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玲 翟 勤
(和縣植保植檢站,安徽和縣 238200)
煙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屬于半翅目Hemiptera 粉虱科Aleyrodidae,又稱為棉粉虱或甘薯粉虱,是一種世界性的重要農業害蟲[1]。煙粉虱于20 世紀90 年代在我國部分地區開始暴發,截至目前,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均有分布。煙粉虱寄主極為廣泛,目前已發現此蟲能夠在70 余科600 余種植物上危害。在農業生產中,煙粉虱不僅為害黃瓜、番茄、辣椒、茄子、甜瓜和西葫蘆等蔬菜作物,還能為害多種果樹、花卉、棉花、煙草以及其他經濟作物。目前,此蟲已成為我國蔬菜、棉花、煙草等經濟作物上最主要和危害最為嚴重的害蟲之一[2]。煙粉虱主要通過3 種方式為害作物:一是以成蟲和若蟲群聚在寄主植物葉片背面刺吸汁液,使葉片失綠,造成植物長勢衰弱而不能正常生長發育;二是分泌蜜露,引發煤污病,影響植株光合作用,嚴重時甚至造成整株死亡;三是傳播多種植物病毒,如番茄黃化曲葉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和番茄褪綠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等,引起植物病毒病蔓延,給蔬菜產業進一步造成嚴重損失[3]。在適宜的溫濕度和寄主植物條件下,每頭煙粉虱雌成蟲平均可產卵200余粒,完成1個世代僅需20余天,這就造成煙粉虱世代重疊嚴重[4]。當前雖有懸掛黃色誘蟲板、釋放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敵等措施來防治煙粉虱,但在害蟲大發生階段,在生產中仍然需要使用殺蟲劑迅速壓低蟲口數量,以防止煙粉虱種群暴發。但煙粉虱抗性發展迅速,已有報道我國煙粉虱對有機磷、新煙堿類、擬除蟲菊酯類等殺蟲劑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藥性[5-6]。任順祥等[5]煙粉虱種群開展殺蟲劑抗性檢測,發現煙粉虱已對多種藥劑產生了抗性,其中噻蟲嗪的致死中濃度(LC50)增加至639 mg/L,而啶蟲脒和吡蟲啉的LC50分別達到1 141 mg/L 和7 142 mg/L,在煙粉虱的防治中已經不再適合使用;對我國南方不同省份(如湖南、浙江和廣西等)煙粉虱種群開展毒力測定試驗,發現供試煙粉虱均對吡蟲啉和噻蟲嗪等藥劑表現出較高的抗性,其中湖南長沙的煙粉虱種群對化學殺蟲劑吡蟲啉的抗性倍數甚至達到113.14 倍[6]。因此,若在田間繼續使用這些藥劑,不僅無法達到理想的防效,還會帶來環境污染等一系列負面問題,更加不利于煙粉虱的治理和無公害蔬菜的生產。
和縣位于安徽省東部、長江北岸,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傳統蔬菜生產大縣,也是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和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7]。在和縣地區,辣椒是主要經濟作物之一。秋延辣椒聞名全國,是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產品。辣椒產業是促進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8]。設施蔬菜的發展為煙粉虱提供了寄主和越冬場所,導致此蟲經常在辣椒上大發生。加之和縣地區春椒、秋椒相鄰種植,兩季辣椒間病毒易隨煙粉虱傳播、交叉感染,從而加重辣椒產業損失[9]。在煙粉虱大發生年份,菜農頻繁使用農藥、盲目加大用藥量的現象比較普遍,導致一些殺蟲劑對煙粉虱的防效逐年下降。另一方面,一些傳統高毒、高殘留殺蟲劑已經不適應當前綠色農業發展的需求,亟須尋求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殺蟲劑新品種。因此,為明確對和縣地區辣椒煙粉虱有較好防治效果的高效低毒化學藥劑,筆者測定了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22%氟啶蟲胺腈懸浮劑、22.4%螺蟲乙酯懸浮劑和50 g/L雙丙環蟲酯可分散液劑共4 種藥劑對辣椒煙粉虱的田間防治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以期為和縣地區辣椒煙粉虱的合理有效化學防治提供依據。
試驗地設在安徽省和縣歷陽鎮秦村蔬菜大棚內,供試作物為辣椒,品種為‘美椒紅艷’。試驗地面積180 m2,地勢平坦,土壤質地為砂壤土,肥力中等。辣椒于2021年11月6日育苗,1月17日移栽。
供試殺蟲劑為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22%氟啶蟲胺腈懸浮劑、22.4%螺蟲乙酯懸浮劑和50 g/L雙丙環蟲酯可分散液劑,藥劑信息詳見表1。

表1 供試藥劑
試驗共設5 個處理,詳見表2。其中,處理A 為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499.5 mL/hm2(折合有效成分用量為49.95 g/hm2),處理B 為22%氟啶蟲胺腈懸浮劑225 mL/hm2(折合有效成分用量為49.5 g/hm2),處理C 為22.4%螺蟲乙酯懸浮劑300 mL/hm2(折合有效成分用量為67.2 g/hm2),處理D 為50 g/L 雙丙環蟲酯可分散液劑825 mL/hm2(折合有效成分用量為41.25 g/hm2),處理E 為清水對照。各處理小區面積均為9 m2,隨機區組排列,每個處理設3次重復。所有試驗小區的栽培和水肥管理條件一致,各小區在試驗前30 d均未使用任何殺蟲劑、殺菌劑和除草劑。

表2 處理組設計及藥劑用量
各藥劑均按450 kg/hm2的對水量稀釋,于2022 年3 月7 日上午施藥,整個試驗期間共施藥1次。施藥以莖葉噴施為主,使用電動噴霧器對莖稈和葉片正反面均勻噴霧,每小區噴施藥液量約為1.5 L。噴霧器為科農3WBD-20 型電動噴霧器,扇形噴頭,工作壓力0.15~0.4 MPa,工作電壓12 V。施藥當天天氣多云轉晴,氣溫15~23℃,施藥后21 d內未出現反常氣候。
參考閆芳芳等[10]的方法進行調查。施藥前,分別在各小區定點選取5 株辣椒,調查植株全部葉片上煙粉虱蟲數,作為初始蟲量;第一次施藥后第3、7、10、14 d 分別調查葉片上殘存活蟲數。同時調查植株上天敵瓢蟲的數量。供試藥劑的防治效果使用以下公式計算:
蟲口減退率(%)=[(對照區蟲口數-處理區蟲口數)/對照區蟲口數]×100;
防治效果(%)=[(處理區蟲口減退率-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
調查數據采用Microsoft Excel 2021版軟件進行處理,使用DPS數據處理系統v19.05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11]。不同處理組之間的藥劑防治效果經反正弦平方根轉換后,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Duncan 氏新復極差法(Duncan′s new multiple range test)比較分析不同處理組間的差異顯著性。
4種殺蟲劑對辣椒煙粉虱的田間防治效果如表3所示。藥后3 d 調查,處理C 和D 的防效最高,分別為94.2%和93.0%,顯著高于處理A 和B(防效分別為84.5%和89.8%)。藥后7 d調查,處理A的防效有所上升,達到91.6%,與處理C 和D 的防效差異不顯著;但處理B的防效顯著低于處理C和D。藥后10 d調查,4個處理的防效均在90%以上,且4個處理之間的防效差異不顯著。藥后14 d 調查結果表明,4個處理之間的防效差異仍不顯著。雖然與藥后10 d相比,藥后14 d防效均略有下降,但防效仍然在85%以上。

表3 供試藥劑對煙粉虱的防治效果 單位:%
藥后3、7、10、14 d 觀察各處理小區辣椒生長狀況,與清水對照組相比,4個藥劑處理組的辣椒生長均正常,未觀察到有藥害發生,表明4種供試藥劑在試驗劑量下對辣椒的安全性均較好(表4)。

表4 供試藥劑對天敵瓢蟲數量的影響 單位:(頭·株-1)
通過觀察辣椒植株上天敵瓢蟲的數量,發現藥劑處理3 d 后天敵瓢蟲數量有所下降,但藥后7、10、14 d 天敵瓢蟲數量回升,與清水對照組差異不顯著(見表4),表明供試藥劑對天敵瓢蟲較為安全。
在和縣地區,煙粉虱是為害大棚辣椒的主要害蟲之一,不僅每年給辣椒產量造成重大損失,還給辣椒品質帶來巨大負面影響。雖然當前已有利用黃板和釋放麗蚜小蜂等方法來防治煙粉虱,但總體來看,煙粉虱的防治仍然以化學防治為主要手段。由于未科學使用化學藥劑,煙粉虱種群已對多種化學殺蟲劑產生抗性,因此亟須尋找新型高效藥劑用于煙粉虱的防治。本文研究了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22%氟啶蟲胺腈懸浮劑、22.4%螺蟲乙酯懸浮劑和50 g/L 雙丙環蟲酯可分散液劑共4 種殺蟲劑對和縣地區辣椒煙粉虱的田間防效。結果表明,4 種供試藥劑在試驗劑量下對作物和天敵安全性高,施藥后10 d 對辣椒煙粉虱的防效均達到90%以上,藥后14 d 防效均在85%以上,因此這4 種藥劑可以在辣椒煙粉虱的田間防治中推廣使用。
本試驗選用了4種新型殺蟲劑開展藥效試驗研究,這4 種供試殺蟲劑具有不同的作用機理[12-14]。溴氰蟲酰胺屬于第二代魚尼丁受體抑制劑類殺蟲劑,通過改變苯環上的各種極性基團而形成[15-16],其作用機制為通過激活靶標害蟲的魚尼丁受體(ryanodine receptor,RyR),引起昆蟲肌肉細胞內貯存的鈣離子被動釋放,使害蟲肌肉長期保持收縮狀態,使害蟲出現無法進食、脫水、嘔吐以及運動調節紊亂、麻痹等現象,最終導致害蟲死亡[17-18]。氟啶蟲胺腈屬于磺酰亞胺類殺蟲劑,其作用于昆蟲的神經系統中的煙堿型乙酰膽堿受體(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nAChR),為乙酰膽堿受體激動劑[19-20]。雖然作用靶標與新煙堿類殺蟲劑相同,但氟啶蟲胺腈是結合在煙堿型乙酰膽堿受體內部獨特的結合位點,從而發揮其殺蟲功能[21-22]。因此,氟啶蟲胺腈與新煙堿類殺蟲劑均無交互抗性,可用于防治對新煙堿類殺蟲劑產生抗性的煙粉虱種群[23]。螺蟲乙酯屬于季酮酸衍生物類殺蟲劑,通過抑制害蟲體內脂肪合成過程中乙酰輔酶A 羧化酶(Acetyl CoA carboxylase,ACCase)的活性,破壞脂質的合成,阻斷害蟲正常的能量代謝,最終導致其死亡[24-25]。而且,螺蟲乙酯是迄今為止唯一一種能夠在植物木質部和韌皮部雙向內吸傳導的殺蟲劑,非常適合于防治隱藏在植物葉片縫隙處的煙粉虱。雙丙環蟲酯為丙烯類化合物,其作用機制較為新穎,主要通過結合在弦音器中的瞬時感受器電位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 subfamily V,TRPV)的門控,破壞昆蟲弦音器的功能,使昆蟲喪失協調性和方向感,導致害蟲不能取食,最終饑餓而亡。但是,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天津和海南的煙粉虱種群對溴氰蟲酰胺和螺蟲乙酯的抗性逐漸增加,其中天津煙粉虱種群對溴氰蟲酰胺的抗性已經發展到了高抗水平,其抗性倍數達到135 倍以上[13]。有研究表明,在對雙丙環蟲酯產生抗性的煙粉虱田間種群中檢測到TRPV基因的過量表達,暗示該基因的過表達會增強煙粉虱對雙丙環蟲酯的抗藥性[14]。因此,在和縣辣椒煙粉虱的防治中,可以將這幾種不同作用機制的殺蟲劑進行合理混用或輪用,從而延緩抗藥性產生。另一方面,由于煙粉虱繁殖速度極快,導致此蟲在辣椒作物上世代重疊,經常能在辣椒植株上同時觀察到煙粉虱的卵、不同齡期若蟲以及成蟲等不同蟲態。由于目前的化學殺蟲劑不能同時防治煙粉虱卵、若蟲和成蟲,因此在生產實踐中,不僅要合理使用化學殺蟲劑,還應整合農業防治、理化誘控和生物防治等措施,在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的前提下實現煙粉虱的高效綠色防控,助力和縣等地辣椒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