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璽 付業霞 侯建明 尹海波 王 丹
(遼寧中醫藥大學藥學院,遼寧大連 116600)
動物藥是中藥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蛤蟆油是一種名貴滋補藥材,其味甘、咸,性平,歸肺、腎經,具有補腎益精,養陰潤肺之功效,常用于病后體弱,神疲乏力,心悸失眠,盜汗,咳嗽咯血[1],主產于我國東北地區。《中國藥典》記載蛤蟆油為中國林蛙(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David)雌蛙的干燥輸卵管。目前,有不少學者對蛤蟆油基原動物考證后認為,蛤蟆油的基原動物應為東北林蛙(R.dybowskii)[2-4]。東北林蛙(R.dybowskii)隸屬于動物綱(Amphibia)、無尾目(Anura)、蛙科(Ranidae)[5],其蛤蟆油是遼寧省道地藥材,被譽為“遼藥六寶”之一,具有良好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目前,在遼寧省東部地區有少量野生和大量人工養殖的東北林蛙。
遼寧省東部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占據全省大部分林業基地,降雨充足,水源充沛,適于東北林蛙的繁衍生息,且經過種源的野生撫育和人工馴養,位于遼東地區的寬甸縣、鳳城市、桓仁縣的林蛙在全國林蛙中屬于優勢品種[6]。
本研究以遼寧省東部地區為背景,對新賓滿族自治縣、清源滿族自治縣、鳳城市、寬甸縣、桓仁縣、本溪縣和岫巖滿族自治縣的10個村鎮的東北林蛙養殖基地,從養殖環境、動物習性和養殖技術、藥材產量與品質、經濟效益、從業人員情況等方面進行了系統調查,對該地區東北林蛙養殖現狀進行了分析,以期為促進遼寧省東北林蛙相關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結合專家指導,形成體現地域和品種特色的遼東地區東北林蛙調查問卷,包含基本信息、藥材信息、生境信息、養殖技術、繁育池信息、林蛙種群信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8個方面。
通過前期考察和資料收集,選取遼東地區具有代表性的10個林蛙養殖基地進行實地調查,調查地信息見表1。

表1 東北林蛙調查地信息
2.1.1 遼東地區東北林蛙流通產品 通過對10個基地東北林蛙的流通產品信息進行調查,發現目前遼東地區林蛙的主要流通產品為蛙肉和蛙油2個部分,雄蛙以販賣蛙肉為主,雌蛙以其干燥輸卵管為流通產品。蛙肉一般以活體全蛙的形式流通,蛙油一般取3~4齡期雌蛙的輸卵管,加工后再售賣。
2.1.2 遼東地區東北林蛙養殖技術 遼東地區東北林蛙養殖以仿野生養殖為主,通常在養殖地山腳自建深1.5~2.0 m的水塘,為東北林蛙越冬作準備,還會配備多個深約1.0 m的孵育池,為東北林蛙繁殖提供場地。整體上,東北林蛙飼養過程較為粗放,一般只在蝌蚪時期進行適當的人工喂食,飼料種類有玉米面、豆渣或一些復配飼料。養殖規模較大的農戶在幼蛙時期也會進行黃粉蟲活體飼料投喂。部分養殖基地未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大多數蛙農以經驗養殖為主,個別蛙農會通過當地科研院校舉辦的技術培訓班學習林蛙相關養殖技術。
東北林蛙的主要棲息林型為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對于環境尤其水源有著較高的要求。遼東地區東北林蛙的養殖多為仿野生養殖,林蛙的養殖對當地生態環境并無明顯影響,反而蛙農會為了給東北林蛙創造更適宜的生活環境而盡可能地保護當地的林木資源和水資源,確保養殖地物種的多樣性,為東北林蛙的生存提供較為適宜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食物。
從社會效益方面來看,目前東北林蛙從業人員年齡結構普遍偏向老齡化,需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主要原因有以下2 個方面:一是大多數人對林蛙產業了解較少,產業圈的閉塞使得東北林蛙養殖在遼寧地區并未形成有規模的宣傳,導致了解該產業的人員較少;二是東北林蛙的養殖多集中在山谷地帶,距離城鎮中心地帶普遍較遠。調查發現,遼東地區東北林蛙養殖基地多在遠離公路3~10 km 的山溝里,位置較為偏遠,無法吸引更多年輕的從業人員,因此東北林蛙產業從業人員以老齡人為主。從目前從業人群對于該行業的滿意度來看,大多數蛙農對于東北林蛙產業的前景持比較樂觀態度,且對于目前從事的養殖工作和收益相對比較滿意。
通過調查了解到,東北林蛙養殖前期成本投入較高,成本主要集中在土地的承包費用等。以山溝為單位,一條溝平均一年的承包費用在1萬元左右,承包年限10~50年。除了土地承包費用外,一些規模較大的養殖基地會自建孵育池和越冬池,需要租用設備進行挖掘并引入山泉水,自建池依據大小一般成本在500~2 000 元。另外,成本投入還包括蛙苗和飼料等。當東北林蛙達到3~4齡期時,便可流入市場進行售賣,對于成體活蛙,雌蛙全蛙收購價為180~240 元/kg,雄蛙為30~40 元/kg,價格差別較大。而雌蛙的輸卵管作為藥材蛤蟆油其干品可賣到1 000~6 000 元/kg。基地規模較大的養殖場年利潤可達20 萬元,而較小規模的養殖場年利潤在1萬元左右。
蛤蟆油因其滋補功效,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然而,市場上仿偽品較多,部分原因是東北林蛙種源較為混亂,有些商販以次充好,甚至“偷梁換柱”,用其他蛙的卵代替東北林蛙卵進行售賣,且從卵期難以通過外觀形態對種苗的準確來源進行真偽分辨。
通過走訪調查發現,大多數養殖基地的管理未形成規范化、系統化的操作流程,飼養人員多憑經驗進行養殖,對林蛙產量和品質的把控順其自然。大多數東北林蛙場處于散養模式,走訪的10家林蛙養殖基地中,均不同程度反映東北林蛙在養殖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病害現象,均未給藥干預治療。
遼東地區尚未形成較為完善的東北林蛙養殖企業、單位或組織,東北林蛙的售賣以個人商販收購為主。在遼寧地區并未見東北林蛙在各鄉鎮的農村合作供銷社出現,集約化生產相對其他省份而言較為落后,從而極大地限制了東北林蛙產業的發展。并且蛙農之間相互聯系較少,獲得相關養殖、售賣等信息途徑較少,發展相對閉塞。
東北林蛙屬于特種經濟動物,是“遼藥六寶”之一,也是具有遼寧特色的滿藥品種,養殖經濟價值較為可觀。但走訪調研發現,當地東北林蛙產業扶持不足,東北林蛙產品和文化宣傳也較少,這也是限制林蛙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林蛙油不僅是補腎益精、養陰潤肺的中藥材,也是天然滋補品,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與保健功效。研發出集藥補與食補于一身的林蛙保健品,可擴大對林蛙的需求。林蛙油在我國和東南亞地區信譽較高,市場需求較大,但仍有很多人不了解林蛙的藥用價值,因此今后要加大對東北林蛙的宣傳力度,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林蛙與林蛙產品的保健功效與療效,以擴大其市場。
當地鄉鎮政府可加強對于東北林蛙養殖產業的重視,由政府牽頭組織林蛙的規范化養殖,建立村鎮養殖體系與產業,建立東北林蛙產品生產線,雌蛙提取蛙油作為保健品或藥品,雄蛙生產蛙肉類食品,同時可以為當地農戶提供一定的就業崗位,發揮最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在擴大生產鏈的同時也要注意保護生態,防止蛙苗被過度采集。通過政策引導和扶持,使東北林蛙供銷有途徑,養殖基地建設有方法,就業有人員,蛙農收益盈利有著落,在此基礎上對中醫藥文化有所弘揚。
建立東北林蛙養殖合作社,聯合各地區蛙農,暢通東北林蛙養殖產業信息交流,使業態向良好方向發展。定期組織培訓,聘請東北林蛙養殖專業人員進行點對點授課。組織蛙農到鄰近省份的林蛙養殖示范基地學習交流,提高養殖人員的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