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思云
(宜興 214221)
中國人愛好喝茶,有著悠久的種茶史和飲茶史,在這種生活習慣下,各種茶具自然是層出不窮,隨著時代的改變和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演變,紫砂壺就是因飲茶方式的改變而誕生的,紫砂壺誕生于北宋時期,自誕生起就以自然質樸的氣質深受人們的喜愛,紫砂材質的本色美更是與中國傳統文化所崇尚的樸素美相契合,也與茶文化“靜、清、正、和”的特點相互契合,因此,紫砂壺與茶可謂是莫逆之交、相輔相成。當然,紫砂壺的美不僅表現在材質上,還表現在造型形態、裝飾工藝、文化意蘊等等,它兼具具象與抽象的美感,也因此它才能從眾多茶器中脫穎而出,從傳統實用器一躍成為實用觀賞價值兼備的藝術品,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長盛不衰。
紫砂壺造型在一代又一代從業者的智慧傳承下,形成了豐富多變的藝術形式,光器簡約素雅、落落大方,筋紋器婉轉生動,極富線條美,花器模擬自然,惟妙惟肖,各有特色、各有千秋,真是讓人眼花繚亂。紫砂壺《鳴遠束竹》(見圖1)是典型的花器,以自然中的竹為原形,取其形態和神韻融于作品之中,再與壺嘴、把協調搭配,呈現出一種飄逸剛勁的感覺,展示了博大精深的竹文化,營造出獨特的意境。竹似賢、性直、心空、節貞,一直以來都是藝術創作者熱衷的題材,如何把老生常談的題材發揮出新意,哪怕是能表現出幾分經典的意味都是比較難的。《鳴遠束竹壺》最初是由清代制壺名家陳鳴遠所創作,作品令人讀壺思竹,品茶、品壺亦品竹,其造型的古樸大方,線條簡潔流暢,給人一種雅而不俗、精而不艷的感覺,并通過對自然之竹的提煉模仿,表達了作者豐富的思想情感。此壺以束竹一捆為壺體,壺身由竹筒鑲接而成,參差錯落的竹筒是自然竹林中的原生創意,展現大自然中竹子排列的天然生動之美,壺身以一根細竹攔腰捆綁,綁結形態做工精致,頗具民間特色,身筒再以貼塑工藝飾以一小節竹枝、竹葉,竹葉葉片紋理清晰,葉片大小不一、錯落交疊,給人以清新飄逸之感。壺鈕為一段竹節造型,精致靈動,整器呈現出和而不同的自然之美。壺流、壺把亦以竹段塑形,壺把為兩段竹枝纏繞而成,呼應壺身主體。同時,作品選用優質原礦段泥制成,色澤青綠雅致,符合竹的特點,營造出幽靜、清新的氛圍,整壺造型俊逸,線條簡潔流暢,給人一種雅而不俗、精而不艷之感,通過對自然束竹的提煉模仿,表達出整件作品的氣韻,也體現出作者豐富之思:詠其風韻獨勝,吟其骨秀神清,贊其標格秀雅。

圖1 鳴遠束竹壺
文人愛竹,白居易云“竹似賢”,因其本固、性直、心空、節貞,故常以竹比君子。今人用竹是為循古,見之則“思善建不拔者,思中立不倚者,思應虛受者,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所以蘇軾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引文人雅士稱頌,畢竟“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大多生活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不似古人野住郊居、竹影當窗,這時我們就更需要給心靈一個放空之地了,竹節為器,恰是如此。紫砂之器,古今皆尚,獨蘊幾番品格。用之可見人之氣韻,有高流隱逸之胸次者,必定鐘情于此。天然有余韻,束竹歸山林。不知春花何時了,回首只道匆匆。綠杉野屋,落日氣清,時也品茶清靜。古人攜茶具以作清歡,每每“茶具隨行試一甌”,然何為佳器?當是自然合心,以天成為上。試想一下:竹籬茅舍,石屋花軒,松柏群吟,藤蘿翳景;流水繞戶,飛泉掛檐,煙霞欲棲,林壑將瞑。辟地為院,疏竹作籬,庭中置一石,以效山谷,生磊落之清氣;籬墻開一窗,以作長卷,留四季之畫意;墻隅植草木,以示山林,攬青翠之生息。如此雅靜,雖無溪瀑林泉之意,已飛流于胸襟,此地自生清涼。手執紫砂壺《鳴遠束竹》,雖身處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的城市,身處一畝三分地的格子間內,心卻隨著悠悠茶香飄遠了,仿若與古人高臥竹籬山舍、棲隱煙霞清翳之境,好不自在。暮春夏將至,約上三兩好友,幽幽清竹,半壁山房,一盞清茗,紫泥泛新,聽風對飲,自在得趣。
在科技飛速發展迭代的今天,人們的生活越發便利化,各種器具為適應人們的需求而生,出現快,消失也快,事物的存在似乎只有一瞬間,沒有什么能永恒持續。作為傳統工藝品的紫砂壺,要如何在這樣的時代下生存,必然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必然需要我們從業者付出更大的努力。可是,我們也不必慌張,越是慌張的時代,越是需要淡然自若的靈魂來撫慰,紫砂壺就是這樣的存在,因此,我們必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抓住時代的脈搏和需求,結合傳統文化和時代審美,為自己的作品賦予超越形式的意境美,形成一種氣韻生動、引人入勝的效果,讓現代人的身心有一個安放之所。