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明 張 艷
胃潰瘍屬于比較常見的消化性潰瘍,主要病變是黏膜的局限性組織缺損、炎癥和壞死性病變,深達黏膜肌層,若未及時有效治療,會引起如穿孔、出血等并發癥,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應積極治療,以緩解癥狀、控制并發癥。胃潰瘍屬于中醫“反酸、胃脘痛”范疇,臨床辨證以脾胃虛寒證常見,目前西醫治療胃潰瘍的方法包括降胃酸、保護胃黏膜、根除Hp等,治療周期通常為6~8周,很多胃潰瘍患者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臨床常用四聯療法,部分患者癥狀可明顯改善,但整體效果欠佳。中醫藥治療胃潰瘍有獨特優勢,辨證治療有顯著療效[1-2],黃芪建中湯出自《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病證治》,有止痛和胃、補虛溫中之效,臨床治療因中氣不足、脾胃虛弱引發的胃脘痛療效明顯。現選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脾胃病門診收治的84例胃潰瘍患者,研究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脾胃虛寒證胃潰瘍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對象為海陽市中醫醫院脾胃病門診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胃潰瘍患者84例。依據治療方式劃分為2組,對照組44例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齡32~64歲,平均(47.62±6.49)歲;病程3~14個月,平均(7.69±1.45)個月;發病部位:29例為胃底部,11例為胃竇部,4例為胃體部。觀察組40例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31~63歲,平均(46.89±6.24)歲;病程4~13個月,平均(7.28±1.21)個月;發病部位:27例為胃底部,10例為胃竇部,3例為胃體部。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海陽市中醫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本研究。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實用內科學》[3]中胃潰瘍診斷標準,有上腹灼痛、隱痛等表現,且餐后伴隨噯氣或泛酸癥狀,呈節律性、周期性變化及長期反復發作,胃鏡檢查提示存在潰瘍,胃局部壓痛;②符合《胃脘痛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4]中脾胃虛寒證中醫分型,胃脘脹痛且綿綿不休,喜按喜溫,噯氣、口苦且吐清水,大便稀溏或不調,納呆神疲,舌苔白膩,質暗水滑,脈遲或虛弱;③有完整的臨床資料;④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本研究藥物過敏者;②合并其他消化道疾病如復合性或應激性潰瘍及慢性胃炎者;③合并惡性腫瘤者;④合并心、肝、腦、腎等重要臟器嚴重功能障礙者;⑤既往胃腸手術史者;⑥潰瘍數量>2個者;⑦入組前接受過其他系統化治療者;⑧精神異常或認知、溝通及智力障礙者。
1.3 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四聯療法,口服奧美拉唑腸溶片(山東新時代藥業,國藥準字 H20044871,規格:10 mg×28片),2次/d,20 mg/次,服藥時間為8周;口服阿莫西林膠囊(哈藥集團制藥總廠,國藥準字 H23020932,規格:0.25 g×20粒),2次/d,1g/次,連服2周;口服甲硝唑片(湖南漢森制藥,國藥準字 H43020225,規格:0.2 g×21片/盒),每天2次,0.5 g/次;口服枸櫞酸鉍鉀膠囊(麗珠醫藥,國藥準字H10920098,規格:110 mg×20粒)1次/d,22 mg/次,連服2周。以上3種藥物口服時間為2周。觀察組基于對照組用藥方案加用黃芪建中湯加減方,基礎藥方組成如下:黃芪30 g,白芍15 g,飴糖20 g,生姜、桂枝各10 g,大棗3枚,炙甘草6 g。若嚴重虛寒者加白術12 g,黨參20 g;氣滯血瘀者加郁金15 g,丹參15 g;疼痛感強烈者加延胡索15 g;嚴重反酸者加黃連6 g,吳茱萸1 g;泛吐清水者加茯苓15 g;腹脹者加砂仁10 g,柴胡10 g。海陽市中醫醫院中藥房提供上述藥物,每日1劑,水煎服,每次溫服200 ml,早晚2次。用藥期間忌生冷、辛辣或刺激類食物,防止過飽,服藥時間為4周。
1.4 療效判定標準記錄2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主要包含胃脘痛、噯氣、反酸、神疲乏力、便溏,上述證候無則計0分,輕微計1分,中度計2分,重度計3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判定2組臨床療效: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95%,復查胃鏡提示基本無炎癥判定為痊愈;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75%~94%,胃鏡復查提示炎癥明顯減輕判定為顯效;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30%~74%,胃鏡復查提示炎癥減輕判定為有效;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30%或加重判定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觀察指標①炎癥因子:酶聯免疫法對2組治療前后血清白細胞介素8/17/1β(IL-8/17/1β)、核因子-κB(NF-κB)及胃黏膜人前列腺素E2受體(PGE2)和基質金屬蛋白酶(MMP-3)水平予以檢測;②胃腸道癥狀評定(GSRS)量表:涵蓋反流、腹痛、便秘、消化不良及腹瀉癥狀,條目共15個,評分參照Likert 4級,45分為總分,胃腸道癥狀嚴重程度正相關于評分。③胃黏膜損傷指數(GMDI)評分范圍為0~5分,胃黏膜損害程度正相關于評分。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50%,明顯高于對照組70.45%(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2組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胃脘痛、噯氣、反酸、神疲乏力、便溏等證候積分低于同組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01)。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3 2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2組治療前炎癥因子水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IL-8/17/1β水平低于同組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01)。見表3。

表3 2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2.4 2組患者癥狀評分與PGE2MMP-3水平比較2組治療前癥狀評分與PGE2、MMP-3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GMDI與GSRS評分、PGE2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MMP-3水平高于同組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01)。見表4。

表4 2組患者癥狀評分與PGE2 MMP-3水平比較 (例,
胃潰瘍主要在胃內壁中發生,胃內壁中有層保護性胃黏膜,一旦破損該部位易出現潰瘍,誘發諸多臨床癥狀。有諸多因素被認為關聯于胃潰瘍的發生發展,如幽門螺桿菌感染、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胃酸/胃蛋白酶誘發黏膜自身消化及遺傳易感性、吸煙飲酒、精神長期緊張及胃排空障礙等[6]。目前最常用的降低胃酸藥物是質子泵抑制劑,黏膜保護劑是促進黏膜修復,提高潰瘍愈合質量的基本手段,很多胃潰瘍的患者存在幽門螺桿菌的感染,臨床常用四聯療法,但西藥長期單獨使用會引起較多毒副作用,且整體療效欠佳。
中醫將胃潰瘍納入“反酸、胃脘痛”等范疇,發病基礎為脾胃虛弱,作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虧虛致氣血失暢,加之外邪入侵、飲食不節致脾胃虛寒,脾健運不足,氣血運化失功致胃氣阻滯,臟腑潤養缺失,不榮則痛[7,8],故治療以止痛和中、健脾溫胃為主。作為虛寒型胃痛的代表性方劑,黃芪建中湯以飴糖、黃芪為君藥,前者益氣養陰、緩急補中,后者扶弱補氣、生肌健脾,合之可協同益氣健脾;桂枝、生姜為臣藥,前者可溫經通脈、通中焦陽氣;后者可止嘔溫中,助桂枝暖胃健脾;白芍與大棗為佐藥,前者可調經養血、止痛斂陰,與桂枝合用發揮溫涼調和之效,自生中氣;后者可益氣補中、健脾養血;作為使藥,炙甘草可補氣補血、調節陰陽,且對諸藥予以調和。再結合具體癥狀加減藥物,如嚴重虛寒者加白術、黨參以益氣升陽、健脾補氣;氣血瘀滯加郁金與丹參解郁行氣、破瘀涼血及祛瘀活血;嚴重疼痛者加可止痛理氣、散瘀活血的延胡索;反酸者加可下氣、溫中止痛之吳茱萸及解毒瀉火、燥濕清熱之黃連;泛吐清水者加茯苓可利濕安神寧心。全方共奏止痛和中緩急、調胃健脾及補虛溫中之效,生化氣血后加快潰瘍愈合速度。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可能關聯于該方體現出多成分-多靶點-多途徑的特點,通過將氧化/抗氧化反應平衡、將炎癥因子表達降低及對細胞凋亡進行抑制等機制加快胃黏膜修復[9]。多項動物試驗也證實該方可加快脾胃虛寒證大鼠胃潰瘍修復速度,并通過干預胃黏膜免疫屏障功能障礙改善大鼠生存狀況[10,11]。
本研究中,觀察組IL-8/17/1β炎癥因子調控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可能關聯于黃芪建中湯對胃酸分泌進行抑制、加快肉芽生長速度、抗氧化與抗炎并對胃腸道內環境予以調節及對胃黏膜損傷/保護性因子予以調節,避免釋放過多炎性因子等作用。如白芍與桂枝可對腸道細菌滋生進行抑制,對氧自由基與細胞因子水平予以調節,將抗炎抗菌效果良好發揮出來。此外,觀察組PGE2水平明顯降低而MMP-3水平提升,其中PGE2可將胃潰瘍炎癥活動反映出來,水平提升后會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性細胞浸潤后增加黏膜潰瘍、炎癥等發生風險。而MMP-3可將細胞外基質與基底膜降解后將潰瘍面積縮小,加快胃部黏膜血管再生速度并有效修復胃黏膜受損上皮細胞[12]。故而在西醫四聯療法基礎上加用黃芪建中湯可有效縮小潰瘍面積,減輕臨床癥狀,加快修復速度。
綜上所述,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脾胃虛寒證胃潰瘍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調控機體炎癥狀態,改善臨床癥狀,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