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自強 梁紹楠 李明
摘? 要:大數據時代,信息化建設已經融入各行各業,各類智慧系統不斷更新迭代。隨之而來的是人們思維方式、生活狀態、工作方法的不斷變化。這個現象在學生人口密集的普通高校里面更為明顯,這也給高校日常開展學生管理服務工作帶來了新的困難和挑戰。文章對信息化建設的現狀以及面臨的問題進行剖析,以學生為中心,分析了高校學生工作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礎上,從高校領導、學生、管理干部及學校整體四個維度的建設方面開展論述,提出一種適應當下時代學生管理工作的網絡信息化系統模型,希望能以此優化高校學生數據管理,提升服務質量,進一步完善教育工作體系,為高校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學生工作;信息化;數據畫像
中圖分類號:G64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6-0068-04
一、高校學生工作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面對數千萬的高校學生“網民”,通過信息化手段開展學生管理服務工作,無疑是最高效的工作方法。我國高校學生工作信息化建設發展主要可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計算機設備應用和普及的數字化階段、各類管理系統逐漸上線的網絡化階段、使用大數據分析手段的智能化階段。在每個階段該項工作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具有大力發展的必要性,具體反映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學生數據管理更加容易,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采用信息化計算機設備存儲學生數據,可以將大量的學生數據保存在一小塊硬盤當中,不僅節省空間,而且避免了隨著時間流逝導致檔案老化、丟失等問題的發生。被存儲的學生數據在查詢和調用時也更加地精準和便捷,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學生業務辦理更加便捷,服務質量不斷優化
隨著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校園一卡通、網絡課堂等越來越多的線上業務不斷被開發,學生在大學生活學習期間,辦理各項業務都變得更加方便、快捷,實現了“信息多走路,學生少跑腿”,學生幸福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
(三)學生需求分析更加科學,教育教學更有方向
在人工智能時代,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更好地幫助高校發現學生的特點及問題,做到因材施教。比如通過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數據,高校可以測評各個階段學生的學習興趣點、困惑點,幫助教師更好地設計課程內容。通過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反饋數據,高校可以明確一個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在融入社會時存在的普遍性問題,進而可以有針對性地完善高校教育工作。
二、高校學生工作信息化現狀及問題
大數據發展勢頭迅猛,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不斷應用于高校學生工作當中,再加上高校網絡教育資源豐富,當前高校信息化建設呈向上趨勢。但是,在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依然存在不足,如各類信息系統多、存儲數據冗雜、敏感數據較多、信息泄露風險較高、管理職責不清等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認識到位,但思想與行動上準備不充分
現階段,各高校均將信息化建設工作納入學校的“十四五”規劃發展重點工作當中,校領導和學生工作分管部門也已經認識到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以及緊迫性。但是國內各高校學生工作的信息化建設情況仍然存在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同一所高校,仍然存在多個學生工作相關部門之間協同度不夠、各自為戰的情況。目前,國內高校各學生工作相關管理部門通常通過委托第三方軟件公司開發學生管理工作系統,只實現了部分業務類工作的辦公流程自動化,如學生選課、獎學金評選、就業簽約等,但是由于缺少統籌考慮,各系統之間信息交互性較差、融合度低,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垃圾長期堆積[1],導致信息孤島現象逐漸顯現[2],不利于信息化建設的長遠發展。
(二)功能全面,但更新迭代速度慢
當前,各高校大力開發學生工作管理系統的線上服務功能,使得系統功能更加全面且完善。但是大部分高校的學生工作管理系統是以實際工作為載體的,通過部門分類,將各項業務功能分布在各部門的子系統之下。學生對學校學生工作各部門之間的分工并不是十分清楚,以致學生遇事難以第一時間找到辦理業務的線上入口,降低了系統的用戶黏度,更新迭代速度也會受到影響。這也導致部分高校的學生工作信息化建設在某個時期走到了國內領先水平,而5—10年后卻出現信息化水平滯后情況原因之一。
(三)專人管理,但管理人員專業性差且工作精力不足
各高校在建設學生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統時,都會安排一名信息化建設管理員負責具體落實該項工作。但由于高校崗位編制的限制,無法設置一個信息化建設管理員的專項崗位,所以各高校往往會將該項共工作補充安排到其他在職工身上,導致管理員出現多線工作精力不足的情況。部分高校安排不具備任何計算機專業基礎的教職員工負責信息化建設工作,致使學生工作信息化建設只能服務學校發展,但難以引領學校發展。
三、高校學生工作信息化建設有效路徑
(一)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全校上下一盤棋
在人工智能時代,通過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可以科學地設計學生工作體系。高校可把一個學生想象成由若干個字段的數據信息組成的數據畫像。這個數據畫像中包括學生的基本信息及其取得的階段性成績。學生的基本信息是指姓名、性別、籍貫、學號、學院、宿舍、年級等學生入學之初便有的數據信息。階段性成績是指學習成績、獲獎情況、綜合素質測評結果等學生入學之后通過努力而獲取的數據信息。學生的入學、大學中生活以及畢業離校數據畫像如圖1所示。
在大學的環境中,一個小的數據信息團被注入新的數據信息后,各個數據字段不斷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了新的數據信息,形成了一個大的信息團。這個數據團,就是這個學生畢業時的數據畫像。高校可以將畫像中的數據與用人單位的需求相匹配,通過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技術,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要想實現上述效果,描繪好數據畫像尤為重要。這需要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充分發揮學校信息化管理部門統籌協調的主體作用。針對信息化建設尚未推動或發展較慢的高校,信息化管理部門要充分協調教務處、研究生院、學工部等有關部門,統一部署學生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針對信息化建設發展較快的高校,信息化管理部門要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及時主動進行平臺的整合、學生數據的治理。以招生數據為源頭,以就業數據為收尾,避免數據源不準確導致的重復統計。
(二)以人為本,根據學生需求搭建系統模型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學生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學生工作的信息系統架構設計應符合學生校園成長路徑、成長規律,實現從迎新入學教育,到不同層次不同階段的校園服務,再到畢業文明離校,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鏈條”服務,各階段需求的“一站式”辦理。所以,高校在開展面向學生的日常管理服務工作中,必須充分發揮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在建設學生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統時,可以參考圖2所示模型。
系統用戶界面端以學生需求為主線,分為入學、在校、畢業三個階段。其中入學階段主要涵蓋新生報到等業務。在校階段主要涵蓋衣、食、住、行、學五個方面相關業務。畢業階段主要涵蓋畢業離校手續以及就業簽約等業務。系統后臺管理端以責任分工為主線,將相關業務按照責任部門、科室進行分類,并通過指定的邏輯關系,將各類數據有機合理的關聯在一起,借助大數據分析手段,對學校人才培養事業進行評估反饋。
系統模型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一是用戶界面以學生需求為中心,可以很大程度提高系統的用戶使用黏度,從而加速系統的迭代升級;二是系統后臺管理端通過信息化技術,將校園各部門面向學生業務進一步融合,建立起關聯機制,將“三全育人”工作格局進一步落到細處;三是將子系統集合在一個技術平臺上,打破了數據治理過程中的技術壁壘,解決了子系統之間相互孤立的問題[3]。
(三)加強隊伍建設,避免單兵作戰
信息化建設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務教育工作,以達到科學地設計教育工作的效果。那么,學生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統中涉及的所有工作負責人都應該納入這支隊伍當中,建設圖3所示的工作隊伍。學生工作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由學校領導、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和分管領導組成。系統管理員由系統牽頭部門安排。各相關部門需安排部門工作人員與系統管理員以及各部門相關業務負責人對接工作。
這樣做的優勢主要有三點:一是管理模式更科學。一般情況下,其他工作系統的管理模式是“領導小組—管理員—各部門聯絡人”,如財務系統。學生工作系統區別于財務系統等其他系統的地方是學生工作系統往往涉及的主管部門比較多。所以領導小組同時下設管理員和各部門聯絡人是更加科學的方式。二是將管理員的工作分解,為管理員同時負責其他工作提供可能性,達到不需要增加管理員專項崗位編制的效果。三是將具體業務負責人納入信息化隊伍建設,可以更科學、合理地解決系統出現的問題。
學校還需要在校園信息化建設的頂層機制建設中增加配套的管理體系及激勵措施。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給予足夠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針對校園內參與學生信息化建設系統的相關部門、相關業務人員建立系統且完善的培訓機制、考核機制、獎勵機制,增強系統人員管理的統一性。
(四)以信息化建設為基礎,推動學校治理能力現代化
信息化建設有利于高校管理人員在具體的系統建設過程中逐步提升信息化技術手段的應用水平和能力。對校內各機構部門而言,各部門工作因此更加協同,職能進一步健全,運轉效率提升,由原先的“各自為戰”轉化為“交叉融合”,實現了信息數據的共享公用、流轉互動。對學校整體而言,充分運用信息化系統的優點,統籌研判、快速響應,能為校園治理提供更加科學、精準的決策依據[4],有利于促進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
四、總結與展望
總而言之,高校學生工作信息化建設工作至關重要。一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統,不僅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海量的數據分析,助力學校教育事業發展。通過此信息平臺的建設,促進校內各部門教育管理服務水平的優化升級及各部門的交叉融合,能夠更好地整合資源,打造優秀的校園文品牌,提升育人實效。所以,各高校都應該高度重視,盡早實現學生工作現代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5],向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學邁進。
參考文獻:
[1] 胥文勛. 大數據時代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設現狀與對策[J].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6(01):53-56.
[2] 李希明,土麗艷,金科. 從信息孤島的形成談數字資源整合的作用[J]. 圖書館論壇,2003(06):121-122+61.
[3] 黃驪. 大數據時代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設探討[J]. 智庫時代,2018(30):267-268.
[4] 邢惠子. 大數據背景下的高校信息化建設路徑研究[J]. 科技創新導報,2022,19(09):81-84.
[5] 劉衛國. 現代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及其相互關系[J]. 中國鐵路,2011(01):83-86.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