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 琦 王瑞雯
原發性高血壓病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慢性疾病。《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概要》[1]顯示,中國高血壓病患病人數已達2.45億,2012~2015年中國高血壓病調查發現,青年人群(18~34歲)高血壓病患病率為5.2%,65~74歲人群為59%,≥75歲人群為59.8%,其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2],而疾病所帶來的嚴重心腦腎并發癥以其高致殘致死率[3,4]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體質是由先天稟賦決定的、受后天環境影響的個體特質。體質的相對穩定性和動態可變性對疾病的發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是疾病預后的重要依據[5,6],運用中醫“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已變防衰”的策略,可對原發性高血壓的防治發揮重要作用。本研究通過對社區老年高血壓人群中醫體質分布情況的調查,探尋老年高血壓患者的中醫體質特點及分布規律,為防治高血壓病提供理論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在濟南市中區濼源街道居住并于2021年1月—2021年12月已參加體檢的1849例老年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724例,占39.16%;女性1125例,占比60.84%;年齡65~93歲,平均年齡(74.9±6.46)歲。
1.2 診斷標準
1.2.1 高血壓病診斷標準依據《國家基層高血壓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7]的診斷標準:在未服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在非同日3次測量血壓,血壓值為收縮壓≥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90 mm Hg,則可定義為高血壓病。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病病史,目前(2周內)正在使用降壓藥物,血壓雖低于140/90 mm Hg,仍診斷為高血壓病。若血壓值為收縮壓≥140 mm Hg且舒張壓<90 mm Hg,則為單純收縮期高血壓。
1.2.2 中醫體質判定標準依據《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8]中體質判定標準表進行體質判定,中醫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和特稟質9種類型,其中平和質為正常體質,其他為偏頗體質。8種偏頗體質類型各對應4項條目;各條目得分相加≥11分,判定為相應的體質類型;各條目得分相加9~10分,判定傾向是相應體質類型;各條目得分相加≤8分,則不判定為該體質類型。平和質包含5項條目,其中4項反向計分,各條目得分相加≥17分,同時其他8種體質得分都≤8分時,判定為平和質;各條目得分相加≥17分,同時其他8種體質得分都≤10分,判定基本是平和質;不滿足上述條件者,則不判定為平和質。出現2種以上體質時,以判定結果為“是”且分數最高者為標準,進行統計、分析。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年齡≥65歲;符合《國家基層高血壓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7]的高血壓病診斷標準;社區高血壓慢病管理的患者。排除標準:繼發性高血壓;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精神疾病患者;不能配合完成問卷的患者。
1.4 調查方法由轄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具有豐富中醫體質辨識經驗的中醫主治醫生根據基層公共衛生冠新系統中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記錄表,對1849例老年高血壓患者進行中醫體質辨識問卷調查,根據問卷結果進行體質判定,依托基層公共衛生系統冠新服務平臺完成記錄工作。

2.1 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中醫體質分布1849例老年高血壓患者中醫體質由高到低為痰濕質684例(36.99%)、陰虛質491例(26.55%)、氣虛質215例(11.63%)、血瘀質198例(10.71%)、平和質132例(7.14%)、濕熱質54例(2.92%)、陽虛質47例(2.54%)、氣郁質17例(0.92%)、特稟質11例(0.59%)。其中偏頗體質1717例顯著高于平和體質的132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05)。見表1。

表1 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體質情況
2.2 不同性別中醫體質分布情況1849名老年高血壓患者按性別分組,經χ2檢驗,痰濕質在男性占比明顯高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2<0.05)。女性在氣虛質和陽虛質占比明顯高于男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1,P=0.025<0.05)。其他體質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中醫體質性別差異 (例,%)
2.3 不同年齡中醫體質分布情況1849例老年高血壓患者按年齡分組,其中65~74歲年齡組967例,75歲及以上年齡組882例。經χ2檢驗,血瘀質在75歲及以上年齡組占比顯著高于65~74歲年齡組占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05)。其他體質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中醫體質年齡差異 (例,%)
2.4 不同病程中醫體質分布情況1849例老年高血壓患者按病程分組,其中患高血壓10年以下組1154例,病程10年及10年以上組695例。經χ2檢驗,陽虛質在病程10年以上患者中占比顯著高于病程10年以下組(P=0.000<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他體質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中醫體質病程差異 (例,%)
2.5 不同體重指數(BMI)中醫體質分布情況1849例老年高血壓患者按照BMI水平分為2組:正常體質量組,18.5 kg/m2≤BMI<24 kg/m2,超重肥胖組BMI≥24 kg/m2。其中正常體質量組702例,超重肥胖組1147例。經χ2檢驗,痰濕質在超重肥胖組患者中占比顯著高于正常體質量組(P=0.008<0.05),陰虛質在正常體質量組患者占比顯著高于超重肥胖組(P=0.000<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他體質占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中醫體質體質指數差異 (例,%)
高血壓病屬于中醫“眩暈、頭痛”的范疇,其病在清竅,其病機多為本虛標實,與肝、脾、腎三臟密切相關[9]。《景岳全書·眩運》中指出“眩運一證,虛者居其八九”,強調了“無虛不能作眩”。老年高血壓患者由于年老體虛,疾病遷延日久,肝脾腎功能失調,氣血陰陽失衡,陰虧陽亢,痰瘀阻絡,清竅失養,清空被擾,而致眩暈、頭痛。本調查結果顯示,1849例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的主要體質類型為痰濕質、陰虛質、氣虛質和血瘀質,此4種體質均符合高血壓病本虛標實的病機。這與朱燕波等[10]的研究發現,原發性高血壓的主要體質因素是痰濕質、氣虛質和陰虛質,與本調查結果大致相同。
中醫體質學提出男女性別不同,其遺傳性征、身體形態、臟腑結構與生理功能、物質代謝乃至心理特征等都有所不同,體質上也存在差異。唐容川在《血證論·男女異同論》中提出男子主氣,女子主血。男性多陽氣充盛有余,臟腑功能旺盛,又加喜食肥甘酒味,極易化生痰濕;女性以血為主,臟腑功能柔弱,又因經帶胎產的耗損,易形成氣血虧虛。本調查結果顯示女性在氣虛質和陽虛質占比明顯高于男性,而男性在痰濕體質的占比明顯高于女性,這與白明華等[11,12]研究結果一致。中醫理論認為人體血液運行依賴心氣鼓動,肺朝百脈助心行血,脾氣攝血,肝氣疏泄,腎氣溫煦。《靈樞·營衛生會》曰:“老者氣血衰,氣道澀,易于瘀滯”。徐靈胎《慎疾芻言》之《老人》中亦曰“蓋老年氣血不甚流利”,隨著老年高血壓患者年齡的增長,臟腑的氣血陰陽漸漸衰弱,致氣血運行不暢脈絡淤阻,而易形成血瘀體質。這與何華玉等[13,14]65歲以上老年人中醫體質分布的研究結果一致。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指出:“經年宿病,病必在絡……因久延,體質氣餒”。說明了疾病日久可引起體質的改變。本調查發現,病程10年以上老年高血壓患者中陽虛體質占比較高,這與疾病遷延反復相關。中醫認為老年高血壓患者的病機為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疾病遷延日久,耗氣傷陰,陰損及陽,導致陽虛體質的形成[15]。本次調查結果還提示痰濕質和陰虛質與老年高血壓患者的體質指數密切相關。王偉強等[16]對社區647例老年高血壓患者中醫體質調查分析發現,BMI>24的患者中痰濕質者的占比最高,BMI<24患者中陰虛質在偏頗體質中所占比例最高,BMI與陰虛質呈現負相關性,與本調查結果一致。也同時證實了元代朱丹溪在《格致余論》中“肥人濕多,瘦人火多”的學說。
綜上所述,濟南濼源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的主要體質類型為痰濕質、陰虛質、氣虛質和血瘀質,年齡、性別、病程和體質指數是老年高血壓患者中醫體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通過對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中醫體質辨識,了解老年高血壓人群的中醫體質特點及分布規律,因地因人制宜,根據不同體質運用健脾化濕,滋陰潛陽,補氣活血等治療原則,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穴位保健等方面制定個體化中醫調攝及診治方案,對防治高血壓病及并發癥的發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