育期最長,為150 d,較對照遲熟3 d;浙兩優2714的生育期最短,為142 d,較對照早熟5 d。

表2 不同參試品種生育期
對各參試品種的株高、穗型、整齊度、抗倒性及轉色情況等農藝性狀進行了觀察和測定,結果詳見表3。由表3可得,各參試品種的株高在100~123 cm。株高在100~110 cm的品種有4個:徽兩優898、徽兩優985、荃優絲苗、綠兩優189,其中徽兩優898 的株高最矮,為100.7 cm。株高在110~120 cm 的品種有13個,占參試品種的68.4%。株高超過120 cm的品種有2個:荃兩優851、B兩優6號,B兩優6號的株高最高,為123.0 cm。

表3 不同參試品種農藝性狀比較
從不同材料的穗型來看,綠兩優189 和貢兩優粵農絲苗2個品種表現為松散,深兩優8012、N兩優1998、B兩優6號、徽兩優985表現為緊束,其余13個品種的穗型為適中。在抗倒性方面,荃優169 抗倒性弱,在當地氣候條件下出現了倒伏,荃優絲苗、荃香優89、創兩優276、浙兩優2714、綠兩優189等5個品種抗倒性中等,有倒伏趨勢,其余參試品種的抗倒性較強。在整齊度方面,除荃優169、創兩優276、綠兩優189 整齊度一般外,其余參試品種均表現為整齊。各參試品種的轉色情況均表現良好。
10 種主要水稻病害在參試品種中的發病情況詳見表4。由表4可得,參試品種各病害發生情況多表現為不發病或輕度發病。其中葉瘟病在荃優絲苗、荃優169、荃香優89、浙兩優2714、荃兩優851、筑兩優427上表現為輕度發病,在其余品種上未發病。白葉枯病在荃兩優851、筑兩優427 和荃優596 上輕度發病,在其余品種上未發病。紋枯病在N 兩優1998上中度發病,在深兩優8012、荃優絲苗、筑兩優427、喜兩優超占、徽兩優香絲苗、徽兩優898上表現輕度發病,在其余品種上未發病。稻曲病在貢兩優粵農絲苗、徽兩優粵農絲苗、筑兩優427、徽兩優985上輕度發病,在其余品種上不發病。苗瘟、穗莖瘟、惡苗病、條紋葉枯病、基腐病、黑條矮縮病在各參試品種中均未發病。

表4 不同參試品種病害及高低溫害發生情況
在穗期受高低溫影響方面,B兩優6號和筑兩優247 穗期受高溫影響程度為中度,望兩優5511 為輕度,其余品種穗期未受到明顯影響。穗期低溫對各參試品種均未產生影響。
不同參試品種產量及構成因素詳見表5。由表5 可得,各參試品種產量差異較大,產量分布在8 040.0~10 800.0 kg/hm2。產量排在前5 位的品種依次為荃優169、深兩優8012、徽兩優985、創兩優276、貢兩優粵農絲苗,其中荃優169、深兩優8012和徽兩優985的產量均超過10 500.0 kg/hm2,比對照分別增產6.56%、4.94%和4.37%;而筑兩優247 和B 兩優6 號的產量則低于9 000.0 kg/hm2,比對照分別減產20.59%和12.28%。

表5 不同參試品種產量及其構成因素
各參試品種每hm2有效穗數分布范圍為232.5~325.5萬穗,其中徽兩優898、綠兩優189、深兩優8012和徽兩優985的有效穗數較多,均超過300萬穗/hm2。每穗總粒數分布在157.0~268.0 粒,其中浙兩優2714、荃兩優851、喜兩優超占3 個品種的每穗總粒數較多,均超過220 粒。各參試品種每穗實粒數分布在133.0~195.0 粒,其中浙兩優2714、徽兩優香絲苗、荃兩優851 的每穗實粒數較多,均超過180 粒。結實率分布在70.7%~93.8%,其中荃優596、荃優169 和徽兩優898 在極端高溫條件下,仍保持90.0%以上的結實率。各參試品種千粒重分布在21.9~28.8 g,其中荃優596、B 兩優6 號和徽兩優985 的千粒重較高,均超過28.0 g。
雜交秈稻對實現淮北地區乃至江蘇省的水稻產業的高效發展至關重要[3],其中品種選擇是穩產高產、增效提質的源頭和關鍵[4,8-10]。水稻品種選擇不僅要從產量角度考慮,還應結合多個目標性狀綜合選擇[8,11]。本研究從淮北地區特有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出發,除了考察水稻的產量指標,還重點增加了對生育期、抗倒伏性、抗病性和高低溫耐受性等多個綜合性狀的測定。經過比較分析,認為深兩優8012、徽兩優985和貢兩優粵農絲苗3個品種產量較高,且抗倒性、抗病性及穗期對高低溫耐受性均較強,能適應江蘇淮北地區氣候,田間綜合表現優良,在江蘇淮北地區種植的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